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南山

《胎產指南》~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胎前辨論諸症

3. 保安胎論

凡孕婦脾胃旺而血氣充,則胎安而正,產子精神而壽,曷嘗用藥以調氣血安胎耶?若稟不足而氣血衰,脾胃弱,飲食少,則虛症百出,孕成數墮,或產子不壽,必資藥力以助母安胎壽子也。是以丹溪先生刪定安胎飲之良方,治孕婦元氣虛弱,胎氣不安,飲食不美,或腹痛腰疼,隨症加減,以治胎前諸症,後開隨症加減二十餘方,皆可按方取用。夫血精會凝而成孕,精氣蒸胃而嘔逆。

血少肝虛,如愛酸物;胃氣受傷,厭阻飲食。若人素弱嘔阻,本方量加橘紅;若稟厚吐逆,再加竹瀝薑汁。下血不止名胎漏;小腹墮痛名胎痛。胎漏宜涼,須加生、熟地黃;胎痛宜溫,少加帶殼砂仁。至若僕跌動胎下血,膠艾宜加;怒氣胎衝上逆,木香為先。小便短澀成淋瀝,乃子淋之症,安榮不應本方宜。

小便帶血流於脬,是膀胱之熱,逍遙入炒山梔。子腫症多面目虛浮,而肢體有水氣,全生白朮堪醫。子煩症則心驚膽怯,而時加煩悶,安胎竹葉無疑。天仙藤散治足指縫出水,病名子氣,虛人多加參、術。羚羊角散療項強筋搐拳攣,病名子癇,痰多加竹瀝、參、歸。至如脾胃氣虛而胎壓尿胞,則臍腹脹而小便淋閉,安胎飲服,法宜探吐升提。

又如脾虛氣弱而轉運舒遲,則飲食停滯而腹脹嘔吐,安胎力緩,加參,平胃調和。又若胸滿、腹脹、便秘、遍身浮腫,名曰胎水之不利,得用鯉魚湯。若脾胃氣虛,佐以四君、五皮。又若胎氣上攻,心腹脹滿作痛,名曰子懸之候,必用紫蘇湯。若食少晡熱,兼以加味逍遙。若腹大子滿,肥而氣壅,束胎難緩,臨月欲活血而散滯,達生散宜嘗。

柴前梅連丸,治骨蒸之勞熱。當歸六黃湯,療盜汗之晡熱。孕成數墮,因母血弱不能分蔭其胎,本方預服,可保滿期。生子無氣,由母氣虛,僅可資榮於己,安胎之方,必須月服。老夫得少婦,須寡欲以候經期;壯陽遇衰陰,必頻藥以助胎力。其人愛精重施,生於精神有壽。

狂陽妄泄,育子清寡無神,此造化必然之理,後人胤嗣當鑑。大抵孕婦素弱,又欲分血氣以蔭胎,自然虛症百出。是以丹溪先生安胎方以補為主,佐以順氣清涼。參、朮、黃芩,乃安胎之聖藥;歸、芎、懷熟,實補血之良劑;佐以蘇葉、陳皮,可為常服方也。夫孕成六月之前,其胎尚未轉運,茯苓性降,不宜多用,黃耆肥胎,豈可常加。

香附雖胎喘所需,無補虛人反害。砂仁可止嘔定痛,多加則動血行胎。歷考丹溪安胎之論不過數首,安胎之方不過再四,若能神明加減,則十全八九,誠為後學之準繩也。

白話文:

保安胎論

懷孕婦女若脾胃強健,氣血充盈,則胎兒安穩,順利生產,產後母子健康長壽,根本不必用藥調理氣血安胎。但若先天不足,氣血衰弱,脾胃虛弱,飲食減少,則會出現各種虛症,容易流產,或產下體弱多病的孩子,就必須藉助藥物來幫助母親安胎,使孩子健康成長。因此,丹溪先生精選出安胎飲等良方,用以治療孕婦元氣虛弱、胎兒不安、飲食不佳、腹痛腰痛等症狀,並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共列出二十餘方,皆可依方服用。

懷孕是由於精血凝聚而成,而孕期嘔吐則是因精氣上逆所致。

血少肝虛者,常嗜酸;胃氣受損者,則厭惡飲食。若孕婦體質虛弱,伴有嘔吐,可增加橘紅用量;若體質強健,但吐逆嚴重,則可再加竹瀝和薑汁。出血不止稱為胎漏,小腹墜痛則稱為胎痛。胎漏宜用涼性藥物,需增加生、熟地黃;胎痛則宜溫,可少量添加帶殼砂仁。若因跌倒導致胎兒出血,則需加入膠艾;若因憤怒導致胎兒衝擊上逆,則需先用木香。小便短澀,排尿困難,稱為子淋,此症不宜服用安胎飲。

小便帶血,則是膀胱有熱,需在逍遙散中加入炒山梔子。孕婦水腫,症狀為面部虛浮,肢體浮腫,可服用白朮。孕婦煩躁,症狀為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則需服用安胎竹葉湯。天仙藤散用於治療足趾縫隙流水(子氣),虛弱者需加人參、白朮。羚羊角散用於治療項強筋搐、拳攣(子癇),痰多者需加竹瀝、人參、當歸。若脾胃氣虛,導致胎兒壓迫膀胱,出現臍腹脹痛、小便閉塞,服用安胎飲時,應先催吐,再升提藥力。

若脾虛氣弱,導致消化功能減弱,則會出現飲食停滯、腹脹嘔吐等症狀,安胎效果減緩,需加人參,以調理脾胃。若出現胸悶、腹脹、便秘、全身浮腫,稱為胎水不利,可服用鯉魚湯。若脾胃氣虛,可佐以四君子湯、五皮湯。若胎氣上衝,心腹脹滿疼痛,稱為子懸,需服用紫蘇湯。若飲食減少,午後發熱,可服用加味逍遙散。若腹部膨大,胎兒過大,氣機壅滯,分娩困難,臨產前需活血化瘀,散瘀通絡,可服用達生散。

柴胡前胡梅子連翹丸用於治療骨蒸勞熱;當歸六黃湯用於治療盜汗、午後發熱。孕婦多次流產,是因母體血虛,不足以滋養胎兒,宜預先服用安胎藥,以保胎兒足月。新生兒氣虛,是因母體氣虛,僅能勉強維持自身所需,因此安胎藥必須每月服用。老年男性與年輕女性同房,需節慾,待月經期再行房事;壯陽之人與體質虛弱的女性同房,則需經常服用藥物以增強胎兒發育。若夫妻雙方精氣充足,所生子女必健康長壽。

若男性縱慾過度,則所生子女體弱多病,這是自然規律,後人應引以為戒。總之,孕婦體質虛弱,又需將氣血供給胎兒,自然容易出現各種虛症。因此,丹溪先生的安胎方以補益為主,佐以理氣、清熱。人參、白朮、黃芩是安胎的良藥;當歸、川芎、熟地黃是補血的良藥;佐以蘇葉、陳皮,可作為常服藥方。懷孕六個月前,胎兒尚未轉運,茯苓性寒,不宜多用;黃耆容易使胎兒過大,也不宜常加。

香附雖能治療胎喘,但對於虛弱之人反而有害。砂仁可止嘔止痛,但用量過多則會促進血液循環,可能導致流產。丹溪先生的安胎論述和處方不多,但若能靈活加減,則療效極高,實為後學者之準則。

4. 胎症名目辨

諸家巧立病名,竹葉湯以治子煩,安榮散以治子淋,天仙藤散以治子氣之方,羚羊角散治子癇之病,子腫症用全生白朮方,子懸症用紫蘇葉方。胎前之症,非止數名,總因孕婦氣血虧虛;或有外感致生諸症而胎不安,豈胎有病母之理也。子煩淋腫等症名,乃後人巧立之名,形容胎前之病耳。愚意隨症治方,多尊丹溪先生安胎散加減以治,毫無誤失。

白話文:

胎兒疾病的命名辨析

許多醫家創造了許多疾病名稱,例如用竹葉湯治療胎兒煩躁,用安榮散治療胎兒尿頻,用天仙藤散治療胎兒氣虛,用羚羊角散治療胎兒抽搐,用全生白朮方治療胎兒水腫,用紫蘇葉方治療胎兒下墜。其實,懷孕初期出現的疾病,遠不止這些名稱,總的來說都是因為孕婦氣血不足;或者因為外感疾病導致各種症狀,而造成胎兒不安,怎麼能說胎兒本身生病呢?像胎兒煩躁、尿頻、水腫等等這些名稱,都是後人巧立的名稱,只是用來形容懷孕初期疾病而已。我認為應該根據具體症狀用藥,多參考張元素(丹溪先生)的安胎散加減治療,這樣就不會有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