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序
序
1. 序
四診以望居首、以切居末者,醫師臨診之次第,非法之有輕重緩急也。前人每謂切脈為末,三診為本,及其著書立說,又詳於脈而略於三者。明·李言聞著《四診發明》,無傳本。欲求四診之全書,戛戛乎其不可得。學海初嘗致力脈法,臨診略能測人血氣之寒熱虛實矣,四診未全,尚多隔閡。
夫望聞問有在切之先者,必待切以決其真也;有在切之後者,指下之疑又待此以決其真也。三法之與切脈,固互為主輔矣。三法之中,又望為主而聞問為輔。古人洞見五臟癥結,即操此術也。《內經》言之至精且詳,《難經》、《中藏經》、《脈經》、《千金方》、《翼方》所述扁鵲、華佗諸法,亦皆明切適用。自是以後,立說者不過約撮大概,詮釋古義,且不能全。
白話文:
中醫診斷的四診,望診排在首位,切脈排在最後,這是醫師臨診的順序,並非指望診比切脈輕重缓急。古人常說切脈為末,三診為本,但他們的著作卻着重於脈診,而略談其他三診。明代李言聞的《四診發明》已經失傳,想要找到一本完整的四診書籍,實在是太難了。我最初學習醫術時,專注於脈法,在臨床上已能略微判斷病人的寒熱虛實,但由於未掌握完整的四診方法,仍有很多困惑。
望診、聞診、問診在切脈之前,必須藉助切脈來確定診斷;望聞問診也有在切脈之後的,指下所懷疑的地方需要依靠其他三診來確認。三診與切脈相互配合,互相輔助。三診中,望診為主要,聞診和問診為輔助。古代醫家精通五臟病變,就是依靠望聞問診的方法。 《內經》對此論述非常精確詳細, 《難經》、《中藏經》、《脈經》、《千金方》、《翼方》中所記載的扁鵲、華佗等人的診斷方法,也都強調望聞問診的重要性。自古以來,醫學著作多半只是概括總結古人的觀點,解釋古義,卻無法完全闡述四診的精髓。
是編也,《內經》三診之文全在,《難經》以下,擇其切要,能補《內經》未備者收之。至於傷寒、溫病之舌法,陶節庵、葉天士兩家為最著,以其所言,皆其所親見而施驗也。杜青碧之《金鏡錄》三十六法,張誕先之《舌鑑》一百二十法,各有專書,無煩摘錄焉。署曰《形色外診簡摩》,以望為三診之本,故特詳也。
聞、問事少,附見末篇。將以質世之知者。
甲午仲冬澂之
白話文:
這本書是將《內經》中關於三診的內容全部收錄,而《難經》以下,則只選取其中精華,用以補充《內經》未詳盡的部分。至於傷寒、溫病的舌診,陶節庵和葉天士兩位醫家的著作最為重要,因為他們所言都是自己親眼所見、親自驗證過的。杜青碧的《金鏡錄》三十六法,張誕先的《舌鑑》一百二十法,都有專書記載,就不需要在此摘錄了。
本書取名為《形色外診簡摩》,以望診為三診的基礎,因此特別詳盡。
聞診、問診內容較少,附在書末。希望得到世上的賢達指教。
甲午年仲冬 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