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痞滿

痞滿致病,同於結胸,均是表邪下早變症,均是表邪內陷心胸。惟以痛者為結胸,但滿不痛者為痞滿。症有痛不痛之分,治有陷胸瀉心輕重之別。按諸瀉心湯,皆寒藥以攻痞。其一加附子者,以辛熱監製寒藥而攻熱結,非溫裡寒也。另有不因誤下,自己發熱,胸脅滿悶,非結胸痞滿,此太陽少陽兩經表邪合病之支結症。

白話文:

痞滿導致疾病,與結胸相似,都是外邪內侵的變症,都是外邪侵入心胸。但以疼痛為結胸,而脹滿不痛的為痞滿。症狀有疼痛和不疼痛之分,治療有瀉胸和瀉心輕重之別。

考查諸多瀉心湯,都用寒藥攻痞。其中加入附子的,用辛熱之性製約寒藥,攻熱結,而非溫補陽氣。另外還有一種,不是因為誤用瀉下法而發熱,而是胸脅脹滿悶痛,這不是結胸或痞滿,而是太陽經和少陽經表邪合病的支結症。

仲景用柴胡桂枝湯,又有表邪傳入少陽,半表半裡,心下肋脅痞滿,仲景用小柴胡湯,陶氏以枳桔湯合治之。重者以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

白話文:

仲景使用柴胡桂枝湯治療外邪傳入少陽病證,表裡證狀皆有,心下和肋部感到脹滿疼痛。仲景使用小柴胡湯治療,而陶氏則用枳桔湯合用。病情較重的,用小柴胡湯合用小陷胸湯治療。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人出汗後,胃部感到不適,心窩堅硬堵塞,乾嘔、打嗝而且有食物的臭味,肋骨下方有積水,腹部雷鳴般作響、腹瀉,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不因汗下汗出表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此脅下有水飲,故腹中雷鳴而下利,用生薑瀉心湯。

白話文:

如果出汗發熱後,沒有及時解除表症,導致胃腸失調,胸腹之間有痞塊或硬結,乾嘔呃逆,食物發出酸臭味。這是因為胸脅部位有水液積聚,所以腹部雷鳴,並且腹瀉。此時應使用生薑瀉心湯進行治療。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後大量瀉下,再次發汗,但胸悶心口痛,怕冷,表示表寒未解,不能急於治療胸悶,應先解表寒,表寒解除了再治療胸悶。解表寒可用桂枝湯;治療胸悶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先發汗,則表邪解,今先大下後發汗,恐表未解;況心下痞滿,尚有惡寒,表症仍在,未可攻痞,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如果先發汗,那麼表面的病邪就會消除。現在先大便,然後發汗,恐怕表症還沒有解除;況且心腹脹滿,還有怕冷,表症還在,不能攻痞滿。先用桂枝湯解除表症,然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熱。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脈象:

  • 脈搏浮起而緊繃
  • 脈象又往下走,緊繃感反而進入身體內部

症狀:

  • 會引起腹脹、按壓後感到濕潤
  • 只是氣脹而已

治療方式:

  • **心下腹脹、按壓後感到濕潤,脈象關脈上浮:**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 **心下腹脹,又怕冷、出汗:**使用附子瀉心湯

上章明心下痞見惡寒,乃是表邪。此章明心下痞見惡寒,因汗出,故非表邪。脈浮緊,表症;若誤下,則緊脈之寒邪入里作痞。按之濡,則內無痰飲食積,但是氣痞。其脈關上浮,屬陽邪,故用大黃黃連以泄痞熱。若痞而見惡寒汗出,則是邪熱得寒藥凝結,不得發越而惡寒,故以瀉心湯寒藥中,加附子開導。

白話文:

前一章提到心上熱而心下痞,還怕冷的症狀,那是因為外邪在表。這一章提到心上熱而心下痞,還怕冷的症狀,是因為身體出汗,所以並不是外邪在表。脈象浮而緊,是外證;如果誤用下藥,那麼脈象緊代表的寒邪就會進入體內,導致痞症。按壓痞處感覺濕潤,說明體內沒有痰飲食積聚,只是氣滯引起的痞症。脈象關上浮,屬於陽邪,所以用大黃和黃連來瀉去痞熱。如果痞症出現怕冷、出汗,說明邪熱遇到寒藥凝結,不能發散,所以怕冷。因此在瀉心湯的寒藥中,再加入附子來疏通陽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誤下心下痞滿,應與瀉心湯。今痞不解,其人反口渴燥煩,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不特痞結心下,復下遺而結膀胱,故用五苓散。

白話文:

因為受涼導致的心下痞結,可以用瀉心湯治療。如果痞結不散,病人感到口渴、口乾、心煩,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誤用瀉藥導致心下痞滿,應該用瀉心湯。現在痞結仍然不解,病人反而口渴、燥煩,小便不利,這是太陽經邪氣所致,不僅心下痞結,還下降並滯留在膀胱,所以要用五苓散。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太陽中風表症,汗出,心下痞硬,下利,又陽明裡症。因嘔吐,故不用承氣而雙解表裡。

白話文:

傷寒發燒,出汗但病情沒有好轉,胸腹有痞滿堅硬感,伴有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適合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傷寒發燒,出汗但病情未見改善,這是太陽病中的風邪在表的症狀,有出汗,胸腹痞滿堅硬,還有腹瀉,同時也有陽明病的內熱症狀。由於伴有嘔吐,所以不使用承氣湯,而是選擇既能解表又能清里的方劑。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白話文:

因傷寒發汗治療而引發嘔吐或腹瀉,治療後胸腹之間有堅硬壓迫感,伴有頻繁打嗝的症狀,適合使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

未汗吐下解後,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則痰氣胃實,當用陷胸瀉心湯。今汗吐下後,故用養正滌痰扶元下墜之藥。

白話文:

嘔吐下藥治療後,若發現胸口下有硬塊,呃氣不止,表示痰氣積聚在胃部,應使用「陷胸瀉心湯」治療。在嘔吐下藥後,使用「養正滌痰扶元下墜」的藥物。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里未和也,宜十棗湯。

白話文:

太陽中風,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如果表證已解,就可以攻治。

如果患者出汗很多,發作有時間規律,出現頭痛、心下痞硬、肋下疼痛,乾嘔、氣短等症狀,但出汗時不伴有怕冷,說明裏證尚未調和,應該服用十棗湯。

外有太陽中風,內有下利嘔逆,若表邪已解,方可攻。若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里有痰飲結聚作痛,故用此方。

生薑瀉心湯

白話文:

如果因為外感太陽邪氣而中風,內部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只要外表的邪氣已經解除,纔可以進行攻邪治療。但是,如果汗出淋漓,發作有一定規律,頭痛,胸腹痞滿發硬,疼痛蔓延到脅下,乾嘔、呼吸短促,雖然出汗,但並不怕冷,這說明外邪已解,體內有痰飲積聚導致疼痛,所以需要使用這個方子。

生薑,半夏,甘草,人參,黃芩,黃連,乾薑,大棗

白話文:

生薑:溫熱、散寒、止嘔 半夏:祛痰、化濕、降逆 甘草:清熱解毒、和中緩急 人參:補氣養血、安神益智 黃芩:清熱解毒、消炎退腫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乾薑: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大棗:補脾益氣、安神健胃

瀉心湯五方,三方皆用乾薑、半夏、黃連、黃芩,兩熱兩寒,豁痰清熱。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陽虛不能敷布水飲,腹中雷鳴而下利,故用生薑佐乾薑和胃陽,此以痰熱方中,化出逐寒飲之法。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

白話文:

瀉心湯共分五個方劑,其中三個方劑都使用乾薑、半夏、黃連、黃芩這四味藥物。乾薑和黃芩是熱性的藥物,半夏和黃連是寒性的藥物,兩熱兩寒相配,可以化痰清熱。這些方劑之所以使用,是因為患者出汗過多,導致體表虛弱,胃陽虛弱,無法運化水液,因此出現腹中雷鳴和腹瀉症狀。方劑中加入生薑來搭配乾薑,可以溫補胃陽。這樣一來,從化痰清熱的方劑中衍生出了驅逐寒飲的方法。

痞滿症瀉心諸方,皆用冷熱各半之藥。此方除去乾薑、半夏辛溫,惟用大黃、黃連,此以痰熱方中,化出單清裡熱之法。

白話文:

治療痞滿症候的腹瀉方劑,通常使用冷熱兼有的藥物。這個方劑去除辛溫的乾薑和半夏,只使用大黃和黃連,這是從化痰去熱的方劑中,演變出一個只清裡熱的方法。

附子瀉心湯

大黃,黃連,黃芩,附子

此即前方加黃芩,以合三黃大寒之劑;加熟附子辛熱,以散其凝結。此以清熱方中,化出辛溫嚮導之法。

半夏瀉心湯

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黃連,大棗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

含有大黃、黃連、黃芩以及附子。

這是在原有的方劑中加入了黃芩,使其成為包含三黃的大寒藥方;再加入熟附子這種辛熱的成分,用來散去體內的凝聚物。這是從清熱的方劑中變化出使用辛溫藥材作為引導的方法。

半夏瀉心湯

包含了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及大棗。

瀉心湯皆用半夏,而獨以此方命名者,因痞滿嘔吐皆是痰涎作禍,故即以此湯,重加半夏。此以瀉心方中,化出重治痰涎之法。

甘草瀉心湯

甘草,黃芩,乾薑,半夏,黃連,大棗

白話文:

瀉心湯中都加入了半夏,但只有這個方劑被特別命名為「瀉心湯」,這是因為痞滿和嘔吐都是痰涎惹的禍,所以特別在這個方劑中加重了半夏的分量。這是從瀉心方中演變出的專門治療痰涎的方劑。

此方以瀉心湯,重加甘草,示明誤下損中,心下痞硬,反忌甘溫作脹者。細玩瀉心諸方,示後人練方治病,惟在分兩上輕重加減。

大棗湯

白話文:

這個藥方在瀉心湯的基礎上加入大量甘草,說明誤用瀉下藥傷及脾胃,導致心下部痞硬,應避免服用性質溫熱的藥物,以免加重脹滿。仔細分析瀉心湯的各種方劑,對於後人練就用藥配伍治療疾病的技巧,關鍵在於合理確定各味藥的用量。

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白話文:

芫花:有毒,能驅蟲。 甘遂:苦寒,能瀉水攻積。 大戟:辛溫,能瀉水驅蟲。 大棗:甘溫,能補血益氣。

心下痞硬,乾嘔脅痛,要分表邪已解未解。全見表症者,仲景以小青龍湯,發表邪,散水飲。邪在半表半裡,則用小柴胡湯和解。若表邪盡散,里有水飲,則用十棗湯。

白話文:

胸腹脹硬疼痛,並且乾嘔、脅痛。應先區分表症是否已解。若全為表症,仲景主張使用小青龍湯來發散表邪,配以散水飲。若病邪介於表裡之間,則使用小柴胡湯和解。若表邪完全散盡,而裡有水飲,則使用十棗湯。

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花,甘草,人參,代赭石,生薑,半夏,大棗

白話文:

旋覆代赭石湯由以下藥材組成:旋覆花、甘草、人參、代赭石、生薑、半夏、大棗。

汗吐下後,表裡之邪已解,但見心下痞滿,噫氣無凝結作痛實象,乃是胃虛不能運化,停痰結聚不下,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黃芩,芍藥,甘草,大棗,半夏,生薑

白話文:

大汗、嘔吐、瀉下後,身體表裡面的病邪已經解除。但見胸口堵塞,像有氣體頂住的感覺,但沒有具體的疼痛或腫塊。這是由於胃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痰液積聚在胃中,導致食不下嚥。因此使用這個方劑。

支結有二條:若少陽陽明見症,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湯;太陽少陽見症,以小柴胡合桂枝湯。一以痰熱結於心胸,故合小陷胸;一以表邪內傳心胸,故合桂枝、芍藥。

枳桔湯

枳殼,桔梗

白話文:

支結有兩種情況:

  • 如果少陽和陽明的症狀明顯,用小柴胡湯加小陷胸湯。這是因為痰熱滯留在心肺,所以合併小陷胸湯。
  • 如果太陽和少陽的症狀明顯,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湯。這是因為外邪入裡,侵犯心肺,所以合併桂枝、芍藥。

仲景以枳朮湯,治脾虛食滯之痞;以瀉心諸湯,治傷寒熱病之痞,今立枳桔湯,以豁胸前氣痞,兼治胸脅支結。

白話文:

張仲景使用枳朮湯來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物停滯引起的痞滿;使用瀉心湯來治療傷寒熱病引起的痞滿。現在制定枳桔湯,用來疏通胸前的氣機痞滿,同時治療胸脅部位的氣滯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