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產指南

《胎產指南》作為一部於清代廣泛流傳、影響深遠的婦科及產科醫學著作,其內容豐富且系統,為歷代中醫師在處理女性孕育相關疾病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與實踐依據。追溯其源流,本書序言提及原出自單南山,雖其人里居、名字已不可考,但書稿經由後世醫家如錢升穟、伊學曾等人珍藏、驗證、補充及傳抄,最終由陳彩盅等人付梓,這段複雜的傳承史本身就彰顯了本書在當時醫界所受的重視及其累積的臨床智慧。序言中對本書「簡而易從」、「按病論治」、「靡不應手取效」的讚譽,點出了其作為實用性指南的價值。

全書的核心理念,如書名所示,是為胎產過程提供指引,旨在保障母子平安。儘管提供的文本節錄並未直接闡述「保母子」如同治國的重要性,但從「存亡系乎呼吸,利病關乎終身」的論述中,可以窺見本書對胎產健康的極度重視,認為這是關係到生命存續和終身福祉的重大課題。這種對母嬰健康的關注,是貫穿全書的基石。

《胎產指南》在理論基礎上,緊密結合中醫經典對女性生理病理的認識。雖然節錄中未見「血常不足,氣常有餘」的具體論述,但「女科總論」開宗明義地指出了女子氣血的特殊性:「男子之血宜靜而不宜動...女子之血宜動而不宜靜...」這點明瞭女性生理與血的運行狀態息息相關,為後續的調經、安胎、產後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書中將婦科獨立成科,並劃分為調經、胎前、產後三個階段進行論述,體現了對女性生命週期特殊性的深刻認識與系統化的治療思路。這三個階段各有其側重:「調經專理氣,補心脾為主」,強調心主血、脾統血以及氣行則血行的關係;「胎前專以清熱補脾為主」,認為清熱安胎、健脾固胎是關鍵;「產後專以大補氣血,兼行滯為主」,認識到產後多虛多瘀的特點。這種劃分不僅邏輯清晰,也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

在診斷方法上,本書特別強調脈診在胎產領域的應用。「胎產脈候」一章詳細描述了妊娠各階段的脈象特徵,如「少陰心脈動甚」、「按之滑疾」判斷懷孕時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的性別判斷,以及「一息二至三至為將產之候」。這些具體的脈象描述為醫生提供了識別妊娠狀態、判斷胎兒情況乃至預測分娩時機的依據。此外,書中也提到了胎前沉微脈預示難產、產後緩小無力為常態而實大弦牢為邪氣盛的警示,這些都體現了通過脈象來評估氣血狀況和預後的重要性。雖然節錄中未詳細展開「望聞問切」的其他方面,但脈診作為中醫診斷的關鍵一環,在本書中得到了特別的闡述與重視。

治療原則與方藥是《胎產指南》最為實用的部分。書中為各階段常見病症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思路和經典方劑。例如,「調經章」針對月經不調的不同類型(早、遲、再、數月一行、閉經、崩漏),提出了清、溫、補、行、固、舉六大基本治法,並列舉了常用的代表性藥物,如芩連梔柏清熱、丁桂薑附溫經、參朮歸茯補虛、川芎歸附元胡行滯等。這種條理分明的分類和藥物舉例,極大地便利了臨床醫生根據症狀選用藥物。

更為重要的,本書為婦產科的兩個核心階段提出了標誌性的主方:胎前以「丹溪安胎飲為主」,產後以「生化湯為主」。這兩個方劑在中醫婦科中具有極高的地位,本書將其確立為基礎方,並強調「隨症加減,按病論治」,體現了靈活變通的治療精神。生化湯被讚譽為「聖方」,足見本書對其在產後恢復氣血、化瘀生新的療效給予了高度肯定。這些主方和加減原則,為廣大中醫師提供了處理胎產疾病的「徑轍可循」,即使是「不知脈者,對症檢方,依法調治」,也能達到一定效果,這正是本書作為「指南」的實用價值所在。

除了治療原則,書中還探討了導致疾病的具體原因。在「調經章」中,作者將月經不調歸納為「脾虛」、「衝任損傷」、「脂痰凝塞」三類,並詳細闡述了脾胃虛弱如何影響氣血生化(「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氣日漸耗,血日漸少,始有血枯、血閉...」),以及情志因素(「憂思慮則傷心」,「執拗偏急,忿怒妒忌」)如何導致氣機不暢、衝任受損進而引發疾病。這種將生理功能、臟腑氣血與情志因素相結合來分析病因的方法,是中醫整體觀的體現,也提示了在治療中不僅要用藥,還需注意患者的情緒與生活習慣。

雖然提供的節錄沒有詳細展開產後護理、養育保健或具體疾病案例,但從其結構和「產後專以大補氣血,兼行滯為主」的原則來看,本書對產後恢復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序言中提及伊學曾先生根據《指南》所撰《女科醫案》,說明本書在實際臨床中不斷被驗證和發展,其理論與實踐是緊密結合的。

《胎產指南》的特殊貢獻,除了其系統化的階段治療思路和明確的主方之外,更在於其強調「簡約明允」,將複雜的婦產科知識提煉為易於掌握的原則和方法,使其成為廣大醫家,特別是基層醫生的得力助手。序言中對其作為「濟世之靈藥」的讚譽,反映了其在當時醫療條件下對保障母嬰健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不僅繼承了前人的寶貴經驗(如提及朱丹溪、薛立齋),更通過實踐驗證和系統整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系。

總而言之,《胎產指南》是一部高度濃縮了古代醫家在婦產科領域智慧結晶的著作。它以保障母子健康為核心,建立了調經、胎前、產後分階段的系統診療體系。本書對脈診的細緻描述、對疾病原因的深入分析、對治療原則和主方的明確指引,以及其簡潔實用的風格,使其在歷史上成為一部重要的婦產科醫學指南。儘管時代變遷,現代醫學飛速發展,但書中蘊含的中醫整體觀念、對氣血臟腑功能的認識以及辨證論治的思想,對於今天從事中醫婦科和產科臨床及研究的人員來說,仍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值得深入學習和發掘。本書的存在,是對古代醫家在生命傳承這一重要領域所做貢獻的有力證明。


周序

原序

卷首 (1)

卷首 (2)

卷首 (3)

卷首 (4)

卷首 (5)

卷首 (6)

卷首 (7)

卷首 (8)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二 (1)

卷二 (2)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四 (1)

卷四 (2)

卷五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七(上) (1)

卷七(上) (2)

卷七(上) (3)

卷七(上) (4)

卷七(上) (5)

卷七(上) (6)

卷七(上) (7)

卷七(上) (8)

卷七(上) (9)

卷七(上) (10)

卷七(上) (11)

卷七(上) (12)

卷七(上) (13)

卷七(下) (1)

卷七(下) (2)

卷七(下) (3)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