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38)
《傷寒直指》卷三 (38)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血消散,不能濡潤筋骨,使骨焦筋傷,血散而難復也。健曰:此以犀角地黃,加歸身、條芩、花粉之屬治之。下條同此。)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在表,宜以汗解之。醫用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無從出,又加火氣相助,則熱愈甚。
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火性炎上,則腰以下陰氣獨治,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煩,熱也。邪氣還表,則為煩熱汗出而解。以脈浮,故為邪還表也。)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三兩。(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針處被寒,氣聚成核。心氣因驚而虛,腎氣承寒氣而動,發為奔豚。《要略》曰:病有奔豚,從驚發得之。腎氣欲上乘心,從少腹直上衝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與桂枝加桂湯,以瀉奔豚之氣。
健曰:凡燒針之處,赤而微腫者,因火熱,逼其肌肉故也,豈有被寒而起核者耶?即針處腫硬如核,必是火逆太甚,爾曰必發奔豚,焉有其事?夫奔豚、腎積也。此雜證家病,非傷寒暴病所有。蓋緣針傷血分,火氣迫其血海,衝脈上衝,而似奔豚,非真奔豚也。不與散火涼血,復以火灸其核,更與桂枝加桂,是與火益烈矣。
於理不然,於法甚悖,後人蜀敢行之?然此亦屬希有。)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先為火逆,復以下除之,裡氣因虛,又加燒針,裡虛而為火熱所煩,故生煩躁,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散火邪。健曰:因火逆燒針,而致煩躁,豈可復以辛燥投之,是以火濟火,更增害矣。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寒則傷營,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而不行。驚者,溫針損營血,而動心氣。《要略》曰:血氣少者,屬心。宇泰:心屬火,火先入心;心主血,藏神。血如水也,神如魚也,兩陽相熏灼,水熱湯沸,則魚驚躍不安矣。健按:以上諸條,乃三陽雜見之證。
不當列於太陽篇中。俱主桂枝是不分表裡寒熱,豈仲景之原底歟。如此等,因於火逆燒針者,總是熱傷氣血經脈,而致煩躁驚狂諸恙,何可概與辛溫以濟火乎,不盡疑團。惟宇泰此斷,足稱棒喝。可見前條錯誤,健之折辨,非矯枉矣。)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惡寒發熱,為太陽表病;自汗出,不惡寒發熱者,為陽明證。本太陽表病,醫反吐之,傷動胃氣,表邪乘虛傳於陽明也。
白話文:
人體的氣負責溫煦,血負責滋養,如果氣血消散,就不能滋潤筋骨,會導致骨頭枯焦、筋脈損傷,血散開了也很難恢復。有人認為,這種情況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再加上當歸身、黃芩、花粉等藥物來治療。後面還有類似的說法。
如果脈象是浮的,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表。如果用火灸的方式,邪氣無法排出,反而會因為火熱而更加嚴重。這種病從腰部以下開始,一定會感到沉重和麻木,這叫做「火逆」。脈浮代表邪氣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表。醫生用火灸來取汗,但是沒有出汗,邪氣無法排出,又加上火熱的幫助,熱邪就更加嚴重了。身體上半部像天的陽氣,下半部像地的陰氣。火的性質是向上升的,腰部以下的陰氣就獨自受到火熱的影響,所以從腰部以下一定會感到沉重和麻木。如果病情要自己好轉,一定會先感到煩躁,然後出汗才會痊癒。怎麼知道呢?因為脈象是浮的,所以知道是出汗解表。煩躁是發熱的表現。邪氣回到體表,就會出現煩熱出汗而病癒。因為脈象是浮的,所以知道是邪氣回到體表。
如果用燒針來使人出汗,針刺的地方受到寒氣,出現像核一樣隆起且發紅的現象,就一定會發作奔豚病。氣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臟,應該在隆起的地方用艾灸各一壯,再配合桂枝加桂湯,並且加桂三兩。燒針發汗會損傷陰血,驚動心氣。針刺的地方受到寒氣,氣聚集形成硬塊。心氣因為驚動而虛弱,腎氣因為承受寒氣而活動,就會發作奔豚病。《要略》說:奔豚病是因為驚嚇而發作的。腎氣想要向上侵犯心臟,所以從下腹部直接向上衝到心臟。先在硬塊的地方灸,來驅散寒氣,再用桂枝加桂湯來平息奔豚之氣。
有人認為:凡是燒針的地方,如果出現發紅和輕微腫脹,是因為火熱逼迫肌肉的緣故,怎麼會是因為受寒而出現硬塊呢?如果針刺的地方腫脹堅硬像個核,一定是火逆太嚴重了,你說一定會發作奔豚病,哪有這種事?奔豚病是腎臟的積聚。這是屬於雜病類的疾病,不是傷寒這種急性病會有的。大概是因為針刺損傷了血分,火氣逼迫血海,衝脈向上衝,才看起來像奔豚病,並不是真正的奔豚病。不應該用散火涼血的方法,反而又用火灸硬塊,還用桂枝加桂湯,這不是讓火燒得更旺嗎?這在道理上說不通,在方法上也很荒謬,後人怎麼敢這樣做呢?不過這種情況也是很少見的。
火逆導致下痢,又因為燒針而感到煩躁,應該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先是出現火逆,又用下痢的方式去除,導致體內氣虛,又加上燒針,導致體內虛弱而產生火熱煩躁。所以要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驅散火邪。有人認為:因為火逆燒針而導致煩躁,怎麼能再用辛燥的藥物呢?這不是用火來幫助火嗎?只會更糟糕。
太陽傷寒的病人,如果加上溫針,一定會引起驚恐。寒邪會傷害營血,營氣虛弱的人,再用燒針,就會使血留滯而不流通。驚恐是因為溫針損傷了營血,而驚動了心氣。《要略》說:氣血少的人,屬於心。心屬火,火先進入心;心主血,藏神。血像水,神像魚,兩陽之氣相互熏蒸,水被加熱沸騰,魚就會驚跳不安。有人認為:以上這些條文,是三陽病混雜出現的症狀,不應該放在太陽病的篇章中。都用桂枝湯是不分表裡寒熱的,難道是仲景的原意嗎?像這些情況,都是因為火逆燒針造成的,總是因為熱邪損傷氣血經脈,才導致煩躁、驚狂等症狀,怎麼可以用辛溫藥物來助火呢?有很多疑點。只有有人提出的見解,才足以讓人警醒。由此可見前面的條文是錯誤的,他的辯解並不是矯枉過正。
太陽病應該會惡寒發熱,現在卻自己出汗,而且不惡寒發熱,關脈的脈象細而數,是因為醫生用吐法過度造成的。如果一兩天內用吐法,會感到腹中飢餓,但吃不下東西。如果三四天內用吐法,會不喜歡吃粥,只想吃冷的食物,早上吃了,晚上就會吐出來,這也是醫生用吐法造成的,這是「小逆」。惡寒發熱是太陽表病的症狀,自己出汗,不惡寒發熱是陽明病的症狀。本來是太陽表病,醫生反而用吐法來治療,損傷了胃氣,表邪趁虛傳到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