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一冊 (19)

回本書目錄

第一冊 (19)

1. 傷勞倦

東垣曰:調經篇云:陰虛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

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矣。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脈大者,熱邪也。極熱者,氣損也。春夏劇者,時助邪也。秋冬差者,時勝邪也)以黃耆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

夫胃氣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陰陽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肝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使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實異。

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則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證,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然則奈何,唯當以辛甘溫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曰: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今立補中益氣湯主之。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

上喘氣短,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炙甘草之甘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並大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經曰:急者緩之。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

白話文:

傷勞倦

東垣說,在《調經篇》裡提到:「陰虛會產生內熱。」岐伯也說過:「如果過度勞累,身體的氣就會衰弱減少,水穀精微之氣無法充足供應,導致上焦氣機不暢,下脘氣機不通,胃氣因此產生熱,熱氣上熏胸腔,所以產生內熱。」《舉痛論》中也說:「過度勞累會消耗氣,勞累會導致氣喘和出汗,內外都往外散失,所以氣就耗盡了。」

如果情緒起伏不定,生活作息不規律,或是有過度勞損,都會損傷體內的氣。氣衰弱,火氣就會旺盛,火旺就會侵犯脾土。脾主四肢,所以會感到疲倦發熱,沒有力氣活動,懶得說話,稍微動一下就氣喘乏力,體表發熱且容易出汗,心中煩躁不安。

在這個時候,應該讓自己安心靜坐,來調養體內的氣,用甘涼的藥物來瀉掉體內的熱火,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散失的氣,用甘溫的藥物來補益中氣。

經書說過:「勞累的人要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虛損的人也要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金匱要略》也說:「平常人的脈象變大,代表過度勞累;脈象極度虛弱,也代表過度勞累。」勞累引起的疾病,脈象會呈現浮大,手腳感到煩熱,在春夏兩季會更加嚴重,秋冬兩季會稍微減輕。(脈象大,代表體內有熱邪;極熱,代表氣已經虛損;春夏加重,是因為春夏時節會助長邪氣;秋冬減輕,是因為秋冬時節可以抑制邪氣)。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這也是溫補的意思。

人依靠水穀精微之氣才能生存,所謂的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天升發之氣,都是胃氣的別名。

胃氣如同水穀之海,飲食進入胃中,經過消化吸收,將精氣輸送到脾。脾氣將精微物質散布,上歸於肺,肺再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這樣水精才能四處分布,通過全身的經絡運行,配合四時五臟的運作,使陰陽達到平衡。如果陰陽失調,寒熱不適,脾胃就會受損。喜怒憂思等情緒會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心火就會獨自旺盛。這裡所說的心火,是陰火,起於下焦,與心相連。如果心不能主導,相火就會取而代之。

相火,又稱包絡之火,是元氣的賊。火與元氣是互相對立的,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脾胃氣虛,就會向下流入肝腎,陰火就得以侵犯脾土。因此,脾病剛開始時,會出現氣逆上衝而氣喘,身體發熱煩躁,脈象洪大,頭痛,或是口渴不止,皮膚無法適應風寒而產生寒熱。這是因為陰火向上衝,所以會氣喘煩熱,引起頭痛口渴,脈象洪大。脾胃之氣向下沉降,導致水穀精微之氣無法向上升發,這就代表春天生發的能量沒有正常運行,沒有陽氣來保護身體的榮衛之氣,使身體無法適應風寒而產生寒熱。這些都是由於脾胃之氣不足所導致的。這種情況與外感風寒的症狀很相似,但本質上是不同的。

內傷脾胃,是損傷了氣;外感風寒,是損傷了形。損傷了外在,屬於實證,要用瀉法來治療;損傷了內在,屬於虛證,要用補法來治療。發汗、攻下、催吐等方法,都屬於瀉法;溫補、調和、滋養等方法,都屬於補法。內傷不足的病症,如果誤認為是外感有餘的證,反而用瀉法來治療,就會使虛證更加虛弱。這樣虛證又虛,實證又實,最後導致死亡,都是因為醫生的誤診。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只有用辛甘溫的藥物來補養中氣,並使陽氣上升,用甘寒的藥物來瀉掉火熱,這樣才能痊癒。經書說過:「勞累的人要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虛損的人也要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又說:「溫能去除大熱。」最忌諱使用苦寒的藥物,因為會損傷脾胃。所以,這裡提出補中益氣湯來治療。脾胃虛弱的人,往往是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導致心火亢盛,從而侵犯脾土。接著,肺氣也會受到邪氣的影響,這時,黃耆的用量要最多,人參和甘草次之。脾胃一旦虛弱,肺氣也會先衰竭,所以要用黃耆來補益皮毛並固表,防止自汗,避免元氣進一步耗損。

如果出現氣喘短促,要用人參來補氣。心火侵犯脾,就要用炙甘草的甘味來瀉火熱,同時補益脾胃的中元之氣。如果脾胃急痛,或者腹部極度虛弱並感到收縮,可以多用此藥。經書說:「急則緩之。」白朮味苦甘溫,可以去除胃中熱,並疏通腰臍之間的血液。胃中的清氣如果下沉,一定要加上升麻、柴胡來引導,引導黃耆和甘草甘溫的藥性上升,才能補養衛氣的散解,並鞏固體表。同時,也可以緩解帶脈的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