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20)
別論 (220)
1. 六物黃芩湯之注釋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金匱要略》)
【註】
《外臺》黃芩湯,因與前之黃芩湯易混,而本方包容藥物六味,故名六物黃芩湯也。本方治乾嘔下利,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乾嘔而利者,文義上殆無差別,故東洞翁以本方治「心下痞硬,乾嘔下利而上衝者」為定義,與彼治「黃芩湯證而嘔逆者」有別也。
然此大別耳,欲詳論之,彼證為純陽證,有腹直肌攣急者,本方證為陰陽相半(方中有人參、乾薑,因兼陰證也),無芍藥、甘草,故腹直肌之攣急輕微;有人參,故有心下痞硬;含桂枝,故有上衝之候,且呈一般之虛狀,故不難分別之。
六物黃芩湯方
黃芩、人參、乾薑、大棗各5.5克,桂枝1.8克,半夏11克。
煎法用法同前。
《成績錄》曰:「一男子患痢,日三十餘行,自不知其利(求真按:『無裡急後重可知』),腹痛,乾嘔,不能食,胸中煩,心下痞硬,身熱,微渴,口苦,唇乾,舌上無苔,脈微數(求真按:『舌上無苔,脈微數為陰虛證之徵』),不能起臥。醫以為困極。先生與六物黃芩湯而愈。」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久痢,疝痢,乾嘔不止,間有宜此方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位於黃芩湯(求真按:『宜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與桂枝人參湯之間,用於上熱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求真按:『不必以腹痛為主』),此方主乾嘔,桂枝人參湯主無腹痛與嘔,而有表熱,屬於虛寒者。蓋此方類於半夏瀉心湯,而治下利之效,為尤捷也。」
白話文:
六物黃芩湯的解釋
《外臺秘要》中的黃芩湯,是治療乾嘔和腹瀉的。(出自《金匱要略》)
【解釋】
《外臺秘要》的黃芩湯,因為容易和之前的黃芩湯混淆,而這個方子包含了六味藥,所以稱為六物黃芩湯。這個方子治療乾嘔和腹瀉,跟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乾嘔卻有腹瀉的情況,在文字上幾乎沒有區別。所以,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心下痞硬、乾嘔、腹瀉且有氣往上衝的感覺」,這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黃芩湯證但有嘔吐」的情況有所不同。
但這只是大致的區別,如果要詳細說明,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的證型屬於純陽證,會有腹直肌痙攣的狀況;而六物黃芩湯的證型是陰陽參半(因為方中有用人參、乾薑,所以兼有陰虛的症狀),沒有芍藥、甘草,所以腹直肌的痙攣情況比較輕微;因為有人參,所以會有心下痞硬的感覺;含有桂枝,所以會有氣往上衝的狀況,而且整體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不難分辨。
六物黃芩湯的組成
黃芩、人參、乾薑、大棗各5.5克,桂枝1.8克,半夏11克。
煎藥和服用方法與之前的方子相同。
《成績錄》記載:「有一個男子患痢疾,一天拉肚子三十多次,自己不知道正在腹瀉(這裡的意思是沒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腹痛、乾嘔、吃不下東西、胸中煩躁、心下痞硬、身體發熱、微微口渴、口中發苦、嘴唇乾燥、舌頭上沒有舌苔、脈象微弱且快(舌上沒有舌苔、脈象微弱且快是陰虛的表現),無法起床活動。醫生認為他已經極度虛弱。後來,醫生給他服用六物黃芩湯,病就好了。」
《類聚方廣義》中提到:「長期的痢疾、疝氣引起的痢疾,以及乾嘔不止,有時候適合用這個方子。」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提到:「這個方子的位置介於黃芩湯(這裡的意思應該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和桂枝人參湯之間,對於上熱下寒引起的腹瀉有效。而且黃芩湯主要治療腹痛(這裡的意思應該是不一定以腹痛為主),這個方子主要治療乾嘔,桂枝人參湯主要治療沒有腹痛和嘔吐,但是有表熱,屬於虛寒的狀況。總體來說,這個方子類似半夏瀉心湯,但是對於治療腹瀉的效果尤其快速。」
2. 三物黃芩湯之注釋
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熱者,三物黃芩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金匱》作「但煩者」,今從《千金方》作「但煩熱者」。尾臺氏曰:「小柴胡湯,治四肢煩熱,頭痛,惡風,嘔而不欲食等證。此方治外證已解,但四肢煩熱或心胸苦煩者。」以此分辨之,則可明本條之義矣。
白話文:
婦女在生產後,因為身體虛弱時吹到風,導致四肢感到煩躁發熱,並且頭痛的,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頭不痛,只是感到煩躁發熱,就使用三物黃芩湯來治療。《金匱要略》這本書寫的是「只是煩躁」,現在根據《千金方》改為「只是煩躁發熱」。尾臺氏說:「小柴胡湯,可以用來治療四肢煩熱、頭痛、怕風、想吐卻吃不下東西等症狀。三物黃芩湯則是治療外在症狀已經解除,但四肢煩熱或心胸感到煩悶的狀況。」這樣分辨,就可以了解這條文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