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南山

《胎產指南》~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增補胎前十症

傷寒,子滿,子鳴,子喑,中暑,中濕,泄瀉,痢疾,瘡毒,無故哭泣

妊婦傷寒,宜清和為主,各隨六經所見表裡之症治之,切不可與常病傷寒同治,

以致損胎,誤母子性命。凡治傷寒,不拘日數,但見惡寒發熱,為病在表。用,四味紫蘇和胎飲,為主。各隨所見之症,加減治之。

紫蘇(一錢五分),白朮(一錢五分),條芩(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如惡寒頭痛,項強腰脊痛,此病在太陽膀胱。加

羌活(一錢),防風(一錢),川芎(一錢),藁本(一錢)

蔥,連根鬚三根,姜引,蓋被取汗。如惡寒不發熱,只頭痛鼻乾,或項強,此病在陽明胃,本方加葛根、白芷、防風等分,蔥白三根,淡豆豉一撮,煎服汗解。如寒熱往來,頭眩或嘔,或心下煩,或胸脅滿,此病在少陰膽,加柴胡一錢,人參一錢。嘔加半夏八分。胸脅滿,加枳殼一錢,桔梗一錢。

頭眩,加川芎一錢,姜引。如發熱惡寒,咳嗽甚者,此病在手太陰脾,加人參、乾薑(炙)、白芍(酒炒)各一錢,薑棗引。如惡寒蜷臥,發熱手足冷,此病在足少陰腎,加獨活一錢,熟地一錢,細辛一錢,薑棗引。如惡寒手足厥冷,唇口青,遍身痛,如被杖頭頂痛,此病在足厥陰肝,加炒當歸一錢,炒吳茱萸一錢,羌活一錢,細辛一錢,蔥連須三根。薑棗引。

凡治傷寒不拘日數,但無惡寒頭痛,只發熱口燥,咽乾而渴,此病邪在裡。用,黃龍湯,為主。(此湯出《活人書》,並治頭痛,脅痛,嘔逆。)

柴胡(一錢),黃芩(一錢),人參(一錢),甘草(一錢)

如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此病在手足太陽,小腸膀胱腑病也,加白朮一錢五分,豬苓一錢,澤瀉一錢,赤苓一錢,木通一錢。如發熱大渴,此病在手足陽明胃、大腸也,加知母一錢,石膏二錢,淡竹葉一把,粳米一撮。如大熱大渴煩躁,大便不通,此病在足陽明胃府也,去人參,加枳實一錢(炒),大黃一錢(煨),芒硝一錢,姜引,以利水為度。

如發熱口渴,心煩不得眠,或乾嘔,此病在足少陽膽,加麥冬、花粉、梔子、棗仁各一錢,竹肉一大丸。如發熱而渴,腹中痛自利,此病在足太陰脾,加白朮一錢,白芍一錢,阿膠一錢,白茯苓一錢,薑棗引。如發熱而渴,自利不止,手足冷,此病在少陰腎,去柴胡,加乾薑一錢(炒),赤石脂一錢,白茯苓一錢,砂仁一錢,薑棗引。

如發熱而渴,痢濃血,手足冷,此病在足厥陰肝,加當歸一錢,白芍一錢(酒炒),白朮一錢,茯苓一錢,烏梅引。

凡傷寒瘥後,調理失宜,復發熱者,此勞復也,用黃龍湯加知母一錢,麥冬一錢,石膏二錢,淡竹葉、粳米引,取汁。如因飲食失節,復發熱者,此食復也,用前四味柴蘇和胎飲,加炒枳實,炒黃連,陳皮、神麯(煨),薑棗引。若時行天氣傳染者,依上法分六經表裡治之;或於初病之時,用,敗毒散,,加和胎藥解之。

白話文:

增補胎前十症

孕婦如果得了傷寒,治療的原則是清淡平和,根據傷寒病邪侵犯的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不同,辨別表證或裡證來治療,絕對不能像治療普通傷寒一樣,以免損害胎兒,危及母子性命。凡是治療傷寒,不論發病幾天,只要出現怕冷發熱,就屬於病在表證。用紫蘇和胎飲這個方子為主,然後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

紫蘇(1.5錢),白朮(1.5錢),黃芩(1.5錢),甘草(1錢)

如果怕冷、頭痛、脖子僵硬、腰背疼痛,這是病在太陽膀胱經。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

羌活(1錢),防風(1錢),川芎(1錢),藁本(1錢)

再加入蔥連根鬚三根,用生薑引藥,蓋被子發汗。如果怕冷但不發熱,只有頭痛、鼻子乾燥,或脖子僵硬,這是病在陽明胃經。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葛根、白芷、防風,各等份,再加蔥白三根,淡豆豉一小撮,煎服發汗。如果出現忽冷忽熱、頭暈、噁心、心煩或胸脅脹滿,這是病在少陽膽經。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柴胡1錢,人參1錢,噁心加半夏8分。胸脅脹滿,加枳殼1錢,桔梗1錢。頭暈加川芎1錢,用生薑引藥。如果發熱怕冷、咳嗽厲害,這是病在手太陰脾經,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人參、乾薑(炙)、白芍(酒炒)各1錢,用生薑和紅棗引藥。如果怕冷蜷縮身體、發熱手腳冰冷,這是病在足少陰腎經,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獨活1錢,熟地1錢,細辛1錢,用生薑和紅棗引藥。如果怕冷手腳冰涼、嘴唇發青、全身疼痛,像被打了一樣,頭頂痛,這是病在足厥陰肝經,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炒當歸1錢,炒吳茱萸1錢,羌活1錢,細辛1錢,蔥連根鬚三根,用生薑和紅棗引藥。

凡是治療傷寒,不論發病幾天,只要沒有怕冷頭痛,只有發熱口乾舌燥、咽喉乾燥想喝水,這是病邪在裡。用黃龍湯這個方子為主(這個方子出自《活人書》,還能治療頭痛、脅痛、噁心想吐)。

柴胡(1錢),黃芩(1錢),人參(1錢),甘草(1錢)

如果發熱口渴、小便不暢,這是病在手足太陽經,也就是小腸和膀胱的病。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白朮1.5錢,豬苓1錢,澤瀉1錢,赤茯苓1錢,木通1錢。如果發熱口渴厲害,這是病在手足陽明經,也就是胃和大腸的病。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知母1錢,石膏2錢,淡竹葉一把,粳米一小撮。如果高熱口渴、煩躁不安、大便不通,這是病在足陽明胃的腑。在這個基礎上,要去掉人參,加炒枳實1錢,煨大黃1錢,芒硝1錢,用生薑引藥,以通利小便為度。

如果發熱口渴、心煩睡不著、或乾嘔,這是病在足少陽膽經,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麥冬、花粉、梔子、棗仁各1錢,竹肉一大丸。如果發熱口渴、肚子痛並拉肚子,這是病在足太陰脾經,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白朮1錢,白芍1錢,阿膠1錢,白茯苓1錢,用生薑和紅棗引藥。如果發熱口渴、拉肚子不止、手腳冰涼,這是病在少陰腎經,在這個基礎上,要去掉柴胡,加炒乾薑1錢,赤石脂1錢,白茯苓1錢,砂仁1錢,用生薑和紅棗引藥。

如果發熱口渴、拉肚子,拉出來的是濃血,而且手腳冰涼,這是病在足厥陰肝經,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加當歸1錢,白芍1錢(酒炒),白朮1錢,茯苓1錢,用烏梅引藥。

凡是傷寒病癒後,如果調理不當,再次發熱,這是勞復,用黃龍湯,加知母1錢,麥冬1錢,石膏2錢,用淡竹葉和粳米引藥,取汁服用。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的復發,這是食復,用前面提到的紫蘇和胎飲,加炒枳實,炒黃連,陳皮、煨神麯,用生薑和紅棗引藥。如果是因為流行性疾病引起的感染,按照上面的方法,辨別六經表裡證來治療,或者在發病初期,用敗毒散,加和胎藥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