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3)

1. 傷寒陽厥陰厥辯

陽厥,脈沉而有力,腹痛後重,大便稠黏,小便赤澀,或大便不通,必是先熱後發厥也。其四肢雖冷,上不過肘,下不過膝,此熱深陽厥也,承氣湯下之。

陰厥,脈沉而無力,口不渴,四肢痛甚,及大便泄利,小便清白,而身怕寒,面如刀刮,四肢厥冷,上過乎肘,下過乎膝,此陰厥也,四逆湯治之。兩陽交盡,名曰厥陰也。大抵三陰無傳經,胃實熱可下也。又有傷寒兩感者,病為巨陽老陰也。

白話文:

陽厥的症狀是脈象沉而有力,腹部疼痛且下墜感明顯,大便黏稠,小便短赤澀痛,或者大便不通,這是因為先有內熱,之後才發作厥證。雖然四肢冰冷,但冰冷的範圍上不超過肘部,下不超過膝蓋,這是熱邪深入引起的陽厥,應該服用承氣湯來瀉下。

陰厥的症狀是脈象沉而無力,不口渴,四肢疼痛劇烈,大便稀溏,小便清澈,並且畏寒,面色蒼白如刀刮過一般,四肢冰冷的範圍超過肘部和膝蓋,這是陰厥,應該服用四逆湯治療。陽氣耗盡,陰氣也耗盡,就稱為厥陰。總而言之,三陰症候沒有經絡傳變的規律,但如果胃中積熱,則可以服用瀉下藥。還有一種情況是傷寒感受兩種寒邪,病情則會發展為巨陽衰竭,真陰虧損的嚴重狀態。

2. 看傷寒識證內外須知

大抵傷寒先須識證,察得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親切,復審汗、吐、下、溫、和解之法治之,庶無差誤。先看兩目,次看口舌,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滿用藥。如目皆黃,必為欲愈之病也。眼胞忽陷,目睛直視,必難治也。開目欲見人,屬陽,閉目不欲見人,屬陰。目睛不明,神水已竭,不能照物者,亦難治也。

次看口舌,上有白苔者,為熱。見黃苔者,為熱甚。見黑苔及生芒刺者,必死。

後按其心胸,有痛而滿悶者,亦未經下之,為表邪尚在少陽部分,只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為的。如按其心下滿痛甚者,已經下矣,為結胸,正用陷胸湯,看微甚而用之。陷胸宜從緩治。結胸證,煩躁悉具者,死也。

如小腹覺有硬痛,當按其痛處,更問其小便通利若何。如通,則知蓄血下焦,宜破瘀血,用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為好。如小便不通,則知津液留結,宜五苓散加木通、山梔治之。

但覺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脈浮,不拘日數,即是太陽表證。浮緊有力,無汗,為傷寒,宜發汗;浮緩無力,有汗,為傷風,宜實表。

但見肢痛,咽乾而渴,身無熱,手足溫,脈沉有力,明是熱邪傳來太陰里證,宜當下之。如肢痛,自利不渴,惡寒,手足厥冷,脈沉無力,此是太陰自受寒也,宜當溫之。

但見口燥咽乾而渴,妄語怕熱,大便閉,或微利清水而大渴,脈沉有力,明是熱邪傳來少陰里證,不拘日數,即宜下之。如肢痛,泄利嘔吐,怕寒,手足厥冷,不渴,脈沉無力,此是少陰直中自受,內寒陰證,急用溫之。

但見舌卷囊縮而渴,身不熱,外雖四肢厥冷,內有實熱,脈來沉緩有力,或大便閉實,明是熱邪傳來厥陰之證,即宜下之。如肢痛,泄利嘔吐,不渴,怕寒,四肢厥冷,小便清利,脈微無力,此是厥陰自中,其寒證也,急宜溫之。俱照前六經中用藥。

其一切燥渴,大便閉,發狂譫語,腹滿微厥,斑血證,脈來有力者,俱是從三陽邪熱傳入三陰里證,宜當下之,輕重用藥無疑。如寒,當急溫之,不可緩也。有傷寒一日傳二經,為兩感,三日傳盡,必死;再傳,止於六日。夫兩感發於表者,麻黃葛根湯也;攻裡者,調胃承氣湯也。

如未盡善,須問病者有無痛處。大小便通利,若胸痛者,為結胸;不痛者,為痞氣,乃因下早而成也。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證雖滿悶,尚有表邪,未及乎腑,正屬少陽部分,用小柴胡湯加枳殼以治之。如未效,以本方加小陷胸湯,服之而愈。痛甚者,大陷胸湯下之。

白話文:

看傷寒識證內外須知

診斷傷寒首先要辨別證候,觀察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的關係,再根據發汗、吐瀉、下瀉、溫補、和解等方法治療,才能避免錯誤。先觀察雙眼,再看舌苔,然後用手按壓患者心胸到小腹部,檢查是否有疼痛和脹滿,以此來決定用藥。如果雙眼發黃,表示病情將要痊癒。如果眼皮突然凹陷,眼珠直視,則難以治療。眼睛睜開想看人屬陽,閉眼不想看人屬陰。如果眼珠不清亮,神氣耗盡,無法看清物體,也是難以治療的。

接著觀察舌苔,舌苔發白表示有熱,舌苔發黃表示熱更盛,舌苔發黑或長出芒刺,則必死無疑。

然後按壓心胸部位,如果感到疼痛且胸悶,且未曾服用瀉下藥物,表示表邪仍在少陽經,可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治療。如果按壓心下部位感到劇烈疼痛且脹滿,已經服用過瀉下藥物,則為結胸,應服用陷胸湯,根據病情輕重調整藥量。治療結胸症要緩慢進行。結胸證伴有煩躁不安,則會死亡。

如果小腹部感覺硬痛,應按壓疼痛處,並詢問患者小便是否通暢。如果小便通暢,表示瘀血在下焦,應該破血化瘀,服用桃仁承氣湯,排出黑色污物為佳。如果小便不通暢,表示津液停滯,應該服用五苓散加木通、山梔子治療。

如果患者發熱惡寒、頭痛、腰脊痠痛、脈象浮,不論病程長短,就是太陽經的表證。脈象浮而有力,無汗,是傷寒,應該發汗;脈象浮而緩弱,有汗,是傷風,應該固表。

如果患者肢體疼痛、咽喉乾燥口渴、沒有發熱、手足溫暖、脈象沉而有力,這是熱邪傳入太陰經的裡證,應該瀉下。如果肢體疼痛、大便溏瀉、不口渴、惡寒、手足厥冷、脈象沉而無力,這是太陰經本身受寒,應該溫補。

如果患者口乾咽燥口渴、胡言亂語怕熱、大便閉塞,或大便稀溏如水且口渴、脈象沉而有力,這是熱邪傳入少陰經的裡證,不論病程長短,都應該瀉下。如果肢體疼痛、泄瀉嘔吐、怕冷、手足厥冷、不口渴、脈象沉而無力,這是少陰經本身受寒,屬於內寒陰證,應該溫補。

如果患者舌頭卷縮、口渴、沒有發熱,但四肢厥冷,內有實熱,脈象沉而緩且有力,或大便閉塞,這是熱邪傳入厥陰經的證候,應該瀉下。如果肢體疼痛、泄瀉嘔吐、不口渴、怕冷、四肢厥冷、小便清利、脈象微弱無力,這是厥陰經本身受寒,屬於寒證,應該溫補。以上治療方法都應參考六經辨證施治。

一切燥渴、大便閉塞、發狂胡言亂語、腹部脹滿、稍微厥冷、出現斑疹出血、脈象有力,都是三陽經的邪熱傳入三陰經的裡證,應該瀉下,藥量輕重應根據病情而定。如果屬於寒證,應該迅速溫補,不可延誤。傷寒一日傳兩經,稱為兩感,三日傳遍三陰三陽,必死;如果繼續傳變,最長到第六日。表證兩感者,用麻黃葛根湯;裡證兩感者,用調胃承氣湯。

如果治療效果不佳,需詢問患者是否有疼痛部位。大小便通暢,如果胸痛,是結胸;如果不痛,是痞氣,是因過早使用瀉下藥導致。未曾使用瀉下藥,就不是結胸,而是表邪傳至胸中,雖然胸悶脹滿,但仍有表邪,尚未深入腑臟,屬於少陽經,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治療。如果無效,可在小柴胡湯中加入小陷胸湯服用,直至痊癒。如果疼痛劇烈,用大陷胸湯瀉下。

3. 論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誤

傷寒傳足不傳手,此謬言也。人之一身,無非血氣,且風行水動,氣行血流,晝夜循環而運行不息,豈有不傳手經哉!何所據也?冬月腎水用事,天氣嚴寒,則足少陰、太陽正司,受傷二經最多。其次是少陽、厥陰肝膽,繼冬而施春令。蓋風木起於大寒之節,即正當十二月中,至春分方行溫令,故風寒傷之。

足陽明、太陰、脾胃中土,中土無定位,無成名,寄旺於四時,寒熱之氣,皆能傳也,其邪亦歸於胃。其手之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也。若言傷足不傷手,正理也。若言傳足不傳手,非理也。

白話文:

傷寒不一定只傳到腳而不傳到手,這是錯誤的說法。人體全身都由血液和氣構成,風和水一樣流動,氣血晝夜不停地循環運行,怎麼可能不傳到手部的經絡呢?這種說法有什麼依據呢?冬天腎水當令,天氣寒冷,所以足少陰經和太陽經最容易受傷。其次是少陽經和厥陰經(肝膽經),接替冬天而進入春季。因為風木之氣始於大寒節氣(農曆十二月),一直到春分才轉為溫暖,所以這段時間最容易受風寒侵襲。

足陽明經、太陰經、脾胃經屬中土,中土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隨著四季變化而旺盛,寒熱之氣都能影響到它,而邪氣最終都會歸於胃經。手部的經絡主要在夏季和秋季活躍,所以冬天不容易受傷。如果說冬天容易傷到腳而不容易傷到手,這是合理的;但如果說傷寒只傳到腳而不傳到手,那就是不合理的。

4. 論傷寒六經變正法

夫六經傳變所由,必須緊記誦,不釋手可也。且如鄭聲者,手足鄭重,冷而為虛也。譫語有虛有實,虛則失血亡陽,實則內熱便閉。脾約者,大便硬而小便利,水穀不化,臟寒也。久利不止,曰腸癖。傷寒十三日不好,曰過經。吐長蛔,曰蛔厥。陰厥發躁,曰陰躁。手足冷者,為之厥。

指頭微寒,情之縱。汗、吐、下、溫不好,曰壞證。又若何為逆?逆而有四,或變為溫瘧,或變為風濕,或變為溫毒,或變為溫疫,此四者是也。發汗出不止,曰漏風,亦為亡陽。大下損血,為亡陽。陽證汗出不止,曰亡陽。大衄取汗,發狂者,曰亡陽。大抵皆無汗,其有汗者,曰亡陽。

三月至夏方發,為晚發。冬感寒而春發者,曰溫病。非時暴寒伏於少陰之經,咽痛下利,名曰腎傷寒。發汗後身灼熱者,曰風溫,名中暍。感四時不正之氣,老幼相似者,為疫癘。病瘥後必發者,曰勞復。病瘥後多食而發者,曰食復。病瘥後發熱者,曰遺熱。吐利交作,曰霍亂。

鼻中出血,曰衄。逆咳者,曰嗽。乾嘔者,曰噦。大便挾寒下利,曰腸垢。大便堅硬,曰硬。心振寒而動,曰悸。渴飲水而吐,曰水逆。心中惱亂不安而悶者,曰憹懊。皮膚不知癢痛者,曰不仁。振握而動,曰肉瞤筋惕。臍下有動氣,曰奔豚。上有吐者,曰湧之。下利者,曰泄之。

手足攣搐者,曰瘛瘲。四肢風病,曰末疾。厥而下利,當不食,反能食者,曰除中。三陰無合病。三陽俱病者,曰合病。二陽先病,後一陽自病,曰並病。湊泄之所,曰腠曰理。婦人之中二,曰理也。

白話文:

論傷寒六經變正法

六經傳變的原因,必須牢記誦讀,不離手最好。例如,手足冰冷沉重,就是陽氣虛弱。譫語有虛實之分,虛者是因失血亡陽,實者是因內熱便秘。脾胃虛寒,表現為大便乾燥,小便通暢,飲食消化不良。長期腹瀉不止,稱為腸癖。傷寒十三天未癒,稱為過經。吐出蛔蟲,稱為蛔厥。陰虛發熱煩躁,稱為陰躁。手足冰冷,稱為厥證。

手指微寒,是情志鬱結所致。汗、吐、下、溫等治療方法都不奏效,稱為壞證。所謂逆證,有四種情況:一是轉變為溫瘧,二是轉變為風濕,三是轉變為溫毒,四是轉變為溫疫。汗出不止,稱為漏風,也是亡陽的表現。大便溏瀉損失血液,也是亡陽。陽證患者汗出不止,稱為亡陽。大量鼻出血後又大量出汗,導致神志錯亂,也是亡陽。總而言之,大多數亡陽的病人都不出汗,而有汗者,則為亡陽。

三月到夏天才發病,稱為晚發。冬天受寒,春天發病,稱為溫病。非時節的暴寒之邪侵入少陰經,出現咽痛腹瀉,稱為腎傷寒。發汗後身體灼熱,稱為風溫,也稱中暑。感受時令不正的邪氣,老幼皆易感,稱為疫癘。病癒後再次發病,稱為勞復。病癒後多吃而發病,稱為食復。病癒後發熱,稱為遺熱。嘔吐腹瀉同時發作,稱為霍亂。

鼻出血,稱為衄血。咳嗽不止,稱為咳嗽。乾嘔,稱為噦。大便夾雜寒邪而腹瀉,稱為腸垢。大便堅硬,稱為便秘。心臟跳動伴隨寒戰,稱為悸動。口渴飲水卻嘔吐,稱為水逆。心中煩躁不安,胸悶,稱為憹懊。皮膚感覺不到癢痛,稱為感覺遲鈍。肌肉抽搐,稱為肉瞤筋惕。臍下有氣體運行之感,稱為奔豚。嘔吐,稱為湧。腹瀉,稱為泄瀉。

手足抽搐,稱為瘛瘲。四肢風痺,稱為末疾。厥證伴有腹瀉,應該禁食,但卻能進食,稱為除中。三陰經皆病,稱為三陰無合病。三陽經都患病,稱為合病。二陽經先病,然後一陽經再發病,稱為並病。身體的汗孔,稱為腠理。婦人的月經,也稱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