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47)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47)

1. 大柴胡湯之注釋

故仲景關於大柴胡湯之論,亦多由小柴胡湯變通者可知矣。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論》)

【註】

傷寒經過十餘日頃,為現陽明裡實證之時期,故云熱結在裡也。然若純屬陽明證時,當發惡熱或潮熱,而無往來寒熱也。今以往來寒熱,更加以「復」字者,欲示本條之病證非純陽明證,是少陽、陽明之合病。及大柴胡湯是治少陽證之末期兼治陽明證初期之劑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傷寒論》)

【註】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者,是傷寒發熱時,以發汗而汗出不解之略也。傷寒表證,即有惡寒發熱時,當服適證之發表劑,而不因汗出,病仍不解也。心下痞硬者,胃部自覺停滯膨滿,按之則硬固之意,雖非與心下急有別義,但明其自他方面觀察之情狀也。嘔吐而下利者,示嘔吐為主,而下利為客也。

本條之病證,無經過由表證而小柴胡湯證,至於大柴胡湯證之緩慢次序,即由表證直入於大柴胡湯證者,故為本方證中之最劇者。依余之經驗,本方應用於由暴飲、暴食等之急性胃腸炎、大腸炎、赤痢等之機會極多。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以下解之,宜大柴胡湯。(《傷寒論》)

【註】

傷寒後脈沉者,傷寒至後日現沉脈之意,是暗示浮細或弦細脈之小柴胡湯證至後日變為沉脈之義。又沉者,內實也。凡呈沉脈者,為消化管內病毒充實之徵,故此沉脈,非沉弱、沉細、沉微之沉,當能察得沉實、沉遲、沉滑之沉也。又由末句「宜大柴胡湯」觀之,可知此內實即心下急之謂也。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註】

凡觸診心下膨滿且有壓痛者,其為實證明矣,當以大柴胡湯下之也。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宜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則黃自去。(《金匱要略》)

【註】

病者當腹部膨滿,按壓之不覺疼痛者為虛證,故禁忌下劑。按之疼痛者,實證也,宜下之。而此腹滿加舌有黃苔,未經瀉下者,下之則黃苔自去之意。病者腹滿云云,由《玉函經》「下之則黃自去」之「下」,「宜大承氣湯」觀之,則仲景所論之實證,明為大承氣湯證。但現時此證頗少,反以大柴胡湯證為多,故宜改為「病者心下痞而硬滿,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當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則黃自去,宜大柴胡湯」,能與事實相符。

故載本論於此。

大柴胡湯方

柴胡9.5克,黃芩、大棗、芍藥各3.5克,生薑6.5克,枳實5克,半夏7克,大黃2.5克。

白話文:

從仲景對於大柴胡湯的論述來看,可以知道它很多是從小柴胡湯變化而來的。

傷寒病經過十多天,熱邪在體內結聚,並且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症狀,就用大柴胡湯治療。如果只是胸部、脅肋部位感覺結實,沒有明顯發高燒,這是因為水液積聚在胸脅部位。如果只有頭部微微出汗,就用大陷胸湯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解】

傷寒病經過十多天左右,是已經進入陽明經裡實證的階段,所以說熱邪在體內結聚。然而,如果單純是陽明證,應該會發高燒或是午後潮熱,不會有忽冷忽熱的現象。現在出現忽冷忽熱,並且用了「復」字,是想表達這個病症不是單純的陽明證,而是少陽與陽明兩經的合併病症。因此,大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末期,同時兼顧治療陽明病初期的方劑。

傷寒病,發燒,出汗後沒有好轉,心下部位感到痞塞、硬滿,並且有嘔吐、腹瀉的症狀,就用大柴胡湯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解】

傷寒病發燒,出汗後沒有好轉,是指傷寒病發燒時,嘗試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但出汗後病情仍然沒有改善。傷寒表證,也就是有怕冷、發燒的情況,應該服用對症的解表藥,而不是因為出汗了,病情還是沒有好轉。心下痞硬,是指胃部自我感覺到停滯、膨脹,按壓時感覺硬實。雖然和心下急的定義沒有不同,但點明了從他人角度觀察到的情況。嘔吐和腹瀉,表示嘔吐是主要症狀,腹瀉是次要症狀。

這個病症,並不是經過表證轉為小柴胡湯證,然後才轉為大柴胡湯證的緩慢過程,而是直接由表證進入大柴胡湯證,因此這是本方證中最嚴重的。依照我的經驗,這個方劑常常用在暴飲暴食等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大腸炎、痢疾等疾病。

傷寒病之後,脈象變得沉,沉脈表示體內有實邪。可以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宜用大柴胡湯。(出自《傷寒論》)

【註解】

傷寒病之後脈象變得沉,表示傷寒經過一段時間後,出現了沉脈。這暗示了原本呈現浮細或弦細脈的小柴胡湯證,經過一段時間後變成了沉脈。沉脈表示體內有實邪,凡是出現沉脈,代表消化道內有實邪積聚。所以此沉脈,不是虛弱、細微的沉脈,而是應該能夠診斷出沉實、沉遲、沉滑的沉脈。從最後一句「宜大柴胡湯」來看,可知此內實指的就是心下急。

按壓心下部位感覺脹滿、疼痛,這是體內有實邪,應當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宜用大柴胡湯。(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凡是用手觸診,感到心下部位脹滿且有壓痛的,這就是有實邪的證明,應該用大柴胡湯瀉下。

病人腹部脹滿,按壓不痛的是虛證,按壓疼痛的是實證,應當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如果舌苔發黃但沒有瀉下,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就會使黃苔自然消退。(出自《金匱要略》)

【註解】

病人腹部脹滿,按壓時不感覺疼痛的,是屬於虛證,所以禁用瀉下藥。按壓時疼痛的,是屬於實證,應該用瀉下藥。而腹部脹滿再加上舌苔發黃,如果沒有瀉下,瀉下後黃苔就會自然消退。病人腹部脹滿這一段,如果從《玉函經》「瀉下後黃苔自然消退」的「瀉下」和「宜用大承氣湯」來看,仲景所說的實證,明顯是指大承氣湯證。但是現在這個病症很少見,反而以大柴胡湯證較多,所以應該改為「病人心下痞塞而硬滿,按壓不痛的是虛證,按壓疼痛的是實證,應當用瀉下藥。如果舌苔發黃但沒有瀉下,瀉下後黃苔就會自然消退,宜用大柴胡湯」,才能夠與實際情況相符。

因此將本段論述記載於此。

大柴胡湯的藥方

柴胡9.5克,黃芩、大棗、芍藥各3.5克,生薑6.5克,枳實5克,半夏7克,大黃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