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4)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4)

1. 胸痹

心下滿而不痛為痞,心下滿而痛為胸痹。《金匱》方,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主之。胸痹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此二條不言痛)支飲胸滿者,枳樸大黃湯主之。(不言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者,以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心口闷胀不痛叫痞,心口闷胀而痛叫胸痹。金匮方中,胸痹,胸中气闷,呼吸急促,可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枳薑汤治疗。胸痹病情反复发作的,可用薏苡仁附子散治疗。支饮导致胸闷的,可用枳樸大黄汤治疗。胸痹患者,呼吸困难,咳嗽痰多,胸背疼痛,呼吸急促,寸口脉沉迟,关脉紧小而数的,可用栝蔞薤白白酒汤治疗。胸痹患者不能平躺,心痛贯穿到背部的,可用栝蔞薤白半夏汤治疗。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一味栝蔞,取子熟炒,連皮或煎或丸,最能盪滌胸中垢膩。

白話文:

胸部疼痛,心間有堵塞感,氣流在胸部凝結,導致胸部脹滿和右側肋骨下部與心臟相衝突,應使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進行治療。另外,「人參湯」也可以達到相同效果。使用單味的栝蔞,取其成熟後炒製的種子,可以連同皮一起煎煮或做成丸狀,對於清潔和消除胸腔中的油膩物質非常有效。

2. 水脹總論

許學士云: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為蠱,蠱即脹也。然脹亦有頭面手足盡腫者,大抵先頭足腫,後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後四肢腫者,脹也。《靈樞經·五癃津液別》篇,黃帝問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予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與則液上溢。夫心系舉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白話文:

許學士說,肚子和四肢都腫起來是水腫。但只有肚子脹,四肢腫得不太明顯,那就是蠱,蠱其實就是脹。不過,脹也有頭面手腳都腫的情況,總的來說,先頭腳腫,之後肚子才大的,是水腫;先肚子大,之後四肢才腫的,是脹。

《靈樞經·五癃津液別》篇中,黃帝問道:食物從嘴巴進入,輸送到腸胃,它的液體分成五種,天冷穿衣少則會變成小便和氣,天熱穿衣多則會變成汗液,悲傷和氣鬱結則會變成眼淚,胃火旺盛,胃氣虛弱則會變成唾液,邪氣逆流,氣就會阻塞不通,不通就會變成水腫,我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請您講解一下。

岐伯回答說:食物都從嘴巴進入,味道有五種,分別歸屬於五臟,津液各有其流動的通道。

所以三焦負責發散氣,溫暖肌肉,滋潤皮膚,這是它的津液,流動不暢的則稱為液。天氣炎熱穿衣厚,毛孔就會打開,所以會出汗,寒氣留在肌肉之間,聚積成泡沫就會變成疼痛。天氣寒冷,毛孔就會閉塞,氣濕無法流通,水氣往下流到膀胱就變成小便和氣。

五臟六腑中,心是主宰,耳朵是聽覺器官,眼睛是觀察器官,肺是輔助,肝是將軍,脾是衛士,腎是主外,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都會向上滲到眼睛,心悲氣鬱,就會導致心系急迫,心系急迫,就會引起肺氣上逆,肺氣上逆就會導致津液上溢。由於心系急迫,肺氣不能持久上升,忽上忽下,就會出現咳嗽和流淚。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水脹篇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白話文:

當身體內部出現熱症時,胃就會消化食物,食物消化後,腸胃蠕動就會加劇,導致胃部鬆弛,氣逆上衝,因此會吐口水。五穀的精華會融合成膏,滲入骨骼空隙,滋養腦髓,並向下流到陰部。如果陰陽失調,就會導致體液過度流失,流到陰部,腦髓也會隨著流失,流失過多就會導致虛弱,因此腰背疼痛,小腿酸軟。陰陽氣道不通暢,全身氣血循環受阻,三焦不暢,體液無法正常代謝,水穀停留在腸胃中,堆積在下焦,無法滲透到膀胱,就會造成下焦腫脹,水液溢出就會變成水腫。

黃帝問岐伯:「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這些病症有什麼區別?」岐伯回答:「水腫剛開始的時候,眼窩會輕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血管搏動時會咳嗽,陰部寒冷,腳踝腫脹,腹部會變大,這就是水腫形成的跡象。用手按壓腹部,會隨著手勢起伏,就像包著水一樣,這就是水腫的表現。」

黃帝又問:「膚脹的症狀是什麼?」岐伯回答:「膚脹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膚之間,皮膚鬆軟不堅實,腹部很大,全身腫脹,皮膚變厚,按壓腹部會凹陷但不會回彈,腹部顏色沒有變化,這就是膚脹的症狀。」

「鼓脹又是什麼樣的?」黃帝問。岐伯回答:「鼓脹的症狀是腹部和全身都腫脹,和膚脹的程度差不多,但臉色蒼黃,腹部肌肉突出,這就是鼓脹的症狀。」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石水,臍以下腫,其脈沉。)

白話文:

腸覃是寒氣停留在腸外,與人體的衛氣相撞,氣血運行不畅,卡在某個地方,形成腫塊,并伴随恶臭和瘜肉的生长。一开始像雞蛋大小,逐渐长大,最后像懷孕一樣。时间久了,按压会感觉硬,推动也能移动,但月经正常。石瘕则是寒气停留在子宫口,导致子宫口闭塞,气血流通不畅,经血无法排出,积聚在子宫里,逐渐长大,形状也像怀胎一样,月经不规律。石瘕都是发生在女性身上的疾病,可以治疗使其排出。至于肤胀和鼓脹,可以先用针灸疏通阻塞的血管,再调整经络,最后用针灸清除积血。

(石水,是指肚臍以下腫脹,脉象沉。)

3. 水腫

《素問》湯液醪醴論帝曰:其有不從亳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以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釋云:不從毫毛生者,明其邪不自腠理入,是水從內而溢出於外者也。五臟陽以竭者,為由脾胃虛弱。夫脾胃者土也,法天地,生萬物,故水穀入胃,清陽化氣,濁陰成味,五臟稟其氣曰陽,稟其味曰精,即經之謂五陽者,胃脘之陽是也。氣和精生。今不得稟水穀氣,則無氣以生,不得稟五味,則無精以化。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沒有從毛髮中生出病氣,而是五臟的陽氣耗竭,體液充盈卻無處可去,精氣只留在內,而體氣散失在外,身體虛弱到無法保暖,這是四肢末端急促而身體內在能量外散的表現。要如何治療呢?

應該要平衡陰陽,去除陳舊的代謝廢物,輕微地調動四肢末端,溫暖衣物,針刺患處,以恢復身形;再打開排泄通道,清潔臟腑,適時服用精氣滋補藥物,使五臟的陽氣得以布散,疏通五臟。這樣精氣就能自行生成,身體就能自行強壯,骨肉相互依存,全身氣血恢復平衡。

肺主氣而魄臟焉,無氣則魄獨居,腎為陽,故動之,經脈行則脾胃之水穀得以化,四臟亦得以稟之,然後可以施治。其水在表在上者汗之,在下、在裡者分利之。夫如是,此條所治,正與評熱論陰虛者對待而言也。彼為腎之陰虛,不能敵夫所湊之陽,此為胃之陽虛,不能制夫溢水之陰也。

仲景法,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蒲灰散。(以上利小便。)越婢湯、越婢加朮湯、甘草麻黃湯、麻黃附子湯、杏子湯。(以上發汗。)觀此可見仲景之法,一出於《內經》。後世治水腫方,有五皮散、香蘇散,中用薑、橘、紫蘇、大腹皮辛以散之,茯苓、防己、木通、桑皮淡以滲之,是開鬼門潔淨府同用也。

白話文:

肺負責人體的氣息,也與魂魄相關。如果沒有氣息,魂魄就會獨自存在。腎是陽氣之源,因此能驅動人體活動。經脈暢通後,脾胃才能消化水谷精微,四臟也能得到滋養,進而可以施以治療。水分停留在體表則用汗法排出,停留在體內則用利尿法排出。

這段文字所論述的治療方法,與評熱論陰虛的理論相對應。前者是腎陰虛,不能抵禦外邪的陽氣,後者是胃陽虛,不能控制水濕的陰邪。

張仲景的治療原則是,水腫位於腰部以下則應該利尿,水腫位於腰部以上則應該發汗才能痊癒。如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蒲灰散等方劑都屬於利尿法,越婢湯、越婢加朮湯、甘草麻黃湯、麻黃附子湯、杏子湯等方劑則屬於發汗法。由此可見張仲景的治療方法都源自《內經》。

後世治療水腫的方劑,如五皮散、香蘇散等,其中用薑、橘、紫蘇、大腹皮等辛味藥物來散寒,茯苓、防己、木通、桑皮等淡味藥物來利水,也就是同時開鬼門和潔淨府的方法。

丹溪云: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術補脾,氣得實則自能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又云:《內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是三者相因而為病。蓋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故濕每生於熱,熱氣亦能自濕者,母氣感子濕之變也。

濕氣盛,肺氣不行而膹郁矣。故水腫病者,脾失運化之職,清濁混淆,因鬱而為水。脾土既病,肺為之子,而肺亦虛,榮衛不布,氣停水積,凝聚濁液,滲透經絡,涵流溪谷,窒礙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矣。凡治腫,皆宜以治濕為主,所挾不同,故治法亦異。更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火退則肺氣下降而水道通,脾土旺則運化行,清濁分,其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其敗濁之甚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

由於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液,水液便會妄行,應該用人參、白術補益脾臟。脾氣充實後,自然能健運,自然能升降,運作其樞機,水液就會自行運行,這不是五苓散的行水作用。

又說:《黃帝內經》記載,諸氣鬱結,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這三者互相影響而致病。因為濕氣是土之氣,土是火之子,所以濕氣常常生於熱氣,熱氣也能自行產生濕氣,是母氣感應子氣而產生濕氣的變化。

濕氣盛則肺氣運行不暢而鬱結。因此水腫病人,是因為脾臟失運化之職,清濁混淆,因鬱結而形成水腫。脾土既病,肺為其子,所以肺也虛弱,榮衛之氣不能佈散,氣停積水,凝聚濁液,滲透經絡,流滿溪谷,阻礙津液,久而久之灌入水道,血液也化為水液了。

凡是治療腫病,都應該以治濕為主,所挾之症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各異。更應該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火退則肺氣下降而水道通暢,脾土旺盛則運化行,清濁分離,清者回歸而化為氣、血、津液。敗濁之氣,在上則為汗,在下則為溺,漸漸地消散了。

盧砥鏡治水腫類例,以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氣息閉、樞機壅而為腫,必欲導腎以決去之,豈理也哉。夫肺者腎之母,其氣清肅,若果由肺盛生水,則將奉行降令,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而何病腫之有。或問丹溪所論水病之源,在於脾土。盧氏論水,宗於水熱篇,陰盛水溢,其源在腎。

所起不同,故治必異。今如丹溪之論,則《內經》非歟?曰不然,試用水熱篇三章之義繹之,則晰然矣。首章問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此以少陰經脈在上,主腎行冬令,至陰盛水氣化之常者而言也。

白話文:

盧砥鏡治療水腫的方法,認為是肺金過盛而導致水液生成,水液外溢失控,氣息阻塞、樞機閉塞而造成腫脹,所以必須引導腎氣來排泄水液,這合理嗎?肺是腎的母親,肺氣清肅,如果真是因為肺盛而生水,那麼肺就會遵循降氣的命令,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遍布全身,五經都暢通,哪裡還會出現水腫呢?

有人問到丹溪所論述水病的根源,是在於脾土。盧氏論水,則遵循《水熱篇》,認為陰盛水溢,其根源在腎。

兩者發病原因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現在如果按照丹溪的說法,那麼《內經》就錯了嗎?不,不是這樣的,試着用《水熱篇》三章的道理來解釋,就清楚了。第一章問少陰為什麼主腎,腎為什麼主水,說腎是至陰,至陰就盛水。肺是太陰,少陰是冬脈。所以腎是水液的根源,肺是水液的末端,都是積水。這是從少陰經脈在上,主腎行冬令,至陰盛水氣化正常的角度來說的。

非是為病之因也。當時若遇邪傷,則二臟之氣停而皆積水矣。今盧氏不求其為因所感之邪,而致氣停水積,乃輒以至陰盛水,謂是臟氣有餘而生病者,誤矣。不然,何乃次章復問,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此承上章積水之病,故註文以腎主下焦,膀胱為腑,主其分注,開竅二陰,故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閉則胃填滿,故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閉則水積。然而氣停水溢之義,尚有可言者焉,當是下焦之氣也。何則?《靈樞》本輸篇曰:少陽者屬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決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腑也。宣明五氣篇,下焦溢為水。

白話文:

這並不是疾病的根本原因。當時如果遇到外邪侵襲,則腎與膀胱的氣機停滯,導致水液積聚。現在盧氏沒有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外邪侵襲導致氣機停滯、水液積聚,反而直接歸咎於腎陰過盛,認為是臟氣過盛而生病,這是錯誤的。否則,為何下一章又會問腎臟為何會積水而生病,並解釋說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所以才會積水而隨其類別而發病。水液上溢於皮膚,就會造成胕腫,胕腫就是水液積聚而生病。

這段話承接上文積水的病症,所以註解以腎臟主宰下焦,膀胱為腑,掌管水液的輸布,並開通二陰,因此腎氣化則二陰通暢,二陰閉塞則胃部滿脹,所以說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閉塞就會導致水液積聚。然而氣機停滯、水液溢出的道理,還有更深層的意義,應該是由於下焦的氣機問題。為何如此?《靈樞·本輸篇》說:少陽屬於腎臟,向上連接肺臟,所以將兩個臟器相連;三焦是決瀆之腑,水道由此而出,屬於膀胱,是孤腑。而《靈樞·宣明五氣篇》說:下焦溢出就會變成水液。

註文以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而為水也。又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以此觀之,其下焦少陽之經氣,當相火之化,六氣中惟相火有其經,無其腑臟,遊行於五者之間,故曰少陽為遊部,其經脈之在上者,布膻中,散絡心包,在下者,出於委陽,上絡膀胱。豈非上佐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生髮,與手厥陰為表裡,以行諸經之使者乎。

是故腎經受邪,則下焦之火氣鬱矣。火氣鬱則水精不得四布,而水聚矣。火鬱之久必發,發則與衝脈之屬火者,同逆而上。蓋衝脈者,十二經之海,其上者,出於項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並少陽下足,滲三陰,灌諸絡。由是水從火溢,上積於肺,而為喘呼不得臥;散聚於陰絡,而為胕腫;隨五臟之虛者,入而聚之,為五臟之脹。夫如是之病,皆相火氾濫其水而生病者也。

白話文:

註解說,因為氣機阻塞不通,無法順利排出,就會溢出來變成水。又說:三焦生病,會導致腹脹,尤其小腹很硬,還尿不出來,很痛苦,溢出來的液體就會積聚成水,導致腹脹。由此可見,下焦少陽經的氣,應該屬於相火的功能,六氣當中只有相火有經脈,沒有相應的臟腑,在五臟六腑之間遊走,所以說少陽是遊走之部。少陽經脈的上部,佈於膻中,連接心包;下部,從委陽穴出來,向上連接膀胱。這不就是說,少陽經脈上通天道,幫助天地運行,下接地道,幫助生化萬物,與手厥陰經互為表裡,是行經氣的使者嗎?

因此,腎經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導致下焦的火氣鬱結。火氣鬱結,就會導致水精無法散佈,而積聚成水。火氣鬱結時間長了,必定會發作,發作時就會與衝脈的火氣相合,逆流而上。衝脈是十二經脈的總匯,它的上部,從項部和額頭出來,散佈到陽經,灌注到精氣;它的下部,與少陽經一起到達足部,散佈到三陰經,灌注到絡脈。由此可見,水氣因為火氣鬱結而溢出來,上行積聚在肺部,就會導致呼吸困難,不能躺下;散佈到陰絡,就會導致肢體腫脹;隨著五臟虛弱的程度,進入五臟並積聚,就會導致五臟腫脹。這些疾病,都是因為相火氾濫,影響水氣正常運行而引起的。

非相火則水不溢,而止為積水之病。如《內經》所謂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三陰結寒為水;腎肝並沉為石水之類是也。又嘗推其腎氣不化之由,多是四氣相乘害之。蓋胃是腎之勝臟,或濕熱盛而傷之,或胃氣不足下陷而害之,或心火太過下乘而侮之,或燥金斂澀之,或風木搖撼之,與夫勞役色欲,七情外感,皆足以致腎氣之不足也。夫胃之關,不惟因腎氣不化而後閉,其胃之病者,而關亦自閉矣。

其水不待腎水而生,所飲之水亦自聚矣。蓋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胃氣和則升降出納之氣行,水穀各從其道而輸泄也。胃氣不和,則出納之關皆不利,故水穀之津液皆積聚而變水也。即《靈樞》經脈篇曰:胃所生病,大腹水腫,膝臏腫痛。津液篇曰:五穀之津液,因陰陽不和,則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王叔和《脈經》曰:脾常懷抱其子,子、肺金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命門之火,水就不能正常代謝,就會積聚成水腫。就像《黃帝內經》中說的,陰陽失衡,陰盛陽虛就會導致石水,也就是小腹腫脹;三陰寒凝也會造成水腫;腎肝功能衰退也會導致石水等等。

腎氣不能化水的病因,往往是四時氣候失調導致的。胃是腎的相生臟器,胃氣不足或濕熱侵犯,都會傷害腎氣;胃氣不足下陷也會損害腎氣;心火過旺下移也會侵犯腎氣;燥金收斂也會阻礙腎氣運行;風木搖動也會損傷腎氣。此外,勞累、房事過度,以及七情外感,都會導致腎氣不足。

胃氣不足不僅會導致腎氣不化,也會引起胃病,導致胃氣閉塞。

水腫的發生不一定與腎氣不化有關,飲用的水也會積聚成水腫。因為胃主中焦,是水穀之海,胃氣調和則升降出入氣機暢通,水穀各循經絡運化排泄。胃氣不調,則出入之關皆不利,水穀的津液就會積聚而變成水腫。

就像《靈樞經脈篇》中所說:胃病發作,會導致大腹水腫,膝蓋疼痛。

《靈樞津液篇》中也提到:五穀的津液,因陰陽失衡,氣道不通,導致四肢末端氣血運行不暢,三焦不能正常排泄,津液不能化生,水穀積聚於腸胃,停留於下焦,不能滲入膀胱,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水液溢出就會造成水腫。

王叔和《脈經》中說:脾常包容肺,肺是金,脾是土。

子畏火傷,下避水中,木畏金乘,下為荊棘,脾復畏木居一隅,水遂上溢而為脹也。即此諸論觀之,所謂關門不利云云者,蓋以二臟相因而然耳。第三章問諸水皆生於腎乎,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觀是章所謂地氣上者,指人形體皆稟地之陰以生者而言也。

腎居五臟之下,是至陰,主水,以生津液,是故津液在百體,猶水在地中行,五氣所化之五液,悉屬於腎。今因勞火迫於腎氣之液,發出為汗,因逢風而玄府閉,其汗與風相搏,遂結於皮膚,於是五氣所化新舊之液,則皆類聚而成水矣。用是比例推之,則腎氣之勞,不止房事一端而已,如夜行勞甚,渡水跌僕,持重遠行,極怒驚恐之類,豈無越出腎液於表,亦得以逢於風者乎。此聖人之言簡而意博,舉一而可十者也。

白話文:

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各個器官相互影響,息息相關。火會灼傷人,所以人要避開火;木會被金所克制,所以木要避免金的侵犯;脾臟則害怕木氣,當木氣過盛時,脾氣就會受損,導致水氣上涌,形成腫脹。這就像兩個互相依賴的器官,一方受損,另一方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是「關門不利」的道理。

腎臟是人體最陰的器官,位於五臟之下,主水,負責生津液。津液就像水在地中流動一樣,遍佈全身。人體五氣所化成的五液,也都是屬於腎臟所掌管的。如果勞累過度,導致腎氣受損,就會產生汗液。如果遇到風寒,就會使毛孔閉塞,汗液無法排泄,與風氣相搏,停留在皮膚表面,形成水腫。這就是「風水」的病因,根本原因在於腎氣受損。

腎氣受損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是房事過度,例如夜間勞累、渡水跌倒、負重遠行、極度憤怒恐懼等等,這些都會導致腎液外泄,遇到風寒而形成水腫。古代聖人用簡單的語言,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一則道理可以推演至十種不同的情況,這就是「舉一而可十」的智慧。

又按評熱篇曰: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此腎虛不可妄治,治之則陰愈虛而陽必湊之,轉及五臟,有是熱病狀也。

用此比類前後所敘,諸水溢之病,未有不因腎虛得之。設不顧虛,輒攻其水,是重虛其陰也。虛則諸邪可入,而轉生病矣。《內經》又謂肝腎脈並浮為風水,此尤見是陰虛之甚者也。何則?夫腎肝二臟,同居下焦。腎為陰主靜,其脈沉。肝為陽主動,其脈浮。而陰道易乏,陽道易饒,為二臟俱有相火故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提到,患有腎風的人,臉色會浮腫,說話困難,身體虛弱不適合針灸。如果硬要針灸,五天后就會出現氣血逆流的症狀,表現為呼吸急促、發熱,熱氣從胸背部上升到頭部,手心發熱,口乾舌燥、苦渴,小便黃,眼皮腫脹,肚子咕嚕咕嚕叫,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月經不來,煩躁不安,食慾不振,不能平躺,平躺就會咳嗽,這種病叫做風水。這是腎虛引起的,不可隨意治療,否則陰氣更加虛弱,陽氣就會趁虛而入,波及五臟,就會出現這些發熱症狀。

同樣的道理,前面提到的各種水腫病,都源於腎虛。如果無視腎虛,只攻擊水腫,就會加重陰虛。陰虛就會導致各種邪氣入侵,病情加重。《內經》也提到,肝腎經脈同時浮在表面的情況,就是風水,這更是陰虛嚴重的表現。為什麼呢?因為腎和肝兩個臟器,都在下焦。腎主陰,負責靜止,脈象沉;肝主陽,負責運動,脈象浮。而陰氣容易不足,陽氣容易充盈,是因為兩個臟器都有相火。

若相火所動,不得其正,動於腎者,猶龍火之於海,故水附而龍起。動於肝者,猶雷火之出於地,疾風暴發,故水如波湧。今水從風,是以肝腎並浮也。王注以為風薄於下,似若水風之邪,世人莫知肝木內發之風也。《靈樞》水脹篇,有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之病。

治膚脹、鼓脹者,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觀此膚脹,與脹論篇謂榮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肉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此篇之鼓脹,亦與腹中論中之鼓脹同其病狀,彼則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白話文:

若體內相火失控,不走正道,而侵犯腎臟,就像龍火入海,水被引動而龍騰起。若侵犯肝臟,則如雷火出地,疾風驟起,水勢波濤汹涌。如今水隨風而行,所以肝腎皆浮腫。王注認為風力薄弱,像水風之邪,世人卻不知肝木內藏之風。 《靈樞》水脹篇記載了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等病。

治療膚脹、鼓脹,應先瀉去脹滿的血液,再調和經絡,刺破血絡。從膚脹來看,《脹論》篇說榮氣循行脈絡,衛氣逆行則為脈脹,衛氣與脈絡並行循行肌肉則為膚脹,可用三里穴瀉法,近處一針,遠處三針,不論虛實,重點在於快速瀉血。本篇所述鼓脹,與《腹中論》中所述鼓脹症狀相同,彼書則用雞矢醴治療,一劑見效,二劑痊癒。

若飲食不節,其病雖已,當病氣復聚於腹也。何與此篇治是二證,皆先瀉其脹之血絡,刺去其血,而復調其經,如是之不同何哉?蓋彼以氣聚之病,此以氣停與血相搏,故血凝於絡,氣凝於經,而生水液為脹,故治不同也。仲景云: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針經》論疾診尺篇云: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又仲景云: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痛,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為風水。)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飲食不節制,即使病好了,病氣仍會聚集在腹部。這篇論述的兩種病症,都先瀉去血脈的脹氣,用針刺去積血,再調和經絡,但治療方法為何不同呢?因為前者是氣聚引起的病,後者是氣停滯與血相搏,導致血凝於血脈,氣凝於經絡,進而產生水液,形成脹滿,所以治療方法不同。張仲景說:風水病,脈象浮,外在症狀是骨節疼痛,怕風。

《針經》論疾診尺篇說:觀察病人的眼窩部位略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偶爾咳嗽,按壓手腳,凹陷下去卻不回彈,這就是風水膚脹。張仲景還說:太陽病,脈象浮而緊,應該出現骨節疼痛,但實際上不痛,反而身體沉重酸痛,病人不渴,出汗後病就好了,這就是風水病。風水病,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續法:風水,身體浮腫,發歇不定,肢節疼痛,上氣喘急,大腹皮散主之。風水毒氣,遍身腫滿,楮白皮散主之。)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又云:渴而不惡寒者,此是皮水。蓋法當風水惡寒不渴,皮水不惡寒而渴。假令皮水不渴,亦當發汗也。)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續法:皮水,身體面目悉浮腫,木香丸主之。)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出現風水惡風,全身浮腫,脈搏浮而無口渴,持續自汗,沒有發燒,可以使用越婢湯治療。如果患者怕風,可以加一枚炮製過的附子。如果風水症狀導致身體浮腫,發作不定,四肢疼痛,上氣喘急,可以用大腹皮散治療。如果風水毒氣導致全身浮腫,可以用楮白皮散治療。

如果患者患有皮水,脈搏也浮,外觀表現為四肢浮腫,按壓後凹陷,不害怕風,腹部像鼓一樣,不口渴,應該發汗治療。

也有人說,如果患者口渴但不怕冷,就是皮水。因為風水症狀應該表現為怕冷不口渴,而皮水症狀則是不怕冷而口渴。即使皮水症狀不口渴,也應該發汗治療。

皮水病症會導致四肢浮腫,水氣停滯在皮膚中,四肢發麻,可以使用防己茯苓湯治療。如果患者出現厥逆和皮水症狀,可以使用蒲灰散治療。

正水症狀,脈搏沉而遲緩,外觀表現為自發喘氣。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大奇論,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續法石水四肢細瘦,腹獨腫大,海蛤丸主之。石水,病腹光緊急如鼓,大小便澀,檳榔散主之。)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又云: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

治法見黃疸門。)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亦主之。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白話文:

石水症狀是脈象沉而深,外觀上腹部脹滿卻不喘不過氣。如果四肢瘦弱、肚子卻特別腫大,可以服用海蛤丸。如果肚子像鼓一樣緊繃、排泄困難,可以服用檳榔散。黃汗的症狀是脈象沉而遲緩,身體發熱、胸悶,四肢和頭面腫脹,久治不癒會導致癰疽膿腫。如果身體腫脹而且冰冷,類似周痹,胸中憋悶,無法進食,反而感到疼痛,晚上躁動難眠,這就是黃汗,治療方法請參考黃疸的相關內容。里水症狀是全身和臉部腫脹發黃,脈象沉,小便排泄困難,因此導致水腫。如果小便順暢,則代表身體缺失津液,因此感到口渴。可以用越婢加朮湯治療,也可以服用甘草麻黃湯。水腫的病症,脈象沉而小,屬於少陰;脈象浮則屬於風;沒有水腫卻虛脹,則屬於氣。水腫發汗即可治療,脈象沉的病人適合服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的病人適合服用杏仁湯。心水症狀是身體沉重、氣短,無法平躺,煩躁不安,並且陰部腫脹。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水者,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黃瘦,大便反堅。諸病水者,渴而不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四肢身體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

白話文:

肝水症狀是肚子很大,無法自行翻身,肋骨下方和腹部疼痛,時常有少量唾液分泌,小便持續通暢。肺水症狀是全身浮腫,小便困難,時常有稀便。脾水症狀是肚子很大,四肢沉重,唾液分泌不足,但會感到氣短,小便困難。腎水症狀是肚子很大,肚臍腫脹,腰痛且難以排尿,陰部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水,腳冰冷,臉色黃瘦,大便反而是硬的。所有水症患者,如果口渴但小便不順暢,小便頻繁的,都不可以發汗。

有人問道:病人有水腫,臉、四肢、全身都腫,小便不順暢,把脈後,卻沒有說水症,反而說胸口疼痛,氣上衝到喉嚨,感覺像炙烤的肉,會輕微咳嗽喘不過氣,這情況符合老師的描述,請問脈象是什麼?老師回答:寸口脈沉而緊,沉代表水,緊代表寒,沉緊互相交纏,凝結在關元穴,一開始可能不太明顯;年輕力壯時不會察覺,陽氣衰退後,營衛之氣互相影響,陽氣受損陰氣盛,凝結的寒氣微動,腎氣上衝,喉嚨阻塞,肋骨下方急痛。

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上仲景治水諸方,皆用脈病為本,然後量輕重虛實而施治,皆守聖經之法耳。奈何今世俗之醫,因病者急求一時之效,以破氣去水為功,不知過一二日,則病復至而不可救矣。嗚呼!予每痛夫世人病水腫多死不救者有二,一以病人不善調攝,二以醫誤投下藥之過,竭其陰陽,絕其胃氣,故多死。於是詳摘《素》、《靈》、《金匱》之言而稍發明之,有志者當不厭其繁也。

白話文:

醫生認為這是水停體內,便使用瀉藥大量排出水液,但氣逆卻沒有消散,病症依然存在。之後又用藥催吐,導致胃部虛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飲食無法消化,臉部、手腳浮腫。又給予葶藶丸排出水液,當時症狀看似減輕,但稍稍飲食過度,腫脹就又復原,胸脅疼痛,像是有東西在體內亂竄,水氣上涌,便會出現咳嗽、喘不過氣。應該先治療氣逆,使之平息,才能治療咳嗽,咳嗽止住了,喘息自然會減輕。應該先治癒新的病症,舊病才能消除。

仲景先生治療水腫的方劑,都是以脈象和病症為基礎,然後根據輕重虛實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都是遵循古代經典醫學的原則。為什麼現在的醫生,只追求患者一時的緩解,以快速消氣利水為治療目的,卻不知道一两天后,病症就會再次復發,到時候就無法挽救了?唉!我常常為世人因水腫而死亡却得不到救治而感到悲痛,原因有两个,一是患者自己不懂得调养身体,二是医生错误地使用下泻药物,耗损了人体的阴陽,损害了胃气,所以才会导致死亡。因此,我详细摘录了《素问》、《灵枢》、《金匮要略》中的相关论述,並略加解释说明,有志于醫學的人,不应该厌倦这些繁琐的內容。

腫病不一,或遍身腫,或四肢腫,面腫腳腫,皆謂之水氣。然有陽水,有陰水,並可先用五皮飲,或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如未效,繼以四磨飲兼吞桂黃丸,仍用赤小豆粥佐之。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輕宜四磨飲,添磨生枳殼,兼進保和丸;重則䟽鑿飲子利之,以通為度。

白話文:

腫病的症狀不盡相同,可能全身腫脹,也可能只有四肢腫脹,或是臉部腫脹、腳部腫脹,這些都屬於水氣。但是水氣又分為陽水和陰水,可以先服用五皮飲或除濕湯,並加入木瓜、腹皮各半錢,如果沒有效,再服用四磨飲,同時服用桂黃丸,並配合赤小豆粥。

如果全身腫脹,伴隨口渴、小便赤澀、大便便秘,這屬於陽水。輕微的陽水可以用四磨飲,添加磨碎的枳殼,並服用保和丸;嚴重的陽水則需服用䟽鑿飲子來利尿,以通暢為原則。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錢,以通小便。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泄,小便雖少而不赤澀,此屬陰水。宜實脾飲。小便多少如常,有時赤,有時不赤,至晚則微赤,卻無澀滯者,亦屬陰也,不可遽補,木香流氣飲,繼進復元丹。若大便不溏,氣息脹滿,宜四磨飲下黑錫丹。

四肢腫,謂之肢腫,宜五皮飲加薑黃、木瓜各一錢,或四磨飲,或用白朮三兩,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大棗三枚,拍破,同煎至九分,去查溫服,日三無時,名大棗湯。面獨腫,蘇子降氣湯,兼氣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後,更磨沉香一呷。有一身之間,唯面與雙腳浮腫,早則面甚,晚則腳甚。

白話文:

有些人雖然口渴卻已經拉肚子了,這種情況不應該再瀉,可以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來利尿。全身浮腫,不口渴,大便正常或稀軟,尿量少但沒有赤澀,這是陰水,應該用實脾飲。尿量正常,有時尿赤,有時不赤,到晚上就微微泛紅,但沒有澀滯,也屬於陰虛,不能急著補,可以用木香流氣飲,之後再服用復元丹。如果大便不稀,氣息脹滿,可以用四磨飲加黑錫丹。

四肢浮腫叫做肢腫,可以使用五皮飲加薑黃、木瓜,或者用四磨飲,或者用白朮煎大棗湯。單獨面部浮腫,可以用蘇子降氣湯,尤其氣急者更適合,也可以在煎好後磨入沉香。如果全身浮腫,只有臉和雙腳腫,早上臉腫得厲害,晚上腳腫得厲害,可以使用蘇子降氣湯,也可以用白朮煎大棗湯。

經云:面腫為風,腳腫為水,乃風濕所致,須問其大小腑通閉,別其陰陽二症。前後用藥,惟除濕湯加木瓜、腹皮、白芷各半錢,可通用。或以蘇子降氣湯,除濕湯各半帖煎之。羅謙甫導滯通經湯,治面目手足浮腫。感濕而腫者,其身雖腫,而自腰下至腳尤重,腿脹滿尤甚於身,氣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為佳。以五苓散吞木瓜丸。

(內犯牽牛,亦不可輕服。)間進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萊菔子七分半。因氣而腫者,其脈沉伏,或腹脹,或喘急,宜分氣香蘇飲。飲食所傷而腫,或胸滿,或噯氣,宜消導寬中湯。不服水土而腫者,胃苓湯,加味五皮湯。有患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宜消風敗毒散。

白話文:

經書上說:臉部腫脹是風邪,腳部腫脹是水邪,都是風濕所致,需要詢問病人大小腸的通暢情況,以辨別其陰陽兩方面的病症。前後用藥,主要以除濕湯加上木瓜、腹皮、白芷各半錢,可通用。或者以蘇子降氣湯、除濕湯各半帖煎服。羅謙甫的導滯通經湯,用於治療面目手足浮腫。

因感濕邪而腫脹者,雖然全身腫脹,但腰部以下至腳部尤為沉重,腿部脹滿比身體其他部位更嚴重,氣息或急或緩,大便或稀或正常,但以通利小便為最佳。可用五苓散配以木瓜丸服用。

(內服牽牛,不可輕易服用。) 間歇性服用除濕湯,加入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萊菔子七分半。

因氣機鬱滯而腫脹者,脈象沉伏,或腹脹,或喘急,宜服用分氣香蘇飲。

飲食所傷而腫脹者,或胸悶,或噯氣,宜服用消導寬中湯。

不服水土而腫脹者,可用胃苓湯、加味五皮湯。

若患有瘡瘍,過早使用乾瘡藥,導致全身腫脹,宜服用消風敗毒散。

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飲。若大便如常或自利,當導其氣,自小便出,宜五皮飲和生料五苓散。腹若腫,只在下,宜除濕湯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澤瀉之數。以上數條為有餘之證。大病後浮腫,此係脾虛,宜加味六君子湯。白朮三錢,人參、黃耆各一錢半,白茯苓二錢,陳皮、半夏曲、芍藥、木瓜各一錢,炙甘草、大腹皮、木瓜各五分,薑、棗煎服。小便不利,間入五苓散。

白話文:

如果大便不通,就用升麻和氣飲。如果大便正常或腹瀉,應該引導氣往下走,從小便排出,可以使用五皮飲和生料五苓散。如果腹部腫脹,只在下腹部,就應該用除濕湯和生料五苓散,並加入木瓜,份量跟澤瀉一樣多。以上這些都是屬於氣血有餘的症狀。大病之後出現浮腫,這是脾虛引起的,可以使用加味六君子湯。白朮三錢,人參、黃耆各一錢半,白茯苓二錢,陳皮、半夏曲、芍藥、木瓜各一錢,炙甘草、大腹皮、木瓜各五分,薑、棗煎服。如果小便不順利,可以加入五苓散。

有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補脾肺,六味丸補腎。有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腎水,以致小便不利,而成水證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滋陰丸以滋小便。若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肺脾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

二經既虛,漸成水脹,又誤用行氣分利之藥,以致小便不利,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宜加減金匱腎氣丸主之。以上數條,為不足之證。不足者,正氣不足。有餘者,邪氣有餘。凡邪之所湊,必正氣虛也。故以治不足之法,治有餘則可,以治有餘之法,治不足則不可。潔古法:如水腫,因氣為腫者,加橘皮。

白話文:

如果脾肺虛弱,導致水分代謝失調,可以用補中益氣湯補脾肺,六味丸補腎。如果心火過旺,抑制肺金,無法生腎水,導致小便不利,形成水腫,可以用人參平肺散治療肺,滋陰丸滋養小便。如果腎陰不足,虛火灼傷肺金,導致小便不生,可以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水,補中益氣湯培補脾土,使肺脾腎氣互相流通,水谷自然能消化吸收。

如果脾肺兩虛,逐漸發展成水腫,又誤用行氣利水藥,導致小便不利,呼吸急促痰多,已經形成水毒症,可以用加減金匱腎氣丸治療。以上這些都是氣虛不足的症狀,氣虛不足,正氣不足。有餘是指邪氣過盛,邪氣總是會趁著正氣不足的時候入侵。所以,用治療氣虛不足的方法,可以治療邪氣過盛,但用治療邪氣過盛的方法,治療氣虛不足就不行。潔古法中提到:如果水腫是因氣虛導致的,可以加入橘皮。

因濕為腫者,煎防己黃耆湯,調五苓散。因熱為腫者,八正散。如以熱燥於肺為腫者,乃絕水之源也。當清肺除燥,水自生矣。於梔子豉湯中加黃芩。如熱在下焦陰消,使氣不得化者,當益陰而陽氣自化,黃柏內加黃連是也。如水脹之病,當開鬼門、潔淨腑也,白茯苓湯主之。

白茯苓湯能變水,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五錢,水一碗,煎至一半,生薑自然汁入藥,常服無時,從少至多,服五七日後,覺腹下再腫,治以白朮散,白朮、澤瀉各半兩,為末,煎服三錢。或丸亦可,煎茯苓湯下三十丸。以黃耆芍藥建中湯之類調養之。平復後,忌房室豬魚鹽面等物。

白話文:

如果肿胀是因为湿气导致的,就应该用防己黄芪汤,并配合五苓散治疗。如果是热气导致的肿胀,可以用八正散。如果是因为热燥伤肺导致的肿胀,就需要切断水的来源,清肺除燥,水分自然会恢复,可以在栀子豉汤中加入黄芩。如果热气在下焦导致阴消,使气机不能化生,就应该滋阴,使阳气自然化生,这时可以在黄柏汤中加入黄连。如果是水肿病,就需要开通鬼门,洁净肠腑,白茯苓汤可以治疗。

白茯苓汤能化解水肿,用白茯苓、泽泻各两钱,郁李仁五钱,水一碗,煎至一半,加入生姜汁,经常服用,从少到多,服用五七日后,如果腹部再次肿胀,就用白术散治疗,白术、泽泻各半两,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煎服。也可以做成丸剂,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茯苓汤送服。之后可以用黄芪芍药建中汤之类进行调养。恢复健康后,要忌房事、猪肉、鱼肉、盐、面食等食物。

香薷熬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漸增,以小便利為度。冬瓜,不限多少任吃。鯉魚一頭,重一斤以上者,煮熟取汁,和冬瓜、蔥白作羹食之。青頭鴨或白鴨,治如食法,細切,和米並五味,煮熟作粥食之,宜空腹時進。何柏齋學士云:造化之機,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

水為濕為寒,火為燥為熱,火性炎上,水性潤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則易交也。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不交之極,則分離而死矣。消渴證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氣證不交,而水偏盛也。制其偏而使之交,則治之之法也。小火不能化大水,故必先瀉其水,後補其火。

白話文:

將香薷熬成膏狀,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丸,一天三次,逐漸增加用量,直到小便通暢為止。冬瓜可以不限量食用。取一條重一斤以上的鯉魚,煮熟後取汁,與冬瓜、蔥白一起做成羹湯食用。青頭鴨或白鴨,做法與鯉魚相同,切碎後與米飯和五味一起煮成粥食用,宜空腹食用。

何柏齋學士說:造化的機制,只有水和火而已,應該保持平衡,不應偏向一方,應該交融,不應分離。

水性濕寒,火性燥熱,火性向上,水性向下,所以火應該在下,水應該在上,這樣更容易交融。交融則為既濟,不交融則為未濟,不交融到極致,就會分離而死亡。消渴症是火偏盛,導致水火不交;水氣症是水偏盛,導致水火不交。治療的關鍵就在於調節偏盛,使其交融。小火無法化解大量的水,所以必須先瀉掉多餘的水,然後再補益火氣。

開鬼門,瀉在表在上之水也。潔淨腑,瀉在裡在下之水也。水勢既減,然後用暖藥以補元氣使水火交,則用藥之次第也。又云:盧氏以水腫隸肝腎胃而不及脾,丹溪非之似矣,然實則皆非也。蓋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矣。主之者天也,成之者地也。故曰乾知太始,坤作成物,至於天地交合變化之用,則水火二氣也。

天運水火之氣於地之中,則物生矣。然水火不可偏盛,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水火和平則物生矣,此自然之理也。人之臟腑,以脾胃為主,蓋飲食皆入於胃而運以脾,猶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與否,實由於水火二氣,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

白話文:

開啟鬼門,是排泄表層的水分;清潔腑臟,是排泄內部的積水。水勢減退之後,再用溫暖的藥物補充元氣,使水火調和,這就是用藥的順序。有人說,盧氏將水腫歸於肝、腎、胃,而沒有提及脾,丹溪認為這是不對的。實際上,他們都錯了。因為造化萬物,只不過是天地間的水火而已。主宰萬物的,是天;孕育萬物的,是地。所以說,乾知太始,坤作成物。至於天地交合、變化萬物的力量,就是水火二氣。

天將水火之氣運行於地之中,萬物就生長了。然而,水火不可偏盛,過於乾旱,萬物就無法生長,這是火氣過盛;過於潮濕,萬物也無法生長,這是水氣過盛。水火平衡,萬物才能生長,這是自然的法則。人體的臟腑,以脾胃為主,因為飲食都進入胃,然後由脾運化,就如同大地上的土壤一樣。然而,脾胃能否化物,實際上取決於水火二氣,而非脾胃本身的能力。火氣盛則脾胃乾燥,水氣盛則脾胃濕潤,都無法化物,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水腫之證,蓋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則不能化水,故水之入於脾胃者,皆滲入血脈骨肉,血亦化水,肉發腫脹,皆自然之理也。導去其水,使水氣少減,復補其火,使二氣平和則病去矣。丹溪謂脾失運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經之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則脾土全運化之職,水自順道,乃不為腫,其詞迂而不切,故書此辨之。按何公雖於醫學未精,其論水火,則醫書所未發,是可存也,故附著於此。

【診】:目窠微腫,如臥蠶之狀,曰水。足脛腫,曰水。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

白話文:

【病症】:水腫症狀,主要是因為體內水分過多而火氣無法消化所致。火力不足,就不能消化水分,所以進入胃腸的水分都滲透到血液、骨骼和肌肉,血液轉化為水分,肌肉就會出現腫脹現象,這都是自然的生理過程。排出體內的水分,使水分減少,再補充火力,讓兩種元素保持平衡,疾病就能痊癒。丹溪認為脾臟運化功能失常,是由於肝木侵擾脾臟,於是想要清淨心經的火氣,讓肺金有權力制衡肝木,這樣脾土就能完全發揮運化職能,水自然順從規律流通,就不會造成腫脹。他言辭雖顯得迂迴,但不失精確,因此這裡記錄下來。按照何公雖然在醫學上並非專家,但他對於水與火的理論,是醫學典籍中未曾提及的,這是值得保存的知識,因此附錄在此。

【診斷】:眼眶輕微腫脹,類似睡覺時眼睛旁邊的形狀,稱為水腫。腳踝腫脹,也被稱為水腫。頸部脈搏跳動、喘息、咳嗽,也被認為是水腫的表現。如果在病後出現腹瀉、口渴、小便不暢、腹部脹滿等症狀,這可能就是患上了水腫病。如果小便正常或有出汗現象,那麼病狀自然會好轉。趺陽脈應該是溫和的,如果現在反而跳動快速,原本就有熱症,食慾旺盛,小便頻繁,現在反而小便不順暢,這表明可能會出現水腫。寸口脈應是浮動且緩慢,浮動表示熱症,緩慢表示潛藏,熱與潛藏相互影響,稱為沈脈。

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則熱,數脈則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則為水矣。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三因》云:大抵浮脈帶數,即是虛寒潛止於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面痝然浮腫,疼痛,其色炲黑,多汗惡風者,屬腎風。

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沉而滑,為風水。浮而遲,弦而緊,皆為腫。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又云:浮大輕者生,沉細虛小者死。又云:實者生,虛者死。)唇黑則傷肝。缺盆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心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治。

白話文:

腳背上的陽脈浮起且脈搏快速,浮脈代表熱,快速脈代表停滯,熱和停滯相互搏鬥,稱為伏。沉脈和伏脈相互搏鬥,稱為水。沉脈代表經絡虛弱,伏脈代表小便困難,虛弱和小便困難相互搏鬥,水氣流向皮膚,就形成了水腫。脈象沉伏,就應該懷疑有水腫,身體腫脹沉重,水腫的脈象出現,就會死亡。(《三因》說:總的來說,浮脈帶有快速,就是虛寒潛藏其中,時間久了就會沉伏,沉伏就代表陽氣虛弱陰氣實盛,就會變成水腫。)臉部浮腫,疼痛,顏色發黑,出汗怕風,屬於腎風。

陽水合併陽證,脈象必定沉而快速。陰水合併陰證,脈象必定沉而緩慢。沉脈且滑,為風水。浮脈且緩慢,弦脈且緊,都屬於腫脹。水腫的脈象洪大可以治療,脈象細小則不可治療。(又說:浮脈大而輕則能活,沉脈細而虛弱則會死。又說:實證能活,虛證會死。)嘴唇發黑代表肝臟受傷。鎖骨平坦代表心臟受傷。肚臍突出代表脾臟受傷。腳心平坦代表腎臟受傷。背部平坦代表肺臟受傷。這五種受傷的情況,都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