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上卷 (5)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上卷 (5)

1. 第四案,桂枝湯證(其四,佐景醫案)

然則桂枝湯證之病理果如何,桂枝湯之藥理又如何?至此,不能不有所解說。在余未陳已意之前,姑略引諸家之說,以資參考。《醫宗金鑑》略云:「桂枝辛溫,辛能散邪,溫從陽而扶衛;芍藥酸寒,酸能斂汗,寒走陰而益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意。芍藥從桂枝,是於固表中有微汗之道。

……」陸氏九芝曰:「桂枝者,能入營而出衛者也。太陽主開,今風乘之,而過於開,則必祛風外出,而太陽之氣始復其常。但中風為虛邪,營氣已弱,是宜慢泄。又風邪已近肌肉,即為肝氣乘脾,故君以桂枝,而必以養血和中者為臣。風能化熱,以芍藥之涼者監之……」柯氏韻伯曰:「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此皆不離營衛以為說。

然而營衛茫茫,試問讀仲聖書者,有幾人能真個瞭解乎?先賢有謂桂枝湯中不應有酸寒之芍藥,而時賢祝味菊先生則曰:「本湯之組合,應以芍藥為主藥,桂枝為重要副藥。蓋適用本方之標準,在皮膚蒸發機能亢進,而自汗出者,故用芍藥以調節其亢進之機能。桂枝則不過補助心臟之作用而已,故麻黃湯中亦用之,其非主藥可知也。

」此二說也,相左特甚。湯本右衛門。《皇漢醫學》云:「余之經驗,凡用芍藥、大棗、甘草之證,必診得筋肉攣急,而於直腹筋最為明確……可為三藥之腹證……亦可為本方之腹證……以上純屬理論,實際上當隨師論,準據脈證外證,可以不問腹證也。」此說前後參差,亦堪商矣。

眾說紛紜,吾將安從?

雖然本書以實驗為名,自當從實驗中求解決,安可囿於前賢近哲之說以自錮也哉?今有桂枝湯中風證患者於此,惡風頭痛,發熱汗出,諸狀次第呈現。顧汗出不暢,撫之常帶涼意,是可謂之曰「病汗」。設其人正氣旺,即自療機能強者,其發熱瞬必加甚,隨得暢汗,撫之有熱意,於是諸狀盡失。

可知一切毒素(包括外來之病原物及內壅之排泄物),已隨此暢汗以俱去,此所謂「法當汗解」是也。設其人正氣不足以辦此,則必須假外物或動作以為助,例如啜滾熱之茶湯可以助汗,作劇烈之運動,就溫水之沐浴,亦皆可以助汗。方法不一,致汗則同(當炎暑之日,吾人周身舒適無汗之時,偶作此三事,則致汗甚易,可為明證)。及此汗出,病亦尋差。

然而中風證之重者,又非此簡易療法所可得而幾,何況啜水太多,胃不能容,運動就浴,又易傷風,於是乎桂枝湯尚矣。

及服桂枝湯已,須臾,當歠熱稀粥一小碗,以助藥力。且臥床溫覆。一二時許,將遍身漐漐微似汗出(似者,續也,非『似乎』也),病乃悉去。此汗也,當名曰「藥汗」,而別於前之「病汗」也。「病汗」常帶涼意,「藥汗」則帶熱意,病汗雖久,不足以去病,藥汗瞬時,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有桂枝證者來求診,與桂枝湯,告之曰:「服此汗出,病可愈矣。

白話文:

那麼,桂枝湯證的病理究竟是怎樣的呢?桂枝湯的藥理又是如何呢?到了這裡,不能不加以解釋說明。在我闡述自己的觀點之前,先簡單引用各家的說法,以供參考。《醫宗金鑑》大致說:「桂枝性味辛溫,辛能疏散外邪,溫性可以扶助陽氣,增強衛氣的功能;芍藥性味酸寒,酸味能收斂汗液,寒性可以滋養陰液,增強營氣的功能。桂枝作為君藥,配合芍藥,是在發汗的同時,寓含著收斂汗液的意思。芍藥作為臣藥,輔助桂枝,是在固表的時候,又保留微量發汗的途徑。」

……陸九芝說:「桂枝,能夠進入營分,又能夠發散衛氣。太陽經主開泄,現在風邪侵襲,導致開泄過度,所以必須祛除風邪,使太陽經的氣機恢復正常。但是中風屬於虛邪,營氣已經虛弱,所以應該慢慢地疏泄。而且風邪已經接近肌肉,就是肝氣乘脾的表現,所以用桂枝作為君藥,必須配合養血和中作用的藥物作為臣藥。風邪容易化熱,所以用芍藥的涼性來制約……」柯韻伯說:「桂枝湯是張仲景眾多方劑中的首位,是滋養陰液、調和陽氣,調和營衛、解肌發汗的總體方劑……」這些說法都離不開營衛來解釋。

然而營衛的概念非常抽象,試問讀過張仲景醫書的人,有幾人能真正了解呢?先賢有人認為桂枝湯中不應該有酸寒的芍藥,而當代祝味菊先生則說:「本方的組成,應該以芍藥為主藥,桂枝為重要的輔藥。因為適用本方的標準,是皮膚蒸發功能亢進,而有自汗現象,所以用芍藥來調節其亢進的功能。桂枝不過是輔助心臟的作用而已,所以麻黃湯中也使用桂枝,可知它不是主藥。」這兩種說法,差異非常大。湯本求真在《皇漢醫學》中說:「根據我的經驗,凡是用芍藥、大棗、甘草的病症,必定診斷出肌肉拘攣緊張,在腹直肌上的表現最為明顯……可以作為這三味藥的腹部證候……也可以作為本方的腹部證候……以上純屬理論,實際上應該跟隨老師的教導,以脈象和外在證候為準,可以不用管腹部證候。」這個說法前後矛盾,也值得商榷。

眾說紛紜,我應該聽從哪一種說法呢?

雖然本書以實驗為名,自然應該從實驗中尋求解決辦法,怎麼可以被前人的說法所束縛呢?現在這裡有一位患有桂枝湯證的中風患者,他怕風、頭痛、發熱、汗出,各種症狀依次出現。觀察到他的汗出不暢,摸起來常常帶有涼意,這可以稱之為「病汗」。如果這個人正氣旺盛,也就是自身康復能力強,那麼他的發熱一定會迅速加劇,隨後就會暢快地出汗,摸起來有熱意,於是各種症狀全部消失。

可以知道,所有的毒素(包括外來的病原體和體內壅積的排泄物),都隨著這暢快的汗液一起排出,這就是所謂的「依法發汗而解」。如果這個人正氣不足以做到這樣,那麼就必須藉助外力或動作來輔助,例如喝滾燙的熱茶湯可以幫助發汗,進行劇烈的運動,或者洗溫水澡,也都可以幫助發汗。方法不一樣,但達到發汗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當盛夏時節,我們身體舒適沒有出汗的時候,偶爾做這三件事,就很容易出汗,可以作為明顯的證據)。等到汗液排出,病情也就很快好轉。

然而中風證比較嚴重的,又不是這種簡易療法可以治好的,何況喝水太多,胃部無法容納,運動和洗澡,又容易著涼,於是就輪到桂枝湯上場了。

服用桂枝湯之後,不久,應喝一小碗熱稀粥,以幫助藥力發揮。並且臥床蓋好被子保暖。一兩個時辰左右,全身會微微地、似有若無地出汗(「似」是持續的意思,不是「好像」的意思),病症就全部消失了。這種汗,應該稱之為「藥汗」,而區別於之前的「病汗」。 「病汗」常常帶有涼意,「藥汗」則帶有熱意,「病汗」雖然持續很久,也不足以去除疾病,「藥汗」即使時間短暫,卻能發揮很大的功效,這就是它們的區別。有桂枝證的患者前來就診,給他服用桂枝湯,並且告訴他:「服藥後如果出汗,病就可以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