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3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三 (36)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反熨其背而發汗,大汗出則胃乾燥。大熱入胃,胃中燥熱,躁煩而譫語,至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火邪勢微,陰氣復生,津液得復,大汗出則愈。若從腰以下不得汗,則津液不得下通,故欲小便不得,熱氣上逆而反嘔也。欲失溲,足下惡風者,氣不得通於下而虛也。津液偏滲,令大便硬者,小便當數。

經曰: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也。此以火熱內燥,津液不能下通,故小便不數,及不多也。若火熱消,津液和,則結硬之便得潤,因自大便也。便已,頭卓然而痛者,先大便硬,陽氣不得下通。既得大便,則陽氣降下,頭中陽虛,故卓然而痛。穀氣者,陽氣也。先陽氣不得通於下之時,足下惡風,今陽氣得下,故足心熱也。

健曰:太陽病二日,不應躁而反躁者,其人必平素內熱,反熨其背,而大汗出,胃中津液消耗,大熱入胃,故更煩譫。十餘日振慄者,內有大熱,外必惡寒,非表也,故自下利為欲解。至足心熱,而自愈,火氣下泄而退矣。文無治法,當以小柴胡合白虎治之,可已。)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

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風為陽邪,因火熱之氣,則邪風愈甚,迫於血氣,使血氣流溢,失其常度。風與火氣,謂之兩陽。兩陽相熏灼,熱發於外,必發身黃。

若熱摶於經絡,為陽盛外熱,迫血妄行,必衄。熱摶於內者,為陰虛內熱,必小便難。若熱消血氣少,為陰陽俱虛,血氣虛少,不能榮於身體,為之枯燥。三陽經絡至頸,三陰至胸中而還,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者,熱氣炎上,摶陽而不摶於陰也。《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腹滿微喘者,熱氣內郁也。火氣內發,上為口乾咽爛者,火熱上熏也。熱氣上而不下,大便不硬,若熱氣入胃,消耗津液,則大便硬,故云或不大便,久則胃中燥熱,必發譫語。《內經》曰:病深者,其聲噦。火熱太甚,正氣逆亂則噦。四肢者,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

火熱太甚,故手足躁擾,捻衣摸床。擾,亂也。小便利者,為火未劇,津液未竭,而猶可治也。健按:此條病情總因風從火熾,火得風炎,熏灼其經脈,消爍其津液,逼迫其氣血,擾亂其神明,遂成陰離陽亢之象。曰小便利者,其人可治,而不言治法,蓋亦脫辭也。當與人參白虎,合茵陳蒿湯,及早治之,不使致噦,與捻衣摸床之時,則難措手矣。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傷寒脈浮,責邪在表,醫以火劫發汗,汗大出者,亡其陽。汗者,心之液。亡陽,則心氣虛,心惡熱,火邪內迫,則心神浮越,故驚狂,起臥不安,與桂枝湯,解未盡表邪;去芍藥以芍藥益陰,非亡陽所宜也。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白話文:

用熱熨背來發汗,如果汗出太多,會導致胃部乾燥。大量熱邪進入胃部,胃中會變得乾燥燥熱,引起煩躁不安和胡言亂語。如果過了十幾天,出現發冷顫抖卻又腹瀉的情況,表示火邪的勢力已經減弱,體內的陰氣開始恢復,津液也得以補充,只要大量出汗就能好轉。如果腰部以下無法出汗,代表津液無法向下流通,所以會想小便卻又尿不出來,熱氣向上逆行導致嘔吐。想小便卻又解不出來,並且腳底怕風,是因為氣血無法向下運行而導致的虛弱。如果津液偏向滲透,導致大便乾燥,小便就會頻繁。

《黃帝內經》說:「小便次數多的人,大便一定乾燥。」這是因為體內火熱內燥,津液無法向下輸布,所以小便次數不多,量也不多。如果火熱消退,津液調和,乾燥的大便就能變得潤澤,自然就能解出來。解完大便後,如果頭部突然劇烈疼痛,是因為之前大便乾燥,陽氣無法向下運行。排便後,陽氣得以下降,頭部因為陽氣虛弱,所以會突然疼痛。穀氣就是陽氣。之前陽氣無法向下運行時,腳底會怕風,現在陽氣可以下降,所以腳底就會發熱。

有人說:太陽病才兩天,不應該煩躁卻反而煩躁,是因為這個人平時體內就有熱,用熱熨背後又大量出汗,導致胃中津液消耗,大量熱邪進入胃部,所以更加煩躁不安,甚至胡言亂語。如果過了十幾天出現發冷顫抖,表示體內有大熱,體外一定會怕冷,這不是表證,所以腹瀉是快要痊癒的徵兆。等到腳心發熱,病就會自然好轉,這是因為火氣向下排泄而退散了。這裡沒有提到治療方法,應該用小柴胡湯合白虎湯來治療,就可以痊癒。太陽病,得了中風,卻用火來強迫發汗,邪風遇到火熱,血氣會逆亂,失去正常的運行軌跡,兩股陽熱互相熏蒸,就會導致身體發黃。陽氣過盛,就會想流鼻血;陰氣虧虛,就會小便困難。

如果陰陽都虛弱耗竭,身體就會變得枯槁乾燥。只有頭部出汗,汗到脖子就停止,腹部脹滿、輕微喘氣,口乾咽喉潰爛,或者沒有大便,時間久了就會胡言亂語,嚴重甚至會打嗝,手腳煩躁不安,抓衣服、摸床。如果小便還算順利,表示這個人還有救。風是陽邪,遇到火熱之氣,邪風會更嚴重,侵犯血氣,使血氣逆亂,失去正常的運行軌跡。風和火熱,稱為「兩陽」。兩陽互相熏蒸,熱會發散到體表,一定會導致身體發黃。

如果熱邪聚集在經絡中,屬於陽盛外熱,迫使血液亂行,就會流鼻血。如果熱邪聚集在體內,屬於陰虛內熱,就會小便困難。如果熱邪消退,血氣減少,屬於陰陽俱虛,血氣虛弱,無法滋養身體,就會導致身體枯槁乾燥。三陽經脈上至頸部,三陰經脈到胸部就返回,只有頭部出汗,汗到脖子就停止,是因為熱氣向上升騰,聚集在陽氣部位而不是陰氣部位。《黃帝內經》說:「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

腹部脹滿、輕微喘氣,是熱氣鬱積在體內。火氣從體內發出,往上熏蒸導致口乾咽喉潰爛,是火熱向上熏蒸的緣故。熱氣向上而無法向下,如果大便不硬,是熱氣沒有進入胃部,如果熱氣進入胃部,消耗津液,大便就會乾燥,所以說「或者沒有大便」,時間久了,胃中會變得乾燥燥熱,一定會胡言亂語。《黃帝內經》說:「病入深層,會出現打嗝的聲音。」火熱太過,正氣逆亂就會打嗝。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四肢就會有力。

火熱太過,所以手腳煩躁不安,抓衣服、摸床。躁,是紊亂的意思。如果小便還算順利,表示火熱還沒有到最嚴重的時候,津液還沒有完全耗竭,所以還能治療。我認為:這條病情的原因是風助火勢,火得風助而更加猛烈,熏蒸經脈,消耗津液,逼迫氣血,擾亂神智,最終形成陰虛陽亢的現象。說小便順利表示還有救,卻沒有說治療方法,大概是簡略的說法。應該用人參白虎湯,合茵陳蒿湯,及早治療,不要等到出現打嗝、抓衣服、摸床時,就難以處理了。

傷寒病脈象浮,醫生用火來逼迫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散,一定會出現驚恐、狂躁,坐立不安的情況,應該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來治療。傷寒病脈象浮,表示邪氣在體表,醫生用火來強迫發汗,大量出汗,會導致陽氣耗散。汗是心臟的液體。陽氣耗散,心氣就會虛弱,心臟會怕熱,火邪向內逼迫,心神就會飄忽不定,所以會驚恐、狂躁,坐立不安。用桂枝湯,可以解除沒有完全解除的表邪;去掉芍藥,是因為芍藥會滋陰,不適合陽氣耗散的情況。因為火邪擾亂,所以要加入蜀漆的辛散之性來疏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