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產指南》~ 卷一 (4)
卷一 (4)
1. 婦人受胎月令
婦人受胎一月,形如露珠,乃太極動而生陽,天一生水,謂之脛足厥陰,肝脈主之。經水即閉,飲食稍異。二月如桃花瓣,乃太極靜而生陽,地二生火,謂之腪足厥陰,膽脈主之。若吐逆減食,名曰惡阻,有孕明矣。或偏嗜一物,乃一臟之虛,如愛酸物乃肝經,只能養胎而虛也。
三月如清鼻涕,先成鼻與雌雄二器,乃分男女,手少陰相火所主,胎最易動。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形象具,手足順成,手少陽脈所至。五月始受火精,筋骨四肢已成,毛髮始生,足太陰脈所主。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口耳皆成,足陽明脈所主。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遊其魂,能動左手,手太陰脈所主。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皮膚九竅皆成,遊其魄,能動右手,手陽明脈所主。九月始受石精,百節畢備,三轉其身,足少陰脈所主。十月神氣備足乃生,足太陽脈所主。惟手少陰太陽所主者,其主之官無為而已。墮胎須防三、五、七月,宜服清熱涼血安胎之藥。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上應太陰,下應海潮,一月一行,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
經者,常也;天癸,天一生水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皆病也。復有變常,而古人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目出血者,是謂倒經。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季經。有一年一行者,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生子者,是謂盛胎。
或受胎每月血大下而胎不隕者,是謂漏胎。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絕,其常也。有女子十二三而生者,其變也,醫者亦宜留心也。
白話文:
婦人受胎月令
懷孕第一個月,胎兒形狀像露珠,這是太極運轉生陽的開始,屬五行中的水,也就是肝經所管轄的脛足厥陰經。此時月經停止,飲食方面也略有改變。
第二個月,胎兒形狀像桃花瓣,這是太極趨於靜止而生陽的階段,屬五行中的火,也就是膽經所管轄的腪足厥陰經。如果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稱為「惡阻」,這就明確表示懷孕了。如果孕婦偏愛某種食物,則是某個臟器虛弱的表現,例如愛吃酸的表示肝經虛弱,只能儘量養胎,而不能補益肝經。
第三個月,胎兒形狀像清鼻涕,此時男女外生殖器開始分化,手少陰心經主之,胎兒最容易活動。第四個月,胎兒開始接受水精的滋養,形成血液和脈絡,形體器官漸漸具備,手腳也發育完善,由手少陽三焦經管轄。第五個月,胎兒開始接受火精的滋養,筋骨四肢已長成,毛髮開始生長,由足太陰脾經管轄。第六個月,胎兒開始接受金精的滋養,筋腱發育完成,口耳也長成,由足陽明胃經管轄。第七個月,胎兒開始接受木精的滋養,骨骼形成,胎兒有了魂魄,能活動左手,由手太陰肺經管轄。
第八個月,胎兒開始接受土精的滋養,皮膚和九竅都長成,胎兒有了魂魄,能活動右手,由手陽明大腸經管轄。第九個月,胎兒開始接受石精的滋養,身體各部位都發育完善,胎兒開始翻身,由足少陰腎經管轄。第十個月,神氣充足,胎兒即可出生,由足太陽膀胱經管轄。至於手少陰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所主管的臟器,則主要負責協調運作。
需要注意的是,懷孕期間,應預防在三、五、七個月時發生流產,如有需要,可服用清熱涼血、安胎的藥物。
女性屬陰,以血為本,與太陰經(脾經)和海潮(月經)相應,每月一次月經,所以稱之為月水、月信、月經。「經」指的是正常的規律。「天癸」指的是先天之精,相當於五行中的水。月經提前或延後,或經血量異常,都屬於病態。此外,還有許多月經的變異情況是古代醫書沒有記載的,也需要重視。例如,月經期只吐血或流鼻血,或眼睛出血,稱為倒經;三個月來一次月經,稱為季經;一年來一次月經,稱為避年;一生沒有月經卻能懷孕,稱為暗經;懷孕後,每月仍有月經卻能順利生產,稱為盛胎;懷孕期間,每月經血量較大,但胎兒卻沒有流產,稱為漏胎。
女子十四歲左右開始來月經,四十九歲左右絕經,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女子十二三歲就來月經,這屬於變異,醫生也應該注意。
2. 胎前二十七症醫方
丹溪安胎飲
一、治孕成後胎氣不安;或腹微痛;或腰間作痛;或飲食不美,孕至五六個月,並宜服之。
白朮(二錢),當歸(二錢),條芩(八分),川芎(八分),人參(一錢),陳皮(四分),懷生地(二錢,自蒸),紫蘇(四分),甘草(四分),砂仁(三分)
薑棗引,水煎。
二、孕婦元氣不足倦怠,或胎動不安,或身微熱減食,並服加味安胎飲,如腰疼腿痛,必一日二三帖可安。
人參(二錢),當歸(三錢),白朮(二錢五分),條芩(八分),生地(二錢,自蒸),陳皮(四分),紫蘇(四分),甘草(四分),砂仁(三分)
煩渴加麥冬一錢,加棗二個。
三、孕成後二三月內,惡阻嘔逆,或頭眩暈倦怠,宜,加味參橘飲,。
人參(一錢),橘紅(二錢),白朮(二錢),半夏(八分),當歸(二錢),藿香(四分),甘草(四分),砂仁(三分),竹茹(一丸)
如肥人,加竹瀝一酒杯,薑汁半匙,姜三片,加烏梅半個。
四、孕婦常多怒氣,胸腹滿悶,或服烏藥、香附、砂仁等順氣耗藥,反加滿悶,宜服此方。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當歸(二錢),川芎(八分),陳皮(四分),紫蘇(四分),甘草(三分),條芩(八分),木香(三分)
五、孕婦腹中不時作痛,小腹下墮,多血虛氣陷,間有兼寒者,服,加味安胎飲,。
白朮(二錢),人參(二錢),川芎(八分),當歸(二錢),甘草(四分),紫蘇(四分),陳皮(四分),懷熟地(二錢)
如兼寒,加吳茱萸一錢;或乾薑、砂仁各五分。姜引。
六、孕婦面目虛浮,四肢有水氣,多因脾胃氣虛;或久瀉所致。宜健脾利水,服,全生白朮散,。(此症名曰子腫)
白朮(二錢),人參(一錢),川芎(八分),當歸(二錢),甘草(三分),紫蘇(四分),陳皮(四分),大腹皮(七分),茯苓皮(一錢)
七、胎氣上攻心腹,脹滿作痛,宜服順氣安胎散。(此症名曰子懸。)
人參(二錢),白朮(二錢),紫蘇(四分),甘草(四分),陳皮(四分),砂仁(四分),當歸(二錢),川芎(八分),黃芩(八分)
如有氣,加木香二分,(磨。)姜引。
八、受胎下血不止,或按月來血點滴,名曰胎漏。大多因勞,又因氣血虛,有因喜食炙爆熱物過多。宜謹房事,服補中安胎飲。
白朮(二錢),當歸(二錢),人參(一錢),甘草(三分),熟地(一錢),黃芩(四分),紫蘇(四分),白芷(四分)
又,苧麻根,治漏胎下血。
九、孕婦頓僕動胎,下血不止,宜先服,安胎飲,,一日二三帖,如不止,加阿膠艾安胎飲。
人參(二錢),條芩(一錢),川芎(八分),甘草(四分),紫蘇(四分),陳皮(四分),當歸(二錢),懷熟(二錢),陳膠(一錢,用蛤粉拌炒成珠,研)
白話文:
丹溪安胎飲
一、治療懷孕後胎氣不穩,可能出現腹部輕微疼痛、腰部痠痛或食慾不佳等情況。一般在懷孕五、六個月時服用此方較為合適。
藥材:白朮(二錢)、當歸(二錢)、黃芩(八分)、川芎(八分)、人參(一錢)、陳皮(四分)、熟地(二錢,需自行蒸製)、紫蘇(四分)、甘草(四分)、砂仁(三分)。
服用方法:以薑和紅棗為藥引,加水煎煮。
二、若孕婦因元氣不足而感到疲倦,或胎動不安,或身體微微發熱、食慾減退,可服用此加味安胎飲。若同時伴隨腰痛腿痛,每日服用二至三帖可緩解。
藥材:人參(二錢)、當歸(三錢)、白朮(二錢五分)、黃芩(八分)、熟地(二錢,需自行蒸製)、陳皮(四分)、紫蘇(四分)、甘草(四分)、砂仁(三分)。
若有口渴症狀,可加入麥冬一錢;若加入紅棗兩顆效果更佳。
三、懷孕二三個月內,若出現孕吐、頭暈、疲倦等不適,可服用加味參橘飲。
藥材:人參(一錢)、橘紅(二錢)、白朮(二錢)、半夏(八分)、當歸(二錢)、藿香(四分)、甘草(四分)、砂仁(三分)、竹茹(一丸)。
若為體型肥胖者,可加入竹瀝一杯、薑汁半匙、生薑三片,以及烏梅半顆。
四、若孕婦常易怒,胸腹悶脹,或服用烏藥、香附、砂仁等理氣藥物後反而更不適,可服用此方。
藥材:人參(二錢)、白朮(二錢)、當歸(二錢)、川芎(八分)、陳皮(四分)、紫蘇(四分)、甘草(三分)、黃芩(八分)、木香(三分)。
五、若孕婦腹部時常疼痛,並感到下腹部下墜,多半是因氣血虛弱下陷,有時可能兼有寒氣。可服用加味安胎飲。
藥材:白朮(二錢)、人參(二錢)、川芎(八分)、當歸(二錢)、甘草(四分)、紫蘇(四分)、陳皮(四分)、熟地(二錢)。
若兼有寒氣,可加入吳茱萸一錢;或乾薑、砂仁各五分。以生薑為藥引。
六、若孕婦面部浮腫、四肢有水腫,多半是因脾胃虛弱,或因長期腹瀉導致。宜健脾利濕,可服用全生白朮散。(此症狀稱為子腫)
藥材:白朮(二錢)、人參(一錢)、川芎(八分)、當歸(二錢)、甘草(三分)、紫蘇(四分)、陳皮(四分)、大腹皮(七分)、茯苓皮(一錢)。
七、若胎氣上衝心腹,導致腹脹疼痛,可服用順氣安胎散。(此症狀稱為子懸)
藥材:人參(二錢)、白朮(二錢)、紫蘇(四分)、甘草(四分)、陳皮(四分)、砂仁(四分)、當歸(二錢)、川芎(八分)、黃芩(八分)。
若有氣滯,可加入木香二分(磨成粉)。以生薑為藥引。
八、若懷孕後持續出血,或每月出現少量出血,稱為胎漏。多半因過勞,或因氣血虛弱,或因過食燒烤燥熱食物引起。應避免性生活,並服用補中安胎飲。
藥材:白朮(二錢)、當歸(二錢)、人參(一錢)、甘草(三分)、熟地(一錢)、黃芩(四分)、紫蘇(四分)、白芷(四分)。
另外,苧麻根也可治療胎漏出血。
九、若孕婦因跌倒或碰撞導致胎動不安、出血不止,應先服用安胎飲,每日服用二至三帖。若仍無法止血,可再服用加入阿膠艾的安胎飲。
藥材:人參(二錢)、黃芩(一錢)、川芎(八分)、甘草(四分)、紫蘇(四分)、陳皮(四分)、當歸(二錢)、熟地(二錢)、陳阿膠(一錢,先用蛤粉拌炒成珠狀,再磨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