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上卷 (9)
第一集上卷 (9)
1. 第一三案,葛根湯證(其二,穎師親撰)
師曰,葛根湯方治取效之速,與麻黃湯略同。且此證兼有渴飲者。予近日在陝州治夏姓一婦見之。其證太陽穴劇痛,微惡寒,脈浮緊,口燥。予用:
葛根(六錢),麻黃(二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生草(一錢),天花粉(四錢),棗(七枚)
按診病時已在南歸之前晚,亦未暇問其效否。及明日,其夫送至車站,謂夜得微汗,證已全愈矣。予蓋因其燥渴,參用栝蔞桂枝湯意。吾願讀經方者,皆當臨證化裁也。
佐景按,本案為吾師所親撰者,竊謹敬照錄,未敢損益毫釐,拜讀再四,乃恍然悟曰:夏姓婦所病者即太陽溫病也。向使吾師用葛根湯原方,未始不可優治之。今更以花粉易生薑,則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技之神,嘆觀止矣!
雖然,讀者於此有不能釋疑者在焉。曰:溫病條言「不惡寒」,葛根湯條言「惡風」,風寒本屬互稱,如是得毋自相矛盾乎?答曰:此正仲聖之互文見意處,可以深長思者也。夫曰風寒為互稱,此言不謬。但當知寒為重,風為輕,惡寒為重,惡風為輕。故溫病及葛根湯二條合一之後,即成「惡風不惡寒」。
其意猶曰「微惡風寒」,節言之,即本案吾師所謂「微惡寒」是也。為其尚不能盡脫惡寒本色,而合於太陽首條提綱之旨,故仲聖稱此為太陽病。又為其兼口渴津傷,易於化熱,故仲聖稱此為太陽溫病。
歷來《傷寒》注家有一絕大錯誤,賢賢相承,莫能自覺者,即以溫病為陽明病是也。佐景覺之,不容緘默。夫依吾說,溫病為太陽病之一綱,判然異於陽明病,固矣,然竊以為尚有辨證之法在。大論曰:「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反惡熱也。
」然則惡熱者方為陽明病,其但渴而不惡熱之溫病得稱陽明病乎?然則惡熱者當用膏知硝黃,其但渴而不惡熱者得用辛溫發散之麻桂,仲聖於此又豈非暗暗點明乎?佐景之旨,蓋在於此。今試排列太陽陽明之主證如下:
太陽傷寒,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惡風惡寒
太陽中風,發熱,惡風
太陽溫病,發熱而渴,惡風不惡寒
陽明,發熱譫語,不惡寒反惡熱
閱者試察上表,其中層次何等分明。太陽傷寒當「或未發熱」「惡寒」之時,完全為寒象,且不但曰「惡風」,兼曰「惡寒」,顯見其惡風寒之重。至太陽中風,即但曰「發熱」,顯無「或未發熱」之時,且但曰「惡風」,不兼曰「惡寒」,顯見其惡風寒之輕。至太陽溫病,不但曰「發熱」,且加「渴」以示其津液之傷,曰「惡風」,又曰「不惡寒」,顯見其惡風寒之微。
至陽明,其甚者曰「譫語」,以示其津竭之後,神經且受熱灼矣;又曰「反惡熱」,至此完全為熱象,與太陽傷寒之完全為寒象者適相反。由是吾人可得外感疾病傳變之第一原則,曰「由寒化熱」是也。此原則實為吾人依經探討之收穫,而溫病之不得稱為陽明病,又其餘事也矣!
白話文:
翻譯:
老師說,葛根湯這藥方,見效的速度跟麻黃湯差不多。而且這個證狀還會口渴想喝水。我最近在陝州治療一位姓夏的婦人,她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她太陽穴劇烈疼痛,稍微怕冷,脈象浮緊,口乾舌燥。我給她用了:
葛根(六錢)、麻黃(二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天花粉(四錢)、大棗(七枚)
看病的時候已經是準備回南方的當天晚上,我也沒時間問她藥效如何。到了隔天,她丈夫送她到車站時,說她晚上微微出了汗,病就完全好了。我之所以這樣用藥,是因為她口渴,所以參考了栝蔞桂枝湯的思路。我希望研究經方的人,都能在臨床上靈活運用。
佐景按:這個案例是我的老師親筆撰寫的,我恭敬地照原文記錄下來,不敢增減一字,反覆閱讀之後,才恍然大悟:夏姓婦人得的是太陽溫病。如果老師當時用葛根湯的原方,也未必不能治好。現在用花粉取代生薑,就像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登上更高的樓層一樣,老師的醫術真是神乎其技,令人讚嘆!
不過,讀者可能還是有些疑問。會問:溫病理論說「不惡寒」,葛根湯理論說「怕風」,風和寒本來可以互相稱呼,這樣說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我的回答是:這正是仲景互文見義的地方,很值得深入思考。風和寒可以互相稱呼,這句話沒錯。但應該知道寒比較重,風比較輕;怕冷比較重,怕風比較輕。所以溫病和葛根湯這兩條理論合併來看,就成了「怕風但不怕冷」。
它的意思就像是「微微怕風怕冷」,簡略地說,也就是我老師所說的「微微怕冷」。因為還沒有完全脫離怕冷的本質,而且符合太陽病的首要綱領,所以仲景稱之為太陽病。又因為兼有口渴和津液損傷,容易化熱,所以仲景又稱之為太陽溫病。
歷代研究《傷寒論》的學者,有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大家互相沿襲,卻沒有人發現,那就是把溫病當作陽明病。我佐景發現了這一點,不能保持沉默。依我的看法,溫病是太陽病的一個分支,跟陽明病有明顯的不同。而且我認為還有可以分辨的方法。書中說:「有人問:陽明病,外在表現是什麼?回答說:……反而怕熱。」
那麼,怕熱的才是陽明病,只有口渴而不怕熱的溫病,怎麼能說是陽明病呢?如果怕熱的應該用石膏、知母、硝石、大黃等藥,而只有口渴不怕熱的就應該用辛溫發散的麻黃、桂枝,仲景在這裡不也是暗暗地說明了嗎?我佐景的用意就在這裡。現在我把太陽病和陽明病的主要症狀排列如下:
太陽傷寒:可能發熱,也可能沒發熱,怕風怕冷。
太陽中風:發熱,怕風。
太陽溫病:發熱而且口渴,怕風但不怕冷。
陽明:發熱說胡話,不怕冷反而怕熱。
各位讀者可以仔細觀察上面的表格,其中的層次多麼分明。太陽傷寒在「可能沒發熱」和「怕冷」的時候,完全是寒象,而且不只是說「怕風」,還說「怕冷」,明顯表示怕風寒很嚴重。到了太陽中風,就只說「發熱」,明顯沒有「可能沒發熱」的情況,而且只說「怕風」,不說「怕冷」,明顯表示怕風寒較輕。到了太陽溫病,不只說「發熱」,還加上「口渴」來表示津液的損傷,說「怕風」,又說「不怕冷」,明顯表示怕風寒很輕微。
至於陽明病,嚴重的時候會說「胡話」,表示津液耗竭之後,神經也受到熱邪的灼傷;又說「反而怕熱」,到這裡完全是熱象,跟太陽傷寒的完全寒象剛好相反。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外感疾病傳變的第一個原則,就是「由寒化熱」。這個原則是我們研究經方的成果,而溫病不能稱為陽明病,這只不過是其餘的結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