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2)

1. 傷寒統論受病之由

夫傷寒者,冬時天氣嚴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正乃腎與膀胱坎水用事,體虛觸冒之人,中而即病,曰傷寒;不即病者,乃寒毒藏於肌膚。此因腎水涸竭,春木無以發生,熱不能發泄,藏鬱於內,遇感而發,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熱病重於溫病也。雖曰傷寒,實為熱病。

非時行之氣,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一歲之中,長幼病皆相似者也。是時行不正之氣,非暴厲之氣。暴厲者,疫病也。疫病者,乃春分至秋分前,天有暴寒,皆為時行之寒疫也。又有四時之正氣者,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四時之正氣也。

然正氣亦能為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瘧痢;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總曰傷寒。病自外而入,或入於陽,或入於陰,非但始於太陽,終於厥陰。或有太陽傷者,或有傳至一二經而止者,或有始終只在一經者,或有越經而傳者,或有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陰證者,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緣經無明文,故多妄治。若三陽傳至三陰之陰證,外雖有厥冷,內有熱邪耳。

若不發熱,四肢便厥,惡寒者,此是直中陰經之陰證也。蓋先起三陽氣分,傳入三陰血分,則熱深厥亦深矣。此亢則害,承乃制者歟,熱極反兼寒化也。先熱後厥者,傳經陰證也,故宜四逆散、大承氣,看微甚而下之。如初病無熱便厥者,此直中陰經之寒證也,宜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傷寒統論受病之由

傷寒,是冬天嚴寒時節,水結冰、地凍硬,產生致病的寒冷之氣。這正是腎和膀胱(坎水)主事之時,體質虛弱、容易受寒的人,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立即發病,稱為傷寒;沒有立即發病的,寒邪就潛藏在皮膚之中。這是因為腎水虧損,春天生發的木氣不足,體內的熱氣無法發散,鬱積在內,遇到外邪刺激就會發病,春天會轉變為溫病,夏天則會轉變為熱病,熱病比溫病更嚴重。雖然稱為傷寒,實際上是熱病。

如果非時令之氣,例如春天該溫暖卻反倒寒冷,夏天該炎熱卻反倒涼爽,秋天該涼爽卻反倒炎熱,冬天該寒冷卻反倒溫暖,這些都是不正常的氣候,一年四季各種年齡的人都會因此生病。這種不正常的氣候所引起的疾病,並非暴發的厲害的疫病。暴發的疫病,是指從春分到秋分之前,突然出現嚴寒天氣所引起的寒邪流行病。而四季正常的氣候,應該是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就是四季正常的氣候。

然而,正常的氣候也能致病。春天受風邪侵襲,夏天就會腹瀉;夏天受暑邪侵襲,秋天就會瘧疾痢疾;秋天受濕邪侵襲,冬天就會咳嗽;冬天受寒邪侵襲,春天就會溫病,總之都稱為傷寒。疾病從體外侵入,或侵入陽經,或侵入陰經,並非只從太陽經開始,到厥陰經結束。有些只傷及太陽經,有些傳到一、二條經脈就停止,有些始終只在一條經脈,有些會穿梭多條經脈傳播,有些侵入太陽經但不產生鬱熱,就侵入少陰經而成為陰證,有些直接侵犯陰經而成為寒證,因為經絡傳變沒有明確的記載,所以治療常會出現錯誤。如果三陽經傳到三陰經而成為陰證,外表雖然有厥冷的症狀,內部卻有熱邪。

如果沒有發熱,四肢厥冷,惡寒,這就是直接侵犯陰經的陰證。這是因為首先侵犯三陽經的氣分,然後傳入三陰經的血分,所以熱邪深入,厥冷也深。這正是亢盛則損傷,相生相剋的道理,熱邪極盛反而會轉化為寒邪。先發熱後厥冷,是經脈傳變導致的陰證,所以應該服用四逆散、大承氣湯,根據病情輕重而服用。如果初期發病沒有發熱就厥冷,這是直接侵犯陰經的寒證,應該服用四逆湯溫中。

2. 傷寒無陰證辯

傷寒無陰證,人傷於寒,則為病熱,熱病乃汗病也。造化汗液,皆陽氣也。冬時腎水用事,為傷寒者,其風傷於榮衛,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初入太陽膀胱受證,頭疼,惡寒發熱,腰脊強直,按至皮膚之上,下手便得,脈來浮緊有力,無汗,為傷寒表證。寒則傷榮血,冬用麻黃湯,開發腠理,表汗除邪。

脈來浮緩無力,有汗怕風,為傷風。風則傷衛氣,冬用桂枝湯,充塞腠理,止汗散邪。其餘月時,雖無惡寒,為重也。治三時感寒,無汗,以羌活沖和去地黃,加紫蘇、藿香,以發散之;有汗,用加減羌活湯。如用桔梗湯止汗退邪,必加涼藥於中,免斑出黃生之患,此謂無伐天和也。

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非時暴感寒熱,定為害矣。

白話文:

傷寒無陰證的辨析:

傷寒沒有陰證的情況下,人體受寒就會生病發熱,熱病就是汗病。人體產生的汗液,都是陽氣。冬天腎水當令,如果得了傷寒,寒邪傷及榮衛,導致毛髮直豎,皮膚閉塞而發熱。初期太陽膀胱經受邪,會頭痛、惡寒發熱、腰脊僵硬,按壓皮膚表面就能感覺到,脈象浮緊有力,無汗,這是傷寒的表證。寒邪傷及營血,冬天可以用麻黃湯,疏通毛孔,發汗排出邪氣。

如果脈象浮緩無力,有汗怕風,這是傷風。風邪傷及衛氣,冬天可以用桂枝湯,充實毛孔,止汗散邪。其他月份,即使沒有惡寒,病情也較為嚴重。治療一年四季受寒的病症,如果無汗,用羌活沖和湯去地黃,再加紫蘇、藿香來發散;如果有汗,則加減羌活湯。如果用桔梗湯止汗退邪,必須加入寒涼藥物,避免長斑或黃疸等病症,這就是所謂的不違背自然法則。

如果把冬天治療正傷寒的藥方,用來治療其他季節突然發生的寒熱病,必定會造成危害。

3. 論傷寒難拘日數辯

假如一日至十三日,若有一毫頭痛惡寒者,每日如此,不論日數多少,尚有表證未解,還用微汗,不可攻裡。若攻下之,則為結胸等證。

一二日,惡寒皆除,便覺胸中滿悶疼痛,大便閉,渴而不惡寒反怕熱,熱入里也,大柴胡、承氣下之,切不可拘於日數並始太陽終厥陰之論也。

二三日,邪傳陽明胃,身熱目痛,鼻乾不眠,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脈來微洪而長者,屬半表半裡。渴而無汗,葛根湯;渴而有汗,人參白虎湯;微微惡寒者,桂枝湯。若無頭疼惡寒而反怕熱,便閉燥渴,狂言譫語,揭去衣被,揚手擲足者,此為熱邪傳入陽明之本。脈來沉數有力,正宜承氣湯下之,泄去胃中實熱燥屎而愈也。

三四日,邪傳少陽膽,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按至半陰半陽及脈來弦數者,是半表半裡也。緣膽無出入之路,用小柴胡。其經有三禁,汗、下、吐也。蓋陽明與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中者,半表半裡,兩陽交中,名曰少陽也。

四五日,邪傳太陰脾,腹滿咽乾,口燥而渴,按至筋骨之間,脈來沉而有力者,桂枝大黃湯。若不渴,自利,身無熱,脈來沉緩無力者,四逆湯溫之也。

五六日,邪傳少陰腎,舌乾口燥,重指按至筋骨之間,脈來沉而有力者,正用大柴胡、承氣下之。若發渴,自利清水不多,腹脹者,亦當下之。俱是陽邪傳入陰經之陰證也。若有一時初起,不入太陽,竟入太陰,無頭疼身熱,便見四肢厥冷,怕寒,或腹痛自利,小便清白,脈沉無力,或脈全無者,此是直中陰經之陰證也,非是三陽傳來,急用附子理中湯溫之。脈沉有二,陰陽、寒熱、虛實,用在有力無力中分。

有力為熱,無力為寒。又有少陰太陽二證相併,脈沉無力,當無熱,今反有熱,如不頭痛者,陰證反陽也,麻黃細辛湯。身發熱,脈當浮大,今反沉細,若有頭痛者,陽證反陰也,四逆湯主之。

六七日,邪傳厥陰肝,煩渴囊縮,舌卷耳聾,身不熱,大便閉,按至筋骨之間,脈實弦而有力,正用承氣下之。此邪從三陽傳入三陰,外有厥冷,內有邪熱耳。如脈微而無力,腹痛自利,不渴,四肢厥冷,怕寒者,真陰寒證也,附子理中湯溫之。口中出沫流涎者,亦寒也,茱萸理中湯主之。

白話文:

論傷寒難拘日數辯

如果從發病第一天到第十三天,都持續出現輕微頭痛、惡寒,無論病程長短,只要還有表證沒有消除,仍然需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不可以攻裡。如果使用攻下之法,則會導致結胸等病症。

如果發病一、兩天,惡寒都消失了,卻感到胸部滿悶疼痛,大便秘結,口渴但沒有惡寒反而怕熱,這是熱邪入裡,應該使用大柴胡湯、承氣湯攻下,絕對不能拘泥於日數以及太陽經到厥陰經的循序論述。

如果發病二、三天,邪氣傳入陽明胃經,出現身熱、目痛、鼻乾、失眠等症狀,按壓皮膚肌肉之間,脈象微洪而長,屬於半表半裡證。如果口渴無汗,用葛根湯;如果口渴有汗,用人參白虎湯;如果稍微惡寒,用桂枝湯。如果沒有頭痛惡寒反而怕熱,大便秘結,口乾舌燥,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掀被子,揮手踢腳,這是熱邪深入陽明經的本證。脈象沉數有力,應該使用承氣湯攻下,瀉去胃中實熱和乾燥的大便就能痊癒。

如果發病三、四天,邪氣傳入少陽膽經,出現胸脅疼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口苦等症狀,按壓半陰半陽之間,脈象弦數,也是半表半裡證。由於膽經沒有明顯的出入通路,應該用小柴胡湯。小柴胡湯有汗、下、吐三禁,因為陽明經和少陽經的治療,不在標本之間,而在半表半裡,兩陽交會的少陽經。

如果發病四、五天,邪氣傳入太陰脾經,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按壓筋骨之間,脈象沉而有力,應該使用桂枝大黃湯。如果不口渴,大便溏瀉,沒有發熱,脈象沉緩無力,則應用四逆湯溫陽。

如果發病五、六天,邪氣傳入少陰腎經,出現舌乾口燥,重按筋骨之間,脈象沉而有力,應該使用大柴胡湯、承氣湯攻下。如果口渴,大便溏瀉清水不多,腹部脹滿,也應該攻下。這些都是陽邪傳入陰經的陰證。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經過太陽經,直接侵犯太陰經,沒有頭痛發熱,卻出現四肢厥冷、怕冷,或者腹痛、大便溏瀉、小便清白,脈象沉細無力,或者脈象全無,這是直接侵犯陰經的陰證,不是三陽經傳來的,應該急用附子理中湯溫陽。脈象沉細有力與無力,應該根據陰陽、寒熱、虛實來區分。

有力為熱,無力為寒。如果少陰經和太陽經的證候同時出現,脈象沉細無力,應該沒有發熱,但現在卻發熱,如果沒有頭痛,是陰證轉為陽證,用麻黃細辛湯。如果身體發熱,脈象應該浮大,現在卻沉細,如果頭痛,是陽證轉為陰證,用四逆湯。

如果發病六、七天,邪氣傳入厥陰肝經,出現煩渴、小便不利、舌卷、耳聾、沒有發熱、大便秘結等症狀,按壓筋骨之間,脈象實弦有力,應該使用承氣湯攻下。這是邪氣從三陽傳入三陰,外有厥冷,內有邪熱。如果脈象微弱無力,腹痛、大便溏瀉、不口渴、四肢厥冷、怕冷,是真陰寒證,用附子理中湯溫陽。如果口中流涎沫,也是寒證,用茱萸理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