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附諸方
調胃承氣湯,治消中,暑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黃赤。(方見傷寒門。)
三黃丸(方見火門)
加減八味丸,治腎水枯竭,心火炙炎,煩燥渴,小便頻數,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日削,本方減附子加五味子。
六味地黃丸(方並見虛勞門)
針灸法,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各開寸半。)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治飲不止渴。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大脛骨外廉兩筋間,舉足取之。)治食不充飢。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治房勞腎消。
白話文:
[附諸方]
調胃承氣湯可以治療消化不良,症狀是因暑熱積聚在胃部,雖然還能吃東西,但小便顏色黃赤。(詳細方劑請參考傷寒門。)
三黃丸(詳細方劑請參考火門)
加減八味丸用於治療腎精虧虛,心火旺盛,表現為煩躁口渴,小便次數頻繁,白濁、陽痿,食慾不振,身體消瘦等症狀。此方需減少附子用量,並加入五味子。
六味地黄丸(詳細方劑請參考虛勞門)
針灸療法:脾俞穴兩個(位於第十一椎骨下,各向外開一寸半),中脘穴一個(位於肚臍上四寸),用於治療飲水過多仍口渴的症狀。三里穴兩個(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兩筋之間,抬腿時更容易找到),用於治療吃不飽的症狀。太溪穴兩個(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用於治療房事過度導致腎虛的症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