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2)
內因類 (12)
1. 虛勞
補陽方法,凡虛損之症,不可專指腎臟一家而言。至病之甫成,脈才見端,惟急建其中氣為主,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氣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此根本之治也。(《集驗良方》)
石頑治顏汝玉女,病虛羸寒熱,腹痛裡急,自汗喘嗽者,三月餘,屢更醫藥不愈,忽然吐血數口。前醫轉邀石頑,同往診候,其氣口虛澀不調,左皆弦微而尺微尤甚,令與黃耆建中,加當歸、細辛。前醫曰:虛勞失血,曷不用滋陰降火,反行辛燥乎?余曰:不然。虛勞之成,未必皆本虛也,大抵多由誤藥所致。
今病欲成勞,乘其根蒂未固,急以辛溫之藥,提出陽分,庶幾挽回前失。若仍用陰藥,則陰愈亢而血愈逆上矣。從古治勞,莫若《金匱》諸法,如虛勞裡急諸不足,用黃耆建中,原有所祖,即腹痛悸衄,亦不出此。更兼內補建中之制,加當歸以和營血,細辛以利肺氣,毋慮辛燥傷血也。
遂與數帖,血止,次以桂枝人參湯數服,腹痛寒熱頓除,後以六味丸,以棗仁易萸肉,或時間進保元、異功,當歸補血之類,隨證調理而安。余治虛勞,嘗屏絕一切虛勞之藥,使病氣不致陷入陰分,深得《金匱》之力也。(《醫通》)
黃耆湯,治虛勞不足,四肢煩疼,不欲食,食即脹,汗出方。
黃耆,芍藥,桂心,麥門冬(各三兩),五味子,甘草,當歸,細辛,人參(各一兩),大棗(二十枚),前胡(六兩),茯苓(四兩),生薑,半夏(各八兩)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每服八合,日二服。(《千金》)又樂令黃耆湯,於本方去五味子,加橘皮。(《和劑》)名樂令建中湯。按:《醫通》曰:後人樂令建中,並用前胡、細辛以退表熱,十四味建中,兼用熟附、蓯蓉以補下虛,均失建中之義。此說未為當。)
《古今錄驗》調中湯,療虛勞,補益氣力方。
麥門冬(半兩),干棗(一兩),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桂心(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忌生蔥、海藻、菘菜、醋物。(《外臺》)(按:此亦建中湯之類方,故列於此。)
《小品》黃耆湯,療虛勞少腹急,小便赤餘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傷多方。(節錄)
黃耆(三兩),人參(一兩),芍藥(二兩),生薑(半斤),桂肉(三兩)大棗(十四枚),當歸(一兩),甘草(一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厚朴二兩。忌生蔥、海藻、菘菜。《經心錄》同。(同上)又深師黃耆湯,療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衝胸,於本方,去當歸,加半夏。
深師大建中湯,療內虛絕,裡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舌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痠疼,不能久立,多夢寤,補中益氣方。
白話文:
虛勞
補陽的方法: 凡是身體虛弱的病症,不能只單獨針對腎臟來治療。在疾病剛開始發作,脈象剛出現端倪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趕快建立身體的中心氣機,讓飲食增加、津液旺盛,進而使氣充足、血生成、精充沛,才能恢復真陰的不足,這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
有個醫生叫石頑,他治療顏汝玉女士的病,這個人病得很虛弱、又怕冷又發熱、肚子痛還想拉肚子、會自汗、咳嗽喘氣,三個月都治不好,換了很多醫生都沒效,後來突然吐血。之前的醫生就請石頑一起去看病,石頑診斷後,發現她的寸口脈虛弱澀滯不流暢,左邊的脈弦而細弱,特別是尺脈更弱。石頑開了黃耆建中湯,並加了當歸、細辛。之前的醫生就說:「虛勞失血應該用滋陰降火的藥,怎麼反而用辛溫的藥呢?」石頑說:「不是這樣。虛勞的形成,不一定都是因為身體本來就虛,大多是因為用錯藥造成的。
現在這個病要變成虛勞了,趁著它病根還沒穩固,趕快用辛溫的藥把陽氣提起來,或許還能挽回之前的錯誤。如果繼續用滋陰的藥,陰氣反而會更旺盛,導致血往上逆。從古至今治療虛勞,沒有比《金匱要略》的方法更好的,像虛勞、肚子裡面急迫、各種不足,可以用黃耆建中湯,本來就有依據。即使是肚子痛、心悸、流鼻血,也都是用這個方向去治療。我再用內補建中湯的藥方,加入當歸來調和營血,加入細辛來宣利肺氣,不用擔心辛燥的藥會傷血。
於是開了幾帖藥,吐血就止住了。接下來用桂枝人參湯服用了幾次,肚子痛、怕冷發熱都消失了。之後用六味丸,把山茱萸換成酸棗仁,有時候再搭配服用保元湯、異功散、當歸補血湯這類的藥,隨著病情變化來調理,病就好了。我治療虛勞,常常避免使用一切治療虛勞的藥,讓病氣不會陷入陰分,這也是我能深入理解《金匱要略》精髓的緣故。
黃耆湯,治療虛勞不足,四肢煩疼,不想吃東西,吃了就肚子脹,會流汗的症狀。
藥方組成:黃耆、芍藥、桂心、麥門冬(各三兩),五味子、甘草、當歸、細辛、人參(各一兩),大棗(二十枚),前胡(六兩),茯苓(四兩),生薑、半夏(各八兩)。
以上十四味藥材,切碎後,用水一斗四升煮到剩三升,每次服用八合,一天服用兩次。另外還有一個樂令黃耆湯的藥方,在原本的藥方中去掉五味子,加入橘皮,叫做樂令建中湯。《醫通》的說法是,後世的樂令建中湯用了前胡、細辛來退表熱,十四味建中湯用了熟附子、肉蓯蓉來補下虛,都失去了建中湯原本的意義,這個說法並不太正確。
《古今錄驗》調中湯,治療虛勞,補益氣力的藥方。
藥方組成:麥門冬(半兩),乾棗(一兩),茯苓(半兩),炙甘草(半兩),桂心(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後,用水八升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後,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一升。服用期間要忌食生蔥、海藻、白菜、醋等食物。這個藥方也屬於建中湯的類方,所以放在這裡一起討論。
《小品》黃耆湯,治療虛勞導致少腹急迫、小便赤紅、尿後滴瀝、性功能障礙、陰部潮濕,或是小便混濁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耆(三兩),人參(一兩),芍藥(二兩),生薑(半斤),桂肉(三兩),大棗(十四枚),當歸(一兩),炙甘草(一兩)。
以上八味藥材,切碎後,用水一斗煮到剩四升,分四次服用。如果怕冷,可以加入厚朴二兩。服用期間要忌食生蔥、海藻、白菜。《經心錄》也有相同的記載。另外還有一個深師黃耆湯的藥方,治療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累寒冷引起的拘攣、肚臍氣往上衝到胸口,在原藥方的基礎上去掉當歸,加入半夏。
深師大建中湯,治療內臟虛弱、氣虛、四肢冰冷、小腹攣急,或是腹脹弦急、吃不下東西、稍微動一下就流汗、陰部萎縮、腹中寒痛、無法勞動、嘴唇舌頭乾燥、容易遺精,或是手腳忽冷忽熱、煩躁痠痛、無法久站、多夢,是補中益氣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