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2)

1. 傷寒統論受病之由

夫傷寒者,冬時天氣嚴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正乃腎與膀胱坎水用事,體虛觸冒之人,中而即病,曰傷寒;不即病者,乃寒毒藏於肌膚。此因腎水涸竭,春木無以發生,熱不能發泄,藏鬱於內,遇感而發,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熱病重於溫病也。雖曰傷寒,實為熱病。

白話文:

感染傷寒的患者,通常是在寒冷的冬天,氣候嚴寒,冰凍大地,形成一股殺氣。正是腎臟與膀胱屬水,發揮作用的時候,體虛抵抗力弱的人,感染了這股殺氣就會生病,稱為傷寒。沒有立即發病的人,是因為寒毒潛伏在皮膚肌肉中。這是因為腎水枯竭,春天的木氣無法生發,熱氣無法排出,鬱結在體內,遇到誘因就會爆發。到了春天就會轉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轉變成熱病,熱病比溫病更嚴重。雖然稱之為傷寒,但實際上是熱病。

非時行之氣,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一歲之中,長幼病皆相似者也。是時行不正之氣,非暴厲之氣。暴厲者,疫病也。疫病者,乃春分至秋分前,天有暴寒,皆為時行之寒疫也。又有四時之正氣者,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四時之正氣也。

白話文:

不是當季的氣候異常,比如春天應該溫暖卻變冷,夏天應該炎熱卻變涼,秋天應該涼爽卻變熱,冬天應該寒冷卻變溫暖,這不是當季的氣候卻出現了相應的氣候特徵,這是一年中,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疾病都相似的現象。這時候流行的氣候異常,不是急劇惡劣的氣候。急劇惡劣的氣候,就是流行病。流行病指的是從春分到秋分之前,天氣突然異常寒冷,這都是時令流行的寒疫。還有四季中的正常氣候,春季天氣溫和,夏季天氣炎熱,秋季天氣清涼,冬季天氣寒冷,這些都是四季中的正常氣候。

然正氣亦能為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瘧痢;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總曰傷寒。病自外而入,或入於陽,或入於陰,非但始於太陽,終於厥陰。或有太陽傷者,或有傳至一二經而止者,或有始終只在一經者,或有越經而傳者,或有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陰證者,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緣經無明文,故多妄治。若三陽傳至三陰之陰證,外雖有厥冷,內有熱邪耳。

白話文:

然而正氣也能成為疾病。春天受到風寒之傷,夏天必定患上腹瀉;夏天受到暑熱之傷,秋天必定患上瘧疾或痢疾;秋天受到濕氣之傷,冬天必定咳嗽;冬天受到寒氣之傷,春天必定患上溫熱病。總的來說,這些都稱為傷寒。疾病從外界侵入身體,可能會侵入陽經或陰經,並不一定只始於太陽經而終於厥陰經。有的患者只受到太陽經的傷害;有的患者的病情可能傳至一兩條經脈後停止;有的患者的病情始終只在一條經脈內發作;有的患者的病情可能會跨越經脈傳播;有的患者受到太陽經的傷害,但沒有出現鬱熱的症狀,反而直接進入少陰經,表現出陰證的症狀;有的患者直接侵入陰經,表現出寒證的症狀。由於醫書中對經絡的記載並不明確,因此常常會有誤診誤治的情況。如果三陽經的病情傳至三陰經,出現陰證,儘管外表有寒厥的症狀,但體內仍有熱邪。

若不發熱,四肢便厥,惡寒者,此是直中陰經之陰證也。蓋先起三陽氣分,傳入三陰血分,則熱深厥亦深矣。此亢則害,承乃制者歟,熱極反兼寒化也。先熱後厥者,傳經陰證也,故宜四逆散、大承氣,看微甚而下之。如初病無熱便厥者,此直中陰經之寒證也,宜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如果不發燒但四肢冰冷、怕冷,這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的寒證。一般來說,邪氣先侵犯三陽經的氣分,再傳入三陰經的血分,這時熱盛,四肢冰冷也會很嚴重。這種情況下,邪氣旺盛就會傷人,這時就需要用大承氣湯來瀉下,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用量。如果一開始發病就沒有發燒但四肢冰冷,這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的寒證,應該用四逆湯來溫補。

2. 傷寒無陰證辯

傷寒無陰證,人傷於寒,則為病熱,熱病乃汗病也。造化汗液,皆陽氣也。冬時腎水用事,為傷寒者,其風傷於榮衛,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初入太陽膀胱受證,頭疼,惡寒發熱,腰脊強直,按至皮膚之上,下手便得,脈來浮緊有力,無汗,為傷寒表證。寒則傷榮血,冬用麻黃湯,開發腠理,表汗除邪。

白話文:

傷寒病沒有明顯的陰證表現,人受寒後就會發熱,發熱就是汗出的表現。汗液來自陽氣。在冬季,腎水旺盛,對於傷寒患者來說,寒邪侵襲了榮衛,人的汗毛直豎,皮膚收縮而發熱。

初期進入太陽膀胱病證,會出現頭痛、怕冷、發熱、腰背僵硬等症狀,按壓皮膚表層就能感到,脈搏浮起、緊繃有力,沒有出汗,這屬於傷寒表證。寒邪會損傷榮血,冬季可以使用麻黃湯,散開皮膚腠理,通過發汗的方式驅除病邪。

脈來浮緩無力,有汗怕風,為傷風。風則傷衛氣,冬用桂枝湯,充塞腠理,止汗散邪。其餘月時,雖無惡寒,為重也。治三時感寒,無汗,以羌活沖和去地黃,加紫蘇、藿香,以發散之;有汗,用加減羌活湯。如用桔梗湯止汗退邪,必加涼藥於中,免斑出黃生之患,此謂無伐天和也。

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非時暴感寒熱,定為害矣。

白話文:

脈象浮緩無力,有出汗和怕風的症狀,這是傷風了。風邪會損傷人體的衛氣,在冬季服用桂枝湯可以充實腠理,止汗散邪。在其他季節,即使沒有怕冷的症狀,也要重視治療。治療不分時令受寒引起的有汗症狀,可以使用羌活沖和去地黃湯,再加入紫蘇和藿香,以發散風寒之邪;有汗出症狀,則使用加減羌活湯。如果使用桔梗湯止汗退邪,必須在藥方中加入清涼藥物,以避免出現斑點或黃疸等副作用,這就是「不伐天和」的原則。

3. 論傷寒難拘日數辯

假如一日至十三日,若有一毫頭痛惡寒者,每日如此,不論日數多少,尚有表證未解,還用微汗,不可攻裡。若攻下之,則為結胸等證。

白話文:

從第一天到第十三天,如果有一點點頭痛發冷的感覺,每天都這樣,不管幾天了,都說明表證沒有解除,還是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不能攻裡。如果攻下,就會變成結胸等疾病。

一二日,惡寒皆除,便覺胸中滿悶疼痛,大便閉,渴而不惡寒反怕熱,熱入里也,大柴胡、承氣下之,切不可拘於日數並始太陽終厥陰之論也。

白話文:

一兩天後,惡寒的症狀已經消失,但病人卻感到胸中滿悶疼痛,大便不通暢,口渴但不怕冷反而怕熱。這是因為熱氣已經入裏了。因此,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和承氣湯進行瀉下治療。不要拘泥於起始於太陽經,終結於厥陰經的天數推論。

二三日,邪傳陽明胃,身熱目痛,鼻乾不眠,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脈來微洪而長者,屬半表半裡。渴而無汗,葛根湯;渴而有汗,人參白虎湯;微微惡寒者,桂枝湯。若無頭疼惡寒而反怕熱,便閉燥渴,狂言譫語,揭去衣被,揚手擲足者,此為熱邪傳入陽明之本。脈來沉數有力,正宜承氣湯下之,泄去胃中實熱燥屎而愈也。

白話文:

兩三天後,邪氣傳入陽明胃經,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按壓皮膚下、肌肉間,脈搏微洪而綿長,屬於半表半里證。口渴而不流汗,用葛根湯;口渴兼流汗,用人參白虎湯;略感惡寒,用桂枝湯。如果沒有頭痛和惡寒,反而怕熱,大便不通,口渴,胡言亂語,掀開被子,揮手蹬腳,這是熱邪傳入陽明胃經的本證。脈搏沉數有力,宜用承氣湯通下,瀉去胃中實熱和大便即可痊癒。

三四日,邪傳少陽膽,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按至半陰半陽及脈來弦數者,是半表半裡也。緣膽無出入之路,用小柴胡。其經有三禁,汗、下、吐也。蓋陽明與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中者,半表半裡,兩陽交中,名曰少陽也。

白話文:

過三、四天,邪氣傳入少陽膽經,導致胸脅疼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口苦。按脈時,摸到半陰半陽的脈象,脈搏弦而數,表明是半表半裡證。因為膽經沒有出入口,所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但是,使用小柴胡湯時需要注意三個禁忌:發汗、瀉下、嘔吐。這是因為陽明經與少陽經的治療,不能從表或裡進行,而要從中間入手。這個中間,就是半表半裡,兩陽相交的少陽經。

四五日,邪傳太陰脾,腹滿咽乾,口燥而渴,按至筋骨之間,脈來沉而有力者,桂枝大黃湯。若不渴,自利,身無熱,脈來沉緩無力者,四逆湯溫之也。

白話文:

四五天後,邪氣傳至太陰脾臟,導致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口苦乾渴,按壓筋骨之間,脈搏沉穩有力,此時應使用桂枝大黃湯治療。

如果沒有口渴、腹瀉、身體不發熱,脈搏沉緩無力,則應使用四逆湯溫補治療。

五六日,邪傳少陰腎,舌乾口燥,重指按至筋骨之間,脈來沉而有力者,正用大柴胡、承氣下之。若發渴,自利清水不多,腹脹者,亦當下之。俱是陽邪傳入陰經之陰證也。若有一時初起,不入太陽,竟入太陰,無頭疼身熱,便見四肢厥冷,怕寒,或腹痛自利,小便清白,脈沉無力,或脈全無者,此是直中陰經之陰證也,非是三陽傳來,急用附子理中湯溫之。脈沉有二,陰陽、寒熱、虛實,用在有力無力中分。

白話文:

過了五六天,邪氣傳入少陰腎經,導致舌頭乾燥、口渴,按壓手指時疼痛深入到筋骨之間,脈象沉穩有力,表明這是實證,應該使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下瀉治療。如果患者口渴,大便清稀,腹部脹滿,也應該下瀉治療。這些都是陽邪傳入陰經的陰證。

如果患者突然發病,沒有太陽經的症狀,直接進入太陰經,不發燒、不頭痛,四肢發涼、畏寒,或者腹痛、腹瀉,小便清白,脈象沉緩無力,甚至脈搏全無,則為直接中於陰經的陰證,不是三陽經傳來的,應立即使用附子理中湯溫暖治療。脈象沉緩有兩種情況,分別代表陰陽、寒熱、虛實,應根據脈搏的有力與否來區分。

有力為熱,無力為寒。又有少陰太陽二證相併,脈沉無力,當無熱,今反有熱,如不頭痛者,陰證反陽也,麻黃細辛湯。身發熱,脈當浮大,今反沉細,若有頭痛者,陽證反陰也,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身體有力就是熱症,無力就是寒症。如果同時出現少陰和太陽兩證,脈象沉而無力,應該沒有熱症,但實際上有熱症,而且不頭痛,這是陰證反陽的情況,可以用麻黃細辛湯治療。

如果身體發熱,脈象應該浮大,但實際上卻沉細,並且頭痛,這是陽證反陰的情況,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六七日,邪傳厥陰肝,煩渴囊縮,舌卷耳聾,身不熱,大便閉,按至筋骨之間,脈實弦而有力,正用承氣下之。此邪從三陽傳入三陰,外有厥冷,內有邪熱耳。如脈微而無力,腹痛自利,不渴,四肢厥冷,怕寒者,真陰寒證也,附子理中湯溫之。口中出沫流涎者,亦寒也,茱萸理中湯主之。

白話文:

大約六、七天後,邪氣傳入厥陰肝經,患者感到煩渴,小便量少,舌頭捲曲,耳朵聽不見,身體不發熱,大便不通,按壓筋骨之間,脈搏實而且有力,可以使用承氣湯瀉下。這是邪氣從三陽經傳入三陰經,外表有寒邪,內部有熱邪。

如果脈搏微弱無力,腹痛自發腹瀉,不口渴,四肢冰冷,怕冷,這是真陰虛寒的證狀,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溫補。

如果口中流出泡沫或口水,也是寒邪,可以使用茱萸理中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