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上卷 (7)
第一集上卷 (7)
1. 第四案,桂枝湯證(其四,佐景醫案)
試更由此返溯桂枝湯證之真際病理。曰:一言以蔽之,胃腸虛寒,血運不暢而已。身熱者,血運自起救濟,以蒸肌肉(包括神經汗腺),惜乎救濟之力不足,終不能解除困苦。故大論曰:「桂枝本為『解肌』。」汗出惡風者,毒素阻於汗腺,排之不能盡,涼風襲於身旁,抗之無餘力故耳。
頭痛者,殆頭部神經不堪充血之壓迫,因而不舒。以上所言,殊嫌抽象簡略,深自愧赧,然而大致不錯,卻可引以自慰者。
執此以論,然後知營衛之說,本屬渺茫,談者娓娓,聽者未必津津,其定義既無一定,更不得一般學者之公認。故余以為營衛之說雖古,暫殊不必借重,轉滋糾紛。獨柯氏隨證用藥,不拘六經中傷之說,卓爾不群,不愧仲聖功臣。
若言桂枝湯不用芍藥,豈非獨活動脈之血,難竟促進血運之全功?反之,以芍藥為主藥,又豈非矯枉過正?余如三藥治攣急之腹證,既自破其說,將何以令人信服?夫遠哲近賢,著書立說,留為吾讀,是皆吾師,我敬之愛之。然而我愛吾師,我尤愛真理,苟真理之所在,我不能違之,以受師說。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竊有同慨。
余與吳君凝軒,先後並肩事拙巢夫子,每遇一醫學難題,必相互爭辯,務求得到真理而後快。於桂枝湯證,何莫不然?故余於本湯之一知半解,初非一人之獨得也。然而截至最近,吾二人對於本湯意見,尚有分歧之處,並未趨於完全一致之途。可見學術問題之爭執,雖同窗密友有不可以假借阿好若此者!吳君嘗作《間話桂枝》一文,述其對於本湯之意見甚詳。此文並前述吳著各篇,均收入本書附錄中,以資參證。
曹穎甫曰,以上所陳說,甚有意味。惟破除營衛之說,則殊有未安。仲師於桂枝湯條問,不曰衛不與營和乎?蓋中風一證,皮毛本開,衛氣之行於皮毛中者,自能挾太陽寒水作汗外泄,故病常自汗出。風邪在肌肉腠理,衛閉不開,營氣之行於肌腠中者,乃不能自發其汗。皮毛中自汗,故曰衛強。肌腠凝閉不能作汗,故曰營弱。脾主肌肉,故曰系在太陰。而太陰篇中桂枝湯條問,與太陽篇更無差別。吾嘗謂桂枝湯為扶助脾陽之劑,豈不然乎?
白話文:
試著從這裡回溯探討桂枝湯證的真正病理。我認為,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胃腸虛寒,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身體發熱,是血液循環為了自救,努力將熱能輸送到肌肉(包括神經和汗腺),可惜救濟的力量不足,最終無法解除困境。所以《傷寒論》說:「桂枝本來是用來『解肌』的。」會流汗又怕風,是因為毒素阻塞在汗腺,無法完全排出,當涼風吹來時,身體沒有餘力抵抗。
頭痛,大概是因為頭部神經無法承受充血的壓力,所以感到不舒服。以上所說,可能太過抽象簡略,我很慚愧,但大致上應該沒錯,這樣想可以自我安慰一下。
如果用這個觀點來分析,就會明白所謂「營衛」的說法,其實很模糊不清,說的人講得頭頭是道,聽的人可能不覺得有意思,它的定義沒有統一標準,更沒有得到一般學者的認可。所以我認為,營衛學說雖然古老,但暫時不必借用,反而會增加爭議。只有柯韻伯能根據症狀用藥,不拘泥於六經的框架,與眾不同,不愧為發揚張仲景學術的功臣。
如果說桂枝湯不用芍藥,豈不是只活絡動脈的血,難以達到促進整體血液循環的效果?反之,如果以芍藥為主藥,又豈不是矯枉過正?像是用三種藥來治療腹部肌肉攣急的症狀,自己就推翻了原先的說法,又怎麼能讓人信服呢?古代的哲人和近代的賢者,著作立說,留給我們後人閱讀,他們都是我的老師,我尊敬他們,愛戴他們。然而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如果真理所在的地方,我不能違背,只能接受真理,而不是老師的說法。
孟子說:「我難道喜歡辯論嗎?我是不得已啊!」我也有同樣的感慨。
我和吳凝軒先生,先後一起跟隨拙巢夫子學習,每次遇到醫學難題,必定互相辯論,一定要得到真理才罷休。對於桂枝湯證,也是如此。所以我對這個方劑的一知半解,並非我一人獨有的見解。然而直到最近,我們兩人對於桂枝湯的看法,仍有分歧之處,沒有達到完全一致。可見學術問題的爭論,即使是同窗好友也不能隨意敷衍了事!吳先生曾經寫過一篇《間話桂枝》,詳細闡述他對此方劑的看法。這篇文章和前面提到吳先生的其他文章,都收錄在本書的附錄中,供大家參考。
曹穎甫說,以上所說的很有道理。只是破除「營衛」的說法,似乎不太妥當。張仲景在桂枝湯的條文中,不是說「衛氣不能與營氣調和」嗎?因為中風這種病,皮膚毛孔本來就打開,在皮膚毛孔中運行的衛氣,自然會挾帶著太陽經的寒水,以汗的形式排出體外,所以病人常常會自己出汗。風邪在肌肉的紋理中,衛氣閉塞不通,在肌肉紋理中運行的營氣,就無法自己發汗。皮膚毛孔自動出汗,所以說衛氣強盛;肌肉紋理閉塞無法出汗,所以說營氣虛弱。脾主管肌肉,所以說病在太陰經。而且太陰篇中桂枝湯的條文,和太陽篇的沒有什麼差別。我曾經說過桂枝湯是扶助脾陽的藥劑,難道不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