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產指南》~ 卷一 (10)
卷一 (10)
1. 增補胎前十症
如手足掌內生者,病在少陰,本方去白芷、青皮、花粉,加黃連一錢,黃柏一錢,木通一錢。
凡癰毒,有九處不可治。
一、伏兔(腳背),二、腓腨(音肥善,腳肚間。),三、背脊中,四、肩俞(夾背兩旁),五、項(對口),六、胸,七、須,八、髭(音咨),九、頤
妊婦無故哭泣,凡孕婦忽然無故悲慘哭泣,狀如邪祟,此臟躁症也,,十棗湯,主之。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水六升,煎三升,去渣。分三服即效,再服,竹葉湯,主之。
人參(一錢),麥冬(一錢),茯苓(一錢),炙甘草(一錢),小麥(一合),青竹肉(一大丸)
薑棗引。
此十症,秘本所無,今從萬密齋先生女科中摘出,以補未備,俾學者覽之,有蹊徑之可循,不致茫無畔岸。但古云醫不執方,又在學者臨症憑脈,神而明之,不可膠柱鼓瑟也。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金匱》)
當歸,川芎,芍藥,黃芩,白朮
胎動不安,防其墮者,宜服,杜仲丸,。
杜仲(二兩,水炒),續斷(二兩,酒洗)
共末,煮紅棗肉為丸。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空心食遠服。並服,胡連丸,。
胡連丸(安胎聖藥也)
條芩(四兩,沉水),白朮(二兩),蓮肉(去心,二兩),砂仁(一兩,微炒),炙甘(一兩)
共末,另用山藥五兩,米飲煮糊為丸,米飲下。
胎前有血崩之症,安胎飲加後止崩藥治之。
白話文:
如果孕婦手掌或腳掌內側長出疹子,這是少陰經的病變,應該使用原來的藥方,但要去除白芷、青皮、花粉,加入黃連一錢、黃柏一錢、木通一錢。
凡是癰瘡毒腫,有九個部位是不容易治療的。 第一是伏兔(腳背),第二是腓腨(小腿肚),第三是背部脊椎中間,第四是肩俞穴(背部兩肩胛骨之間),第五是頸部(咽喉處),第六是胸部,第七是鬍鬚部位,第八是嘴唇上的鬍鬚部位,第九是下巴。
孕婦無緣無故地哭泣,如果孕婦忽然沒有理由地悲傷哭泣,好像被邪魔附身一樣,這是臟躁症,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
十棗湯的組成是: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藥渣。分三次服用就會見效。如果效果不佳,再服用竹葉湯來治療。
竹葉湯的組成是:人參一錢、麥冬一錢、茯苓一錢、炙甘草一錢、小麥一合、青竹肉一大丸。 用薑、棗引導藥性。
以上這十種症狀,在之前的醫書秘本中沒有記載,現在從萬密齋先生的婦科醫學著作中摘錄出來,以補充不足之處,讓學習醫學的人參考,有路徑可以遵循,不至於茫然不知所措。但古人說,醫生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藥方,還需要醫生臨症時根據脈象靈活判斷,才能神妙地運用藥方,不能像膠柱鼓瑟一樣生搬硬套。
婦女懷孕期間,應該經常服用當歸散(出自《金匱要略》)。 當歸散的組成是:當歸、川芎、芍藥、黃芩、白朮。
如果胎動不安,擔心會流產,應該服用杜仲丸。 杜仲丸的組成是:杜仲二兩(用水炒過)、續斷二兩(用酒洗過)。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煮過的紅棗肉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在空腹或吃飯一段時間後服用。同時服用胡連丸。
胡連丸(是安胎的聖藥)的組成是:條芩四兩(沉於水的佳品)、白朮二兩、蓮子肉二兩(去除蓮心)、砂仁一兩(稍微炒過)、炙甘草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另外用山藥五兩,用米湯煮成糊狀,做成藥丸,用米湯送服。
如果懷孕期間出現大量出血的症狀,可以用安胎飲,再加上止血藥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