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4)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4)
1. 治傷寒看證法則
凡治傷寒,尺脈弱而無力者,切忌汗下;寸脈弱而無力者,切忌發吐,俱宜小柴胡和之。
凡治傷寒,若汗下後不可便用參、耆大補,宜小柴胡加減和之。若大補,使邪氣得補而熱愈盛,復變生他證矣。所謂治傷寒無補法也。如曾經汗下後果是虛弱之甚,脈見無力者,方可用甘溫之劑補之,此為良法。其勞力感寒之證,不在禁補之例,看消息用之。
凡治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治之,害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不同治。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重者,用清暑益氣湯治之。
白話文:
治傷寒看證法則
治療傷寒時,如果尺脈(手腕內側靠近肘部處的脈搏)虛弱無力,切忌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治法;如果寸脈(手腕外側靠近拇指處的脈搏)虛弱無力,則要避免使用催吐法。這些情況都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
治療傷寒時,如果已經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後,不可馬上使用人參、黃耆等大補藥物,應該用小柴胡湯加減調理。若過早大補,可能導致邪氣因補益而更盛,熱症加重,甚至引發其他病症。這就是所謂的「治傷寒無補法」。只有在發汗或瀉下後,確實出現極度虛弱、脈搏無力的情況,才能使用甘溫藥物補益,這才是正確的做法。不過,因勞累過度而受寒的證候,不受禁止補益的限制,可以根據情況斟酌使用。
治療暑熱所傷和傷寒,兩者都有發熱症狀,但若誤治,危害極大。傷寒患者會怕冷且脈搏浮緊,而傷暑患者則不怕冷且脈搏虛弱,這兩種證候的治療方法不同。醫書說:「脈象強盛而身體發涼,是傷寒;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傷暑。」治療暑熱應以小柴胡湯加入石膏、知母,或用人參白虎湯。如果長時間陰雨綿綿,濕氣盛行,則用蒼朮白虎湯。若患者原本身體虛弱,又受暑熱嚴重侵襲,則適用清暑益氣湯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