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37)
《傷寒直指》卷三 (37)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陽氣亡脫,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本草》云: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屬是也。健曰:傷寒脈浮,而無發熱頭痛等表證者,其浮已屬內火上盛之象,何可以火劫之,而致亡陽驚狂不安者。法當清火,生陰濟陽為宜。豈桂枝辛溫,而反去斂陰之芍,於理實有悖焉。夫汗多亡陽,以汗為心液,心為陽臟。
又汗出表虛,表為陽,故古人稱曰亡陽。竊以為汗太過,則心液虛,而脈必空。心主血主脈,血屬陰,汗從血化,實亡其陰耳,此究本之論,前章言之詳矣。陰亡則虛陽孤注,心神失守,而驚狂不寧,皆因火邪錯逆所致也。《內經》:重陽者狂,重陰者癲。癲責心虛,狂責胃火。
胃主津液,汗多液耗,胃火空發,故發狂也。肝為藏血之臟,主驚。汗多血走,膽氣虛怯,故似驚也。不以歸、芍、棗仁、茯神、硃砂、鉤藤、膏、連之屬養血安神,除邪補正為治,而欲以龍骨鎮之,牡蠣澀之,可乎?殊不知二者,但能固下澀精,不能回津斂汗,以救傷寒誤劫之驚狂。成氏就文解注,未知底裡是非,所以世人視傷寒為畏途,而動手便錯也。
考蜀漆,系常山之苗,性猛辛散,力同常山,劫痰截瘧之劑,非傷寒家藥。在當日仲景,或另有他見,或因脫佚,而叔和誤次,未可深信也。浪用之,其禍叵測。)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形作傷寒,謂頭痛身熱也,脈不弦緊則無傷寒表脈也。
經曰:諸弱發熱,則脈弱為裡熱,故云弱者必渴。若被火氣,兩熱相合,摶於胃中,胃中躁煩,必發譫語。脈弱發熱者,得脈浮,為邪氣還表,當汗出而解矣。三陽:此證固不須治,待其自汗則愈。若脈不肯浮,酒炒芩連等,微解之可也。健曰:此是虛人患證,其形屬半表裡,當汗出愈,但云解之,而無解法,亦非全文,明矣。
當與小柴胡,加石膏,自然可解。)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此火邪迫血,而血下行者也。太陽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則熱無從出,陰虛被火,必發躁也。六日,傳經盡,至七日,再到太陽經,則熱氣當解。若不解,熱氣迫血下行,必清血。
清者,廁也。健曰:此可與小柴胡,合犀角地黃湯,涼血解熱以和之。)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也。脈浮熱甚,為表實,醫以脈浮為虛,用火灸之,因火氣動血,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健曰:此可與白虎,合犀角地黃湯。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微數之脈,則為熱也。灸則除寒,不能退熱,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熱因火,則甚,遂為煩逆。灸本追虛,而復逐熱為實,熱則傷血,又加火氣,使血散脈中。
白話文:
陽氣如果喪失脫離,就應該用龍骨、牡蠣這種收澀的藥物來固住它。《本草》說:澀味可以去除脫失,龍骨、牡蠣之類就是這樣的藥物。我的看法是:傷寒的脈象浮起,但是沒有發燒、頭痛等表證,這種浮脈已經是體內火氣上盛的表現,怎麼可以用火來攻伐呢?這樣會導致陽氣喪失,出現驚狂不安的狀況。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清瀉火氣,滋生陰液來輔助陽氣。桂枝這種辛溫的藥物,反而要去除可以收斂陰液的芍藥,這在道理上實在是說不通。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喪失,因為汗是心液,而心屬於陽臟。
另外,汗出過多導致體表虛弱,體表屬陽,所以古人說這是「亡陽」。我認為汗出太過,就會使心液虛少,脈象一定會空虛。心主管血液和脈搏,血屬陰,汗是由血化生的,實際上是陰液喪失了,這是從根本上來說的。陰液喪失就會導致虛陽孤獨地浮越,心神失去守護,出現驚狂不安的狀況,這都是因為火邪錯亂逆行的緣故。《內經》說:陽氣過盛會導致狂躁,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癇。癲癇是由於心虛,狂躁是由於胃火。
胃主管津液,汗出過多會耗傷津液,導致胃火空虛發作,所以會發狂。肝是儲藏血液的臟器,主管驚恐。汗出過多會導致血液流失,膽氣虛弱,所以會出現類似驚恐的表現。不應該用當歸、芍藥、棗仁、茯神、朱砂、鉤藤、膏、黃連等藥物來養血安神、去除邪氣、補養正氣來治療,反而想要用龍骨來鎮靜,牡蠣來收澀,這怎麼可以呢?實在不知道這兩味藥物,只能夠固澀下焦,固攝精液,不能夠回補津液,收斂汗液,來解救傷寒誤用火攻導致的驚狂。成氏只按照字面解釋,沒有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世人把傷寒當成畏途,一出手就錯了。
考證蜀漆,是常山的苗,藥性猛烈辛散,作用與常山相同,是截斷瘧疾的藥物,不是傷寒的用藥。在當時張仲景,或許有其他的看法,或許是因為遺失,而被王叔和誤編,不可以深信。隨便使用它,禍患難以預料。如果外形像傷寒,脈象卻不弦緊而虛弱。脈象虛弱,一定會口渴。如果用火攻,一定會說胡話。脈象虛弱發熱,如果脈象變得浮起,病就會好轉,應該會出汗而痊癒。(外形像傷寒,指的是頭痛身熱,脈象不弦緊,說明沒有傷寒的表證。)
《黃帝內經》說:各種虛弱引起的發熱,脈象虛弱是裡熱,所以說脈弱就會口渴。如果再用火攻,兩個熱邪相合,聚集在胃中,胃中就會躁動煩亂,一定會說胡話。脈弱發熱,如果脈象變得浮起,說明邪氣已經轉向體表,應該出汗而痊癒。屬於三陽經的病,這種情況本來不需要治療,等待它自己出汗就會好。如果脈象不浮起,可以用酒炒黃芩、黃連等藥物,稍微解一下就可以了。我的看法是:這是虛弱的人患的病,它的情況屬於半表半裡,應該出汗痊癒,但是只說「解之」,而沒有說具體怎麼解,這也不完整,很明顯。
應該用小柴胡湯,加石膏,自然就可以痊癒了。)太陽病,用火來薰烤,沒有出汗,這個人一定會煩躁不安,等到傳經,病沒有好轉,一定會便血,這叫做火邪。(這是火邪迫使血液下行。太陽病,用火薰烤,沒有出汗,熱就無從發散,陰液被火燒灼,一定會煩躁不安。六天,傳經結束,到了第七天,又回到太陽經,熱氣就應該消退。如果沒有消退,熱氣迫使血液下行,一定會便血。
便血,指的是大小便出血。我的看法是:可以用小柴胡湯,合犀角地黃湯,來清涼血液、解除熱邪,使之調和。)脈象浮起而且發熱很厲害,反而用艾灸,這是實證。實證反而用虛證的方法治療,因為火熱的因素而導致血動,一定會咽喉乾燥、吐血。(這是火邪迫使血液上行。脈象浮起而且發熱很厲害,是表實,醫生以為脈浮是虛證,就用艾灸,因為火熱的因素導致血動,迫使血液上行,所以會咽喉乾燥、吐血。我的看法是:可以用白虎湯,合犀角地黃湯。)
脈象稍微有些快數,千萬不可以艾灸。因為火熱的因素變成邪氣,就會導致煩躁逆亂,本來應該補虛卻反而攻實,使得血液散於脈中,火氣雖然微弱,但是內攻的力量很強,會導致骨頭焦枯,筋脈損傷,血液難以恢復。(脈象稍微有些快數,說明有熱。艾灸是驅除寒氣的,不能退熱,所以千萬不可以艾灸。如果反而艾灸,熱就會因火而更嚴重,於是出現煩躁逆亂的症狀。艾灸本來是補虛,卻反而攻熱,熱就會損傷血液,加上火氣的作用,使血液散於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