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1)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1)
1. 傷寒少陰證似太陽太陽脈似少陰為反用藥不同論
蓋太陽病脈似少陰,少陰病證似太陽,所以謂之反,而治當異也。今深究其旨,均自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疼,故為太陽病,脈當浮,今反脈不浮而沉者,以裡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今身體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使里不虛寒,則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證也。
均自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當無熱,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膚鬱閉而為熱,而在裡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在裡,則外必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證,而屬正少陰四逆湯證也。以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尤輕,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
此四逆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所謂太陽少陰,脈沉發熱雖同,而受病有無頭疼與用藥自別,故並言之耳。若誤治之,其死必矣。
白話文:
主題: 傷寒少陰證與太陽證相似,太陽脈與少陰脈相似,但用藥不同的論述
內容:
太陽病的脈象類似少陰,少陰病的症狀類似太陽,因此稱為「反證」,治療方法也應不同。深入探究其原理,兩者皆可能出現脈沈與發熱的現象。
若患者有頭痛,應屬太陽病,脈象本應浮,但反而出現脈沈,這是因為體內虛寒已久,正氣衰弱所致。此時身體疼痛,應先救裡,使正氣增強,將邪氣逼出體外,而乾薑、生附子也能透過發汗來解除病邪。假使體內無虛寒,則脈象應浮,此時才是真正的太陽病麻黃湯證。
同樣是脈沈發熱,若無頭痛,則屬少陰病,本應無發熱,但若寒邪在表,皮膚鬱閉而發熱,體內卻無熱,此時應使用麻黃、細辛來發散表邪之熱,並以附子溫暖少陰經脈。假使寒邪在裡,則外表不會發熱,反而會出現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等症狀,此時才是真正的少陰病四逆湯證。由此可見,表邪浮淺、發熱的反證較輕,而正氣衰弱、脈沈的反證較重。
四逆湯的藥性並不比麻黃附子細辛湯輕。由此可知,熟附子配合麻黃,發散中帶有補益;生附子配合乾薑,補益中帶有發散。雖然太陽病與少陰病都可能出現脈沈發熱,但根據有無頭痛及用藥差異,可區分兩者。若誤治,後果將十分嚴重。
2. 傷寒陰陽寒熱二厥辯
陰陽二厥,治之一差,死證立判。夫陽厥者,先自三陽經氣分,因感寒邪,起於頭疼發熱,惡寒,已後傳進三陽血分,變出四肢厥冷,乍溫,大便燥實,譫語發渴,揚手擲足,不惡寒反怕熱,脈沉有力,此見傳經熱證,謂之陽厥。陽極發厥者,即陽證似陰,外雖有厥冷,內有熱邪耳。
蓋因大便結實,失下,使血氣不通,故手足乍冷乍溫也。如火鍊金,熱極金反化水。水寒極而成冰,反能載物。厥微熱亦微,四逆散;厥深熱亦深,大承氣。正謂亢則害其物,承乃制其極也。若醫人不識,疑是陰厥,復進熱藥,如抱薪救火矣。
夫陰厥者,因三陰經血分自受寒邪,初病無身熱,無頭疼,就便惡寒,四肢厥冷,直至臂脛以上,過乎肘膝不溫,引衣蜷臥,不渴,兼或腹痛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沉遲無力。此為陰經直中真陰寒證,不從陽經傳入,謂之陰厥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溫之,勿令誤也。
白話文:
《傷寒陰陽寒熱二厥辨》
陰陽兩種厥證,若治療有誤,將立即危及生命。
陽厥的成因是:寒邪先侵襲三陽經的氣分,初始出現頭痛、發熱、怕冷等症狀;之後邪氣深入三陽經的血分,轉為四肢忽冷忽熱、大便乾硬、說胡話、口渴、躁動不安、不怕冷反怕熱、脈象沈而有力。這是熱邪傳經的表現,稱為陽厥。陽熱至極而發厥冷,實為陽證似陰——外表雖冷,體內實為熱邪作祟。
此因大便不通未及時瀉下,導致氣血阻滯,故手足時冷時溫。如同烈火熔金,熱極則金屬化為液態;水寒至極結成冰,反能承載重物。若厥冷輕微,內熱也輕,用四逆散;厥冷深重,內熱熾盛,則用大承氣湯。這正是“亢盛則傷物,瀉下可制其極”之理。若誤判為陰厥而用熱藥,無異於抱薪救火。
陰厥的成因是:寒邪直接侵襲三陰經的血分,起病即無發熱頭痛,僅見怕冷、四肢冰冷延伸至肘膝以上、蜷縮裹衣而臥、不渴,或伴腹痛吐瀉、發抖、面色慘白、口吐涎沫、脈象沈遲無力。此為寒邪直中陰經的真寒證(非由陽經傳入),稱為陰厥。輕者用理中湯,重者用四逆湯溫補,絕不可誤治。
3. 傷寒結胸痞滿辯(詳見瑣言中)
傷寒結胸者,今人不分曾下與未下,便呼為結胸,便與枳桔湯,反成真結胸者有之。殊不知乃因下早而成,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者,雖滿悶,尚為在表,正屬少陽部分,只消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悶。如未效,則以本方對小陷胸湯,一服豁然,其妙如神。
秘之,莫與俗人言之耳。若因下早而成者,方可用陷胸湯,分淺深從緩而治之,不宜太峻,此乃清道至高之分,若過下之,則傷元氣也。太陽證,發熱惡寒,頭疼無汗,此寒傷榮血,當服麻黃湯發散。醫者不達而誤下之,榮血重傷而成痞滿。太陽證,頭疼惡寒,發熱自汗,此風傷衛氣,當服桂枝湯散邪實表。
醫者不達而誤下之,衛氣重傷而成結胸。蓋言榮衛,陰陽也。若言寒熱陰陽證者,則誤之甚矣。治法又錄於後條。
白話文:
【傷寒結胸與痞滿的辨證(詳見《瑣言》中)】
關於傷寒的「結胸」,現今的人不區分患者是否已經使用瀉下法,便一概稱為結胸,直接給予枳桔湯治療,結果反而導致真正的結胸症狀出現。其實,結胸多因過早使用瀉下法而形成;若未經瀉下,則並非結胸,而是表邪傳至胸中,尚未深入臟腑。此時雖有胸悶脹滿,仍屬表證,屬於少陽經的範疇,只需用小柴胡湯加入枳實、桔梗來緩解悶脹。若未見效,再以本方配合小陷胸湯服用,往往能迅速見效,效果極佳。
此方法需保密,切勿隨意告知見識淺薄之人。若因過早瀉下而形成結胸,才可使用陷胸湯,並根據病勢輕重緩慢調治,不宜過於峻猛。因為胸膈屬於人體清氣運行的至高部位,若過度瀉下,恐損傷元氣。
太陽病證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此為寒邪傷及榮血,應服用麻黃湯發散風寒。若醫者不明此理而誤用瀉下法,導致榮血受損,便會形成「痞滿」。
太陽病證見頭痛、惡寒、發熱、自汗,此為風邪傷及衛氣,應服用桂枝湯疏散風邪、固護肌表。若醫者誤用瀉下法,導致衛氣受損,則會形成「結胸」。
需知「榮衛」即陰陽之別,若將寒熱陰陽證候混為一談,便是嚴重錯誤。具體治法將於後文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