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1)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1)
1. 傷寒
傷寒之病,非比雜科,乃大方脈之首務也。其間脈理精深,艮震無常,死生反掌,甚所難明。苟或有稱治傷寒者,未免羊質虎皮,然則名譽虛隆,而實德則病矣。余早年盲學,昏昏如蠅觸牖,後得漢長沙張仲景先師治法,所得石函遺著,名曰《遺芳嘉秘》,玩而誦之,以開茅塞,手足舞蹈,不自知也。
白話文:
傷寒病不同於其他疾病,它是中醫大家們最重視的。其中脈理深奧複雜,變化多端,生死懸於一線,讓人難以理解。如果有人自稱擅長治療傷寒,恐怕只是外強中乾。名聲雖然響亮,但實際的醫術卻很差。我年輕時也曾盲目學習,像蒼蠅亂撞一般毫無頭緒。後來纔得到了漢代長沙名醫張仲景的治療方法,還得到了他留下的珍貴著作《遺芳嘉祕》。我反覆研究誦讀,茅塞頓開,興奮得手舞足蹈,連自己都不知道。
數試數驗,豈不珍重哉!第恐吾老,子亦猶前之昏學,臨病無措,故將遺旨,應手得心訣法,纂以成集,名曰《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存與朝夕備覽,以看省己之愚。原夫傷寒之脈,浮、大、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其弦、緊、浮、滑、沉、澀六者,為殘賊之脈,故諸脈作病。
白話文: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土緩,為四季之正脈。浮、沉、遲、數為客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呼出心肺為陽,吸入腎肝為陰。一呼一吸為一息。寸口為陽,尺澤為陰,中為關界。陽主氣,陰主血;血為榮,氣為衛;寒則傷榮,風則傷衛;理自然也。所謂傷寒之病,從淺入深,先以皮膚肌肉,次入筋骨腸胃,專以浮、中、沉、遲、數辯其陰陽寒熱及表裡虛實而斷之矣。諸浮為在表,輕手於皮膚之上便得之,曰浮。
春天脈象像琴絃,夏天脈象奔放,秋天脈象粗糙,冬天脈象沉實,土脈緩和,這是四季正常脈象。浮、沉、遲、數是偶發脈象。左側是「人迎」穴,右側是「氣口」穴。呼出時心肺屬陽,吸入時腎肝屬陰。一呼一吸是一個呼吸。寸口屬陽,尺澤屬陰,中間是關位。陽脈主氣,陰脈主血;血為營養,氣為防禦;受寒損傷營養,受風損傷防禦;這是自然的道理。所謂傷寒的疾病,由淺入深,先傷皮膚肌肉,再入筋骨腸胃,主要是通過浮脈、中脈、沉脈、遲脈、數脈來辨別陰陽寒熱和表裡虛實,就可以診斷出病症。各種浮脈都是病在表,用手輕按皮膚就能摸到,稱為浮脈。
白話文:
春天的脈象應該像琴弦一般柔和而有彈性,夏天的脈象則應當強勁而奔放,秋天的脈象偏粗糙,冬天的脈象則沉穩而實在,而屬土的脈象(如脾胃)則應當是緩和的,這些都是四季中正常的脈象表現。浮、沉、遲、數則是脈象變化中的特例。人體左側的脈搏反映的是「人迎」的狀態,右側則反映「氣口」的情況。呼氣時,與心肺相關的屬陽;吸氣時,與腎肝相關的屬陰。一次完整的呼吸包括一呼一吸。脈診中,寸部屬陽,尺部屬陰,二者之間的部位稱為關。陽脈主管氣的運行,陰脈則主導血液的循環;血液提供身體營養,氣則負責防禦外邪;受寒主要損及身體的營養系統,而受風則易傷及身體的防禦系統;這是自然界的生理法則。所謂的傷寒病,其病程由淺入深,起初影響皮膚和肌肉,隨後逐步深入到筋骨和腸胃,通過觀察浮脈、中脈(關脈)、沉脈、遲脈、數脈等脈象特徵,可以辨別疾病的陰陽、寒熱以及表裡虛實,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各種浮脈的表現,均提示病邪停留於身體的表層,輕輕按壓皮膚就能感受到跳動,這被稱為浮脈。
略重指於皮膚之下,肌肉之上,陰陽各半得之,曰中,證屬半表半裡。諸沉為在裡,重手於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之,曰沉,屬陰。諸遲為在臟,屬寒。諸數為在腑,屬熱。陰陽、寒熱、虛實,用在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陽,為熱,為實。無力者,為陰,為寒,為虛。
白話文:
輕微的觸診壓力,用在皮膚之下,肌肉之上,如果同時摸到陰脈和陽脈,就稱為「中」,症狀屬於半表半裡。
按壓較重的力度,用在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才能摸到,就稱為「沉」,屬於陰脈。
緩緩按壓,就能感覺到脈搏,說明脈象在臟腑,屬於寒證。
快速按壓,就能感覺到脈搏,說明脈象在腑,屬於熱證。
陰陽、寒熱、虛實,都可以通過有力的和無力的觸診來區分。有力的脈象,屬於陽脈、熱證、實證。無力的脈象,屬於陰脈、寒證、虛證。
雜病以弦為陽,傷寒以弦為陰。雜病以緩為弱,傷寒以緩為和。傷寒以大為病進,以緩為邪退。緩為胃脈,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傷寒病中有神脈,如脈中有力,即為有神。神者,氣血之先也。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必有正汗也。寸口陽脈中,或見沉細者,但無力者,為陽中伏陰。
白話文:
雜病與傷寒脈象區別:
- 雜病的「弦脈」表示陽氣過亢。
- 傷寒的「弦脈」表示陰氣過盛。
- 雜病的「緩脈」表示氣血虛弱。
- 傷寒的「緩脈」表示病勢平穩。
傷寒脈象的其他特點:
- 「大脈」表示病情加重。
- 「緩脈」表示病邪減退。
- 「緩脈」是胃脈,胃氣充足表示生機,不足表示死亡。
「神脈」與脈象強弱:
- 傷寒病中出現的「神脈」,表示有氣血支撐。
- 「神」是氣血的來源。
「伏脈」現象:
- 「雙伏」指兩隻手的脈搏都消失,表示正汗即將出現。
- 「單伏」指一隻手的脈搏消失,表示正汗即將出現。
「陽中伏陰」脈象:
- 寸口脈中的陽脈出現「沉細」且無力的情況,稱為「陽中伏陰」。
尺部陰脈中,或見沉數者,為陰中伏陽。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微而無力,為重陰。寸口細微如絲,為脫陽;尺部細微無力,為脫陰。寸脈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實,宜汗。浮而無力,主風邪表虛,宜實。尺脈沉而有力,主陽邪在裡,為實,宜下;無力,主陰邪在裡,為虛,宜溫。
白話文:
尺脈的陰部脈象中,如果出現沉重的且脈搏數快的情形,代表陰中藏著陽氣。寸脈脈搏數快、有力,說明陽氣旺盛;尺脈脈搏細弱無力,說明陰氣過重。寸脈細微如絲,表示陽氣不足;尺脈細微無力,表示陰氣不足。寸脈浮起有力,主寒邪在體表且實熱,宜發汗治療。寸脈浮起無力,主風邪在體表且虛弱,宜補虛治療。尺脈沉下有力,主陽邪在體內且實熱,宜攻下治療;尺脈沉下無力,主陰邪在體內且虛弱,宜溫補治療。
寸脈弱而無力,切忌發汗。尺脈弱而無力,切忌汗下。初按來疾去遲,名曰內虛外實;去疾來遲,名曰內實外虛。尺寸俱同,名曰緩。緩者,和而生也。汗下後脈靜者,生;燥亂身熱者,死,乃邪氣勝也。溫之後脈來歇止者,正氣脫而不復生也。純弦之脈,名曰負。負者,死。
按之解索,名曰陰陽離。離者,死。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寸脈弱而無力:**不要發汗。
尺脈弱而無力: 不要使用瀉下法出汗。
初按時脈來得快、去得慢: 表示內虛、外實。
去脈快、來脈慢: 表示內實、外虛。
寸脈、尺脈都相同,呈現緩脈: 表示平和生髮。
發汗或瀉下後,脈搏平靜: 表示生機。
發汗或瀉下後,脈搏燥亂、身體發熱: 表示死亡,邪氣旺盛。
溫暖後,脈搏來了一陣就停止: 表示正氣虛弱,無法恢復。
純弦脈(脈搏緊而平直): 表示死亡。
2. 傷寒標本論治
病之有標本,猶草之有根苗。拔茅須連其茹,治病必求其本。標本不明,處方何據?所謂瞑目夜行,無途路而可見矣。原夫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經為標。病氣為本,臟腑經絡受病為標。先受病為本,次受病為標。且如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其經標本,膀胱、小腸也。膀胱寒水為本,其脈循脊上連風府,故頭疼脊強。
白話文:
疾病有標本,就像植物有根莖。要拔草,必須連根拔起;要治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如果標本不明,開藥方就沒有依據,就像閉著眼睛走夜路,沒有路可走一樣。
根本在於六種外感之氣,而標則在於三陰三陽經。致病之氣是根本,而臟腑經絡受損是標。先受傷的部位是根本,後受傷的部位是標。
比如說,如果寸脈和尺脈都浮起,說明太陽經受到了病邪的侵犯。太陽經的標本是膀胱經和小腸經。膀胱經中的寒水是病本,其脈絡沿著脊背向上,連接到風邪匯聚的風府穴,所以會出現頭疼、脊背強直的症狀。
小腸為標,主發熱。其正冬月時,在本者麻黃湯,在標者桂枝湯,余月改用沖和湯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其經標本,大腸與胃也。大腸為標,燥金為本,大腸與肺為表裡。但發熱,解肌湯。本脈絡鼻循目,故目痛鼻乾,不眠,虛則汗解,實則大柴胡、承氣選用。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
白話文:
小腸經是熱症的表證,主要負責發熱。在冬季,如果發熱屬本證,可以使用麻黃湯;如果發熱屬標證,可以使用桂枝湯;其他月份則改用沖和湯。
尺寸二脈都較長,表示陽明經受到病邪的侵襲。陽明經的標本經絡是大腸和胃。大腸經是標經,肺經是本經,兩者表裡相通。
如果只是發熱,可以使用解肌湯。如果經絡通向鼻子和眼睛,導致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等症狀,虛症可以用汗解藥,實症可以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
尺寸二脈都弦緊,表示少陽經受到病邪的侵襲。
其經標本,三焦與膽也。三焦相火,本也,遊行乎一身,故微熱。足膽,標也,其脈循脅絡耳,故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緣膽無出入之路,故從中治證,用小柴胡和解散而愈。其經有三禁,汗、下、吐是也。尺寸俱沉者,太陰受病也。其經標本,肺與脾也。肺標,脈循咽。
白話文:
三焦經和膽經是本病的本標。三焦相火是本,遊走全身所以微熱。足膽是標,它的經脈循行於脅肋旁,所以會耳聾、脅痛、寒熱、嘔吐、口苦。因為膽沒有宣洩的途徑,所以從中焦來治療這個證狀,使用小柴胡湯來疏散解結就能治癒。它的經脈有三種禁忌,就是發汗、下瀉、嘔吐。尺寸脈都沉的,是太陰經受病。它的本標是肺和脾。肺是標,脈循行於咽喉。
脾本,濕土。故腹滿咽乾,當得本治,宜泄,大柴胡、承氣也。尺寸俱微沉者,少陰受病也。其經標本,心與腎。君火為本,心苗舌,故舌燥。標腎,脈循肺,主口乾,故口乾舌燥。故在標者,因身冷,治主姜附也。在本者,宜下,三乙承氣,看微甚而用之。尺寸俱微緩,厥陰受病也。
白話文:
脾臟的本質是濕潤的土。因此出現腹脹、喉嚨乾的情況,應當從根本上治療,宜採用瀉法,如大柴胡湯、承氣湯。
脈象沉細的小指側和拇指側,都是少陰經受病的徵兆。少陰經的標本為心和腎。心火為本,心在舌尖,所以舌頭乾燥。腎為標,腎經脈絡循行於肺,主治口渴,所以口乾舌燥。
如果屬於標證,因為身體怕冷,治療以生薑、附子為主。如果屬於本證,宜採用瀉法,三乙承氣湯,視病情輕重而加減使用。
脈象沉緩的小指側和拇指側,都是厥陰經受病的徵兆。
其經標本,肝與心包絡也。風木為本,下循陰器,故囊縮;標心包絡,系舌,故舌卷。大抵溫之,四逆輩。其四經並前三經中,若有陽分傳來者,下之,庶不誤也。
白話文:
此經絡的標本,就是肝和心包絡。肝屬木,具有風性,下行循行陰器,所以會陰囊縮小;心包絡連接著舌頭,所以舌頭會卷縮。大體上要溫煦此經絡,來治療四逆等病症。如果前三經的陽經有病症傳導到這四經,可以用下法治療,這樣纔不會誤診。
3. 論傷寒正治逆治反攻寒熱辯
寒熱真假,不可不知,正治逆治,豈可不辨!假如熱病服寒藥熱不退,後用熱藥而熱方退;假如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後用寒藥而寒方退者,此為從治也。從治者,反攻也。治熱病以寒藥而愈,治寒病以熱而愈者,逆治也。逆治者,正治也。且反攻之法,人亦難曉者,多。如寒病服寒藥而愈者,此陽極變陰,熱極反得水化也。
熱病服熱藥而愈者,此陰極變陽,寒極反得火化也。蓋物極則反也。
白話文:
區分寒熱真假是必須瞭解的,正確治療與逆向治療更是不可混淆!假設熱病用寒藥治療後,熱沒有退,後來用熱藥治療後,熱才退了下來;假設寒病用熱藥治療後,寒沒有退,後來用寒藥治療後,寒才退了下來,這屬於順應性治療。順應性治療,就是反攻治療。使用寒藥治療熱病而痊癒,使用熱藥治療寒病而痊癒,這就是逆向治療。逆向治療,纔是正確的治療。此外,反攻治療的方法,許多人難以理解。例如,寒病使用寒藥後痊癒,這是因為陽氣盛極而轉化為陰氣,熱氣盛極反而得到水氣滋潤。
4. 論傷寒用藥法則
標本逆從之既明,五劑之藥須用識。且如,表汗用麻黃,無蔥白不發。吐痰用瓜蒂,無豆豉不湧。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溫經用附子,無干姜不熱,甚則以泥清水加蔥白煎之。竹瀝,無薑汁不能行經絡。蜜導,無皂角不能通秘結。非半夏、薑汁,不能止嘔吐。非人參、竹葉,不能止虛煩。
白話文:
既然瞭解了標本逆從的原理,使用五劑藥方時就必須具備辨識能力。
- 發表汗可以用麻黃,但若沒有蔥白,藥效發不出來。
- 吐痰可以用瓜蒂,但若沒有豆豉,痰液不出來。
- 去實熱可以用大黃,但若沒有枳實,通不通。
- 溫經可以用附子,但若沒有乾薑,不會產生熱性。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用泥水加上蔥白一起煎煮。
- 竹瀝,沒有薑汁不能暢通經絡。
- 蜜導,沒有皁角不能通解便祕。
- 不用半夏和薑汁,不能止嘔吐。
- 不用人參和竹葉,不能止虛熱煩躁。
非小柴胡,不能和解表裡。非五苓散,不能通利小便。非天花粉、乾葛,不能消渴解肌。非人參、麥門冬、五味,不能生脈補元。非犀角、地黃,不能止上焦之吐衄。非桃仁承氣,不能破下焦之瘀血。非黃耆、桂枝,不能實表間虛汗。非茯苓、白朮,不能去濕助脾。非茵陳,不能除黃疸。
白話文:
沒有小柴胡湯,無法調和體表和體內疾病。沒有五苓散,無法利尿。沒有天花粉和乾葛,無法止渴解肌。沒有人參、麥門冬和五味子,無法生津補氣。沒有犀角和地黃,無法止上焦嘔吐出血。沒有桃仁承氣湯,無法破除下焦瘀血。沒有黃耆和桂枝,無法補充體表虛弱而多汗。沒有茯苓和白朮,無法祛濕健脾。沒有茵陳,無法消除黃疸。
非承氣,不能制定發狂。非枳、桔,不能除痞滿。非陷胸,不能開結胸。非羌活沖和,不能治四時之感冒身疼。非人參敗毒,不能治春瘟。非四逆,不能救陰厥。非人參白虎,不能化斑。非理中、烏梅,不能治蛔厥。非桂枝、麻黃,不能除冬月之惡寒,熱隨汗解。非姜附湯,不能止陰寒之泄利。
白話文:
不採用承氣湯,無法制止狂躁症。 不使用枳實、桔梗,無法消除積食脹滿。 不使用陷胸湯,無法疏通閉塞的胸腔。 不使用羌活沖和湯,無法治療四季感冒引起的全身疼痛。 不使用人參敗毒散,無法治療春季瘟疫。 不使用四逆湯,無法搶救陰證的假死。 不使用人參白虎湯,無法消散斑疹。 不使用理中湯和烏梅,無法治療蛔蟲引起的嘔吐抽搐。 不使用桂枝、麻黃,無法消除冬季的惡寒,讓熱隨汗水排出體外。 不使用姜附湯,無法止住陰寒引起的腹瀉。
非大柴胡,不能去實熱之妄言。陰陽咳嗽,上氣喘急,用加減小青龍,分表裡而可汗下。此傷寒用藥之大法也。
白話文:
不是使用「大柴胡湯」,就不能夠去除熱症的錯誤說法。陰證、陽證的咳嗽,上氣喘急,要用調整劑量後的「小青龍湯」,才能分清表症和裡症並且使汗液排出。這是治療傷寒的用藥大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