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7)

1. 潮熱

潮熱者,屬正陽明胃腑,旺於未申,一日一發,日晡而作,如潮水之有信也,專主胃中實熱,燥糞使然,宜下之。如熱不潮,大便不實而脈浮,表證尚在者,未可與承氣湯;候大便硬而燥渴,與夫自汗譫語,潮熱者,急當下之無疑矣。

白話文:

潮熱

潮熱屬於陽明胃腑的實證,通常在下午未時(1-3點)和申時(3-5點)發作,每日一次,像潮水一樣準時。這主要是因為胃中有實熱,且燥結的糞便所導致,適合用瀉下法治療。

如果發熱不像潮熱那樣有規律,大便不乾硬且脈象浮,表示表證仍在,此時不宜使用承氣湯。等到大便變硬、口乾燥渴,或出現自汗、胡言亂語、潮熱等症狀時,就應立即使用瀉下法治療,毫無疑問。

2. 似瘧

似瘧者,一名瘧狀,作止有時,非若寒熱往來之無定也。太陽證,似瘧,脈浮洪,桂枝湯;不嘔,清便,一日二三發,屬厥陰,脈浮緩,囊不縮,為自愈;如脈不浮,及面赤色有熱者,以其不能得小汗,身必癢,用桂麻各半湯。陽明似瘧,煩熱汗出,日晡發熱,脈浮,桂枝湯;脈實者,承氣湯。

熱入血室,其血必結,如瘧者,小柴胡湯;熱多寒少,尺脈遲者,建中湯;候尺脈不遲,小柴胡和之。濕瘧脈和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湯加桂;渴者,小柴胡加栝蔞根湯。治各有異也。

白話文:

似瘧

似瘧,又稱為瘧狀,發作和停止有固定時間,不像寒熱往來那樣沒有規律。

  • 太陽證似瘧:脈象浮洪,可用桂枝湯;若無嘔吐、大小便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屬於厥陰證,脈象浮緩且陰囊不緊縮,表示會自行痊癒;如果脈象不浮,且臉色發紅有熱象,是因為無法微微出汗,身體會發癢,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 陽明證似瘧:煩躁發熱、出汗,傍晚發熱,脈象浮,用桂枝湯;脈象實者,用承氣湯。

  • 熱入血室:血液凝結,症狀如瘧,用小柴胡湯;若熱多寒少,尺脈遲緩,用建中湯;待尺脈恢復正常後,再以小柴胡湯調和。

  • 濕瘧:脈象平和,身體不覺寒冷只覺發熱,骨節疼痛,時而嘔吐,用白虎湯加桂枝;若口渴,用小柴胡湯加栝蔞根。

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3. 無汗

無汗者,寒邪中經,腠理固密,津液內滲而無汗也。風、暑、濕皆令有汗,惟寒邪獨不汗出。太陽證,無汗者,冬用麻黃湯,春秋羌活沖和湯,夏月神術湯。項背強𠘧𠘧、無汗者,葛根湯。陽明無汗而喘者,麻黃湯。脈弱無力,難作汗者,血虛也,黃耆建中加朮附湯。剛痓無汗,自有本條。若夫當汗之證,與麻黃湯二三劑,汗不出者,此為難治矣。

白話文:

無汗

沒有汗出的情況,是因為寒邪侵襲經絡,使得皮膚毛孔緊閉,體內的津液無法向外排出,因而無汗。風、暑、濕等邪氣通常會導致出汗,唯獨寒邪不會讓人出汗。

如果是太陽經的證候而無汗:

  • 冬季使用麻黃湯。
  • 春秋季節使用羌活沖和湯。
  • 夏季則用神術湯。

若出現頸背僵硬緊繃且無汗的症狀,可用葛根湯。
若是陽明經證候,無汗且氣喘,則用麻黃湯。
脈搏虛弱無力,難以發汗者,屬於血虛,可用黃耆建中湯加白朮、附子。
剛痙(痙攣)無汗的情況,另有專門條目說明。

如果遇到應當發汗的證候,連服麻黃湯兩三劑後仍無汗出,表示病情較難治療。

4. 自汗

自汗者,衛為邪干,不能固密,腠理疏而汗出,為有表裡虛實之分。若惡風寒,自汗出者,皆因太陽表證未解,冬用桂枝湯,余月加減沖和湯。若汗後惡風寒,皆為表虛,汗不止,黃耆建中湯。與夫太陽證,發汗,遂漏不止,為亡陽,朮附湯。若自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證罷而里證實也,承氣湯下之。

若小便自利,汗出者,津液少也,急下之。汗出而渴,小便難者,五苓散利之。後或汗出如油,貫珠不流,喘而不休者,衛氣絕矣,皆不治也。

白話文:

自汗

自汗是指衛氣受到邪氣侵擾,無法穩固肌表,導致毛孔疏鬆而汗出。這種情況有表裡虛實的分別:

若出現怕風怕冷、自汗出的症狀,通常是太陽表證未解所致。冬季可用桂枝湯,其他季節則用加減沖和湯。

若發汗後仍怕風怕冷,屬於表虛,汗出不止時,應服用黃耆建中湯。若是太陽證發汗後,汗漏不止,屬於亡陽,需用朮附湯。

若自汗出但不惡風寒,表示表證已解而裡證屬實,應以承氣湯瀉下。

若小便通暢卻汗出,代表津液不足,需緊急瀉下。若汗出且口渴、小便困難,則用五苓散利水。

若後期汗出如油、汗珠凝滯不流、氣喘不止,表示衛氣已絕,多屬不治之症。

5. 頭汗

頭汗者,邪搏諸陽之者,則汗見於頭,至頸而還也。若遍身自汗出,謂之熱越。今熱不得越而陽氣上騰,津液上湊,故汗出於頭。夫裡虛不可下,內涸不可汗,既頭有汗,不可再汗也。其或實熱在內,小便利而大便黑,為蓄血,頭汗出者,輕則犀角地黃湯,重則桃仁承氣湯選用。熱入血室,有半表裡證,頭汗出者,小柴胡湯。

發黃,頭汗出,小便難,渴引水漿者,濕也,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大黃湯。水結胸,心下怔忡,滿而微熱,頭汗,與其誤下濕家,額上汗出而喘,小便難,大便利者,亦陽脫也。

白話文:

頭汗

頭部出汗是因為邪氣侵擾陽氣,導致汗水僅出現在頭部,到頸部為止。如果全身出汗,稱為「熱越」。現在熱氣無法散發,陽氣向上蒸騰,津液上聚,所以頭部出汗。體內虛弱時不可用瀉下法,津液枯竭時不可發汗,既然頭部已有汗,就不應再發汗。

如果體內有實熱,小便通暢但大便發黑,這是蓄血的表現。頭部出汗者,症狀輕可用犀角地黃湯,嚴重則選用桃仁承氣湯。若熱邪侵入血室,兼有半表半裡證狀而頭汗出,可用小柴胡湯。

出現黃疸、頭汗、小便困難、口渴想喝水的情況,屬於濕熱,輕症用茵陳五苓散,重症用茵陳大黃湯。水飲停聚胸中,心下悸動、脹滿且微熱、頭汗,若誤用瀉下法治療濕證患者,可能導致額頭出汗、氣喘、小便困難、大便通暢,這是陽氣外脫的表現。

6. 手足汗

手足汗者,手足乃諸陽之本,熱聚於胃腑,則津液旁達於四肢也。蘊熱,則燥屎譫語,手足汗出者,大承氣湯下之。挾寒,則水穀不分,手足汗出者,理中湯溫之。是有承氣理中之不同也。

白話文:

手足汗

手腳出汗是因為手腳是陽氣的根本,當熱氣聚集在胃部時,體液就會流向四肢。如果體內有熱,可能伴隨大便乾硬、胡言亂語及手腳出汗,這時可用「大承氣湯」來瀉熱通便。如果是因寒氣導致食物消化不佳,手腳出汗,則可用「理中湯」來溫補脾胃。因此,治療手腳出汗需根據熱證或寒證,分別選用「大承氣湯」或「理中湯」。

7. 盜汗

盜汗者,睡中則出而醒則止矣。緣邪在半表半裡,故知膽有熱也,專主小柴胡為當矣。

白話文:

主題:盜汗

內容:盜汗是指在睡覺時出汗,醒來後就停止。這是因為病邪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所以知道膽有熱氣,治療時應以「小柴胡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