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40)
《傷寒直指》卷三 (40)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不因欲嘔,便作柴胡證也。健曰:凡下證,必見里邪作實者,方可與下。此先已自極吐下,而尚溫溫欲吐,胸痛,微溏,煩滿,成注謂邪乘入胃為實,與承氣以下胃熱。又曰不經吐下者,不可與。愚以為已經吐下,若是實邪,可以去矣。今不去復嘔,明系經邪在胃,故過經不解,勢欲發斑。
若與承氣,是經腑不分而有內陷之禍,須當以柴葛解肌,合小陷胸投之,托斑化滯,則嘔止,而煩滿痛蠲。如果拒按舌焦者,乃調胃承氣之證也。溫溫,古作嗢嗢。)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太陽,經也。膀胱,腑也。此太陽隨經入腑者也。六七日邪傳裡之時,脈微沉,邪氣在裡之脈也。表氣仍在者,則邪氣猶淺,當結於胸中;若不結胸中,其人發狂者,熱結在膀胱也。
經曰: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此發狂則又深矣。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血證諦也。與抵當湯以下畜血。宇泰按:玩「仍在」二字,則邪氣為不傳裡,非猶淺也。膀胱為太陽本經,曰熱在下焦,曰少腹滿,小便自利,皆膀胱之證,故總結曰隨經瘀熱也。「在裡」二字,要看得活,非三陰之裡,乃隨經膀胱之裡。
兼善:因是下焦畜血,中間自有輕重,然皆發汗,未得其宜。或當汗不汗,或汗遲,或覆蓋不周而汗不透,其太陽之邪無從而出,故隨經入腑,結於膀胱,令小腹滿硬。若小便不利者,血不畜;小便利者,血畜也。血或不畜,為熱迫之,則自下血,熱隨血出而愈。若血不下,外不解者,為未可攻,當先解外。
外解但少腹結急者,用桃核承氣攻之,此如狂也。其發狂者則不然,表證雖在,脈已沉微,邪氣傳裡,其可已乎?下之則已,故抵當湯主之。海藏:畜血下焦,血結膀胱,當知其為從太陽中來,侵盡無形之氣,乃侵有形之血。)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胃熱發黃也,可與茵陳湯。
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非胃中瘀熱,即熱結下焦而為畜血也,與抵當湯以下畜血。健曰:發黃、如狂,是兩證。同是少腹硬,在小便利不利之分。發黃屬胃家熱結,未入膀胱而無血畜;如狂乃太陽隨經入腑之熱,結聚畜血。故黃主茵陳,狂主抵當,此條理順。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傷寒有熱,少腹滿,是畜血於下焦;若熱畜津液不通,則小便不利,其熱不畜津液而畜血不行。小便自利者乃為畜血,當與桃核承氣湯下之。然此無身黃矢黑,又無喜忘發狂,是未至於甚,不可峻利之藥,當與抵當丸,小下之可也。
白話文:
如果不是因為想吐的緣故,就不能把它當作是柴胡湯證來處理。一般來說,凡是需要用瀉下藥的情況,必定是體內有裡邪且產生實證,才能使用瀉下藥。這個案例是先前已經自己吐瀉過,但還是微微想吐,胸口疼痛,稍微腹瀉,煩躁且感到脹滿。有人認為這是邪氣進入胃部變成實證,所以用承氣湯來瀉下胃熱。又有人說沒有經過吐瀉的,不能用瀉下藥。我認為既然已經吐瀉過,如果真的是實邪,就可以用瀉下藥來去除。現在吐瀉過後還想吐,明顯是經絡的邪氣跑到胃部,所以經過時間還沒好,情況可能會發展成發斑。
如果用承氣湯,就會造成經絡和臟腑不分,可能會有邪氣內陷的危險。應該用柴葛解肌湯,合併小陷胸湯來治療,托住斑毒,化解停滯的氣機,這樣嘔吐就會停止,煩躁脹滿疼痛也會消除。如果患者拒絕按壓,舌頭焦黃,那就是調胃承氣湯的適應證。而「溫溫」這個詞,古時候寫作「嗢嗢」。
太陽病過了六七天,表證還在,脈象微弱而且沉,卻沒有出現結胸的狀況,這個人如果出現發狂的症狀,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少腹部應該會感到硬滿,小便卻正常,這樣的話,下血就會好轉。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隨著經絡進入體內,瘀熱停留在裡面。這時候要用抵當湯來治療。(太陽,指的是太陽經。膀胱,指的是膀胱腑。這是太陽經的邪氣隨著經絡進入到膀胱腑的情況。六七天是邪氣傳入體內的時間,脈象微沉,是邪氣在體內的脈象。表證還在,表示邪氣還比較淺,應該會結在胸中;如果沒有結在胸中,而出現發狂的症狀,那就是熱邪結在膀胱了。
醫書上說:「熱邪結在膀胱,人就會像發狂一樣。」這發狂的情況就更嚴重了。少腹硬滿,小便卻正常,這是血證的確鑿證據。要用抵當湯來瀉下積蓄的瘀血。有人說:「要仔細體會『仍在』這兩個字,邪氣並不是還沒傳入體內,而是還很淺。膀胱是太陽經的本經,說熱在下焦,說少腹滿,小便正常,都是膀胱的症狀,所以總結說這是隨著經絡而來的瘀熱。『在裡』這兩個字要靈活看待,不是指三陰經的裡,而是指跟著太陽經進入膀胱的裡。
有人認為:因為是下焦積蓄瘀血,其中會有輕重之分,但是之前都用了發汗的方法,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有的人是應該發汗卻沒發汗,有的人是發汗太遲,有的人是蓋被子沒蓋好導致發汗不徹底,這樣太陽經的邪氣就沒有出路,所以就順著經絡進入到腑,結在膀胱,導致小腹脹滿且硬。如果小便不順暢,就是沒有瘀血積蓄;如果小便順暢,就是有瘀血積蓄。瘀血有時不積聚,是因為熱邪迫使血液流出,這樣就會下血,熱邪也隨著血液排出就會好轉。如果瘀血沒有排出,表證也沒有解除,那就是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應該先解表。
表證解除但是少腹部仍然感覺結硬急迫,就要用桃核承氣湯來攻下,這也屬於發狂的症狀。但是發狂的狀況如果表證雖然還在,脈象已經沉微,邪氣已經傳到體內,那怎麼可以拖延呢?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好轉,所以用抵當湯來治療。有人認為:下焦積蓄瘀血,血結在膀胱,要知道這是從太陽經來的,侵犯了無形的氣,又侵犯了有形的血。太陽病,如果出現身體發黃,脈象沉且結,少腹部硬,小便不順暢,這是沒有瘀血的表現;如果小便順暢,而且人像發狂一樣,這就是血證的確鑿證據,要用抵當湯來治療。(身體發黃,脈象沉且結,少腹部硬,小便不順暢,這是胃熱引起的黃疸,可以用茵陳湯治療。
身體發黃,脈象沉且結,少腹部硬,小便順暢,而且人像發狂一樣,這不是胃中的瘀熱,而是熱邪結在下焦形成了瘀血,要用抵當湯來瀉下積蓄的瘀血。有人認為:發黃和發狂是兩種不同的病症。同樣是少腹部硬,區別在於小便是否順暢。發黃屬於胃部熱結,還沒有進入膀胱,所以沒有瘀血積蓄;發狂是太陽經的邪氣隨著經絡進入膀胱腑的熱,積聚形成了瘀血。所以黃疸用茵陳湯治療,發狂用抵當湯治療,這樣的道理很清楚。
傷寒有熱,少腹部脹滿,正常情況下應該會小便不順暢;現在反而小便順暢,就是有瘀血,應該用瀉下藥來治療,不能用其他藥物,應該用抵當丸。(傷寒有熱,少腹部脹滿,是瘀血積蓄在下焦;如果熱邪積聚導致津液不流通,就會小便不順暢,現在熱邪沒有積聚津液,而是積蓄了瘀血,導致瘀血運行不暢。小便順暢就是有瘀血積蓄,應該用桃核承氣湯來瀉下。但是這個案例沒有出現身體發黃,大便發黑,也沒有健忘發狂的症狀,說明病情還不嚴重,不能用峻烈的瀉下藥,應該用抵當丸,稍微瀉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