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2)

1. 傷寒伏陰脈大論用藥之誤

夫病身不熱,頭不疼,初起怕寒,四肢厥冷,腹痛嘔吐,泄瀉,蜷臥,沉默不渴,脈來沉遲無力,人皆共知為陰證必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脈大,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殊不知陰證不分熱與不熱,須憑脈下藥,至為切當。不問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不可與涼藥,服之必死,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裡之寒,隨手而愈。若內有沉寒,必須薑、附以溫之,切忌發泄。

脈雖洪大,按之無力,重按全無者,陰脈也。若將伏陰之證而誤作熱證,用涼藥治之,則渴愈盛而燥愈急,豈得生乎?此取脈不取證也。

白話文:

《傷寒伏陰脈大論用藥之誤》:

當患者身體不發熱、頭不痛,初期症狀表現為怕冷、四肢冰冷、腹痛嘔吐、腹瀉、蜷縮臥床、沈默不語且不覺口渴,脈象沈遲無力時,人們通常都能明確判斷這是陰證。然而,若出現發熱、面色發紅、煩躁不安、掀開衣被、脈象洪大等症狀時,許多人反而無法辨識,誤以為是陽證而錯誤使用寒涼藥物,導致許多患者因此喪命。

其實,陰證的判斷關鍵不在於是否發熱,而應以脈象為依據來用藥,這才是最準確的。不論脈象浮沈或大小,只要觸診時感覺脈搏無力,重按甚至完全摸不到,就是「伏陰」之證,此時絕不可使用寒涼藥物,否則服用後必死無疑。應立即給予「五積散」一劑,以疏通表裡之寒,往往能迅速痊癒。若體內有深層寒邪,則必須使用生薑、附子等溫熱藥物來驅寒,切忌使用發散解表的治法。

即使脈象看似洪大,但輕按無力,重按全無,這仍是陰脈的表現。若將伏陰證誤認為熱證,用寒涼藥物治療,只會使口渴加劇、煩躁更甚,患者如何能存活?因此,診斷此證的關鍵在於脈象,而非表面症狀。

2. 傷寒伏脈辯

夫頭疼發熱,惡寒,或一手無脈,兩手全無者,庸俗以為陽證得陰脈,便呼為死證不治。殊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便為陰伏,故脈伏必有邪汗也,當攻之。又有傷寒病至六七日以來,別無刑剋證候,或昏沉冒昧,不知人事,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正汗也,勿攻之。此二者,便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

正所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理可見也。當攻者,發汗,冬用麻黃湯,三時用羌活沖和湯。勿攻者,止汗,五味子湯。各有治法,當謹記之。

白話文:

《傷寒伏脈辨》

頭痛、發熱、怕冷,有時一隻手摸不到脈搏,或兩手都無脈,一般人以為這是陽症卻出現陰脈,便斷定為死症無法治療。其實這是因為寒邪無法發散,被陰氣阻滯,所以脈象隱伏,必定有邪汗鬱結,此時應當用發汗法治療。

另有一種情況,傷寒病到了六七天後,沒有其他嚴重症狀,但患者昏迷迷糊、不省人事,六脈沈靜甚至無脈,這是正氣將要發汗的徵兆,不可用攻法治療。這兩種情況,就像久旱將雨時天空陰沈,雨後萬物復甦,是陽氣恢復的吉兆。

正如要下雨前天氣悶熱,雨過天晴後反而涼爽,道理相同。該發汗時,冬季用麻黃湯,其他季節用羌活沖和湯;不該發汗時,用五味子湯止汗。治療方法各有不同,需謹記於心。

3. 傷寒言證不言病論(詳見瑣言中)

言證不言病者,深有理哉!夫證之一字,有明證、見證、對證之義存。且如婦證奸而贓證盜,刃證殺而病對證,不得辭而無逃其情矣。人之心、肝、脾、肺、腎,藏而不見,若夫耳、目、口、鼻、舌,則露而共見者也。五臟受病,人焉知之?蓋有諸中,必形諸外。肝病則目不能視,心病舌不能言,脾病口不知味,肺病則鼻不聞香臭,腎病則耳不聽聲,以此言之,其證最親切矣。其太陽經受病,證出頭疼身熱,惡寒。

一或傷之,本經之證見矣。將此首經論之,余經不言可知,吾故曰傷寒言證不言病耳。

白話文:

傷寒言證不言病論

談論症狀而不直接說疾病,這其中蘊含深刻道理!「證」這個字,包含明證、見證、對證的意義。就像婦人的行為能證明通姦,贓物能證明盜竊,兇器能證明殺人,而疾病則通過症狀來對應,無法隱瞞真實情況。

人的心、肝、脾、肺、腎深藏體內,無法直接觀察;但耳、目、口、鼻、舌則顯露在外,眾所周見。五臟生病時,人們如何得知?因為內在的病變,必然會顯現在外在。肝病則眼睛看不清楚,心病則舌頭無法言語,脾病則口中失去味覺,肺病則鼻子聞不到香臭,腎病則耳朵聽不見聲音——由此可見,症狀的表現最為直接明確。

例如太陽經受病,症狀表現為頭痛、身體發熱、怕冷。一旦受到傷害,本經的症狀便會顯現。以此主要經脈為例,其他經脈的狀況不言自明。因此我說:傷寒論述症狀而不直接談論疾病。

4.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論(詳見瑣言中)

傳足不傳手者,此庸俗之謬論也,豈有是哉!人之充滿一身,無非血氣所養,晝夜循環,運行不息,豈有隻行足而不行手乎?況風寒之中人,先入榮衛,吾故明其所由。蓋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凝凜冽,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冒之者,則二經受病。

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施春令,而亦受傷者,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中土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受傷者,土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寄旺於四時,終始於萬物,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況表邪傳裡,必歸於胃而為燥屎,用承氣湯下之,胃氣和矣。

手之六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也。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設或不傳,氣逆作喘,何經而來?如謂不然,仲景設有桂枝、麻黃,乃肺經藥也,豈虛言哉?

白話文:

主題: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論(詳見瑣言中)

內容:

所謂“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的說法,不過是庸俗的謬論,哪有這種道理!人體全身都由氣血滋養,晝夜循環運行不息,怎麼可能只運行於足經而不行於手經?況且風寒侵襲人體,首先侵入營衛,我在此闡明其緣由。

傷寒是指冬季感受寒邪而即時發病的病症。冬季屬坎水主令,氣候嚴寒凜冽,水結冰、地凍結,此時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正主司其令,若觸犯寒邪,這兩經便會受病。

其次,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在冬季之後接著主掌春令,也可能受傷。因為風木之令始於大寒節氣(正值十二月),直到春分後才轉為溫令,所以風寒也能傷及這兩經。至於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屬中土,雖與冬季無直接關聯,但仍可能受傷。因土無固定方位、不專主某一時令,而是寄旺於四季、貫穿萬物始終,因此四季的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及脾胃。

此外,表邪若傳里,必歸於胃而形成燥屎,此時用承氣湯攻下,胃氣便能調和。

手之六經主司夏秋季節,因此較少受冬季寒邪所傷。足之六經之所以常受傷,是因其所主的時令與境界使然。若說“寒邪多傷足經而少傷手經”尚可,但斷言“只傳足經不傳手經”則大錯特錯。若不傳手經,那麼氣逆作喘的症狀又是從何經而來?若不信此理,試看仲景所設的桂枝湯、麻黃湯,正是肺經之藥,豈會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