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5)

1. 傷寒表裡見證治例活法

凡治傷寒,若見頭痛,惡寒發熱,腰項脊強,脈浮者,即是表證,不拘日數多少,便用解表藥無疑。

凡治傷寒,若見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者,即是半表半裡證,不拘日數多少,便用和解藥無疑。

凡治傷寒,若頭疼惡寒悉除,及見怕熱,燥渴譫語,揭去衣被,揚手擲足,發狂斑黃,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小水短赤,或胸中連臍腹注悶疼痛,脈沉有力,或上氣喘促,即是傳裡熱證,不拘日數多少,便用通利下藥無疑。

凡治傷寒,若見初病起無頭疼,無身熱,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戰慄,面如刀刮,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直中陰經真寒證,急用熱藥溫之無疑。要在隨所見證表裡而治之,切莫亂投湯劑,不可拘於日數。若非深得仲景之意,豈能至此耶?

白話文:

《傷寒表裡見證治例活法》:

治療傷寒時,若出現頭痛、怕冷發熱、腰背頸部僵硬、脈搏浮起的症狀,無論病程長短,都屬表證,應立即使用解表藥物。

若出現耳鳴耳聾、側腹疼痛、忽冷忽熱、嘔吐口苦、脈搏弦而快的症狀,無論病程長短,都屬半表半裡證,應立即使用和解藥物。

若頭痛怕冷症狀消失,轉為怕熱、口乾煩躁、胡言亂語、掀開衣被、手腳亂動、發狂或皮膚發黃斑疹,或潮熱自汗、便秘、小便短赤,或胸腹脹悶疼痛、脈搏沈而有力,或呼吸急促,無論病程長短,都屬裡熱證,應立即使用瀉下通便藥物。

若發病初期無頭痛發熱,直接出現怕冷、四肢冰冷,或腹痛嘔吐腹瀉,或口吐白沫、流冷口水,或發抖、面色慘白、蜷縮畏寒、不覺口渴、脈搏沈遲無力,屬直中陰經的真寒證,應立即使用溫熱藥物急救。

關鍵在於根據當下症狀判斷表裡證型並對症治療,切勿亂用藥方,也不可僵化拘泥病程天數。若非深刻領會張仲景的醫理精髓,怎能掌握如此靈活的辨證治法?

2. 三陰無傳經論

凡傷寒,邪熱自三陽傳至三陰臟腑,入里為盡,無所復傳,故言無傳經也。如再傳者,足傳手經也。

白話文:

《三陰無傳經論》

在傷寒病中,邪熱從三陽經傳到三陰經的臟腑後,病邪已深入體內最裡層,沒有更深的經絡可以繼續傳變,因此稱為「無傳經」。如果還有繼續傳變的情況,那是指足經的邪氣傳向手經。

3. 發熱

翕翕發熱為表熱,是風寒客於皮膚,怫鬱於外,表熱而里不熱也。無汗,脈浮緊,宜發表;有汗,脈浮緩,宜解肌。蒸蒸發熱者,為裡熱,是陽邪入陷於陰中,裡熱而表不熱也。脈沉實而渴者,宜下之。若表熱未罷,邪氣傳裡,里未作實,則表裡俱熱,脈必弦數,宜和解。少陰脈沉,反發熱者,是未離於表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如發熱煩渴,小便赤,脈浮大者,此為表裡俱見,五苓散利之。其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汗下後復大熱,脈躁亂者,下利熱不止者,皆死也。

白話文:

發熱

身體微微發熱屬於表熱,這是因為風寒侵襲皮膚,鬱結在體表,使得體表發熱而體內不熱。若無汗、脈搏浮緊,應發汗解表;若有汗、脈搏浮緩,則應舒緩肌表。

身體持續高熱屬於裡熱,這是因為陽邪深入陰分,使得體內發熱而體表不熱。若脈搏沈實且口渴,應使用瀉下法治療。

若表熱未退,邪氣傳入體內,但尚未形成實證,則表裡皆熱,脈搏多呈弦數,此時宜用和解法。少陰病脈沈卻發熱,表示邪氣仍在體表,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若發熱伴隨煩渴、小便赤紅、脈浮大,表示表裡同病,可用五苓散利水清熱。

若陰陽兩虛而發熱不止、發汗或瀉下後仍高熱不退、脈搏躁亂無序,或腹瀉不止且持續發熱,皆屬危重之症,預後不良。

4. 頭痛

頭痛者,寒邪入足太陽經,上攻於頭,此表證也。頭痛,脈浮緊,無汗惡寒,可發汗。頭痛,脈浮緩,有汗惡寒,宜解肌,照前時令用藥。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五六日不大便,胃實燥渴,熱氣上攻於頭目,脈實者,調胃承氣下之。少陽頭痛者,小柴胡和之。濕家鼻塞頭痛者,瓜蒂散搐鼻,黃水出即愈。

痰涎頭痛,胸滿寒熱者,瓜蒂散吐之。厥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三陽雖有頭疼,不若太陽專主也。三陰無頭痛,惟厥陰有頭痛者,是脈系絡於頂巔也。若痛連於胸,手足俱青,為真頭痛,必死矣。

白話文:

頭痛

頭痛是因為寒邪侵入足太陽經,向上攻至頭部,這屬於表證。若頭痛時脈象浮緊、無汗且怕冷,可用發汗法治療。若頭痛時脈象浮緩、有汗且怕冷,則適合解肌法,依照當時節氣選擇用藥。

陽明病時,不怕冷反而怕熱,五六天未排便,胃中燥熱口渴,熱氣上攻頭目,脈象實者,可用調胃承氣湯瀉下治療。少陽經頭痛者,可用小柴胡湯調和。濕氣重導致鼻塞頭痛者,可用瓜蒂散吹鼻,流出黃水後即可痊癒。

痰涎引起的頭痛,伴隨胸悶、寒熱症狀者,可用瓜蒂散催吐。厥陰病出現乾嘔、吐涎沫、頭痛者,應以吳茱萸湯為主治療。三陽經雖有頭痛,但不像太陽經那樣主要表現為頭痛。三陰經通常無頭痛,只有厥陰經會出現頭痛,這是因為其脈絡連通頭頂。若頭痛連及胸部,且手腳發青,屬於真頭痛,預後極差,難以救治。

5. 項強

項強者,太陽感邪,表證也。無汗,脈浮緊,宜發汗,葛根湯;有汗,脈浮緩,宜解肌,桂枝湯。結胸項強,大陷胸湯。寒濕項強,則成痓,例載後條。

白話文:

項強

項強是太陽經感受外邪,屬於表證。若無汗、脈象浮緊,適合用發汗法,可用葛根湯;若有汗、脈象浮緩,適合用解肌法,可用桂枝湯。若是結胸引起的項強,則用大陷胸湯。若因寒濕導致項強,可能發展為痙病,相關條例記載在後文。

6. 惡寒

惡寒者,乃寒邪客於榮衛,則灑淅惡寒。維一切屬表,尚在腑,陰陽所分。若發熱惡寒,兼之頭疼脊強,脈浮緊者,邪入太陽,表證也,宜汗之,照時令用藥。若無熱惡寒,體倦,脈沉遲無力者,寒邪入足少陰,里證也,宜溫之,四逆湯。經云: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

或有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大柴胡下之。其少陰病,惡寒而蜷,手足厥冷,煩躁,脈不至者,死也。

白話文:

惡寒

惡寒是指寒邪侵襲人體的營衛之氣,使人感到寒冷顫抖。此症狀多屬表證,病位仍在腑,可依陰陽區分。若同時出現發熱、惡寒,並伴有頭痛、背脊僵硬、脈象浮緊,表示寒邪侵入太陽經,屬於表證,應以發汗法治療,並根據季節選擇適當藥物。

若無發熱僅惡寒,身體疲倦,脈象沈遲無力,則是寒邪深入足少陰經,屬於裡證,應以溫補法治療,例如使用四逆湯。經典提到:「發熱惡寒」是陽證,「無熱惡寒」是陰證。

若患者有明顯的裡實證(如便秘等)卻仍輕微惡寒,可用大柴胡湯瀉下治療。但若少陰病患者出現惡寒蜷縮、手腳冰冷、煩躁不安、脈搏微弱甚至消失,則預後極差,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