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產指南》~ 卷一 (9)
卷一 (9)
1. 增補胎前十症
人參,羌活,柴胡,茯苓,前胡,甘草,川芎,桔梗,枳殼,黃芩,蘇葉,葛根,生薑
蔥白引,取汁。
凡傷寒熱不解,遍身發斑,赤如錦紋,,加味化斑湯,治之。
人參(一錢),知母(一錢),石膏(二錢),甘草(一錢),黃芩(一錢),梔子仁(一錢),生地(一錢),淡竹葉(二十片),豆豉(半合)
水煎服。
妊婦子滿,孕婦至七八個月,其胎長大,腹大脹滿,逼迫子戶,坐臥不安,(名曰子滿。)_束胎飲_主之。
白朮(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五分),蘇葉(一錢五分),枳殼(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五分)炙甘(三分),帶殼砂仁(炒,五分)
姜引。
妊婦子鳴,孕婦欠身,或向高處取物,子在腹中失脫口中所含肐𦞂,故啼,(曰子鳴。)治法令母作男子拜;或豆散在地,令母拾之,子含著不啼。
妊婦子喑,妊至八九個月,忽然聲喑不語,(名曰子喑。)由少陰之脈,下養乎胎,不能上榮於舌之故。俟十月生子後,自能復聲,非病也。可服藥,勿信庸醫妄利。
妊婦中暑,其病發熱而渴自汗,精神昏憒,四肢倦怠少氣,用,清暑和胎飲。
炙黃耆(一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一錢),白朮(一錢),黃芩(一錢),黃連(一錢),知母(一錢),麥冬(一錢),北五味(十粒)
妊孕中濕,或冒雨;或早行感霧露之氣;或久居濕地;或大汗出;取冷水洗浴。
其症發熱骨節痛,身體重,頭痛鼻塞,用,黃芩白朮湯,。
條芩(五錢),白朮(五錢),蘇葉(二錢五分),姜(五片)
妊婦泄瀉,凡妊婦泄瀉,以補中安胎為主,用四君子湯加白朮一錢。如發熱而瀉為熱,加黃芩一錢;不渴為寒,加炮姜五分,烏梅一個;如久瀉大渴,加葛根、木香(炒)、乾薑、白芍(酒炒)、訶子肉、烏梅引。(等分,視症酌。)
妊婦痢疾,凡妊婦痢疾,以清熱和胎,行氣養血為主,黃芩芍藥湯主之。切不可用大黃、檳榔,以致墮胎。
當歸(一錢),白朮(一錢),黃芩(一錢),白芍(一錢),黃連(一錢),枳殼(一錢),茯苓(一錢),陳皮(一錢),生甘草(一錢),木香(五分)
烏梅引。
妊婦瘡毒,病乳癰者,,托裡解毒湯,主之。
川芎(一錢),當歸(一錢),白芷(一錢),黃芩(一錢),連翹(一錢),花粉(一錢),銀花(一錢),甘草節(一錢),青皮(五分),皂刺(十個)
如背上臀上者,病在陽明,本方去青皮,加升麻一錢,葛根一錢。如胸前兩頰生者,病在少陽,本方去白芷,加柴胡一錢,膽草一錢,梔子一錢。如背膊腋下生者,病在太陰,加陳皮,去青皮,又加桔梗一錢,桑白皮一錢,天冬一錢。如在胯下陰旁生者,病在厥陰,本方去白芷,倍加青皮。
白話文:
增補胎前十症
針對傷寒發熱不退,全身出現像錦紋一樣的紅色斑點,用加味化斑湯來治療:
藥方包括:人參(3.75克)、知母(3.75克)、石膏(7.5克)、甘草(3.75克)、黃芩(3.75克)、梔子仁(3.75克)、生地(3.75克)、淡竹葉(20片)、豆豉(約7.5毫升)。用水煎煮後服用。
孕婦子滿:
孕婦到了七、八個月時,胎兒長大,腹部脹大,壓迫子宮,導致坐臥不安,這稱為「子滿」。用束胎飲來治療。
藥方包括:白朮(5.6克)、黃芩(5.6克)、蘇葉(5.6克)、枳殼(5.6克)、大腹皮(5.6克)、炙甘草(1.1克)、帶殼炒砂仁(1.9克)。用生薑引藥。
孕婦子鳴:
孕婦彎腰或向高處拿東西時,胎兒在腹中可能因含著口中的東西脫落而啼哭,這稱為「子鳴」。治療方法是讓母親像男子一樣跪拜,或將豆子撒在地上讓母親撿起,胎兒含著後就不會啼哭。
孕婦子喑:
孕婦到了八、九個月時,忽然聲音嘶啞說不出話,這稱為「子喑」。這是因為少陰經脈的氣血下行滋養胎兒,不能上行滋潤舌頭的緣故。等到十個月生產後,聲音自然會恢復,這不是疾病。可以服藥調理,不要相信庸醫亂治療。
孕婦中暑:
症狀為發熱、口渴、自汗、精神昏沉、四肢倦怠無力、氣短。用清暑和胎飲來治療。
藥方包括:炙黃耆(3.75克)、人參(3.75克)、炙甘草(3.75克)、白朮(3.75克)、黃芩(3.75克)、黃連(3.75克)、知母(3.75克)、麥冬(3.75克)、北五味子(10粒)。
孕婦感受濕氣:
可能因為淋雨、早起接觸霧露、久居潮濕地方、或大量出汗後用冷水洗浴所引起。
症狀為發熱、關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痛鼻塞。用黃芩白朮湯來治療。
藥方包括:條芩(18.75克)、白朮(18.75克)、蘇葉(9.4克)、生薑(5片)。
孕婦腹瀉:
孕婦腹瀉,以補中安胎為主。用四君子湯加白朮3.75克。如果發熱腹瀉屬於熱,加黃芩3.75克;如果不口渴屬於寒,加炮姜1.9克、烏梅1個。如果久瀉且口渴,加葛根、炒木香、乾薑、酒炒白芍、訶子肉、烏梅(等份,根據症狀調整用量)。
孕婦痢疾:
孕婦痢疾,以清熱安胎、行氣養血為主。用黃芩芍藥湯來治療。切勿使用大黃、檳榔,以免導致墮胎。
藥方包括:當歸(3.75克)、白朮(3.75克)、黃芩(3.75克)、白芍(3.75克)、黃連(3.75克)、枳殼(3.75克)、茯苓(3.75克)、陳皮(3.75克)、生甘草(3.75克)、木香(1.9克)。用烏梅引藥。
孕婦瘡毒:
若患乳癰,用托裡解毒湯來治療。
藥方包括:川芎(3.75克)、當歸(3.75克)、白芷(3.75克)、黃芩(3.75克)、連翹(3.75克)、花粉(3.75克)、銀花(3.75克)、甘草節(3.75克)、青皮(1.9克)、皂刺(10個)。
如果瘡毒長在背部或臀部,屬於陽明經的問題,本方去掉青皮,加升麻3.75克、葛根3.75克。如果長在胸前或兩頰,屬於少陽經的問題,本方去掉白芷,加柴胡3.75克、膽草3.75克、梔子3.75克。如果長在背部、腋下,屬於太陰經的問題,本方加陳皮,去掉青皮,再加桔梗3.75克、桑白皮3.75克、天冬3.75克。如果長在胯下或陰部,屬於厥陰經的問題,本方去掉白芷,加倍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