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3)
內因類 (13)
1. 虛勞
黃耆(四兩),人參(二兩),大棗(二十枚劈),當歸(二兩),桂心(六兩),生薑(一斤),半夏(一升洗),芍藥(四兩),附子(一兩炮),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先服後食,忌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餳、冷水等。(同上)(按:《千金》大建中湯,與此不同,出後補兼寧心。)《聖惠》治虛勞,能益氣,補不足,建中散,於本方去人參、半夏,加白朮、木香、熟乾地黃,水煎去滓,下飴糖如棗大,更煎一兩沸,於食前溫服。又治虛勞裡急,四肢不和,身體疼痛,不欲吃食,白朮散,於本方加白朮。
《和劑》十四味建中湯,治榮衛不足,腑臟俱傷,積勞虛損,形體羸瘠,脾腎久虛,飲食全虧,於本方加白朮、肉蓯蓉、麥門冬、白茯苓、川芎、熟地黃。
真武湯,不惟陰證傷寒可服,若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痢,皆宜服之,因易名固陽湯。(《易簡》)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或誤服克伐,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微細軟弱,自汗體倦少食,或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飲食勞倦而患瘧痢等症,因脾胃虛而不能愈者,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不勝發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後勞役感冒,或勞役感冒而後入房者,急加附子。
愚謂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脾胃氣實,則肺得其所養,肺氣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則火降,水火既濟而合天地交泰之令矣。脾胃既虛,四臟俱無生氣,故東垣先生,著脾胃、內外傷等論,諄諄然皆以固脾胃為本,所制補中益氣湯,又冠諸方之首,觀其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補腎不若補脾,正此謂也。
前所言治症,概舉其略,余當仿此而類推之。(此據《回春錄》)
黃耆(勞役病熱甚者一錢),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浸),白朮(以上各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早飯後溫服。(《內外傷辨》)如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二枚,麥門冬去心二分或三分。(《脾胃論》)《試效方》調中益氣湯,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於本方加五味子、芍藥。如時顯燥熱,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二分。
東陽邑庠鄭掌教先生一證,發大汗戰,鼓慄振掉,片時許發澡熱,身如火燒,又片時許,出大汗如雨,身體若冰冷。而就發寒戰如前,寒後又熱,熱後又汗,三病繼作而晝夜不息。庠生盧明夫與作瘧證治,不效。召予,診其右手,陽脈數而浮洪無力,陰脈略沉小而亦虛,左三部比右差小而亦浮軟。
白話文:
[虛勞]
這帖藥方使用黃耆四兩、人參二兩、大棗二十枚(切開)、當歸二兩、桂心六兩、生薑一斤、半夏一升(洗過)、芍藥四兩、炮製過的附子一兩、炙甘草二兩。
將以上十種藥材切好,加入十二升水煮,煮到剩下四升,分四次服用。先服藥再吃飯,禁忌食用海藻、菘菜、生蔥、豬羊肉、麥芽糖、冷水等食物。
(這帖藥方與《千金方》的大建中湯不同,此方除了補氣之外,還能寧心安神。)《聖惠方》記載此方治療虛勞,能補氣、補不足,稱為建中散。將原方去除人參、半夏,加入白朮、木香、熟地黃,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再加入像棗子大小的麥芽糖,重新煮沸一兩次,於飯前溫服。此方又可治療因虛勞引起的裡急、四肢不協調、身體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可再加入白朮。
《和劑局方》的十四味建中湯,用來治療氣血不足、五臟六腑受損、長期勞累導致的虛損、形體消瘦、脾腎長期虛弱、食慾全無等症狀。在此方的基礎上,加入白朮、肉蓯蓉、麥門冬、茯苓、川芎、熟地黃。
真武湯不僅可以治療陰證傷寒,對於虛勞之人出現怕冷發熱、咳嗽下痢等症狀也適用,所以又被稱為固陽湯。
補中益氣湯,治療中氣不足,或是因誤用攻伐藥物導致的四肢疲倦、口乾發熱、食之無味,或是飲食不節、勞累導致的身熱、脈象洪大無力,或是頭痛惡寒自汗,或是氣喘、身熱煩躁、脈象微細軟弱、自汗乏力少食,或是中氣虛弱而無法固攝血液,或是因飲食勞倦導致瘧疾、痢疾等症狀,因為脾胃虛弱而無法痊癒的情況,或是元氣虛弱、感受風寒,不適合使用發汗解表的藥物,都可以使用此方替代。若在行房後過度勞累而感冒,或在勞累感冒後行房者,則要立即加入附子。
我認為人體以脾胃為根本,脾胃之氣強盛,則肺能得到滋養;肺氣旺盛,則能產生水液;水液上行則火氣下行,水火調和才能符合天地陰陽和諧的道理。如果脾胃虛弱,則四臟都失去生機。所以李東垣先生撰寫《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等著作,都諄諄教導要以固護脾胃為根本。他所創製的補中益氣湯,更被列為諸方之首,由此可見其立方宗旨。所以說補腎不如補脾,正是這個道理。
以上所說的疾病,只是大致列舉,其餘的病症,應當可以仿照這些例子類推。
(此段內容根據《回春錄》所載)
黃耆(若因勞累生病發熱嚴重者,可用一錢),炙甘草(以上各五分),人參(去除蘆頭)、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浸)、白朮(以上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為一服,用水兩碗煎至一碗,去除藥渣,於早飯後溫服。《內外傷辨惑論》記載:若腹痛,可加入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若久病咳嗽,則去除人參。若夏季咳嗽,可加入五味子三十至三十二枚,麥門冬(去心)二分或三分。《脾胃論》記載:《試效方》中的調中益氣湯,治療因飢飽勞累損傷脾胃、導致元氣不足的病症,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五味子、芍藥。若出現明顯燥熱,這是腎陰虛導致的虛火上炎,可加入生地黃二分。
東陽縣學的鄭掌教先生,曾患一種怪病,發作時會大量出汗、全身發抖,過一會兒又會發熱如火燒,接著又大量出汗如雨,身體冰冷,之後又像之前一樣發冷發抖。如此寒熱交替,晝夜不停。他的學生盧明夫用治療瘧疾的方法來治療,卻沒有效果。他請我診治,我把他的右手脈,發現陽脈浮洪無力,陰脈略沉細且虛,左手三部的脈象比右手稍微弱且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