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3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8)

1. 診耳法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知五音矣。又心開竅於耳,耳藏精於心。(《內經》。)

少陽之經入於耳,故傷寒以耳聾時眩欲嘔,脈弦細數者,為少陽經病,是熱菀津耗,三焦氣結,不升降也。

耳中策策痛,而耳輪黃者,病名黃耳,類傷寒也。風入於腎,卒然發熱惡寒,脊強背急如痙狀。(《醫通》。按:濕熱下結於腎也。)

耳輪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內經》。)

白話文:

診耳法

腎臟的氣血與耳朵相通,腎臟功能良好,耳朵就能分辨五種聲音。此外,心臟的經絡也與耳朵相連,耳朵的精氣藏於心臟。(出自《黃帝內經》)

少陽經脈通向耳朵,所以傷寒感冒導致耳聾、頭暈想吐、脈搏弦細數的,是少陽經病變,這是因為熱邪損傷津液,三焦氣機阻塞,氣機不能升降運行。

耳朵裡有持續的刺痛感,耳廓發黃的,稱為黃耳病,類似傷寒的症狀。風邪入侵腎臟,會突然發熱惡寒,腰背僵硬疼痛,像痙攣一樣。(出自《醫學綱目》;註解:這是濕熱停積在腎臟造成的。)

耳廓乾枯焦黑,像沾染了灰塵一樣的,是骨頭出了問題。(出自《黃帝內經》)

2. 診爪甲法

肝之華在爪,爪為筋之餘。(《內經》。)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肝絕者,爪甲青而怒罵不休。(《內經》、《脈經》。)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色謂爪下血色。)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內經》。)

身黃、目黃、爪甲黃者,疸也。爪甲青者,厥也。(《內經》、《脈經》。)

手太陰氣絕,爪枯毛折。(《內經》。)

循衣撮空,心虛敗證也。若執持有力者,內實也,宜清之泄之。(石頑。)

按:爪內應筋,爪之枯潤,可以占津液之虛實也。至於爪下之血色,亦與面色同法。按之不散,與散而久不復聚者,血死之徵也。

白話文:

診爪甲法

指甲是肝臟的表現,指甲是筋的延伸。(《內經》)

肝臟有熱的人,指甲顏色蒼白而乾燥。肝臟功能衰竭的人,指甲青紫且不停地怒罵。(《內經》、《脈經》)

肝臟與指甲相關,指甲厚而黃(指指甲下方的血色)的人,膽氣旺盛;指甲薄而紅的人,膽氣不足;指甲堅硬而青的人,膽氣急躁;指甲柔軟而紅的人,膽氣緩和;指甲直而白、沒有紋路的人,膽氣正直;指甲粗糙、顏色發黑且紋路多的人,膽氣阻塞。(《內經》)

全身發黃、眼睛發黃、指甲發黃的人,是黃疸;指甲青紫的人,是厥證。(《內經》、《脈經》)

手太陰經氣血衰竭,指甲乾燥、毛髮脫落。(《內經》)

抓衣摸空,是心臟虛弱衰敗的症狀。如果抓握有力,則是內臟實證,應該採取清熱瀉火的方法。(石頑)

說明:指甲內應肝經,指甲的乾燥潤澤,可以判斷體液的虛實。指甲下方的血色,也和臉色一樣可以參考。按壓指甲後顏色不散,或是散開後很久不能恢復,都是血液瘀滯的徵兆。

3. 按法

凡痛,按之痛劇者,血實也;按之痛止者,氣虛血燥也;按之痛減,而中有一點不快者,虛中挾實也。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也。按之不可得者陰痹也,按之痠疼者,寒濕在筋也。(石頑。)

凡按之,其血不散,與散而久不復聚者,血已死也;散而聚之速者,熱也;聚之遲者,氣滯與寒濕也。(新增。)

水脹者,足脛腫,腹乃大,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膚脹者,風寒客於皮膚,𪔣𪔣然而不堅,腹大身盡腫,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鼓脹者,腹脹身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也。(筋即脈也。血與水相雜,而汁變壞也。《內經》。)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惡風,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近見一病,飲食倍增,身膚加肥,惟骨節皮膚疼痛不能轉側,其皮膚雖以一指輕點之,亦即痛劇不可耐矣,即此病也。仲景。)

凡身熱,按之皮毛之分而熱重,按久之不熱者,熱在表、在肺,又為勞倦之虛熱也。(以熱之微甚分虛實。)按至肌肉血脈之分而熱輕,重按之俱不見者,熱在中焦、在心脾、在血分,邪已入里也。按至筋骨之分而熱者,為陰虛骨蒸,與濕熱深入骨髓也。熱病內陷於骨者,為肝腎陰絕也。(東垣。)

肌之滑澀,以徵津液之盛衰;理之疏密,以徵營衛之強弱;肉之堅耎,以徵胃氣之虛實;筋之粗細,以徵肝血之充餒;骨之大小,以徵腎氣之勇怯;爪之剛柔,以徵膽液之清濁;指之肥瘦,以徵經氣之榮枯;掌之厚薄,以徵臟氣之豐歉;尺之寒熱,以徵表裡之陰陽。論疾診尺篇論之詳矣。前卷形診中,生形病形諸篇,多有以摩按得之者,不復瑣具,可互觀也。

白話文:

按法

凡是疼痛的地方,按下去疼痛加劇的,是血瘀實證;按下去疼痛減輕或停止的,是氣虛血燥;按下去疼痛減輕,但中間還有一點不舒服的,是虛證夾雜實證。內部疼痛,外部按壓舒服,是內實外虛;外部疼痛,內部按壓舒服,是外實內虛。按壓不到的,是陰經痹阻;按壓時感到酸痛的,是寒濕侵犯筋脈。(出自《石頑》)

凡是按壓下去,血液不散開,或者散開後很久不聚合的,是血液已經壞死;散開後很快又聚合的,是熱證;聚合緩慢的,是氣滯和寒濕。(新增)

水腫的患者,足脛腫脹,腹部膨大,用手按壓腹部,手離開後,皮膚立即回彈,像裹著水一樣;膚腫的患者,是風寒侵犯皮膚,皮膚腫脹鬆軟不堅實,腹部和全身都腫脹,按壓腹部,皮膚凹陷下去但緩慢回彈,腹部顏色不變;鼓脹的患者,腹部和全身腫脹,與膚腫類似,但面色蒼黃,腹部肌肉隆起。(筋即脈也。血與水相雜,而汁變壞也。《內經》)

風濕相互搏結,骨節疼痛煩悶,不能屈伸,靠近就疼痛加劇,汗出氣短怕風,或者身體輕微腫脹的,用甘草附子湯治療。(近見一病,飲食倍增,身膚加肥,惟骨節皮膚疼痛不能轉側,其皮膚雖以一指輕點之,亦即痛劇不可耐矣,即此病也。仲景)

凡是身體發熱,按壓在皮膚和毛髮交界處,熱感加重,按壓很久熱感不消失的,是表證或肺熱,也可能是勞倦導致的虛熱。(以熱之微甚分虛實)按壓在肌肉和血脈交界處,熱感減輕,用力按壓也感覺不到熱的,是中焦、心脾或血分有熱,邪氣已經深入內部了。按壓在筋骨交界處感到發熱的,是陰虛骨蒸,或者濕熱深入骨髓。熱病內陷於骨骼的,是肝腎陰精虧虛。(東垣)

肌肉的滑潤程度,可以觀察津液的盛衰;肌理的疏密程度,可以觀察營衛之氣的強弱;肌肉的堅實程度,可以觀察胃氣的虛實;筋腱的粗細程度,可以觀察肝血的充盈;骨骼的大小程度,可以觀察腎氣的強弱;指甲的堅韌程度,可以觀察膽液的清濁;手指的肥瘦程度,可以觀察經絡之氣的盛衰;手掌的厚薄程度,可以觀察臟腑之氣的盛衰;尺脈的寒熱程度,可以觀察表裡和陰陽的盛衰。論疾診尺篇論之詳矣。前卷形診中,生形病形諸篇,多有以摩按得之者,不復瑣具,可互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