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一提金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一提金卷之四 (3)

1. 一提金脈要

或人問曰:治傷寒先明脈證,脈證不明,取方無法,脈證既明,工中之甲。夫脈之一字,實先天后天之造化。何為先天?何為後天?何為脈也?答曰:人之陰陽,即為先天。人之氣血,即為後天。脈者,非血非氣,乃血氣之先,即營行之道路。又問曰:既知先後天之脈理,須明持脈之要,曰舉曰按曰尋三字。

白話文:

有人問:治療傷寒必須先了解脈象和症狀表現,如果脈象和症狀不清楚,就無法選擇合適的方劑。脈象和症狀清晰了,才能成為醫術高明的人。這個「脈」,其實是先天和後天造化而成。「先天」是什麼?「後天」是什麼?「脈」是什麼?

回答說:人的陰陽之氣,就是先天之本。人的氣血津液,就是後天之物。脈,既不是血,也不是氣,是介於血氣之間的一種物質,就是氣血運行道路。

又問:既然知道了先天後天的脈理,那必須瞭解診脈的方法,就是「舉」、「按」、「尋」三個手法。

若此不明,則陰陽表裡虛實,何以別之。持脈者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便得,曰浮,是太陽經脈也。有力者,主寒邪在表,無汗為寒傷榮血,表實者,宜汗之。無力者,主風邪在表,有汗為風傷衛氣,表虛者,宜實之。

白話文:

如果不明白這些概念,就難以辨別陰陽表裡虛實。

把脈的人輕輕地觸摸脈搏,稱為「舉」。用力觸摸脈搏,稱為「按」。不輕不重,委婉地探求脈象,稱為「尋」。

一開始輕輕觸診,脈象浮現於皮膚表面,稱為「浮脈」,是太陽經脈的象徵。

有力的浮脈,表示寒邪在表,沒有出汗是寒氣損傷氣血,表實證,宜用發汗法治療。

無力的浮脈,表示風邪在表,有出汗是風邪損傷衛氣,表虛證,宜用補益法治療。

脈附於肌肉之下,筋骨之間而得,曰沉,是三陰經脈也。其三陰俱是沉脈,妙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主熱邪在裡,為裡實,宜下之。無力者,主寒邪中里,為裡虛,宜溫之。不輕不重,中而取之乃得,其脈應於血肉之間,陰陽相半。若見微洪,是陽明經脈也,主邪在表多里少,宜解肌。

白話文:

脈絡藏於肌肉之下,在筋骨之間所感的稱為「沉脈」,指的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這三條陰經的脈象。這三條陰經的脈象都是沉脈,妙處在於手指感覺用力或無力的區別。脈象有力,表示熱邪在內,稱為「裡實」,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無力,表示寒邪侵入內臟,稱為「裡虛」,宜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不輕不重,在適中的位置診得出脈象,這種脈象應於血肉之間,陰陽參半。如果脈象微洪,是足陽明胃經的脈象,表示邪氣多在表層,內部較少,宜用解肌的方法治療。

若見弦數,是少陽經脈也,主邪在半表半裡,宜和解。前之所云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俱在浮、中、沉三脈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若浮、沉、中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或曰:君之瞭然,非庸俗所能識也。

白話文:

如果看到弦脈,這是少陽經脈,說明邪氣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應該採用和解的方法治療。前面所說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都從浮、中、沉三脈的有力無力來分別。有力的是陽症、實症、熱症;無力的,是陰症、虛症、寒症。浮、沉、中脈都不顯見的話,就委婉地探求,如果若隱若現,就是陰陽相伏的脈相,三部脈象都如此。有人說:你說得如此明白,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其三脈中,有進退焉,有伏脈焉,有可解不可解焉,有歇至焉,有燥亂焉,請備言其所由。答曰:脈大者,為病進,大則邪氣勝而正氣無權。脈緩者,為邪退,緩則胃氣和而邪氣無權。何謂伏脈?一手無脈,曰單伏。兩手無脈,曰雙伏。若病初起頭痛,發熱惡寒而脈伏者,緣陰邪陷於陽中,不得發越,此欲汗而當攻之,使邪氣退而正氣復,脈自至而病自除。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之可見也。

白話文:

在三種脈象之中,有的增強減弱,有的隱藏不見,有的可以調理,有的無法調理,有的時斷時續,有的混亂無章。請詳細說明它們形成的原因。

答覆:脈搏強大,表示病情加重。脈搏強大,說明邪氣盛,正氣衰微。脈搏緩慢,表示邪氣減退。脈搏緩慢,說明胃氣平和,邪氣衰微。

什麼叫做隱藏脈象?一隻手沒有脈搏,叫做單隱。兩隻手都沒有脈搏,叫做雙隱。如果病人剛開始發病,出現頭痛、發熱、惡寒,但脈搏隱藏的情況,是因為陰邪陷於陽中,無法發散。這種情況應該發汗治療,驅邪補正,脈搏自然會顯現,疾病也會痊癒。就像下雨前的悶熱天氣,晴朗的天氣才會涼爽一樣,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若七八日以來,別無刑剋證候,或昏冒不知人事,或脈全無者,此欲汗而勿攻之。如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也。何謂可解不可解?脈浮緩,在表者,以汗解之。脈沉實,在裡者,以下解之。脈沉遲,在裡者,以溫解之。且夫浮汗,沉下而溫,固其宜也。然浮宜下,沉宜汗,其故又何耶?答曰:浮而下者,因大便難也。

白話文:

如果在七、八天內沒有其他嚴重的症狀,如昏迷不省人事或完全沒有脈搏,這時需要發汗治療,但不要操之過急。就像陰雲密佈後下雨,萬物都會甦醒一樣,這也是轉陽的吉祥徵兆。

什麼是可以用汗解的,什麼是用汗解不了的?脈搏浮緩,病邪在外表的,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脈搏沉實,病邪在裡面的,用下法治療。脈搏沉遲,病邪在裡面的,用溫藥治療。

而且,浮則發汗,沉則下法,溫則下法,這本來就是適宜的。但是為什麼浮卻用下法,沉卻用汗法呢?

回答:浮而用下法,是因為大便困難。

設使大便不難,豈敢下乎!沉而汗者,因表有熱也。設使身不發熱,豈敢汗乎!何謂歇至?如寒邪直中陰經,溫之而斷續者,為歇至。何謂燥亂?因汗下後脈當靜,今反盛者,曰燥亂,大凶之兆也。然則,君子言有所據乎?籲,難言也,此出經常大法之格語也。客欣然起而謝曰:予雖白首無窮,生平仰慕,不意邂逅,幸獲開予茅塞。

白話文:

如果大便不困難,怎麼敢服用通便藥呢!出汗同時又口渴,證明體表有熱。如果身體沒有發熱,怎麼敢發汗呢!什麼叫「歇至」?比如寒邪直接入侵陰脈,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卻時斷時續的,這就是「歇至」。什麼叫「燥亂」?因為發汗和通便之後脈象應該平穩,但現在反而強盛的,就叫做「燥亂」,是大凶之兆。那麼,古代名醫們所說的這些話,都是有依據的嗎?唉,難以言喻,這些話都是出自經典醫學理論的大原則。客人高興地站起來表示感謝說:我雖然年紀大了,但平生仰慕名醫,沒想到偶遇高人,有幸打開了我的疑惑。

正謂鼷鼠而發千鈞之弩,甚所不當,可謂切而磋,琢而磨者也。較今庸俗,實醯雞坎蛙,不知甕外之有天,井外之有海耳。感君發明於後,豈非再來人乎!遂筆錄以示之。

白話文:

這就像是用微小的老鼠去拉動千斤重的弓弩,極不恰當,這正是需要不斷學習、精進,像雕刻玉石一樣,反覆琢磨的道理。相比之下,如今一些庸俗的見解,就如同井底之蛙、瓶中之醯雞,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廣闊。您能在事後提出這些深刻的見解,難道不是一位再來人嗎?因此,我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以供展示。

2. 一提金貫珠數

交霜降至春分,冬月發者,為正傷寒。表證見者,用辛熱之藥大發汗。里證見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下。此與非時傷寒不同治。方論開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從霜降節氣到春分節氣,在冬季發病的傷寒,稱為正傷寒。

如果出現表證,應使用辛溫發汗的藥物大量發汗。 如果出現裡證,應使用寒涼瀉下的藥物迅速攻下。

這種治療方法與非時傷寒不同。本文不再詳細記錄在開具藥方的步驟中。

交春分至夏至前,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用辛涼之藥微解肌,不可大發汗。里證見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下。若誤下之,未必為害,誤汗之,變不可言,當須識此。三月後得此證者,為晚發,治法同表證,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里證治相同。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從春分到夏至前,出現頭痛、發燒、不畏寒、口渴的症狀,稱為溫病。治療時使用辛涼藥物,稍稍疏散表氣,不可大發汗。若出現裡證症狀,使用寒涼藥物,急下催吐。如果誤用瀉下法,未必會造成嚴重後果,但若誤用發汗法,後果將難以預料。一定要識別這一點。三月後出現這種症狀,稱為晚發。治療方法與表證相同,與冬天正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裡證的治療方法相同。具體方論在既有的治療方法中,不再重複記載。

交夏至後,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而渴,此名溫病,愈加熱者,名熱病,只用辛涼之藥微解肌,不宜大發汗。里證見者,只用大寒之藥急攻下。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法,里證治相同。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進入夏季之後,出現頭痛發熱,沒有怕冷但口渴,這種情況稱為溫病。病情更加嚴重時,發熱加劇,稱為熱病。治療時只需使用辛寒涼性的藥物,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不宜大量發汗。如果病邪在體內,則使用極寒性的藥物快速瀉下。溫病表證的治療方法與正傷寒不同,但裏證的治療方法相同。具體的方劑記載在《本槌法》中,不再重複記載。

交秋至霜降前,有頭疼發熱,不惡寒,身體痛,小便短者,名溫病,亦用辛涼之藥加燥劑以解肌,亦不宜大發汗。里證見者,用寒涼藥急攻下。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法,里證治相同。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從立秋到霜降前,如果出現頭痛發熱、不畏寒、身體疼痛、小便量少的症狀,稱為溫病,可以使用辛涼藥物加上燥性藥物來解肌熱,但不宜大量發汗。如果是內在病症,即裡證,就使用寒涼藥物急促攻下。

溫病的表證治療方法與正傷寒不同,但裡證治療方法相同。具體的方劑記載在《本草求原·槌法》中,這裡不再重複。

其春、夏、秋三時,有患頭疼身熱,亦有惡寒者,即是感冒非時暴寒之輕,非比冬時正傷寒之重,俱用辛涼之劑小發汗。若里證見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下。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法,里證治相同。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春夏秋季,如果有的人出現頭疼、發燒的症狀,也有的人會發冷,這說明是感冒而不是嚴重的寒症,與冬季的正傷寒不同,這時都使用辛涼的藥物,讓患者微微出汗。如果出現內科疾病的證狀,則使用寒涼的藥物,迅速攻下。治療表證的方法與治療正傷寒的方法不同,但治療內證的方法相同。具體的方劑載於本槌法的正篇中,這裡不再列出。

其四時,有患頭疼,發熱惡寒,身體倦痛,骨腿痠疼,自汗出,口微渴,脈空浮大而無力,名勞力感寒證,當用溫涼之劑溫經散寒,切禁大發汗。里證見者,中和之劑加轉藥微下之,不可急攻利。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四季中,如果有的人出現頭痛、發燒怕冷、身體疲勞疼痛、骨頭和腿部痠痛、自發性出汗、口有點乾,脈象空虛浮大而無力,這叫做「勞力感寒證」。這種情況下,應該用溫涼的藥物溫暖經絡,祛除寒氣,千萬不要大發汗。如果是內因引起的,可以在藥物中加入轉藥,稍微瀉一下,但不可急於攻伐。具體的方論可以在「的本槌法」中找到,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其四時,有患頭疼,身熱惡寒,老幼相傳者,名時疫證,用辛涼之藥微解表。里證見者,急攻下。從病制宜,不與正傷寒同治法。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在四季中,有一種流行病症狀包括頭痛、發熱、畏寒,老幼相傳染,稱為「時疫證」。治療時應使用辛涼的藥物,稍微發散表邪。如果是內證,應立即攻下。根據病情調整治療,不與一般的傷寒病症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具體的方劑記載在《傷寒論》中,這裡不再重複。

若先起頭疼,發熱惡寒,已後傳里,頭疼惡寒皆除,而反怕熱,發渴譫語,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或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此為陽經自表傳入陰經之熱證,俱當攻裡,下之。設或當下失下,而變出手足乍冷乍溫者,因陽極發厥,即陽證似陰,名陽厥,急當下之。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出現頭痛、發熱、畏寒的症狀,後來熱氣傳入體內,頭痛、畏寒的症狀都消失,反而出現怕熱、口渴、說胡話的現象,或者潮熱、自汗、大便不通,甚至揭開被褥、揮手踢腳,或者出現斑點、發黃、精神錯亂的情況,這些都是陽經的熱氣從表層傳入陰經的熱證,都應該攻治體內,使用瀉下的方法。

如果處理不當,沒有及時瀉下,而出現手腳忽冷忽熱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氣極盛而導致陽極化陰,即陽證表現出像陰證的症狀,稱為「陽厥」,需要緊急使用瀉下的方法。

又有失於汗下,或本陽證,誤投熱藥,使熱毒入深,陽氣獨盛,陰氣暴絕,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紅,身發斑黃,或下利赤黃,六脈大,名陽毒發斑證,用酸苦之藥,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如大便實者,又當大寒之藥下之。此與發狂不同治。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因為過度出汗、虛脫,或者原本是陽虛的體質,卻誤用溫熱藥物,導致熱毒深入,陽氣過盛,陰氣極度衰竭,就會出現登高唱歌、脫衣奔跑、大聲叫罵、極度口渴、面赤目紅、身體發黃,或者拉紅色或黃色的下痢,脈搏強大等症狀,稱為「陽毒發斑證」。治療方法是使用酸苦味的中藥,幫助陰氣恢復,引發大汗,解毒祛濕。如果患者大便不通,還需要使用寒性中藥瀉下。這種情況與發狂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具體的治療方法記載在《傷寒論》中,不再重複記載。

若初病起無頭疼,無身熱,就便怕寒厥冷,腹痛嘔吐,瀉利不渴,蜷臥沉重,戰慄,脈沉細,此為直中陰經真寒證,不從陽經傳來,當用熱藥溫之。如寒極而手足厥冷,過乎肘膝者,因寒極發厥,名陰厥,急當救里,溫之。此與陽厥不同治。

白話文:

如果剛開始發病時,沒有頭痛、發燒,但卻畏寒發抖、腹痛嘔吐、腹瀉但不想喝水、蜷縮著身體感覺沉重、發抖,脈象沉細,這是直接傷及陰經的純寒證,不是從陽經傳來的,應使用熱藥溫暖治療。如果寒冷過度導致手腳冰冷,超過肘部和膝蓋,這是因為寒冷過度導致昏厥,稱作陰厥,急需救急,溫暖治療。這與治療陽厥不同。

又有初病起,外感寒邪,內傷生冷,內既伏陰,內外皆寒,或本真陰,誤投涼藥,使陰氣獨盛,陽氣暴絕,以致病起手足厥冷,腰背強重,頭眼眶痛,嘔吐煩悶,下利腹痛,身如被杖,六脈沉細,渴飲不下。

白話文:

此外,在疾病初期,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內在又受到寒涼之物的損傷,內部伏有陰氣,內外都寒冷,或是本來就有陰寒體質,卻誤服涼性藥物,導致陰氣過盛,陽氣驟然衰竭,於是誘發了疾病,表現為手足冰冷,腰背僵硬沉重,頭部和眼眶疼痛,嘔吐煩悶,腹瀉腹痛,身體就像被棍棒打過一樣,六部(手足三陰三陽脈)脈象沉弱細小,口渴卻喝不下水。

已後毒氣漸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腹痛轉甚,心下脹滿,結硬如石,燥渴欲死,冷汗不止,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速灸關元、氣海,須服大熱之劑溫之,此名陰毒,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

白話文:

之後病毒加重,侵入腹內攻入心臟,咽喉出現不適,腹痛加劇,心下脹滿,腹部硬得像石頭一樣,口乾舌燥,瀕臨死亡,冷汗不止,有時發出呻吟聲,指甲和臉色發青發黑,這時應立即灸關元穴和氣海穴,並且服用大熱的藥物溫補身體。這種情況稱為陰毒,需要使陽氣恢復,出現大汗排出後才能解毒。

若夏月大發熱,頭疼燥渴,背惡寒,微汗,脈虛無力,口齒燥者,名中暑,用寒涼之劑清之。方論開在雜證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在夏天天氣炎熱時,出現發高燒、頭痛、口乾舌燥、後背怕冷、微微出汗,脈搏虛弱無力,口乾舌燥等症狀,則稱為中暑,需要使用寒涼藥物進行治療。具體的藥方請參考雜證類的內容,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若病人身微熱,煩躁,面赤戴陽,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沉細無力,此陰發躁,名陰躁,當用辛熱之藥溫之,不宜涼劑。誤用之,其躁急渴甚,必死矣。若病人身冷,脈沉細而疾,雖煩躁,不欲傾水入口者,此名陰盛格陽,亦用大熱之劑溫之。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病人輕微發熱、煩躁不安、臉色發紅、陽氣升浮、想坐在水井裡,脈象沉細無力,這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亢盛,稱為「陰躁」,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不宜使用寒涼的藥物。誤用寒涼藥物,會加重煩躁口渴的症狀,病人很可能會死亡。

如果病人身體發冷、脈象沉細而快速,雖然也有煩躁不安的症狀,但是不願意喝水,這是因為陰氣過盛阻滯陽氣,也應該用大熱的藥物來溫補。具體的藥方請參閱「本槌法」中的討論,這裡不再贅述。

一傷寒,失於汗下,使熱邪傳裡,燥渴譫語,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硬痛,或身黃,是下焦蓄血如狂證。此與陽狂不同治,宜下盡黑物則愈。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傷寒病治療時不正確,導致汗液過多,導致熱邪進入體內,出現口乾舌燥、神志不清、小便自利、大便發黑、小腹疼痛,或身體發黃等症狀,這表明下焦積血如發狂一樣。這種情況與陽狂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需要將積血全部排出體外才能痊癒。具體的治療方法在《的本槌法》中已經記載,這裡不再重複。

一傷寒,初得病與表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因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太陽經之裡證也,自有太陽經之裡藥治,不與陽狂同治法。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當一個人患上傷寒時,病初表證發熱,但是會有胡言亂語、心煩意亂、神志不清的表現,這種情況是熱邪結聚在膀胱,導致神志不清,屬於太陽經裡證。太陽經裡證有專門的治療方法,與陽狂(指熱邪傷及陽經導致的神志不清)的治療方法不同。具體的治療方劑記載在《本草備要》的槌法中,這裡不再重複。

一傷寒,小水不利,大便實,小腹滿,燥渴譫語,怕熱,身目黃,此名濕熱發黃,輕則疏利,重則大下。此與血證發黃不同治。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傷寒後出現小便失利、大便不通、小腹脹滿、口乾口渴、說胡話、怕熱、身體和眼睛發黃等症狀,這是濕熱引起的黃疸,症狀輕微的,以疏利的方法治療,症狀嚴重的,則用大瀉的方法治療。這種黃疸與血虛引起的黃疸治療方法不同。具體的方劑論述記載在以前所著的《的本槌法》中,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一傷寒,失於汗下,血熱不散,故成發斑,大抵不宜發汗,輕則化之,重則下之。起於胸腹,先紅後赤者,曰發斑。起於手足,先紅後黃者,曰蚊跡。臨病之際,宜詳審焉。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在傷寒過程中,過度出汗而導致血熱不消,就會形成發斑。一般來說,不宜再出汗。症狀輕微者,可用藥物化解;症狀嚴重者,可用瀉藥通便。

發斑從胸腹開始,最初は呈紅色,後來變深紅色。從手足開始,一開始是紅色,後來變黃色,稱為蚊跡。醫生在診治時,應仔細觀察發斑的具體情況。具體的治療方法,請參閱《本草綱目》中的「槌法」章節,這裡不再贅述。

一傷寒,少陰證,惡寒發熱,無頭疼,誤以大發汗,使血從耳、目、口、鼻中出者、名陰血,多不治。此與鼻衄陽血不同治。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當患有傷寒,屬於少陰病證時,出現畏寒發熱,但不頭痛的症狀,如果錯誤地使用大發汗法,會導致血液從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中流出,稱為「陰血」,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治癒。這種情況與鼻出血的「陽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具體的治療方法記載在經典的「傷寒論」中,在此不贅述。

一傷寒,太陽證,發熱惡寒,頭痛,或微喘,鼻中出血者,為衄血,名陽血,須分點滴成流。此與陰血不同治。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當患有傷寒,屬於太陽病證時,出現發燒、怕冷、頭痛,或輕微喘息,鼻中出血的症狀,稱為「陽血」,應區別為「點滴出血」和「血流不止」兩種情況。這種情況與「陰血」不同,需對症下藥。詳細的治療方法記載在「的本槌法」中,在此不再贅述。

一傷寒,失於汗下,邪熱傳裡,使水涸糞燥,大便不通,必發譫語,或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燥渴,口出無倫語,亦譫語,凡此皆實,當寒涼之劑下之。又有汗多亡陽,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或自利清穀,譫語者,凡此皆虛,當辛熱之劑溫之。此與狂言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傷寒病時不當發汗,邪熱會侵入體內,導致體液乾枯、大便乾燥不通暢,就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或者心窩疼痛,腹瀉清水,口渴,說出混亂無序的話,這也是胡言亂語。凡是這些情況都屬於實症,應該用寒涼藥物通下。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或者腹瀉後腹瀉不止,身體疼痛,或者自行排出清澈的體液,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凡是這些情況都屬於虛症,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溫補。這些情況與真正的狂言妄語不同。具體的方藥論述已記載在《傷寒論》中,這裡不再重複。

一傷寒,餘熱不除,蘊在心包,使精神短少,冒昧昏沉,睡中言語一二句者,名獨語,宜涼劑清之。此與譫語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一次傷寒之後,餘下的熱氣沒有完全消除,積聚在心包,導致精神萎靡,頭暈腦脹,在睡夢中斷斷續續地說話,這種情況稱為「獨語」。需要使用清涼的藥劑來治療,與神志不清地說胡話不同。治療方法記載在《傷寒論》的「心包絡病」篇中,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一傷寒,因汗下後正氣虛而本音失,則鄭重語散不知高下,大小便自利,手足冷,名鄭聲,宜中和之劑治之。此與獨語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當患者傷寒後,由於出汗過多導致正氣虛弱,原本的聲音失去力度,說話時語氣氣虛散亂,無法分辨高低音,大小便不由自主地排出,手腳冰冷,這種情況稱為「鄭聲」。應使用中和的藥劑治療。此症狀與「獨語」不同。具體的方劑在「的本槌法」中已經記載,不再重複書寫。

一傷寒,瘥後交接淫欲,無病人反得病者,名陰陽易,宜清涼解毒之劑治之。此與女勞復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當遇到傷寒病,因汗出或排泄過多而虛脫,導致氣息不順暢,上氣不接下氣的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短氣」。治療時應區分虛證和實證。這種病症與喘息不同。對於治療方法,請參閱相關的醫學典籍。 一傷寒,瘥後交接淫樂,不因易自病後發者,名女勞復。與前陰陽易同治法。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失於汗下,或因汗下後虛,令人氣逆不相接續者,名短氣,分虛實治之。此與喘證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失於汗下,或因飲水過多,令人抬肩擷肚,氣逆上者,名發喘,分表裡水氣治之。此與短氣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對於傷寒病人,如果發汗或喝水過多,會導致患者聳肩抱腹,氣息上逆,稱為「發喘」。治療方法是區分表裡水氣。這種類型的喘息與短氣不同。治療方法記載在「本槌法」中,不再重複記載。

一傷寒,麻黃湯證,誤下之,心下滿悶不痛者,名痞氣,分虛實治之。此與結胸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應使用麻黃湯,但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導致心下部位感到悶脹而不疼痛的,稱為「痞氣」。治療方法分為虛實兩類。這種情況與「結胸」症不同。具體的治療方法記載在前一部的《槌法》中,不再在此重複記載。

一傷寒,桂枝湯證,誤下之,心下滿硬而痛,名結胸,分緩急治之。此與痞滿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出現桂枝湯證的症狀,卻誤用下法治療,導致心下滿脹堅硬疼痛,叫做結胸,需要根據病情的緩急程度分別治療。這種情況與痞滿病症不同,治療方法在《傷寒論》的本槌法中已有詳細記載,這裡不再重複。

一傷寒證,病一陽經,或三陽經同病不傳者,名合病,分在經過經治之。此與並病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只傷及一個陽經,或同時病及三個陽經,但它們並不互相傳播,這稱為合病,分別依照受病經絡進行治療。這種情況與並病不同。相關的方劑論述已在基本的針灸治療法中介紹,這裡不再重複。

一傷寒證,一陽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者,名並病,分在經在腑治之。此與合病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如果傷寒後,陽經的病症尚未完全痊癒,又傳染到其他經脈時,稱為「並病」。這種情況下,治療時需要針對經脈和腑臟同時進行。與「合病」(指同時患上不同的疾病)不同,並病的治療方法記載在其他章節中,這裡不再重複。

一傷寒,或汗下太過,或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虛逆,聲濁惡而長,名噦。此與乾嘔不相類。輕則和解疏利,重則溫散。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當人患上傷寒時,如果出汗過多、過度飲用冷水,寒水交戰,會導致身體虛弱,呼吸困難,聲音沙啞且長時間的嘶啞,這種情況稱為「噦」。噦與乾嘔不同。症狀輕微時,可以採用和解疏利的治療方法;症狀嚴重時,則需要溫散的治療方式。詳細的治療方法記載在《本槌法》中,這裡就不再重述。

一傷寒,熱在胃口,與穀氣並,熱氣上熏,無物,名乾嘔,分實熱水氣治之。此與噦證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當寒邪侵犯人體,熱邪停留在胃部,和食物的氣息混在一起,熱氣向上燻蒸,沒有任何東西(吐出),這叫做乾嘔,可用溫熱水氣來治療這種實熱水氣引起的乾嘔。這種情況與噦(嘔吐)的症狀不同。具體的治療方法記載在《醫典》的「槌法」中,這裡不再重複。

一傷寒,有頭疼,發熱惡寒,脈沉,此名太陽脈似少陰,當辛溫之劑散之。與少陰證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一旦發生傷寒,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脈搏沉細,這種情況被稱為太陽經脈類似於少陰經脈,應當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治療。與少陰經證不相同。具體的方劑論述已經記載在《傷寒論》中,不再重複敘述。

一傷寒,無頭疼,止則發熱惡寒,脈沉,此名少陰證似太陽,當辛溫之劑散之。與太陽證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頭疼,惡寒身熱者,名表熱,以辛散之。與裡熱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當遇到沒有頭痛的傷寒時,症狀表現為:停止發作時會發熱惡寒,脈搏深沉。這種情況被稱為少陰徵象,類似於太陽徵象,應當使用辛溫的藥物來散寒。它與太陽徵象不完全相同。詳細的藥方記載在《傷寒論》的本槌法中,就不在此重複了。

一傷寒,無頭疼,無惡寒反怕熱,燥渴口苦,舌乾譫語,大便實,名裡熱。此與表熱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一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者,名表惡寒,當辛甘散之。此與里惡寒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當發生傷寒時,如果沒有頭痛、畏寒,反而怕熱,感到口渴且發苦,舌頭乾澀,胡言亂語,大便乾結,這說明體內有熱。這種情況與表熱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記載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重複記載。

一傷寒,無頭疼,無身熱而惡寒,厥冷蜷臥,不渴,或吐瀉腹痛,戰慄者,名里惡寒,當辛熱之劑溫之。此與表惡寒不相類。方論開在的本槌法中,不再錄。

白話文:

得了傷寒,沒有頭痛,也不發燒卻怕冷,手腳冰冷蜷縮躲在被窩裡,不口渴,或者嘔吐腹瀉和發抖的,都叫內裡怕冷,應當用辛熱的藥物溫暖它。這種情況跟外感怕冷不一樣。藥方的論述已經在陰陽平衡方法中講過了,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