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九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九下 (1)

1. 殺蟲門

(風字從蟲。蟲。風化也。濕熱鬱久則生蟲,腐草為螢,陳麥為蛾之類。果實外殼完整,蟲生於內。人之腸胃,無物不受,豈得無蟲。三尸九遁,理或有之。其猖狂於腸胃,為痛為嘔,為嗽為嗜,種種煩苦,須仗醫藥。自來殺蟲之方,每多險峻,今人腸胃脆薄,須兼養胃益血理中乃妥。

白話文:

風字是從蟲來的。蟲,是風化的意思。濕熱鬱結久了就會滋生蟲子,比如腐草化螢、陳麥化蛾之類。果實的外殼完整,但蟲子卻生在裡面。人的腸胃,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接受,怎麼可能沒有蟲子呢?三尸九遁,從道理上來說或者是有。蟲子猖狂於腸胃,就會引起疼痛、嘔吐、咳嗽、嗜睡等各種病症。必須依靠藥物治療。歷來的殺蟲藥方,往往都很險峻。當今人的腸胃脆弱,必須兼顧養胃、益血、理中才妥當。

至蛔蟲乃人身之常有者,偶為食傷,或吐或瀉出,和中自安,不可攻伐。昧者不知,妄用雷丸使君之類,反致傷氣血而疾作矣。)

白話文:

蛔蟲是人體普遍存在的生物,偶爾會出現食傷的情況,可能通過嘔吐或腹瀉排出體外,只要保持人體中和狀態,自然會恢復健康,不應該主動攻擊和清除蛔蟲。那些不明事理的人,隨意服用雷丸使君之類的藥物,反而會傷害人體氣血,加重病情。

2. 烏梅丸

(仲景),治傷寒厥陰證,寒厥吐蛔。(傷寒臟厥者死。臟厥者,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發躁,無暫安時也。蛔厥者,蛔上入膈則煩,須臾復止,得食則嘔而又煩,蛔聞食臭復出也,此為臟寒。當自吐蛔,與烏梅丸,溫臟安蛔。)亦治胃腑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亦主久痢。

白話文:

(仲景),治療傷寒厥陰證,寒戰吐蛔蟲。(傷寒因臟腑腫脹而感到胸悶、嘔吐者會死亡。臟腑腫脹者,脈搏微弱而發冷,到了七八天皮膚冰冷、煩躁不安,沒有一刻安甯的時侯。蛔蟲發作時,蛔蟲會進入胸膈引起煩悶,過一會兒又停止了,吃了東西就會嘔吐,而且又煩悶,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又出來了,這是因為臟腑寒涼。應該讓病患吐出蛔蟲,並且給予烏梅丸,溫暖臟腑、安撫蛔蟲。)也可治療胃部發咳,咳嗽並且嘔吐,嘔吐嚴重時會吐出長蟲,也可主治久痢。

烏梅(三百枚),細辛,桂枝,人參,附子(炮),黃柏(六兩),黃連(一斤),乾薑(十兩),川椒(去汗),當歸(四兩),苦酒(醋也。)浸烏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藥蜜丸。蛔得酸則伏,故以烏梅之酸伏之。蛔得苦則安,故以連柏之苦安之。蛔因寒而動,故以桂附薑椒,溫其中臟。

白話文:

烏梅(三百枚)、細辛、桂枝、人參、附子(炮製過的附子)、黃柏(六兩)、黃連(一斤)、乾薑(十兩)、花椒(去汗)、當歸(四兩)、醋浸烏梅一晚,去除核蒸熟,和藥蜜丸。蛔蟲得酸則蟄伏,所以用烏梅的酸味讓蛔蟲蟄伏。蛔蟲得苦則安寧,所以用黃連和黃柏的苦味安撫蛔蟲。蛔蟲因寒冷而活動,所以用桂枝、附子、乾薑和花椒,溫暖臟腑。

而以細辛當歸,潤其肝腎。人參用以助脾。(吐蛔為胃寒之故,則成蛔厥。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程郊倩曰:烏梅丸,於辛酸入肝藥中,微加苦寒納上逆之陽邪,而順之使下也。雖曰安蛔,實是安胃,故並主久利。見陰陽不相順接,而下利之證,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白話文:

用細辛和當歸滋潤肝腎,加人參以幫助脾臟。若因胃寒而嘔吐蛔蟲,則會導致蛔厥。這時需要使用理中湯,並加入五粒炒過的川椒和五分檳榔,再吞服烏梅丸。程郊倩說:「烏梅丸中的辛酸藥物可入肝,少許苦寒藥物可納入上逆的陽邪,並使之順利排出。雖然說它可以安蛔,但實際上是安胃,因此也能治療久利。當出現陰陽不相順接,並伴有腹瀉的情況時,都可以使用此方來治療。」

經曰凡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方時行曰:經云: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是三陰三陽,俱相接於手足者也。陽氣內陷,不與陰氣相順接,故手足逆冷。)

白話文:

醫書上說,凡是陰陽不協調溝通的地方,就會導致厥證(指手腳冰冷,或四肢麻木,或肌肉抽搐)。方時行說,經典上說:手上的三條陰經,從腹部向上經手。手上的三條陽經,從手向上經頭。足上的三條陽經,從頭向下經足。足上的三條陰經,從足而腹。這三陰三陽,都互相連接在手足上。如果陽氣向內陷伏,與陰氣失去順暢聯繫,所以手足就會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