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身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身熱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症狀,是指人體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身熱的病因有很多,包括外感熱邪、內生熱邪、陰虛火旺等。外感熱邪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人體所致;內生熱邪是指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導致陰陽失衡,內生熱邪;陰虛火旺是指人體陰液不足,虛火內生所致。

身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口渴、汗出、煩躁、口乾舌燥、尿黃、大便乾結等。根據發熱的時間、程度、性質、伴隨症狀的不同,可分為很多種類,如:

  • 傷寒:發熱持續3天以上,反覆發作,伴有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症狀。
  • 溫病:發熱持續7天以上,反覆發作,伴有高熱、頭痛、身痛、出汗、口渴等症狀。
  • 熱病:發熱持續14天以上,反覆發作,伴有高熱、煩躁、口渴、大便乾結等症狀。
  • 溫瘧:發熱持續3天,每隔3天發作一次,伴有寒熱交替、頭痛、身痛、無汗等症狀。
  • 暑熱:發熱持續3天以上,伴有高熱、煩躁、口渴、大汗淋漓等症狀。
  • 陰虛火旺:發熱持續不定,伴有口乾舌燥、心煩失眠、腰膝酸軟等症狀。

身熱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症狀,根據發熱的時間、程度、性質、伴隨症狀的不同,可分為很多種類。在治療上,應根據不同的證候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乾薑湯

  • 1.《湯液本草》:「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氣、虛滿者,加甘草;若噦嘔者,加生薑、橘皮。下後,腹滿而煩,梔子厚朴枳實湯;下後,身熱微煩,梔子甘草乾薑湯。梔子大而長者,染色,不堪入藥。皮薄而圓,七稜至九稜者,名山梔子,所謂越桃者是也。

黃芩湯

  • 1.《本經疏證》:「或問「黃芩湯治何等證,其證腹痛與否?若腹痛,何以用黃芩?若腹不痛,何以用芍藥」?曰「其證身熱,不惡風,亦不惡熱,或下痢,或嘔,腹則不痛」。蓋芍藥、甘草、大棗,桂枝湯裏藥也。以不惡風,故不用薑、桂。黃芩、甘草、大棗,小柴胡湯裏藥也。以不往來寒熱,故不用柴胡。
  • 2.《祖劑》:「即黃芩湯加防風,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 3.《成方切用》:「(仲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合病者,謂有太陽證之身熱頭痛脊強,又有少陽證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寒熱往來也。自利者,不因攻下而泄瀉也。)
  • 4.《廣瘟疫論》:「時疫初起,頭疼、發熱而自利,九味羌活湯。傳變太陽、少陽合病,身熱、口苦,咽乾、目眩而自利者,黃芩湯,兼嘔加半夏。傳裡舌黃、譫妄而自利者,按其心下至少腹有硬痛處,與大承氣湯;無硬痛處,小承氣、小陷胸、大柴胡選用。此在下其熱,不必以結為主,故雖無硬痛,亦主大黃。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保赤全書》曰:「痘瘡靨後,身熱不退,或寒熱往來者,用小柴胡湯。」
  • 2.《奇效良方》:「治小兒傷寒冒風,身熱胸滿脅脹。
  • 3.《世醫得效方》:「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治傷寒,身熱目疼,煩渴泄瀉。二藥和合,用生薑、陳米、烏梅煎服,立效。(方並見傷寒陽證類。)
  • 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復,發熱疼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血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及產後傷風,頭痛煩熱,並宜服之。
  • 5.《祖劑》:「即小柴胡湯加牡丹皮,治婦人傷寒,身熱往來,夜躁晝寧,如見鬼狀,經水適來,適斷,熱入血室,不滿實者。
▼ 展開更多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三因方》曰:「柴胡加桂湯(余曰:『是即本方也』)治少陽傷風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口苦而渴,自汗,其脈陽浮陰弦者。」
  • 2.《証治準繩‧幼科》:「_柴胡桂枝湯_,治瘧身熱多汗。
  • 3.《保嬰撮要》:「_柴胡桂枝湯_,治瘧,身熱多汗。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直指附遺》曰:「大柴胡湯,治下痢舌黃口燥,胸滿作渴,身熱腹脹,譫語者,必有燥屎,宜於下後服木香、黃連之苦以堅之。」
  • 2.《普濟本事方》:「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與不合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後可。又記有人患傷寒,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大便不通。尺寸脈俱大,已數日。一夕汗出,予謂速以大柴胡下之。醫駭曰:陽明自汗,津液已漏,法當行蜜兌,何苦須用大黃藥。
  • 3.《胎產指南》:「_大柴胡湯_,治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
  • 4.《辨症玉函》:「陽症見假陰之象,必有身熱、手足寒而厥逆之狀,口必乾燥而脈反細微,此等之症,當從症而不可從脈,觀其舌之黃白紅赤之若何?真熱之症,舌必如刺,非黃即赤,非黑即灰,以此辨之,萬無一失,急以大乘氣下之,或以大柴胡湯和之,二湯之中,又必按人之腹痛甚者,用之必無有差矢之誤也。
  • 5.《醫學綱目》:「治瘧病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睡臥不安,先以大柴胡湯下之,微利為度。如下過外微邪未盡者,宜白芷湯以盡其邪。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經方實驗錄》:「_師曰_,余嘗於某年夏,治一同鄉楊兆彭病。先其人畏熱,啟窗而臥,周身熱汗淋漓,風來適體,乃即睡去。夜半覺冷,覆被再睡,其冷不減,反加甚。次日診之,病者頭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當予桂枝湯原方:
  • 2.《經方實驗錄》:「試更由此返溯桂枝湯證之真際病理。曰:一言以蔽之,胃腸虛寒,血運不暢而已。身熱者,血運自起救濟,以蒸肌肉(包括神經汗腺),惜乎救濟之力不足,終不能解除困苦。故大論曰:「桂枝本為『解肌』。」汗出惡風者,毒素阻於汗腺,排之不能盡,涼風襲於身旁,抗之無餘力故耳。
  • 3.《千金翼方》:「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是為痓。
  • 4.《張氏醫通》:「桂枝湯去桂枝。加黃芩三錢。半夏二錢。黃芩湯本治春夏溫熱。熱自內發。故於桂枝湯中。除去桂枝、生薑之辛溫。易以黃芩之苦燥。轉溫散為涼解。大匠運斤妙用。不可思議。後世藉以治下利身熱。亦不出此。其黃芩加半夏湯。治自利而嘔。與夏秋下利白沫。若合符節。異病同治。總不出南陽之繩墨也。
  • 5.《萬病回春》:「一飲酒中風,身熱頭疼如破者,加黃連、蔥白煎服立愈,慎勿用麻黃、桂枝湯解之。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仁齋直指》曰:「熱厥者,初病身熱,然後發厥,其人畏熱,揚手擲足,煩躁飲水,頭汗,大便秘,小便赤,怫鬱昏憒。蓋因當下失下,血氣不通,故四肢逆冷,所謂『熱深厥亦深』也。下證悉具而見厥逆者,此也。與大承氣湯。」
  • 2.《祖劑》:「即大承氣湯加甘草、人參、當歸治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者,庸妄不識,呼為漏底而用熱藥止之,誤矣。此因熱邪傳裡,胃有燥屎,名曰熱結利,俗所謂傍流也。
  • 3.《醫方集解》:「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里,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者(陽明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此為在經,仍當汗散。若熱邪已入胃腑,痞滿燥實堅全見者,為當下。實則譫語亂言無次也。虛則鄭聲一語頻言也。
  • 4.《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里。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者。(陽明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此為在經,仍當汗散。若熱邪已入胃腑,痞滿燥熱堅全見者,為當下。實則譫語,亂言無次也。虛則鄭聲,一語頻言也。
  • 5.《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陽明傷寒,脈長身熱,不惡寒,目疼鼻乾,不得臥,腹滿,咽乾渴,大便硬,譫語;或汗後脈沉實;或下利,心下堅;或已經下,其脈按之浮沉尚有力者。

小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由冒頭陽明病觀之,則本條之病證,有胃家實及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之證,已明於前矣。雖加汗出不惡寒之二句,似乎畫蛇添足,豈行文上之必要乎?脈遲者,裡實之應。其身必重者,與表證之身重異。因胃家實,即充實於消化管內之病毒,壓出裡水(腹內之體液)於外表也。
  • 2.《古今醫統大全》:「【下】身熱汗出,胃實譫語,或下利而譫語,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凡下利譫語,必有燥糞而脈實,當下之。譫語小便利,大便實,小腹滿,手不可近,為瘀血,抵當湯。晝夜譫語喜忘,婦人經水適來為熱入血室。(方同上。)

五苓散

  • 1.《本草思辨錄》:「鄒氏謂濕與水與飲是一源三歧,歷舉金匱治眩與治濕治水各方以證之,並謂本經止汗除熱,多系風濕相搏之證,如五苓散、防己黃耆湯、甘草附子湯,皆止汗除熱之驗,而不得用於溫熱之汗出身熱,洵屬確論。然其於金匱有不得其解者,謂小半夏加茯苓湯,治飲眩而不用術,以心下痞故。
  • 2.《醫方集宜》:「一、煩渴飲水身熱脈大者乃陽氣多也,宜五苓散主之。
  • 3.《証治準繩‧幼科》:「此治痘者、可不知所審耶。〔張〕不食,有虛實之異,其人怯弱,精神慢而不食,或因犯胃氣臟腑自利而不食者為虛,當溫養之,益黃(脾)理中(吐逆)姜附、輩主之。身熱中滿而不食者為實,當清利之,白虎湯(發熱)五苓散(驚)輩主之。如腹脹不食,口角流涎者,小異功散主之(吐瀉)。
  • 4.《証治準繩‧幼科》:「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潔古云,吐瀉身熱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熱而嘔者,當服白朮散,後煎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
  • 5.《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治傷寒轉霍亂,身熱頭痛,渴欲飲水。
▼ 展開更多

桂枝芍藥知母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風毒腫痛,憎寒壯熱,渴而脈數,痘瘡將欲成膿者。而不能十分灌膿,或過期不結痂,憎寒身熱,一處疼痛,脈數者,此為餘毒,將成膿也,宜此方。若膿已成者,宜早以鈹針割開,兼用伯州散。」

葛根湯

  • 1.《皇漢醫學》:「口噤者,牙關緊急也。剛痙者,《金匱》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又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 2.《皇漢醫學》:「【主治】本方可作葛根湯與白虎湯合方,故治葛根湯證之有身熱、頭痛、咽喉痛、煩渴等證。
  • 3.《醫方集宜》:「身熱加柴胡、黃芩。
  • 4.《証治準繩‧雜病》:「或曰升麻加黃連湯治面熱,升麻加附子湯治面寒,有何依據?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傷寒論》中辨葛根湯云:尺寸脈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此陽明經受病也。始於鼻,交頞中,從頭至足,行身之前,為表之裡。
  • 5.《醫學綱目》:「升麻湯辨或曰:升麻加黃連湯治面熱,升麻加附子湯治面寒,有何依據?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傷寒論》中辨葛根湯云:尺寸脈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此陽明經受病也。始於鼻交頞中,從頭至足,行身之前,為表之裡。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主治】本方可作葛根湯與白虎湯合方,故治葛根湯證之有身熱、頭痛、咽喉痛、煩渴等證。
  • 2.《經方實驗錄》:「_師曰_,住三角街梅寄里屠人吳某之室,病起四五日,脈大,身熱,大汗,不譫語,不頭痛,惟口中大渴。時方初夏,思食西瓜,家人不敢以應,乃延予診。予曰:此白虎湯證也。隨書方如下:
  • 3.《經方實驗錄》:「服後,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湯,孰知身熱更高,煩躁更甚,大渴引飲,汗出如漿。又增重藥量為:石膏二兩、知母一兩、生草五錢、粳米二杯,並加鮮生地二兩、天花粉一兩、大小薊各五錢、丹皮五錢。令以大鍋煎汁,口渴即飲。共飲三大碗,神志略清,頭不痛,壯熱退,並能自起大小便。
  • 4.《祖劑》:「即白虎湯加人參(三兩)治太陽中暍,汗出,惡寒,身熱而渴。此治動而傷暑,大渴者活人,名化癍湯。
  • 5.《普濟本事方》:「有人頭疼身熱,心煩躁渴,診其脈大而虛。予授以白虎湯數服愈。仲景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云:其脈弦細芤遲何也?《素問》云:寒傷形,熱傷氣。蓋傷氣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弱,所謂弦細芤遲者,皆虛脈也,仲景以弦為陰,朱肱亦曰中暑脈微弱,則皆虛脈可知。
▼ 展開更多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消渴,身熱,喘而咽喉不利者,加天花粉。大便燥結,腹微滿者,兼用調胃承氣湯。治久咳,勞嗽,喘滿短氣,咽喉不利,時噁心嘔吐者。《肘後方》曰:『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按生薑甘草湯證亦如爾云,可疑。今驗病者,此方為勝。」
  • 2.《外台秘要》:「又療少小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麥門冬湯方。
  • 3.《瘴瘧指南》:「治瘂瘴。神清目開。大小便如常。惟全不能出聲身熱。
  • 4.《備急千金要方》:「治小兒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方。

酸棗仁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諸病久久不愈,尪羸,困憊,身熱,寢汗,口乾,咳嗽,大便溏,小便澀,飲啖無味者,宜此方,隨證選加黃耆、麥門冬、乾薑、附子等。健忘、驚悸、怔忡三證,有宜此方者,隨證擇加黃連、辰砂。」

黃連阿膠湯

  • 1.《皇漢醫學》:「治諸失血證,胸悸身熱,腹痛微利,舌乾唇燥,煩悸不能寐,身體困憊,面無血色,或面熱潮紅者。
  • 2.《傷寒六書》:「腹滿身熱,下如魚腦,曰濕毒,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湯。

真武湯

  • 1.《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腹痛(消塊),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嘔者。心下悸,頭眩(應鐘),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舌上乾燥而生黑苔,口中有津液,身熱,頭眩,手足振振,或下利者(紫圓)。」
  • 2.《未刻本葉氏醫案》:「身熱頭脹。
  • 3.《張卿子傷寒論》:「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裡寒。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此陰甚於內。格陽於外。不相通也。與通脈四逆湯。散陰通陽。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喉痛、身大熱、面赤目瞑、舌冷。夫喉痛、面赤身熱,似是陽症,又見目瞑舌冷,卻是陰盛隔陽於外之徵。四逆湯力能祛逐陰寒,迎陽歸舍,故治之而愈。
  • 2.《醫方集解》:「按:傷寒傳入三陰,尚有在經表證,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皆陰經表藥也。又按:少陰雖有反熱而無頭痛,厥陰雖有頭痛而無身熱,且痛不如陽經之甚,若身熱頭痛全者,則屬陽證。《醫貫》曰:有頭痛連腦者,此係少陰傷寒,宜麻黃附子細辛湯,不可不知。

麻黃湯

  • 1.《奇效良方》:「癢為虛,痛為實。又云:諸寒為痛。又云:內快而外痛者,為外實內虛。外快而內痛者,為內實外虛。是以《聖惠方》云:痛者言其通也,則痛為實可知矣。今瘡疹身熱而疼,是時行寒熱所感,未能解也,故用麻黃湯水解散以解肌,汗出寒熱自已,瘡疹亦無阻矣。
  • 2.《普濟本事方》:「有人病傷寒。身熱頭痛。予診之曰:邪在表,此表實證也,當汗之以麻黃湯。或人問曰:傷寒大抵因虛,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雲表實也?予曰:古人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蓋邪之入人也,始因虛,及邪居中,則反為實矣。大抵調治傷寒,先要明表裡虛實。
  • 3.《祖劑》:「即麻黃湯加生地,治婦人傷寒,脈浮而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後恐熱入血室者用之。
  • 4.《湯頭歌訣》:「(《衛生家寶》)用白芷甘,薑蔥淡豉與相參。(白芷一兩,甘草五錢,淡豉五十粒,姜三片,蔥白三寸,煎服取汗。)一切風寒皆可服,疏表祛邪效可推。(必須得汗,服乃有效。)肘後單煎蔥白豉,(蔥一握,豉一升,名蔥豉湯。)用代麻黃湯功不慚。傷寒初覺頭痛身熱,便宜服之,可代麻黃湯。)
  • 5.《醫方集解》:「惡寒有陰陽之分,惡風惟屬陽經,故三陰無惡風之證,風為陽邪,寒為陰邪也。《原病式》曰:身熱惡寒,熱在表也,熱在表而淺,邪畏正,故病熱而反惡寒,或言為寒在表,及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誤也。凡人之傷風暑濕,皆有汗,惟傷寒獨不汗出,寒能澀血,又表實也。
▼ 展開更多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一丈夫,惡寒身熱而嘔,腰痛,口乾燥,一日,振寒發熱,汗出而渴,如瘧狀,朝夕皆發,脈緩,惡寒,後嘔止,身熱,腰痛,口乾燥如故,五六日,振寒再發,其狀如初,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諸證少退。八九日,發懸癰,痛不可忍,與大黃牡丹皮湯,膿潰,數日而愈。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而身熱猶不解,煩渴引飲,更作石膏黃連甘草湯使飲之。盡七帖,前證漸退,疹子全收。前後十八九日許,如舊。」
  • 2.《古今醫統大全》:「上為末一處拌和,以煉蜜為膏,諸般驚症只用黃豆大粒,金銀薄荷湯化下,身熱者甘草湯下。
  • 3.《未刻本葉氏醫案》:「勞傷致身熱。陰耗甚矣。夏暑炎蒸可慮。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若妊娠,傷寒中風,表虛自汗,頭痛項強,身熱惡寒,脈浮而弱,太陽經病,宜表虛六合湯。
  • 2.《衛生易簡方》:「治妊娠傷寒中風,表虛自汗,頭痛項強,身熱惡寒,用四物湯加蒼朮、細辛煎服。
  • 3.《濟陰綱目》:「若婦人傷寒汗下後,飲食減少,血虛者,加黃耆、白朮、茯苓、甘草,宜八物湯。若妊娠傷寒中風,表虛自汗,頭痛項強,身熱惡寒,脈浮而弱,太陽經病,宜表虛六合湯,四物湯四兩,桂枝、地骨皮各七錢。若妊娠傷寒,頭痛身熱無汗,脈浮緊,太陽經病,宜表實六合,四物湯四兩,麻黃、細辛各半兩。
  • 4.《邯鄲遺稿》:「妊娠傷寒者,仲景云治法用藥其避忌與常人不同。若頭痛,身熱,無汗,脈浮緊者,以四物湯加麻黃、細辛;若過經不愈,溫毒發斑如錦紋者,以四物加升麻、防風、連翹、黃芩、柴胡。
  • 5.《外科正宗》:「古之以外科推為雜病之先,蓋此傷人迅速,關係不淺,故特設於前也。且如癰疽、腦項疔毒大瘡,形勢雖出於外,而受病之源實在內也。及其所治,豈可舍於內而治外乎?所以外不起者內加托藥,表熱甚者內必清解,血虛宜用四物湯,氣虛宜用四君子,脈虛足冷溫中,脈實身熱涼膈。以此推之,內外自無兩異。
▼ 展開更多

平胃散

  • 1.《奇效良方》:「如吐瀉轉筋,身熱脈長,陽明本病也,宜和中,四君子湯平胃散建中湯。
  • 2.《祖劑》:「即二陳湯合平胃散與四君子湯去蒼朮加藿香,治四時傷寒頭痛身熱惡風多汗,嘔吐噁心,咳嗽痰滿痞悶。

四逆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喉痛、身大熱、面赤目瞑、舌冷。夫喉痛、面赤身熱,似是陽症,又見目瞑舌冷,卻是陰盛隔陽於外之徵。四逆湯力能祛逐陰寒,迎陽歸舍,故治之而愈。
  • 2.《醫方集解》:「治三陰傷寒(四逆湯為少陰主藥,然三陰通用之。太陽證脈沉亦有用此者),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腹痛自利,裡寒也。三陰自利居多,身涼脈靜者順,身熱脈大者逆。內寒故惡寒不渴。
  • 3.《傷寒六書》:「沉遲無力,為寒,外證無頭疼,無身熱,不渴,初起怕寒,厥冷蜷臥,兼或腹痛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或口吐白沫冷涎,皆是陰經自中真寒證,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湯溫之。

防己黃耆湯

  • 1.《本草思辨錄》:「鄒氏謂濕與水與飲是一源三歧,歷舉金匱治眩與治濕治水各方以證之,並謂本經止汗除熱,多系風濕相搏之證,如五苓散、防己黃耆湯、甘草附子湯,皆止汗除熱之驗,而不得用於溫熱之汗出身熱,洵屬確論。然其於金匱有不得其解者,謂小半夏加茯苓湯,治飲眩而不用術,以心下痞故。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普濟本事方》:「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疼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訊問之,見醫者治大黃、朴硝等欲下之。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脈浮緩,臥密室中,自稱其惡風。予曰:表證如此。雖大便不通數日,腹又不脹,別無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須表證罷方可下。不爾,邪乘虛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
  • 2.《玉機微義》:「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發熱惡寒便清不渴脈浮緊而澀(方見傷寒例)陽旦湯治身熱惡寒頭痛脈洪盛自汗

三黃瀉心湯


烏梅丸

  • 1.《長沙方歌括》:「消渴等證外。更有厥熱往來。或嘔。或利等證。猶之陽明病胃家實之外。更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證。故陽明病。必須內外證合見。乃是真陽明。厥陰病亦必內外證合見。乃是真厥陰。其餘或厥或利或嘔。而內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證。皆似厥陰而非厥陰也。男元犀按。

參苓白朮散

  • 1.《証治準繩‧女科》:「《局方》參苓白朮散,療產後霍亂吐利,身熱帶渴者良。(方見雜病泄瀉。)
  • 2.《周慎齋遺書》:「一人夏時,夜則身熱,寅卯時即退,大便或溏,或如常,用參苓白朮散。嘈雜加川連少許;不嘈雜去連,加白芍。蓋此證脾胃中有濕熱,夜則身熱者,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三陰之脈布腹中,陽氣與濕熱相合,故身熱。便溏者,濕也,發於夏者,濕熱之令助本病也。白朮散和中利濕,加芍補脾陰。

梔子豉湯

  • 1.《醫方論》:「注中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懊憹身熱等症。「汗吐下後」一語,宜善體會,蓋言或汗後,肌表雖解而裡熱未除;或吐後,痰氣雖平,而陽邪未去;或下後,里滯雖退而表邪未清。乃指一節而言,並非謂三法並用之後也。
  • 2.《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及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汗吐下後,正氣不足,邪氣乘虛,結於胸中,故煩熱懊憹。煩熱者,熱而煩擾。懊憹者,懊惱憹悶也。晝動為陽,夜臥主陰。陽熱未散,陰氣未復,故不得眠。
  • 3.《傷寒六書》:「下後陰弱而發熱,是為內熱,葶藶苦酒湯。若脈浮,則汗之,麻黃湯;脈實,則下之,大柴胡湯。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梔子豉湯。發汗,又復下之,惡寒發熱,無休止時,小建中湯。
  • 4.《傷寒大白》:「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可去,心下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
  • 5.《傷寒括要》:「(黃芩芍藥湯)下後心煩複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豉湯)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陽明病也。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臥。有燥屎也。(大承氣湯)陽明脈浮緊。咽燥口苦。喘滿發熱。汗出。
▼ 展開更多

理中湯

  • 1.《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王海藏曰,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三陽傳陰經而下利者,為協熱利。陰寒直中陰經而下利者,為寒利。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冷,其大較也。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
  • 2.《傷寒六書》:「若脈來沉遲無力,此為直中陰經真寒證之陰脈,其證無頭痛,無身熱,初起怕寒,手足厥冷,或戰慄蜷臥,不渴,兼之腹痛,嘔吐泄瀉,或口出涎沫,面如刀刮者,乃陰經自中之寒,不從陽經傳入,故不在傳經熱證治例,更當看外證如何,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以溫之。其中緊要關節,吾再表而出之。
  • 3.《傷寒六書》:「沉遲無力,為寒,外證無頭疼,無身熱,不渴,初起怕寒,厥冷蜷臥,兼或腹痛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或口吐白沫冷涎,皆是陰經自中真寒證,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湯溫之。

黃連湯

  • 1.《保嬰撮要》:「_葛根黃連湯_,治疹後身熱不除。

調胃承氣湯

  • 1.《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閟,譫語腹滿,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邪已入里,則表證罷,故不惡寒,身熱汗出而反惡熱也。汗多亡津,熱又入里,故口渴,便閟。無水以制火,內有燥屎,故妄見妄言而譫語。
  • 2.《醫方集解》:「治傷寒陽明證,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譫語,腹滿。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邪已入里,則表證罷,故不惡寒、身熱汗出而反惡熱也。汗多亡津,熱又入里,故渴、便秘。無水以制火,內有燥屎,故見妄言譫語。
  • 3.《古今醫統大全》:「【下】身熱汗出,胃實譫語,或下利而譫語,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凡下利譫語,必有燥糞而脈實,當下之。譫語小便利,大便實,小腹滿,手不可近,為瘀血,抵當湯。晝夜譫語喜忘,婦人經水適來為熱入血室。(方同上。)

葛根黃芩黃連湯

  • 1.《長沙方歌括》:「堅腸胃以止瀉。又輔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與人參同味而同功。所以補中土而調脈道。真神方也。許宏方議云。此方亦能治陽明大熱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熱喘者。取用不窮也。(蔚按。金桂峰之女患痢。身熱如焚。法在不治。余斷其身熱為表邪。用人參敗毒散。繼服此方全愈。

十全大補湯

  • 1.《保嬰撮要》:「一產婦出痘,寒戰咬牙,腹脹作渴,足冷身熱,此脾胃內虛寒而外假熱,先用十全大補湯加桂附四劑,乃去附易乾薑又四劑,卻用參耆四聖散、五味異功散加歸、耆而靨。

大青龍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足陽明胃經傷寒,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不惡寒,腹滿,咽乾口燥而渴。其脈流注與傷風同,以陽明主肉,故次傳之。
  • 2.《目經大成》:「即桂枝、麻黃湯加石膏而除芍藥也。夫桂枝主中風,麻黃主傷寒。今比人頭痛身熱,無汗惡寒,脈來不緊而緩,為傷寒且中風矣。欲以桂枝解肌驅風,而不能已其寒。欲以麻黃髮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風。仲景所以合二方而兩治之。風寒外感,人身之陽必郁為內熱、非質重氣輕之物,不足以勷其化成。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高(六十六歲),問不頭痛身熱,已非外邪,何用發散?述熬夜後,口喎舌強,肢麻,老年人因勞氣泄,用如東垣所議(清藥助陽,以治內傷之熱。)
  • 2.《未刻本葉氏醫案》:「舌黃。渴飲身熱。

小青龍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乾嘔身熱,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不發熱不惡寒,肋痛乾嘔者,十棗湯。自汗頭痛乾嘔,桂枝湯。乾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得陽反劇者,小柴胡湯。乾嘔自利,黃芩半夏生薑湯。裡寒外熱,脈微欲絕,乾嘔,通脈四逆湯。
  • 2.《傷寒六書》:「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乾嘔,身熱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主之。

四逆散

  • 1.《醫學綱目》:「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必須識此,勿令誤也。(四逆湯方見下利。四逆散方見欲寐。)又當外症別之。予嘗治一中年婦人,惡熱身熱而渴,脈數細弱,先厥後熱,用溫藥反劇,後以四逆散兼參、術各半服之,厥愈,脈出洪大而痊。

白頭翁湯

  • 1.《明醫指掌》:「腸垢,熱泄也。所下黏垢,小便赤澀,脈數煩渴,黃芩芍藥湯。痛一陣,瀉一陣,下迫窘痛,口渴,火也,宜伐火,四苓散加黃芩、木通。協熱自利,身熱脈數,白頭翁湯。
  • 2.《張卿子傷寒論》:「大吐大下。胃氣極虛。復極發汗。又亡陽氣。外邪怫鬱於表。則身熱。醫與之水以發其汗。胃虛得水。虛寒相搏。成噦也。
  • 3.《六因條辨》:「伏暑痢赤,身熱口渴,腹痛窘迫,肛門如火,脈數弦滑,此濕火奔迫,宜用白頭翁湯,苦味堅陰也。

炙甘草湯

  • 1.《形色外診簡摩》:「)其證煩渴耳聾,身熱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餘日不行,腹不硬滿,按之不痛,神識不昏,晝夜不得睡,稍睡或呢喃一二句,或帶笑,或嘆息,此為津枯血燥之候,急宜炙甘草湯,或生料六味丸,換生地,合生脈散,加桂,滋其化源,庶或可生。誤與承氣必死,誤與四逆亦死。
  • 2.《醫碥》:「以上皆邪熱實熱,然亦有虛熱者。舌心雖黑或灰黑,而無積胎,舌形枯瘦,而不甚赤,其證煩渴,耳聾,身熱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餘日不行,腹不硬滿,按之不痛,神不昏,不得睡,稍睡或呢喃一二句,或帶笑,或嘆息,此為津枯血燥之虛熱,宜大料六味丸合生脈散、炙甘草湯。誤與承氣必死。

當歸四逆湯

  • 1.《程杏軒醫案》:「聞兄體虛感邪,兼挾內傷,病起寒熱肢厥,診脈沉細,初投當歸四逆湯,肢厥雖回,身熱未退,審屬少下虧,邪乘虛陷,更進理陰煎兩劑,復診脈轉浮大,舌黑麵紅,奄奄欲脫,貧士無力服參,姑以黨參熟地各四兩,熬成濃汁,晝夜與漿粥間進。神稍回,脈稍斂,尚覺心煩內熱,舌枯津涸,囑煮團魚湯煎藥。
  • 2.《古今醫統大全》:「厥陰手足厥冷而身熱者,當歸四逆湯。

麻杏石甘湯

  • 1.《丁甘仁醫案》:「二診,前投麻杏石甘湯加味,已服兩劑,氣喘已平,身熱亦退,佳象也。惟咳嗽痰多,胸悶不思飲食,苔薄黃,脈滑數不靖,溫邪已得外達,痰濁留戀上焦,肺胃肅降失司,適值經臨,少腹隱痛,挾宿瘀也。今制小其劑,佐入和營祛瘀之品。

黃耆建中湯

  • 1.《醫學入門》:「熱甚者,黑奴丸。斑爛者,黑膏。內傷發斑。輕如蚊跡、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無頭疼身熱,乃胃虛火遊於外,宜調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內傷痰熱,上攻頭面者,升麻葛根湯,加玄參、貝母、黃芩、生地、麥門冬。內傷挾外感者,調中疏邪湯、參蘇飲。

茵陳蒿湯

  • 1.《玉機微義》:「茵陳蒿湯治身熱鼻乾汗出陽上奔小便赤而不利濕熱發黃
  • 2.《丹溪心法》:「_茵陳蒿湯_,治濕熱發黃,身熱,鼻乾,汗出,小便赤而不利。

通脈四逆湯

  • 1.《銀海指南》:「王太僕所謂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名陰盛格陽,非熱也,宜用通脈四逆湯,倍加附子人參,以接其真陽之氣。設投寒涼,下咽即斃。陽證似陰者,其人目微赤,身寒逆冷,神氣昏昏,狀若陰證,然渴能飲水,大便硬秘,小便赤澀,設有稀糞利出者,乃旁流之物,非冷利也。

小陷胸湯

  • 1.《溫病條辨》:「三八、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陽明暑温,水結在胸也,小陷胸湯加枳實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