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綱目》~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經閉門
3. 論經閉由二陽之病治宜瀉心火養脾血
潔古,曰:女子月事不來者,先瀉心火,血自下也。《內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王啟玄注曰:大腸胃熱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則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則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故其病則不能隱曲。脾土已虧,則風邪勝,而氣愈消也。又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屬於心,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先服降心火之劑,後服《局方》中五補丸,後以衛生湯治脾養血也。(瀉心火、養脾血,是從本文之義。愚謂當原隱曲推解,蓋人有隱情曲意,難以舒其衷者,則氣鬱而不暢,不暢則心氣不開,脾氣不化,水穀日少,不能變見氣血,以入二陽之血海矣,血海無餘,所以不月也,傳為風消者,陽明主肌肉,血不足則肌肉不榮,其不消瘦乎?風之名,火之化也,故當根不得隱曲上看,乃有本)
白話文:
張元素(潔古)說:女子月經不來,要先瀉心火,血自然就會下來。《黃帝內經》說:陽明和太陽經的病會影響心和脾,導致難以啟齒的隱情,所以女子月經不來,久了會變成風消。王啟玄註解說:這是因為大腸和胃有熱,心和脾受到影響。心主管血,心有病則血不流通;脾主管消化,脾有病則消化不好,消化不好,精氣就不足,所以這個病會導致難以啟齒的隱情。脾土已經虧虛,就會導致風邪旺盛,而氣也更加衰弱。另外經書說:月經不來,是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聯絡於子宮,現在氣向上壓迫肺,心氣無法向下通達,所以月經不來。應該先服用降心火的藥劑,再服用《局方》中的五補丸,之後用衛生湯來治療脾胃,滋養血液。(瀉心火、養脾血,是從這篇文章的含義而來的。我認為應該從「隱曲」的角度來理解,因為人有難以言說的隱情,難以抒發心意,導致氣鬱結而不暢通,不暢通則心氣不舒展,脾氣不消化,吃飯也越來越少,無法轉化為氣血,注入陽明經的血海。血海沒有盈餘,所以月經不來,久了會變成風消,陽明經主肌肉,血不足則肌肉沒有營養,自然會消瘦。所謂的風,其實是火的一種變化,所以要從「不得隱曲」的根源來看,才抓到重點。)
4. 論經閉不行有三治宜補血瀉火
東垣,曰:經閉不行有三,婦人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或病中消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漸瘦,時見渴燥,血海枯竭,病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經自行矣(立方固有法,然不必太泥,因人易轍可也)。此病或經適行而有子,子亦不成,而為胎病者有矣(此中焦胃熱結也)。或心包絡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此乃血海乾枯,宜調血脈,除包絡中火邪,而經自行矣(此下焦胞脈熱結也)。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宜安心補血瀉火,經自行矣(此上焦心肺熱結也)。
樓氏,曰:上東垣、潔古治血枯之法,皆主於補血瀉火也。補血者,四物之類,瀉火者,東垣分上中下。故火在中,則善食消渴,治以調胃承氣之類。火在下,則大小便秘澀,治以玉燭之類。玉燭者,四物與調胃承氣等分也。火在上,則得於勞心,治以芩連及三和之類。三和者,四物涼膈等分也。潔古先服降心火之劑者,蓋亦芩連三和玉燭之類,後服五補衛生者,亦補氣之劑也。(據此論當有四證,如胃熱、包絡熱、勞心熱三證,皆有餘,宜瀉火養胃是矣。而所言脾胃久虛,致經水斷絕,一症,又當以補脾胃為主,豈得舍而勿論耶。蓋水入於經,其血乃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去榮散,谷消衛亡。況脾統諸經之血,而以久虛之脾胃,以致氣血俱衰者,可不為之補益乎。即此以分虛實,明是四證無疑,而樓全善乃遺補虛一證,何歟)
白話文:
東垣說:經血閉塞不行有三種情況,一是婦女脾胃長期虛弱,身體瘦弱,氣血都衰弱,導致經水斷絕不行;二是因病導致胃熱,食慾好但漸漸消瘦,體內津液無法生成。經血是血脈和津液所化生,津液既然枯竭,被熱邪灼燒,肌肉逐漸消瘦,時常感到口渴乾燥,血海乾枯,這種病稱為血枯經絕,應該瀉去胃中的燥熱,補益氣血,經血自然就會來(開藥方有既定法則,但不需太過拘泥,應當根據個人情況調整)。這種病有時可能經血剛來就懷孕,但孩子也會保不住,成為胎病(這是中焦胃熱結滯)。還有一種情況是心包絡脈搏動洪大且快,時常煩躁不安,大便乾硬,小便雖然清澈但不順暢,而經水閉塞不行,這是血海乾枯,應該調和血脈,清除心包絡中的火邪,經血自然就會來(這是下焦胞脈熱結)。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過度勞心,心火上炎,月經不來,這是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並聯絡到子宮。現在心氣被氣上迫肺,心氣無法下行通達,所以月經不來,應該安心神、補血、瀉火,經血自然就會來(這是上焦心肺熱結)。
樓氏說:以上東垣和潔古治療血枯的方法,都主要是補血和瀉火。補血用四物湯之類的藥方,瀉火方面,東垣將其分為上中下三焦。如果火在中焦,就會食慾好且消渴,用調胃承氣湯之類的藥方治療。如果火在下焦,就會大小便乾澀,用玉燭丸之類的藥方治療。玉燭丸是四物湯和調胃承氣湯等分組成的。如果火在上焦,則是因為過度勞心,用黃芩、黃連和三和丸之類的藥方治療。三和丸是四物湯和涼膈散等分組成的。潔古先服用降心火的藥劑,大概就是黃芩、黃連、三和丸和玉燭丸之類的藥方,後服用五補衛生丸,也是補氣的藥劑。(根據以上的論述,應該有四種證型,如胃熱、心包絡熱、勞心熱三種證型,都是實證,應該瀉火養胃。而所說的脾胃長期虛弱,導致經水斷絕這一證型,又應該以補脾胃為主,怎麼能忽略不論呢?水進入經絡,才會產生血液,食物進入胃,脈道才能運行,水去則榮養分散,食物消化則衛氣消亡。況且脾統管各經的血液,而因為長期虛弱的脾胃,導致氣血衰弱,怎麼能不給予補益呢?因此,以此來區分虛實,可以明確有四種證型,而樓全善卻遺漏了補虛的證型,這是為什麼呢?)
5. 論經閉因肝勞血傷
駱氏,曰:經云有病胸脅支滿,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此病機也,宜知)。此年少時因大脫血,或醉而入房,虧損腎肝。蓋肝藏血,受天一之氣以為滋榮,其經上貫膈,布脅肋。若脫血失精,肝氣已傷,肝血枯涸不榮,而胸脅滿,妨於食,則肝病傳脾而聞腥臊臭,出清液。若以肝病而肺乘之,則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出,皆肝血傷之症也。(胸脅滿證,人皆伐肝,豈知血枯之故,宜養肝血也,當須識此)
白話文:
駱氏說:醫書上說,如果胸部和兩側肋骨脹滿,影響食慾,發病時會先聞到腥臭味,流出清稀的液體,先是吐血,四肢冰冷,頭暈目眩,時不時會有前後陰部出血的狀況,這種病叫做血枯。(這是此病的病理機制,應該要知道。)
這種情況多半是年輕時因為大量失血,或是喝醉酒後行房,導致腎和肝虧損。因為肝臟儲藏血液,接受天地間的精氣來滋養,它的經脈向上貫穿橫膈膜,散佈在兩側肋骨。如果大量失血或精液流失,肝氣已經受損,肝血枯竭無法滋養身體,就會導致胸部和肋骨脹滿,影響食慾。這表示肝病傳到脾胃,才會聞到腥臭味,流出清稀的液體。如果因為肝病而導致肺部受累,就會出現吐血,四肢冰冷,頭暈目眩,時不時有前後陰部出血的情形,這些都是肝血損傷的症狀。(很多人看到胸部肋骨脹滿就認為是肝的問題,哪裡知道這是血枯造成的呢?應該要滋養肝血才對,務必要了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