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綱目》~ 卷之一 (23)
卷之一 (23)
1. 治熱入血室
小柴胡加地黃湯,治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晝則明瞭,夜則譫語,如見鬼狀,發作有時,此名熱入血室。亦治產後惡露方來,忽然斷絕。
柴胡(三錢),半夏,黃芩(各二錢),人參(一錢半),甘草(五分),生地黃(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棗二枚,煎一鍾,不拘時服。
四物湯用生地黃加柴胡煎服,亦可。(按此乃治太陽傳經病,蓋經血適來,則血室虛,邪乘虛入而為越經癥,然血室與胃府有氣血之分,故譫語有晝夜之別,日如見鬼者,以肝藏邪客而魂不安,本神自病也。用少柴胡以解表裡之邪,用生地黃以涼血中之熱,設有不愈,則又有期門之刺矣。其加桃仁紅花及承氣、抵當等湯者,各因其微甚而瀉之也)
乾薑柴胡湯,治婦人傷寒,經脈方來,熱入血室,寒熱如瘧,或狂言見鬼。
柴胡(一錢),桂枝(三分),栝蔞根(五分),牡蠣(煅),乾薑(炮),甘草(炒,各三分)
上水煎服。汗出而愈。
牛黃膏,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二錢半),硃砂,鬱金,牡丹皮(各三錢),腦子,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新水化下。(同一熱入血室寒熱也,而此有用前方,反用薑桂、牡蠣何歟?又與柴胡薑桂湯不相上下,此但少知母、黃芩耳。可見古方增減一味,自有脈絡,不可輕視,然其竅要在如瘧,並汗出而愈上探討便知。與前方不同,真活法也,可發人之智慧。此真是心經藥,要知子母相傳之理)
海蛤散,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宜服此藥,及針期門穴。
海蛤,滑石(煅,水飛),甘草(各五錢),芒硝(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雞子清調下。小腸通利,其結血自散,更用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此非熱入血室證,乃是血結胸膈方。今集入此者,要以肝脈布脅循喉嚨也。針法俱妙,發汗尤妙)
白話文:
小柴胡加地黃湯,治療婦女中風,出現發燒、怕冷,正值月經來潮,白天神智清楚,晚上卻胡言亂語,好像見到鬼一樣,發作時間不固定,這種情況叫做「熱入血室」。也可以治療產後惡露剛要來,卻突然停止的狀況。
藥方組成:柴胡(三錢)、半夏、黃芩(各二錢)、人參(一錢半)、甘草(五分)、生地黃(一錢半)。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放入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煮至剩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另外,也可以用四物湯,將其中的熟地黃換成生地黃,再加入柴胡煎煮服用。
(這種病症是太陽經的疾病傳入,因為正值月經來潮,血室空虛,邪氣趁虛而入,導致經血錯亂。血室和胃府的氣血各有不同,所以胡言亂語的情況有白天和晚上的區別。白天像見到鬼是因為肝臟有邪氣侵擾,導致魂魄不安,是神志本身的病變。用少量的柴胡來解除表裡之邪,用生地黃來涼血中的熱。如果沒有好轉,就要考慮針刺期門穴。至於加入桃仁、紅花以及承氣湯、抵當湯等藥方,則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如何瀉熱。)
乾薑柴胡湯,治療婦女感受風寒,正值月經來潮,熱邪進入血室,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忽冷忽熱,或者胡言亂語、看到鬼的症狀。
藥方組成:柴胡(一錢)、桂枝(三分)、栝蔞根(五分)、煅牡蠣、炮乾薑、炒甘草(各三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服用,發汗後即可痊癒。
牛黃膏,治療熱邪進入血室,導致發狂不認人的情況。
藥方組成:牛黃(二錢半)、硃砂、鬱金、牡丹皮(各三錢)、腦子、甘草(各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如皂角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新汲的水化開服用。(同樣是熱邪進入血室引起的忽冷忽熱,這裡卻用了和之前不同的藥方,反而用了薑、桂、牡蠣等藥材,和柴胡桂枝湯很相似,只是少了知母、黃芩。可見古代藥方增減一味藥都有其道理,不能輕視,關鍵在於病情如瘧疾,以及發汗後痊癒,這和前面的藥方有所不同,是靈活變通的方法,可以啟發人的智慧。這個藥方其實是治療心經的,要了解母子相傳的道理。)
海蛤散,治療婦女感受風寒,導致胸膈間血瘀結,適合服用這個藥,以及針刺期門穴。
藥方組成:海蛤、煅滑石(用水飛過)、甘草(各五錢)、芒硝(一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雞蛋清調和服用。如果小腸通暢,血瘀就會自行散開,再用桂枝紅花湯來發汗就可以痊癒。(這個證狀並不是熱邪進入血室,而是血瘀結在胸膈。把它放在這裡,是因為肝脈是走在脅部,並且經過喉嚨。針刺的方法很好,發汗的方法尤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