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10)
卷三 (10)
1. 心下滿
心下滿,屬陽明胃家。故曰邪結心下,滿而煩,飢不欲食,心胸嘈雜,或見沖逆作嘔,此胃家有火之痰飲食積也。宜梔連平胃散、二陳湯調服。心下滿而不飢不食,不見嘈雜者,此無火之痰飲食積也。若初起噁心脹痛,宜先吐之,隨用消食化痰,不用苦寒抑遏。若熱邪聚胃,心下痞滿,方可用枳殼川連湯、梔連保和散,清熱積,梔連二陳湯化熱痰。
家秘用保和散加白豆蔻、砂仁消食滯飽悶。若里有熱,煎涼藥以湯調服,忌燥者沖竹瀝、萊菔汁最妙。總之,胸前飽悶,宜消不宜補,宜散不宜收。若有停滯,切忌寒涼生冷。若胸前真有凝結,即見煩躁譫語等症,宜察食氣痰凝,慎勿誤認裡熱譫妄,誤投涼劑攻下。大凡胸痛胃滿,皆是上部之病,非下部腸病,故禁下法也。
惟心下硬痛,大便不通者,方用攻下。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
脈浮而大,不當攻。今心下反硬,有熱屬臟,形容熱已深入,而結藏於里,故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
前條浮大表脈,尚曰可攻。此條同一硬滿,何曰不可攻?前條有有熱屬臟,內已包藏,便硬消水,口燥唇焦,種種裡熱之症,故曰攻之。此條無有熱屬臟,恐食滯痰飲硬滿。言此條不可攻,則上條可攻,愈有下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可去,心下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
傷寒大下後,若身熱去,心下結痛,此為結胸,當用陷胸湯。今身熱不去,心下結痛,當用柴胡湯。不用柴胡而用此湯者,以汗下後,身熱里煩,心下結痛耳。
太陽病,重發汗,復下之,不大便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大陷胸湯主之。
此分別同是下後,上條身熱不去,心下結痛,與此條日晡潮熱,小腹硬痛,治分上下。夫大便不通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且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則成結胸症,故用陷胸湯。
梔連平胃散,即平胃散加梔連。
胃有濕熱,故加梔,連濕鬱成痰,加半夏、石菖蒲;若頑痰膠結,加海石、香附。
二陳湯
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加石菖蒲
治痰用二陳,不易之論。然頑痰膠結,非南星、石菖蒲不能開鬱痰成積,非海石、香附不能解痰食相凝,須以保和丸合用。夫二陳湯,治痰病之緩者;導痰湯、指迷丸、化痰丸,則稍重;控涎丹、滾痰丸則重矣。要知應用控涎、滾痰症,不惟二陳不及,即用指迷、化痰亦不及。應用二陳症,不惟控涎、滾痰太過,即指迷、化痰亦太過也。
枳殼川連湯,二味。
此方加木香,能治濕熱下利;加當歸、大黃,能治燥熱下血,腹痛頻並。今以心下滿悶亦用此方,以枳殼與川連同用,能消心下熱結之痞。若痰涎凝結,加半夏、栝蔞實,則合小陷胸湯。加廣皮、厚朴、竹茹,能清胃熱而止嘔吐;加大黃、甘草,又合調胃承氣湯。
梔子豆豉湯,二味。
仲景治心胸滿悶,以表症尚在者仍用發表。表邪已解,里有熱結者,用諸瀉心湯。心腹硬痛,有下症者,用陷胸湯。若汗下後,心煩痞塞,立梔子豉湯,和解其熱,梔子厚朴湯,寬解其氣,此無窮法門也。
大陷胸湯,見結胸。
按大陷胸湯,治心下硬痛,大實大滿。小陷胸湯,治熱痰凝結中焦。枳殼川連湯、梔子厚朴湯,治熱邪凝結氣分。梔子豆豉湯,治汗下後煩熱痞塞。諸瀉心湯,治寒藥誤下,抑遏痰熱於胸前,此絲絲入扣法門也。
白話文:
心下滿,是陽明胃經的問題。所以說,邪氣聚集在心窩處,讓人感到飽脹煩悶,不想吃東西,心胸嘈雜,甚至噁心嘔吐,這是胃裡有火熱導致的痰飲積聚。應該服用梔連平胃散、二陳湯來調理。如果心下飽脹但不餓也不想吃東西,也沒有嘈雜感,這是沒有火熱的痰飲積聚。如果剛開始只是噁心脹痛,應該先催吐,然後再服用消食化痰的藥物,不要用苦寒的藥物抑制。如果熱邪聚集在胃部,心窩部痞脹,就可以服用枳殼川連湯、梔連保和散,來清熱化積;用梔連二陳湯化解熱痰。
家裡秘方是用保和散加白豆蔻、砂仁來消食化積,治療飽脹悶痛。如果內有熱邪,可以用涼性的藥物煎湯服用,如果忌諱燥熱,用竹瀝、蘿蔔汁沖服最好。總之,胸前飽脹悶痛,應該消導而不是進補,應該散開而不是收斂。如果有食物停滯,絕對不能吃寒涼生冷的食物。如果胸前真的有凝結之物,出現煩躁譫語等症狀,應該仔細檢查是不是食物、氣、痰凝結,千萬不要誤認為是裡熱導致的譫語,而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攻下。一般來說,胸痛胃滿都是上焦的病症,不是下焦腸道的疾病,所以禁止使用攻下之法。
只有心窩部硬痛,大便不通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攻下之法。
脈象浮大,心窩部卻硬痛,有熱邪屬於臟腑者,可以攻下。
脈象浮大,卻不應該攻下。現在心窩部硬痛,有熱邪屬於臟腑,說明熱邪已經深入,積聚在裡面,所以可以攻下。
陽明病,心窩部硬滿不能攻下,攻下會導致腹瀉不止。
前面提到浮大脈象,說可以攻下。這兩者都是硬滿,為什麼一個可以攻下,一個不可以?前面提到有熱邪屬於臟腑,熱邪已經包藏在裡面,導致硬痛,口乾舌燥,等等裡熱症狀,所以可以攻下。而這個則沒有熱邪屬於臟腑,可能是食物停滯或痰飲導致的硬滿。所以說前面可以攻下,而這個不可以攻下,更能體現治療的準確性。
傷寒病五六天,大瀉之後,身熱不退,心窩部結痛,說明病邪尚未消除,應該服用梔子豉湯。
傷寒病大瀉之後,如果身熱退了,心窩部結痛,這是結胸,應該服用陷胸湯。如果身熱未退,心窩部結痛,應該服用柴胡湯。不用柴胡湯而用這個湯的原因是,因為汗下之後,身熱裡煩,心窩部結痛。
太陽病,大量發汗,又使用了攻下之法,六七天不大便,舌苔乾燥口渴,午後略有潮熱,從心窩部到小腹部硬滿疼痛,應該服用大陷胸湯。
這些都是大便不通之後的病症,前面提到身熱不退,心窩部結痛;而這個是午後潮熱,小腹部硬痛,治療方法有所區別。大便不通六七天,舌苔乾燥口渴,午後略有潮熱,而且從心窩部到小腹部硬滿疼痛,就成了結胸,所以用陷胸湯。
梔連平胃散,就是平胃散加上梔子、連翹。
胃裡有濕熱,所以加梔子;連翹能疏散濕邪,並化解濕邪鬱結成的痰,加半夏、石菖蒲;如果痰液粘稠,就加海石、香附。
二陳湯
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加石菖蒲。
治療痰證用二陳湯,這是個不易改變的原則。但是痰液粘稠,非南星、石菖蒲不能化痰;痰飲積聚,非海石、香附不能化解,需要與保和丸合用。二陳湯治療痰證比較緩和;導痰湯、指迷丸、化痰丸,治療效果稍微強一些;控涎丹、滾痰丸治療效果最強。要知道,使用控涎丹、滾痰丸的症狀,不只是二陳湯不能治療,即使是導痰湯、化痰丸也不能治療。而使用二陳湯的症狀,不只是控涎丹、滾痰丸用量過大,即使是導痰丸、化痰丸用量也過大。
枳殼川連湯,只有枳殼和川連翹兩種藥材。
這個方子加木香,可以治療濕熱下瀉;加當歸、大黃,可以治療燥熱下血,腹痛頻發。現在用於治療心下滿悶,因為枳殼和川連翹同用,可以消除心下熱結導致的痞證。如果痰涎凝結,加半夏、栝樓實,就成了小陷胸湯。加廣皮、厚朴、竹茹,可以清胃熱止嘔吐;加大黃、甘草,又成了調胃承氣湯。
梔子豆豉湯,只有梔子和豆豉兩種藥材。
張仲景治療心胸滿悶,如果表證還在,仍然用發汗的方法。表邪已經解除了,裡邊有熱邪積聚,就用諸瀉心湯。心腹硬痛,有下利症狀,就用陷胸湯。如果汗下之後,心煩氣悶,就用梔子豉湯,調和其熱;梔子厚朴湯,疏通其氣,方法很多。
大陷胸湯,治療結胸。
大陷胸湯治療心下硬痛,實滿。小陷胸湯治療熱痰凝結在中焦。枳殼川連湯、梔子厚朴湯治療熱邪凝結在氣分。梔子豆豉湯治療汗下之後煩熱痞塞。諸瀉心湯治療寒藥誤下,抑制了胸前的痰熱,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方法。
2. 結胸
《傷寒論》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滿,此千古疑句也。觀仲景以大小陷胸湯重方治結胸,以諸瀉心湯輕方治痞滿,則知發於陽、發於陰,乃言病之輕重。舊注以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不知無熱惡寒者,陰症也,反下之,即死矣,焉能成痞滿?仲景豈用黃連瀉心寒藥,治誤下後之陰症乎!又云:太陽病風傷於衛,當用桂枝湯,誤用承氣湯下之,因作結胸。太陽病,寒傷於營,當用麻黃湯,誤用承氣湯下之,因成痞滿。
余細玩之,亦不拘太陽一經以致病。下文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若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瀉心湯。可見少陽經誤下,亦有結胸痞滿之症。又以心下硬痛者,為結胸,以心下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滿,可見結胸痞滿但以痛不痛分別病之輕重命名。
總之,三陽表邪未解而重,下早而變心下硬痛,名曰結胸;三陽表邪未解而輕,下早變心下但滿不痛,名曰痞滿。仲景未曾盡拘太陽一經,亦未必以風寒傷衛傷營分別。觀其用方主治,則以大陷胸湯丸,治心下直至小腹硬痛大結胸症;用小陷胸湯丸,但治心下痛小結胸症;以諸瀉心湯,但治心下滿不痛之痞氣。
細玩寒傷營發於陰,無汗之表邪症,重於風傷衛有汗之表邪,何故誤下反不成結胸反成不痛之痞滿,反用瀉心湯輕方,按此明明以症之輕重,命名立方。其以陷胸瀉心立名者,以其病在心胸部位耳。若熱邪內陷陽明大腸下部,則不得謂之結胸而為陽明腹痛下症,不用陷胸而用承氣湯下之矣。
又如表症未解,而誤下之,表邪內陷,系在太陰脾家陰經,而見下症者不用承氣,而用桂枝大黃湯。以大黃下穢腐,以桂枝散內陷之表邪,且製大黃不傷太陰臟氣,不比結胸在上之陽經症,可用陷胸湯者;不比熱結在下之陽明症,可用承氣湯者。外另有水結胸症,用生薑半夏湯者;有痰火結胸而用川連半夏湯者。
今余又推廣邪氣食氣,互相膠結,用平胃保和散者,凡此皆後世類結胸症也。
太陽篇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滿。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條申明表熱未解,失汗誤下,成結胸痞滿之由。言病發於陽,表熱之重者,下早表熱內陷而成結胸;發於陰,表熱之輕者,若下早成痞滿。舊注風傷衛為陽,寒傷營為陰。不知寒傷營無汗身痛,發熱之表邪,重於風傷衛有汗之表邪。豈誤下反變痞滿之輕病?必是以表熱之輕重而分陰陽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燥煩,心下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浮而動數,表脈也。頭痛發熱,盜汗惡寒,表症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結胸脈也。膈內拒痛,懊憹,心下因硬,結胸症也,故用大陷湯。設若不結胸,頭有汗遍身無汗,小便不利,則淤熱無從發泄,身發黃矣。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表症失汗,懼下有成結胸痞滿。今重發汗,復下之,亦成結胸。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故用大陷胸湯。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湯。
結胸而至頸項亦強,胸邪十分緊實,用大陷胸湯,恐過而不留;陷胸丸,恐滯而愈結。今煮汁服之,則婉轉逐邪。
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此條辨結胸臟結之症,惟在飲食如故,時時下利上以別症。寸脈浮,關脈沉,舌上有苔,不可用辛溫。白苔而滑,不可用寒涼,故曰難治。
病人脅下,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臟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此申素有痞氣之人,今痛引入小腹,下連陰筋者,名臟結之死症。又申臟結非陽經症,故無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有苔而滑者,故不可攻。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重申胸前實熱,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用大陷胸湯。
小結胸症,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此重申不按不痛,脈浮滑,不沉實,宜用小陷胸湯。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主之。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上段言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已可下。然見往來寒熱,少陽表症,只可大柴胡雙解表裡。下段言但結胸,外無大熱者,乃是水結胸,阻絕陰陽,故但頭汗,余處無汗,必以大陷胸逐水飲,通閉塞。此申明但頭有汗之症,當治胸前凝結。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骨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章邪結脅下,不成結胸,又見太陽少陽表症,當用柴胡桂枝湯先散表邪。結胸病,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則死。
結胸病,脈浮大,即為表邪,故曰下之則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此申明誤下,變三症三條治法。言結胸痞滿,不獨太陽下早而成,即少陽表症,誤下亦成者。故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症,反用他藥下之,若發熱表症仍在,不成結胸者,當復與柴胡湯,必蒸蒸發熱汗出而解。若下後身不熱而見心下硬痛,則成結胸矣,宜用大陷胸湯。若滿而不痛,則為痞氣,宜用半夏瀉心湯。
大陷胸湯
芫花,甘遂,大戟
熱邪傳裡,內結小腹,用大承氣湯。若失汗誤下,熱邪內陷,作痛胸腹,用大陷胸湯丸。
小陷胸湯
川連,半夏,栝蔞實
此方詳註胸滿,以半夏辛散豁痰,栝蔞盪滌邪穢,川連去積熱,則熱散痰消。
承氣湯,見便結。
結胸上部病,本不用承氣湯。若滿而不痛,腹中痛多,又見大便閉結,故變用承氣湯下行,則上亦寬。
桂枝大黃湯,見腹痛。
誤下,表邪內陷,陽明胃家作痛,脈沉而緊,用大陷胸湯。內陷大腸作痛,脈數而實,用承氣湯。內陷太陰作痛,脈細而數,用桂枝大黃湯。
生薑半夏瀉心湯
生薑,半夏,枳殼,厚朴,人參,川連,甘草
此方通治失汗下早痞滿之方。多加甘草,名甘草瀉心湯,治胃中虛,客氣上逆;多加生薑,名生薑瀉心湯,治脅下水氣,腹中雷鳴。
平胃保和散,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挾食外感,胸中凝結作痛,手不可近,似結胸,實痰飲食積症,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湯,詳註痞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