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39)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三 (39)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以關脈細數,知醫吐之所致。病一二日,為表邪尚寒而未成熱,吐之則表邪傳於胃中,胃中虛寒,故腹中飢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則表邪已傳成熱,吐之,則表邪乘虛入胃。胃中虛熱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食入胃中,胃虛不能消化,至暮,胃氣行里,與邪氣相搏則吐。

然以胃氣尚在,故云小逆。兼善:此病雖逆,當自愈,吐中有發散之義也。但當節飲食,則餘邪自去。若更妄治之,變證起矣。健曰:病已自去,而無惡寒發熱,胸滿等證,醫反吐之,致關上脈細數,是餘邪傳入陽明,吐傷津液,胃虛熱燥,故飢而不能食也。何成氏謂其表寒入胃耶?胃寒而有關脈數者耶?三四日不應吐,而反吐之,胃更熱矣。

故欲冷食,冷食至暮,亦己作熱,而自吐出。皆因吐逆,胃氣大傷,豈小逆也?夫胃為後天之本,百病不宜傷胃,蜀可無治?蓋亦脫文耳。急須二陳合竹茹溫膽湯,去枳實投之,逆始已也。)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太陽表病,醫反吐之,傷於胃氣,邪熱乘虛入胃,胃為邪熱內煩,故不惡寒,不欲近衣也。健曰:此條與上條同等。

成氏原知為邪熱乘胃,可見前條注謬,不待言矣。何古人之出入,不自返也?治應同上。更宜或連或膏,以除其煩。)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陽受氣於胸中,發汗外虛陽氣,令陽氣微、膈氣虛也。

數為熱,本熱則消穀,客熱則不能消,因發汗損陽氣,致胃中虛冷,故吐也。健曰:此條結句冷字最疑。既得脈數,而客熱在胃不能消穀,胃為熱擾,故吐也。謂其胃虛則可,謂其胃冷則否。豈有胃冷而脈數者乎?此冷字乃誤入也。治宜清胃以止吐,扶胃以迸食。顧傷寒書之差失類此者不少,讀者須審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以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心下溫溫欲吐,鬱郁微煩,胸中痛,當責邪熱客於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滿,則邪氣已下於胃也。

日數雖多,若不經吐下,止是傳邪,亦未可下,當與柴胡湯,以除上中二焦之邪。若曾吐下,傷損胃氣,則邪乘虛入胃為實,非柴胡湯所能去,與調胃承氣湯下胃熱。以嘔,知胃氣先曾傷動也。觀子:過經十餘日,邪熱入里之時,欲吐,胸痛,腹滿,微煩,熱結在腑之候。大便當硬而反溏者,必由先時醫人吐下所傷也。

妄吐者,損動胃氣而嘔;妄下者,腸虛不固而溏。雖溏,內有實熱未除,當與調胃承氣以去之。若未經吐下者,不可與,以便溏則內無實結也。大嘔吐胸痛者,多為柴胡證。便溏者,熱未全入腑,此亦不得為邪在半表裡。何也?嘔者,以先時極吐而嘔,則溏者亦因先時極下而溏。

白話文:

如果關脈呈現細而快的脈象,就知道這是因為醫生使用催吐造成的。如果生病一兩天,病邪還在表層,屬於寒邪,還沒有轉變成熱邪。這時候如果催吐,會使表層的邪氣傳入胃中,造成胃裡虛弱寒冷,所以會感到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如果生病三四天,表層的邪氣已經轉變成熱邪,這時候催吐,會使表層的邪氣趁虛進入胃中。胃裡因為虛弱而產生熱,所以不喜歡吃稀粥,反而想吃冷的食物,而且早上吃下去,晚上就會吐出來。早上吃晚上吐,是因為食物進入胃中,胃虛弱無法消化,等到晚上,胃氣運行到裡面,與邪氣相搏就吐出來。

雖然如此,因為胃氣還存在,所以說這屬於小小的逆反現象。而且這個病雖然看起來逆反,但會自己痊癒,因為嘔吐本身有發散的作用。只要注意飲食,剩餘的邪氣就會自行消退。如果再亂治療,就會產生其他病變。有人說,病原本就會自己好,而且沒有惡寒發熱、胸悶等症狀,醫生反而催吐,導致關脈呈現細而快的脈象,這是因為剩餘的邪氣傳入陽明經,催吐損傷了津液,胃虛弱而產生熱燥,所以會感到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怎麼會說這是表寒進入胃呢?怎麼可能胃寒卻有關脈呈現快速的脈象呢?生病三四天不應該催吐,反而催吐,胃會更加燥熱。

所以會想吃冷的食物,但是冷的食物到了晚上也會變成熱,然後自己吐出來。這都是因為催吐逆反,使胃氣大傷,怎麼會是小小的逆反呢?胃是人後天的根本,任何疾病都不應該損傷胃,怎麼可以不治療呢?這大概是文章有所遺漏。必須趕緊用二陳湯合竹茹溫膽湯,去掉枳實來治療,逆反的情況才會停止。太陽病,如果催吐,太陽病原本應該怕冷,現在反而不怕冷,而且不想穿衣服,這是因為催吐造成的內在煩躁。(太陽表層的病,醫生反而催吐,損傷了胃氣,邪熱趁虛進入胃中,胃因為邪熱而內煩,所以不怕冷,不想穿衣服。有人說:這一條和上一條的情況相同。

有人原本就知道是邪熱進入胃中,可見前一條的註解是錯誤的,不用再多說了。為什麼古人的見解會有出入,卻不自我反省呢?治療應該和上面說的一樣。更應該使用藥膏或連服藥物,來消除煩躁。)病人脈象呈現快速,快速表示有熱,應該可以消化食物、想吃東西,反而吐出來,這是因為使用發汗,使陽氣虛弱,橫膈膜之氣也虛弱,脈象才會呈現快速。快速表示有客熱,不能消化食物,是因為胃裡虛寒,所以吐出來。(陽氣從胸中接受,發汗會使體外陽氣虛弱,導致陽氣微弱、橫膈膜之氣虛弱。

快速表示有熱,本身有熱就可以消化食物,如果是客熱就不能消化,因為發汗損傷陽氣,導致胃裡虛冷,所以吐出來。有人說:這一條最後的「冷」字最讓人懷疑。既然脈象呈現快速,而且客熱在胃中不能消化食物,胃是因為熱而受到干擾,所以吐出來。說是胃虛弱還可以,說是胃冷就不對了。怎麼可能有胃冷脈象卻呈現快速的呢?這個「冷」字應該是誤寫的。治療應該要清胃止吐,扶助胃氣以幫助消化。可見傷寒論中類似的錯誤不少,讀者要仔細審查。

)太陽病,經過十幾天,心下感覺溫溫的想吐,而且胸口痛,大便反而稀溏,肚子微微脹滿,心裡鬱悶有些煩躁。如果這個時候曾經使用過催吐或瀉下,就要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沒有,就不能用。如果只是想吐、胸口痛、大便稍微稀溏,這不是柴胡證,因為有嘔吐,就知道曾經使用過催吐或瀉下。(心下感覺溫溫的想吐,心裡鬱悶有些煩躁,胸口痛,應該是因為邪熱侵入胸中。大便反而稀溏,肚子微微脹滿,則是邪氣已經進入胃了。

雖然生病的時間比較長,如果沒有使用過催吐或瀉下,只是一般的邪氣傳遞,還不能用瀉下,應該用柴胡湯,來去除上焦和中焦的邪氣。如果曾經使用過催吐或瀉下,損傷了胃氣,那麼邪氣就會趁虛進入胃裡變成實證,柴胡湯無法治療,要用調胃承氣湯來瀉胃熱。因為有嘔吐,就知道胃氣先前曾經受到損傷。有人認為:經過十幾天,邪熱進入身體裡面時,想吐、胸痛、腹滿、微微煩躁,這是熱結在腸腑的徵兆。大便應該是乾硬的,反而稀溏,一定是先前被醫生使用催吐或瀉下所傷。

亂用催吐,會損傷胃氣而導致嘔吐;亂用瀉下,會使腸道虛弱而不固導致稀溏。雖然大便稀溏,但是體內還有實熱未除,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去除。如果沒有使用過催吐或瀉下,就不能使用,因為大便稀溏表示體內沒有實熱結聚。嘔吐得很厲害,胸口痛,多半是柴胡證。大便稀溏,表示熱邪沒有完全進入腸腑,這也不能算作邪氣在半表半裡。為什麼呢?因為嘔吐是因為先前使用過度催吐而嘔吐,那麼大便稀溏也是因為先前使用過度瀉下而稀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