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6)

回本書目錄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6)

1. 惡風

惡風者,風邪傷衛,腠理不密,由是惡風,悉屬於陽,非比惡寒,乃有陰陽之別者。有汗惡風,脈浮緩者,當解肌,隨時用藥。惡風發熱,兼喘者,羌活沖和湯。若發汗太過,衛虛亡陽,遂漏不止,惡風,脈浮者,桂枝湯加朮、附。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同上。

若風濕惡風,不欲去衣,骨節痛,汗出短氣,小便不利,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汗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者,人參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怕風的人,是因為風邪侵犯人體的衛氣,導致肌膚組織疏鬆,所以怕風。這都屬於陽氣受損的表現,與怕冷不同,這是陰陽之間的區別。如果出汗又怕風,脈象浮而緩慢,就應該解表散寒,隨時用藥。如果怕風又發熱,還伴有喘息,可以用羌活沖和湯。如果發汗過度,導致衛氣虛弱,陽氣外泄不止,仍然怕風,脈象浮弱,就用桂枝湯加生薑、附子。如果怕風,小便困難,四肢拘緊,難以屈伸,也用同樣的藥方。

如果因為風濕而怕風,不願意脫衣服,關節疼痛,出汗氣短,小便不利,身體輕微浮腫,就用甘草附子湯。如果汗出後七八天症狀沒有好轉,表裡都發熱,經常怕風,口渴,舌頭乾燥煩躁,就用人參白虎湯。

2. 背惡寒

背惡寒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者,陰氣盛。陰氣盛者,口中和,附子湯。陽氣內陷者,口乾燥,白虎湯。二者俱背惡寒,宜審治之。

白話文:

背部發冷的人,是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則陰氣盛。陰氣盛的人,嘴巴濕潤,適合服用附子湯。陽氣內陷的人,嘴巴乾燥,適合服用白虎湯。這兩種情況都會出現背部發冷的症狀,必須仔細辨證施治。

3. 寒熱

往來寒熱者,陰陽相勝,邪正分爭也,屬少陽半表半裡證。蓋陽不足,則陰邪出表而與之爭,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里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在半表半裡,則寒熱相半,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小柴胡專主往來寒熱,寒多者,加桂;熱多者,加大黃,是其大法也。

太陽證,八九日,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不嘔,清便,脈浮緩者,為自愈;不浮緩,為未愈,柴胡桂薑湯。病至十餘日,熱結在裡,大渴,大便實,往來寒熱,大柴胡湯。若往來寒熱,胸脅滿而不痛者,半表半裡證,未入乎腑,小柴胡加枳、桔。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為熱入血室,亦用小柴胡治之。

白話文:

寒熱

反复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是因为体内阴阳失衡,邪气与正气相互斗争,属于少阳半表半里的病症。这是因为阳气不足,阴邪之气就跑到体表与阳气对抗,所以阴盛而表现为寒冷;阴气不足,阳邪之气就深入体内与阴气对抗,所以阳盛而表现为发热。邪气主要在体表,则寒冷症状较多;邪气主要在体内,则发热症状较多。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寒热症状各半,时冷时热交替出现。小柴胡汤专门治疗这种反复寒热的症状,如果寒冷症状较多,就加桂枝;如果发热症状较多,就加黄连,这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太阳病,持续八九天,像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两三次,不呕吐,大便通畅,脉象浮缓的,说明疾病自行痊愈;脉象不浮缓的,说明疾病尚未痊愈,应该服用柴胡桂姜汤。如果病程发展到十几天,体内热邪郁积,口渴严重,大便秘结,并且出现寒热交替,就应该服用大柴胡汤。如果出现寒热交替,胸胁部胀满但不疼痛,这是半表半里的病症,邪气尚未深入脏腑,应该服用加枳实、桔梗的小柴胡汤。妇女中风,七八天后出现寒热交替,发作有规律,月经刚好结束,这是热邪侵入血室,也用小柴胡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