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3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三 (35)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腹滿譫語者,脾胃病也,浮而緊者,肝脈也。脾病見肝脈,木行乘土也。經曰:木行乘火,木行乘土,名曰縱,此其類矣。刺期門者,肝之募也,刺之,以泄肝經盛氣。)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肺病也。大渴欲飲水,肝氣勝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飲酢漿,是知肝氣勝也。傷寒欲飲水者,愈。而腹滿者,此肝行乘肺,水不得行也。經曰:木行乘金,名曰橫。刺期門,以泄肝之盛氣,則肺氣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內為小便利,而解也。

宇泰:傷寒發熱惡寒,表病也。至自汗出,則表已解矣。大渴腹滿,里病也,至小便利,則里自和矣,故曰其病欲解。觀子:腹滿澹語,熱實胃者,深矣,安得脈有浮緊乎?緊者,弦之類也,肝之診也。木亢盛,必賊土,有似腑實,而非泄冒之可除也,惟瀉肝之盛邪,則乘脾之患自已,故法刺期門。

渴而腹滿者,俱屬裡證,何發熱惡寒耶?既發熱惡寒猶在,安得大渴,至欲飲水耶?是此證與上證皆在常法之外矣。大渴且腹滿者,木藏烽焰,是肝邪熾盛極也。極則兼侮勝已者,木行乘金,發熱惡寒,邪淫於肺,非表證也。病既不屬於三陽表裡,治亦非汗下諸法之可已。故亦刺期門,以瀉其盛實之勢。

自汗出,至欲解,至其病自愈,並不須刺之之謂。汗出則肺氣通和,小便利則肺邪更不作,尚何乘寒之為患哉。然肝肺之句當連於腹必滿之下,緣仲景文法,往往如此耳。健曰:按傷寒只言經腑表裡而不言臟,此二條,何皆及於肝,而有縱橫之名,其義難析。上條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是邪實陽明,如舌色黃焦,乃調胃承氣證也。

此條發熱,而嗇嗇惡寒,是邪在少陽半表也。大渴欲飲水是兼入陽明半里之熱甚者,得自汗,小便利,其腹雖滿,而表裡欲解,何涉於肝之乘肺乎。只須小柴胡合白虎治之,可愈。夫傷寒之於肝,屬厥陰矣。厥陰家證,未嘗有此,諸家何隨文衍說,而不破其的,使人終莫測其所自。

故特以理詳繹,舉此二方,以代刺法。蓋上古以針砭療病,設此縱橫之名,立此期門之刺,仲景引之,以示後人,針家所應知也。近世刺法失真,恆多謬誤,非細事也,勿輕試之。)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人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太陽病二日,則邪在表,不當發躁,而反躁者,熱氣行於里也。

白話文:

傷寒病導致腹部脹滿、胡言亂語,同時寸口脈象浮而緊,這是因為肝氣侵犯脾臟,這種情況稱為「縱」。可以用針刺期門穴來治療。(腹部脹滿、胡言亂語,屬於脾胃的病症;脈象浮而緊,則屬於肝脈。脾臟生病卻出現肝脈,這是因為肝木之氣過盛而侵犯脾土。如同經典所說的「木行乘火、木行乘土」,都屬於這種情況,稱為「縱」。針刺期門穴,是因為期門穴是肝經的募穴,針刺可以疏泄肝經過盛的氣。)

傷寒病發熱,輕微怕冷,很想喝水,腹部一定會脹滿,並且會自己出汗,小便順暢,這是病即將痊癒的徵兆,這是因為肝氣侵犯肺臟,這種情況稱為「橫」。也可以用針刺期門穴來治療。(傷寒發熱,輕微怕冷,屬於肺部的病症。很想喝水,則是肝氣過盛的表現。《玉函》中說:如果很想喝酸的飲料,表示肝氣很盛。傷寒病想喝水,表示疾病將要痊癒。如果腹部脹滿,則是肝氣侵犯肺臟,導致體內水液運行不暢。經典說「木行乘金」,稱為「橫」。針刺期門穴,可以疏泄過盛的肝氣,使肺氣恢復正常,體內水液散開,津液流通,體外就會自發出汗,體內就會小便順暢,疾病也就痊癒了。)

宇泰認為:傷寒病發熱怕冷,屬於表證;當出現自汗時,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了。很想喝水,腹部脹滿,屬於里證;當小便順暢時,表示里證已經恢復和諧,所以說疾病將要痊癒。觀子認為:腹部脹滿、胡言亂語,是胃熱實的表現,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怎麼會出現脈象浮而緊的現象呢?緊脈,屬於弦脈的一種,是肝的脈象。肝木過於亢盛,必定會侵犯脾土,症狀類似腑實證,但不能用泄下的方法治療,只能用疏泄肝臟過盛的邪氣,那麼肝乘脾的病症自然就會痊癒,所以用針刺期門穴的方法。

如果想喝水又腹部脹滿,都屬於里證,為什麼還會發熱怕冷呢?如果發熱怕冷的症狀還在,又怎麼會很想喝水呢?可見這個病證和之前的病證都不在常規的病證範圍之內。很想喝水且腹部脹滿,表示肝火旺盛,肝邪極度熾盛。肝邪過盛會反過來侵犯它所勝的臟腑,木行乘金,導致發熱怕冷,邪氣侵犯肺臟,這並非表證。既然這個病證不屬於三陽的表證或里證,那麼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都不能治好,所以也要用針刺期門穴的方法,來疏泄肝臟過盛的邪氣。

自汗出,到將要痊癒,到疾病自己痊癒,都並不需要針刺治療。出汗表示肺氣通暢平和,小便順暢表示肺邪不再作祟,那裡還會有乘寒的危害呢?然而肝肺的說法,應該接在「腹部一定會脹滿」之後,因為仲景的寫作風格往往是這樣的。健認為:按照傷寒的說法,只會講經絡、腑臟的表里,而不講臟器,這兩條為什麼都提到肝,而且有縱橫的名稱呢?其中含義很難分析。上一條說腹部脹滿、胡言亂語,寸口脈浮而緊,是邪氣實於陽明,如果舌苔黃而焦,就是調胃承氣湯的證候。

這一條說發熱,並且輕微怕冷,是邪氣在少陽半表的位置。很想喝水,則是兼有進入陽明半里部位的熱邪,並且比較嚴重,如果能夠自汗,小便順暢,即使腹部脹滿,也表示表裡之證將要痊癒,為什麼要牽扯到肝氣乘肺呢?只需要用小柴胡湯合白虎湯來治療就可以痊癒。傷寒病提到肝,屬於厥陰經,但厥陰經的病證,從來沒有這樣的描述,為什麼大家要隨文敷衍,而不去揭示其中的本質,使人始終不明白它的來由呢?

所以特別用道理仔細分析,提出這兩個方劑,來代替針刺的方法。大概上古時代用針刺來治療疾病,所以設置了縱橫的名稱,制定了期門穴的針刺方法,仲景引用這些,是為了告訴後人,針灸醫生應該知道這些。近代針刺方法失傳,經常出現錯誤,這不是小事,不要輕易嘗試。

太陽病兩天,反而出現煩躁,反而用熱敷背部,導致大量出汗,熱邪進入胃部,胃中津液耗盡,煩躁不安,一定會胡言亂語,十幾天後出現戰慄,並且有腹瀉,這表示疾病將要痊癒。這種情況下,汗只會從腰部以下流出,無法小便,反而想嘔吐,想小便卻無法排出來,腳底怕風,大便堅硬,小便應該頻繁卻反而不頻繁或很少,大便結束後,頭突然疼痛,這個人的腳心一定會發熱,這是因為穀氣向下流動的緣故。(太陽病兩天,邪氣在表,不應該出現煩躁,反而出現煩躁,是熱邪深入體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