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咳逆

《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嗽,不獨肺也。此言咳嗽主肺,然別經亦有之,於是詳列十二經絡主咳症形以治內傷。至《傷寒論》太陽篇,論咳兩條,皆曰心下有水氣,皆用小青龍湯。此以水飲內伏,心下太陽表症未解,用發散心下水飲主治。其少陽篇云:咳者,小柴胡湯。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五臟六腑都會導致咳嗽,不只是肺部而已。雖然咳嗽多與肺部有關,但其他經脈也會出現咳嗽症狀。因此,我們將深入探討十二經絡與咳嗽的關係,以治療內傷。

而在《傷寒論》太陽篇中,討論咳嗽的兩條記載都提到「心下有水氣」,並使用「小青龍湯」治療。這是因為水飲內伏,心下太陽表症尚未解除,因此透過發散心下的水飲來治療。此外,少陽篇中提到:「咳嗽,用小柴胡湯。」

此以邪傳少陽主治。其少陽篇兩條,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苓湯。二者皆陽邪傳入陰經,當以濕熱主治。《傷寒論》惟有太陽少陽少陰三經致嗽,非《內經》詳而仲景略也。蓋因內傷門咳嗽者多,荊防飲者少。

白話文:

這一段主要是討論由少陽經受邪氣侵襲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少陽篇有兩條方劑:

  1. 如果出現小便不利、腹瀉、下墜感等症狀,使用四逆散治療。
  2. 如果腹瀉持續幾天後出現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使用豬苓湯治療。

這兩種情況都是由陽邪入侵陰經造成的,因此應以濕熱證為主進行治療。《傷寒論》中只有太陽經、少陽經和少陰經會引起咳嗽,而《內經》的論述更為詳細,而仲景的論述則較為簡略。這是因為在內傷疾病中咳嗽較為常見,因此荊防飲的使用頻率較低。

然外感者,六氣皆能致也。傷寒致咳,惡寒身痛,發熱無汗,脈浮緊,肺素無熱,外受寒邪,未經鬱熱,冬月可用三拗湯。肺熱感寒者,羌防瀉白散。傷風致咳,頭痛額痛,發熱多汗,脈浮而緩,荊防飲。以上二條,表邪利害,宜散表。傷熱致咳,喉痛聲啞,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熱,脈沉而數,黃芩瀉白散加荊芥、薄荷;兼風者,加防風。

白話文:

如果從外環境因素引起咳嗽,則可能由六種邪氣(風寒暑濕燥火)所致。

  • **傷寒引發咳嗽:**怕冷、全身疼痛、發熱但不流汗、脈搏浮緊,如果既往肺部沒有熱證,是因外感寒邪,未經鬱熱,在冬季可以用三拗湯。
  • **肺熱感寒引發咳嗽:**羌防瀉白散。
  • **傷風引發咳嗽:**頭痛、額痛、發熱多汗、脈搏浮緩,荊防飲。
  • **傷熱引發咳嗽:**喉嚨痛、聲音嘶啞、不畏寒反而畏熱、汗出但發熱、脈搏沉細且頻密,黃芩瀉白散加荊芥、薄荷;如果有風邪,再加防風。

傷燥致咳,口渴唇焦,內熱煩躁,時常有汗,干嗽無痰,連嗽不已,時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脈急數,瀉白散加石膏、黃芩。風濕致咳,瀉白散合防風神術湯。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經主病,又當究何氣致病,因寒散寒,因風散風,有熱清熱,有濕利濕,必當去其致病之根。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氣自復。

白話文:

因肺氣燥熱導致的咳嗽,口渴嘴脣發焦,內部燥熱心煩,時常出汗,乾咳無痰,連續咳不停,有時會暫停,到了晚上咳嗽會加劇,右脈跳動急促有力,使用瀉白散搭配石膏、黃芩治療。因風濕導致的咳嗽,使用瀉白散合防風神術湯治療。

總體而言,對於外感咳嗽,一方面要清楚是哪條經絡主導了病情,另一方面還要探究是什麼邪氣導致了發病,如果是寒邪引起的就用散寒藥,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就用散風藥,有熱就清熱,有濕就利濕,必須針對引起疾病的根源進行治療。對於外感咳嗽,只要去除病邪,正氣自然會恢復。

例如熱病,初起不咳,後致咳,皆因熱邪伏於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熱邪。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當從外散表。若初起先見咳嗽,即為肺家受邪,單治肺邪。若見左脅作痛,即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熱,乘克少陽肝膽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膽之藥,如瀉白散加柴胡、黃芩,以清少陽。

白話文:

以發熱為例,一開始不咳嗽,後來才開始咳嗽,都是因為熱邪潛伏在肺和胃中,要先清除它潛伏的地方。因此,外感引發的咳嗽,一開始就要從發散表邪著手。如果一開始就咳嗽,就說明肺部受邪,只需治療肺部的病邪。如果感覺左脅疼痛,就表示金邪入侵肝膽,因為肺受熱邪,剋制少陽肝膽的木位,應該清理肺邪,並輔以清肝膽的藥物,比如瀉白散加柴胡、黃芩,以清泄少陽。

惟先見少陽寒熱症,後變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陽火邪刑傷肺金而為咳嗽,宜清少陽,佐以清肺之藥,如瀉清各半湯等,加桑白皮、桔梗。

白話文:

最初出現少陽寒熱的症狀,後來轉變為咳嗽,這就是所謂的「木火刑金」。少陽的火邪傷害了肺金,所以導致咳嗽。治療上要清熱解毒,並佐以清肺的藥物,例如「瀉清各半湯」,再加入桑白皮和桔梗。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傷寒的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鬱積,出現乾嘔、發熱和喘咳的症狀,還有可能出現口渴、腹瀉、噎嗝、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者喘氣的現象,這時應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此言外有太陽表邪,內有水飲伏結,上則乾嘔發喘咳,下則小便不利,小腹滿,故以小青龍湯辛散內伏之水飲,敷布胃中,從發表之藥作汗外解。

白話文:

這是在說,病症在外表有太陽經的表邪,體內有水飲隱藏積聚。上半身會出現乾嘔、喘息、咳嗽,下半身會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所以用小青龍湯來驅散體內積聚的水飲,讓它敷布在胃中,配合能使人發汗的藥物,從外而解。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此重申太陽經,心下有水氣喘咳,發熱不渴,可用小青龍湯。服小青龍湯已發渴者,此寒飲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

白話文:

太陽經感染傷寒,心下有水氣,會咳嗽稍微喘氣,發燒但不會覺得口渴。 服用小青龍湯後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寒氣已經散去,病情即將好轉,不必再服用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白芍藥,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甘草

白話文:

麻黃、桂枝、白芍藥、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甘草

此方泛視雜合,細玩有苦心。原文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又云: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皆以小青龍湯主之。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氣內伏,又非麻黃桂枝大青龍三方所能治。故以乾薑、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飲,先散中焦,續得麻桂、細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又以白芍藥斂住肝家營血,五味子斂住腎家陰津。

白話文:

这个方子看似杂乱,细细品味却处处用心。古籍记载,伤寒初期症状未解,心下有水气,伴随干呕发热和咳嗽。也有记载心下有水气,咳嗽伴随轻微喘息,发热但不渴。这些情况都可以用小青龙汤治疗。因为症状未解,必须用麻黄、桂枝;又因为水气内伏,单用麻黄、桂枝、石膏龙三方无法解决。所以用干姜、半夏辛散心下积聚的水饮,先散中焦,再用麻黄、桂枝、细辛引拔水气,使汗出表,防止水邪犯肺导致喘咳。同时用白芍药收敛肝血,五味子收敛肾阴津。

但欲辛散心下內伏水飲,作汗發出皮毛,內散水飲,外解表邪,不欲其陽液陰津,亦從麻、桂、細辛而出。夫大青龍湯,行周天之雲雨;小青龍,地下之蛟龍。初起但發山中內伏之水而外出,若不用幹薑、半夏先散水飲,徒用麻、桂散表,則伏內之水飲不散。若用十棗湯等下水飲,太陽之表邪,乘虛內陷。

白話文:

但是想要辛散心胸裡暗藏的水液,讓它們從皮膚排汗疏散出去,內部化解水液,外部解除表邪,但又不希望陽性津液和陰性精氣,也隨著麻黃、桂枝、細辛排出。大青龍湯,就像周天雲雨;小青龍湯,就像地下的蛟龍。一開始只讓胸中暗藏的水液散發出來,如果不用乾薑、半夏先化解水液,只用麻黃、桂枝疏散表邪,那麼暗藏的水液就不會化解。如果用十棗湯等方法來排除水液,太陽表邪就會趁虛進入。

小柴胡湯,見寒熱。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同一少陽病,有嘔吐,加半夏;有煩渴,去半夏,易以栝蔞根。

荊防飲

荊芥,防風,桔梗,甘草,桑白皮,杏仁

此方治傷風咳嗽,用桔梗開肺竅,桑白皮、杏仁瀉肺氣,加荊芥、防風將肺中之風輕輕瀉出。

黃芩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黃芩

白話文: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寒熱往來的症狀。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同樣是少陽病,如果有嘔吐的症狀,就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半夏;如果有煩渴的症狀,則去掉半夏,換成栝蔞根。

荊防飲

包含荊芥、防風、桔梗、甘草、桑白皮、杏仁。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咳嗽,其中桔梗可以開肺竅,桑白皮和杏仁能瀉肺氣,加上荊芥和防風可以幫助將肺中的風邪輕輕排出。

黃芩瀉白散

包含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黃芩。

三拗湯,治肺受寒邪而嗽者,荊防飲,治肺受風邪而嗽者;此方治肺火嗽者。廣而推之,燥火加知母、石膏;風熱加防風、石膏;風濕加防風、蒼朮;痰多者加栝蔞、海石。

白話文:

三拗湯適合治療因寒邪入侵肺部而引起的咳嗽,荊防飲則適合治療因風邪入侵肺部而引起的咳嗽;這個方子是治療肺火引起的咳嗽的。可以根據情況調整藥物,比如燥火咳嗽可以加知母、石膏;風熱咳嗽可以加防風、石膏;風濕咳嗽可以加防風、蒼朮;痰多咳嗽可以加栝蔞、海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