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卷之五 (3)

1. 傷寒陽厥陰厥辯

陽厥,脈沉而有力,腹痛後重,大便稠黏,小便赤澀,或大便不通,必是先熱後發厥也。其四肢雖冷,上不過肘,下不過膝,此熱深陽厥也,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陽厥症狀:脈搏沉穩有力,腹痛且有下墜感,大便黏稠難解,小便赤黃且灼熱,或者大便不通。這是先發熱後出現厥狀的徵兆。

雖然四肢冰冷,但這種冰冷只到肘部和膝蓋以下,這是內熱導致的陽厥,可以服用承氣湯來治療。

陰厥,脈沉而無力,口不渴,四肢痛甚,及大便泄利,小便清白,而身怕寒,面如刀刮,四肢厥冷,上過乎肘,下過乎膝,此陰厥也,四逆湯治之。兩陽交盡,名曰厥陰也。大抵三陰無傳經,胃實熱可下也。又有傷寒兩感者,病為巨陽老陰也。

白話文:

陰厥:脈搏沉弱無力,口不渴,四肢劇烈疼痛,同時大便稀溏,小便清白,身體怕冷,面色如刀刮般蒼白,四肢冰涼,寒氣到達肘部以上、膝部以下。這是陰厥的症狀,可以使用四逆湯治療。

兩陽完全耗盡,稱為厥陰。

一般來說,三陰經脈沒有傳導病邪,可以通過胃實熱治療。

還有一種傷寒同時感邪的,稱為巨陽老陰。

2. 看傷寒識證內外須知

大抵傷寒先須識證,察得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親切,復審汗、吐、下、溫、和解之法治之,庶無差誤。先看兩目,次看口舌,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滿用藥。如目皆黃,必為欲愈之病也。眼胞忽陷,目睛直視,必難治也。開目欲見人,屬陽,閉目不欲見人,屬陰。目睛不明,神水已竭,不能照物者,亦難治也。

次看口舌,上有白苔者,為熱。見黃苔者,為熱甚。見黑苔及生芒刺者,必死。

白話文:

對於傷寒病症,首先需要分辨症狀,觀察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的變化。然後根據症狀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例如發汗、催吐、瀉下、溫補、和解等,這樣才能避免誤診治療。

首先觀察病人的雙眼,其次查看口舌,最後用手按壓從心胸到小腹,檢查是否有疼痛或脹滿,再對症用藥。如果病人的眼睛全部發黃,說明病情即將痊癒。如果眼皮突然凹陷,目光直視,則病情難以治癒。如果病人睜著眼睛想看人,說明陽氣較盛;如果閉著眼睛不想見人,說明陰氣較盛。如果病人的眼睛昏暗不清,說明神水已經耗盡,無法照見事物,這種情況也難以治癒。

後按其心胸,有痛而滿悶者,亦未經下之,為表邪尚在少陽部分,只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為的。如按其心下滿痛甚者,已經下矣,為結胸,正用陷胸湯,看微甚而用之。陷胸宜從緩治。結胸證,煩躁悉具者,死也。

白話文:

然後按壓患者的心胸,如果有疼痛和脹滿的感覺,且患者尚未服瀉藥,說明表邪還在少陽部位,只需服用小柴胡湯,並加入枳殼和桔梗即可。如果按壓心下疼痛劇烈,說明患者已經服瀉藥,出現了結胸,應使用陷胸湯治療,根據病情輕重加減用量。陷胸治療宜緩而治。結胸症狀中,如果煩躁不安的症狀較為明顯,則預後不良。

如小腹覺有硬痛,當按其痛處,更問其小便通利若何。如通,則知蓄血下焦,宜破瘀血,用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為好。如小便不通,則知津液留結,宜五苓散加木通、山梔治之。

白話文:

如果感覺小腹有硬痛,就按壓疼痛部位,並詢問患者小便是否通暢。如果通暢,則表明下焦有蓄血,應當化瘀血,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直到排盡黑色的東西為好。如果小便不通暢,則表明津液積聚凝結,應當使用五苓散加上木通、山梔子治療。

但覺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脈浮,不拘日數,即是太陽表證。浮緊有力,無汗,為傷寒,宜發汗;浮緩無力,有汗,為傷風,宜實表。

白話文:

只覺得發燒怕冷,頭痛,腰背僵硬痠痛,脈搏浮浮的,沒有特定發病時間,以上就是太陽病的表證。脈搏浮緊有力,沒有出汗,是傷寒,宜發散表邪;脈搏浮浮緩緩無力,有出汗,是傷風,宜固表。

但見肢痛,咽乾而渴,身無熱,手足溫,脈沉有力,明是熱邪傳來太陰里證,宜當下之。如肢痛,自利不渴,惡寒,手足厥冷,脈沉無力,此是太陰自受寒也,宜當溫之。

白話文:

但若見四肢疼痛,咽喉乾燥而口渴,身體沒有發熱,手腳溫暖,脈搏沉穩有力,明確是熱邪傳入太陰經裏證,應當瀉下治療。

若四肢疼痛,大便溏稀而不口渴,惡寒,手腳冰冷,脈搏沉穩無力,這是太陰經自己受寒所致,應當溫補治療。

但見口燥咽乾而渴,妄語怕熱,大便閉,或微利清水而大渴,脈沉有力,明是熱邪傳來少陰里證,不拘日數,即宜下之。如肢痛,泄利嘔吐,怕寒,手足厥冷,不渴,脈沉無力,此是少陰直中自受,內寒陰證,急用溫之。

白話文:

觀察患者症狀,其中包括:口乾舌燥、喉嚨乾渴、胡言亂語、怕熱、大便不通,或者大便時排出少量清水,但非常口渴,脈搏沉穩有力。這明顯是熱邪傳入少陰裏的症狀,不論發病時間長短,都應該立即進行治療。

如果患者還出現四肢疼痛、腹瀉、嘔吐、怕冷、手腳冰冷、不口渴,脈搏沉穩無力。這說明少陰經直接受到寒氣,屬於內寒陰證,需立即進行溫補治療。

但見舌卷囊縮而渴,身不熱,外雖四肢厥冷,內有實熱,脈來沉緩有力,或大便閉實,明是熱邪傳來厥陰之證,即宜下之。如肢痛,泄利嘔吐,不渴,怕寒,四肢厥冷,小便清利,脈微無力,此是厥陰自中,其寒證也,急宜溫之。俱照前六經中用藥。

白話文:

當見到舌質縮小、乾渴,身體卻沒有發熱,外表四肢冰冷,但內部有熱邪,脈象沉緩有力,或者大便乾結,明顯是熱邪傳入厥陰的證狀,此時應採用瀉下法治療。

如果出現肢體疼痛、腹瀉嘔吐、不渴、畏寒、四肢冰冷、小便清利,脈象微弱無力,則為厥陰經自中,即寒證,應急用溫補法治療。

無論寒證或熱證,均應參考六經的用藥原則進行治療。

其一切燥渴,大便閉,發狂譫語,腹滿微厥,斑血證,脈來有力者,俱是從三陽邪熱傳入三陰里證,宜當下之,輕重用藥無疑。如寒,當急溫之,不可緩也。有傷寒一日傳二經,為兩感,三日傳盡,必死;再傳,止於六日。夫兩感發於表者,麻黃葛根湯也;攻裡者,調胃承氣湯也。

白話文:

對於所有出現口渴、大便不通、神志恍惚、腹脹、氣虛、血斑點等症狀且脈搏有力的人而言,這些都是三陽經邪熱傳入三陰經導致的「裏證」,應該及時瀉下。藥量多少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定。

如果出現惡寒,應當立即溫補,不能拖延。有傷寒患者一天內傳變兩個經絡,稱為「兩感」,三天內傳遍全身,必定死亡;如果再傳,則在六天內止息。

對於「兩感」表證,可用麻黃葛根湯治療;裡證,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如未盡善,須問病者有無痛處。大小便通利,若胸痛者,為結胸;不痛者,為痞氣,乃因下早而成也。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證雖滿悶,尚有表邪,未及乎腑,正屬少陽部分,用小柴胡湯加枳殼以治之。如未效,以本方加小陷胸湯,服之而愈。痛甚者,大陷胸湯下之。

白話文:

如果上述方法沒有完全緩解,需要詢問病人是否有疼痛。如果大小便通暢,如果有胸痛,就叫結胸;沒有胸痛,就叫痞氣,這是因為過早服用了瀉藥引起的。沒有服過瀉藥的,就不屬於結胸。應該是由表面的邪氣傳到了胸中,症狀雖然是胸悶氣滿,但邪氣還在表層,沒有深入到臟腑,正屬於少陽部分,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枳殼來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就在原方中加入小陷胸湯,服用後就能治好。疼痛厲害的,服用大陷胸湯瀉下。

3. 論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誤

傷寒傳足不傳手,此謬言也。人之一身,無非血氣,且風行水動,氣行血流,晝夜循環而運行不息,豈有不傳手經哉!何所據也?冬月腎水用事,天氣嚴寒,則足少陰、太陽正司,受傷二經最多。其次是少陽、厥陰肝膽,繼冬而施春令。蓋風木起於大寒之節,即正當十二月中,至春分方行溫令,故風寒傷之。

白話文:

「傷寒只會傳到腳,不會傳到手」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人體各處都是由氣血構成,而且風在移動、水在流動,氣行血流,晝夜循環,一刻不停。難道傷寒就不會傳到手上的經絡嗎?有什麼依據嗎?

冬季的時候,腎的寒水當令,天氣很冷,那麼足少陰經和太陽經就會掌管人體,這兩個經絡最容易受傷。其次是少陽經和厥陰肝膽經,它們在冬季之後掌管人體。因為風木在最冷的大寒節氣興起,也就是十二月,一直到春分節氣才開始溫暖,所以風邪會在這個時候傷人。

足陽明、太陰、脾胃中土,中土無定位,無成名,寄旺於四時,寒熱之氣,皆能傳也,其邪亦歸於胃。其手之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也。若言傷足不傷手,正理也。若言傳足不傳手,非理也。

白話文:

足陽明、太陰經屬脾胃,位於身體中央,但沒有固定位置或名稱,而是隨著四時寄居旺盛。寒熱之氣都能傳導到脾胃,病邪也歸屬於胃。手部的經絡主司夏秋,所以不受傷害。如果說足部受傷而手部不受傷,這是合乎道理的。但如果說病邪傳導到足部而不傳導到手部,就是不合理的了。

4. 論傷寒六經變正法

夫六經傳變所由,必須緊記誦,不釋手可也。且如鄭聲者,手足鄭重,冷而為虛也。譫語有虛有實,虛則失血亡陽,實則內熱便閉。脾約者,大便硬而小便利,水穀不化,臟寒也。久利不止,曰腸癖。傷寒十三日不好,曰過經。吐長蛔,曰蛔厥。陰厥發躁,曰陰躁。手足冷者,為之厥。

白話文:

經脈的傳變規律非常重要,一定要牢牢記住,隨時翻閱。就像「鄭聲」這種症狀,表現為手腳沉重,發冷,是因為體虛所致。譫妄有虛證和實證,虛證是因失血陽虛,實證是因內熱便祕。脾臟虛弱會導致大便祕結、小便短赤,食物不易消化,是臟寒的徵兆。拉肚子長時間不愈,稱為「腸癖」。傷寒十三天不退,稱為「過經」。吐出長蛔蟲,稱為「蛔厥」。陰陽兩虛發作並出現躁動,稱為「陰躁」。手腳寒冷,稱為「厥」。

指頭微寒,情之縱。汗、吐、下、溫不好,曰壞證。又若何為逆?逆而有四,或變為溫瘧,或變為風濕,或變為溫毒,或變為溫疫,此四者是也。發汗出不止,曰漏風,亦為亡陽。大下損血,為亡陽。陽證汗出不止,曰亡陽。大衄取汗,發狂者,曰亡陽。大抵皆無汗,其有汗者,曰亡陽。

白話文:

指尖微寒,表示情緒過度放縱。發汗、嘔吐、瀉下、溫熱治療都不見效,稱為「壞證」。此外,逆證有四種:

  1. 轉化為溫瘧(寒熱交替的瘧疾)。
  2. 轉化為風濕(關節肌肉疼痛)。
  3. 轉化為溫毒(發熱、發疹)。
  4. 轉化為溫疫(傳染性疾病)。

出汗不止,稱為「漏風」,也表示陽氣虛弱。大便過多會損傷氣血,導致陽氣虛弱。陽證(熱證)出汗不止,說明陽氣虛弱。大出血後出汗、發狂,都是陽氣虛弱的表現。

總之,陽證通常不會出汗,如果有出汗,則表示陽氣虛弱。

三月至夏方發,為晚發。冬感寒而春發者,曰溫病。非時暴寒伏於少陰之經,咽痛下利,名曰腎傷寒。發汗後身灼熱者,曰風溫,名中暍。感四時不正之氣,老幼相似者,為疫癘。病瘥後必發者,曰勞復。病瘥後多食而發者,曰食復。病瘥後發熱者,曰遺熱。吐利交作,曰霍亂。

白話文:

三月以後才發生的瘧疾,稱為晚發瘧疾。冬天受寒而春天發作的瘧疾,稱為溫病。非冬天的時節突然受寒侵襲少陰經,導致咽喉疼痛和腹瀉,稱為腎傷寒。發汗後身體灼熱的,稱為風溫,又名中暍。接觸到四季不正之氣,老幼都相似地發病的,稱為疫癘。疾病痊癒後必定再發的,稱為勞復。疾病痊癒後暴飲暴食而發作的,稱為食復。疾病痊癒後發熱的,稱為遺熱。嘔吐和腹瀉同時發作的,稱為霍亂。

鼻中出血,曰衄。逆咳者,曰嗽。乾嘔者,曰噦。大便挾寒下利,曰腸垢。大便堅硬,曰硬。心振寒而動,曰悸。渴飲水而吐,曰水逆。心中惱亂不安而悶者,曰憹懊。皮膚不知癢痛者,曰不仁。振握而動,曰肉瞤筋惕。臍下有動氣,曰奔豚。上有吐者,曰湧之。下利者,曰泄之。

白話文:

  • 鼻腔出血,稱為鼻衄
  • 反覆咳嗽,稱為咳嗽
  • 乾嘔而不吐出,稱為
  • 大便夾雜寒氣而腹瀉,稱為腸垢
  • 大便乾燥堅硬,稱為便祕
  • 心臟劇烈跳動而感到胸悶,稱為心悸
  • 喝水後會嘔吐,稱為水逆
  • 心中煩躁不安而鬱悶,稱為懊悶
  • 皮膚失去知覺,不感到癢痛,稱為麻木
  • 肌肉抽搐而跳動,稱為肌肉震顫
  • 臍下有氣體在運動,稱為奔豚
  • 往上升而吐出,稱為嘔吐
  • 往下降而腹瀉,稱為瀉下

手足攣搐者,曰瘛瘲。四肢風病,曰末疾。厥而下利,當不食,反能食者,曰除中。三陰無合病。三陽俱病者,曰合病。二陽先病,後一陽自病,曰並病。湊泄之所,曰腠曰理。婦人之中二,曰理也。

白話文:

  • 手足抽搐:稱為瘛瘲。
  • 四肢風病:稱為末疾。
  • 厥逆(昏迷)同時腹瀉,應該不吃東西,但還能吃東西:稱為除中。
  • 三陰經同時發病:稱為無合病。
  • 三陽經同時發病:稱為合病。
  • 兩陽經先發病,後一個陽經也發病:稱為並病。
  • 內臟組織層:稱為腠或理。
  • 女性的兩條脈絡(衝脈和帶脈):也稱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