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1)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1)
1. 傷寒三陰三陽脈證論
傷寒汗、下、溫之法,最不可輕據脈以驗證,問證而對脈。太陽者,陽證之表也。陽明者,陽證之裡也。少陽者,二陽三陰之間。太陰、少陰、厥陰,又居於里,總謂之陰證也。發於外,則太陽為之首。發於內,則少陰為之先。太陽惡寒而少陰亦惡寒,但太陽之脈多浮,少陰之脈沉細,與其他證狀亦自異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的發汗、瀉下、溫補方法,最忌諱只依據脈象來判斷,要詢問症狀,再對照脈象。
太陽病:陽證的表證。陽明病:陽證的裡證。少陽病:介於二陽三陰之間。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均屬於裡證,總稱陰證。
病症由外而發,則太陽病為首。病症由內而發,則少陰病為先。太陽病怕冷,少陰病也怕冷,但太陽病的脈象大多浮,少陰病的脈象沉細,其他症狀也自有不同。
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或自汗,或無汗,是為表證,可汗。不惡寒反惡熱,口燥咽乾,壯熱腹滿,小便如常而大便秘結,是為里證,可下。厥冷囊卷,自利煩躁而無身熱頭疼,是為陰證,可溫。浮、洪、緊、數,此表病之脈。沉、實、滑、數,此里病之脈。微、細、緩、弱,此陰病之脈。
白話文:
表證: 發燒畏寒,身體疼痛,可能出汗也可能不汗。
裏證: 不畏寒反而怕熱,口乾舌燥,發高燒,肚子脹滿,小便正常但大便不通。
陰證: 四肢冰冷,腹部絞痛,自發腹瀉,煩躁不安,但沒有發燒和頭痛。
脈象:
- 表證的脈象:浮脈、洪脈、緊脈、數脈。
- 裏證的脈象:沉脈、實脈、滑脈、數脈。
- 陰證的脈象:微脈、細脈、緩脈、弱脈。
在表者,邪傳於榮衛之間。在裡者,邪入於胃腑之內。胃腑之下,少陽居焉。若傳之陰,則為邪氣入臟矣。榮與衛俱為表也,亦均可汗也。然有汗者,為傷風。風傷衛氣,則以桂枝助陽而汗之輕。無汗者,為傷寒。寒傷榮氣,則以麻黃湯助陽而汗之重。榮衛固為表也,胃腑亦可以為表也。
白話文:
在外表出現症狀的,是病邪傳到氣血之間。在內部出現症狀的,是病邪進入胃腸之中。胃腸之下,就是少陽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如果病邪傳到陰側,那就是病邪進入臟腑了。氣血合稱表證,都可以發出汗來。但是有汗的,是傷風。風邪會損傷表氣,用桂枝湯來幫助陽氣發出輕微的汗。沒有汗的,是傷寒。寒邪會損傷榮氣,用麻黃湯來幫助陽氣發出大量的汗。氣血固然是表證,胃腸也可以是表證。
然以腑臟而分表裡,則在腑為之表,在臟為之裡。胃取諸腑,可以表言。若合榮衛腑臟而分之,則表者榮衛之所行,里者胃腑之所主,而臟,則又深於里者矣。審脈問證,辯名定經。真知其為表邪,則汗之。真知其為里邪,則下之。真知其為陰證,則溫之。表有邪,則為陽虛。
白話文:
若以臟腑區分表裡,在腑的部位稱為「表」,在臟的部位稱為「裡」。胃屬於腑,可以說明表證。但若把榮衛和臟腑結合起來區分,表證是榮衛所巡行的部位,裡證是胃腑所主導的部位,而臟腑又比裡證更深層。審察脈象,詢問症狀,辯證論證,確定經絡。真正明白是表證邪氣,就用發汗法治療。真正明白是裡證邪氣,就用瀉下法治療。真正明白是陰證,就用溫補法治療。表證有邪氣,則為陽氣虛弱。
陰經受邪,則為臟病,而溫里之藥熱。如此而汗,如彼而下,又如彼而溫,桂枝、承氣投之不差,姜附、理中發而必中。大抵治傷寒有法,投劑少差,死生立見。古人處方立論,曰可汗,曰可下,曰可溫,曰和解,曰少與,曰急下,與夫先溫其里,乃發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里,謂知奇者,若網在綱,有條不紊。論至於此,則知古人之立論甚嚴,而汗、下、溫之法,亦不可輕也,信矣。
白話文:
當體內陰經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襲,就會形成內臟疾病,而溫暖內裡的藥物性熱。如果這時讓人出汗,那會像這樣出汗;如果這時讓人腹瀉,那會像那樣腹瀉;如果這時溫暖內裡,桂枝、承氣等藥用了也不會見效,而使用姜附、理中等藥一定會有效。概括來說,治療傷寒是有規律的,用藥稍有偏差,生死便立見分曉。古人開立藥方,提出理論時,會說可以發汗,可以瀉下,可以溫裡,可以和解,可以少量服用,可以緊急瀉下,還有先溫暖內裡再發散表邪;先解表再攻裡邪之說。懂得這些精妙理論的,就像漁網有網目一樣,有條不紊。討論到這裡,我們就知道古人提出的理論非常嚴謹,而發汗、瀉下、溫裡的治療方法,也不能輕易使用,這是可信的。
經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證,脈雖浮,亦有可下者。少陰病二三日,無里證,亦有可汗者。陰證四逆,法當用溫,而四逆散性寒,豈可用哉!曰醫在九流之中,非圓機之士,不足為語也。脈雖浮而亦可下者,無表證,謂六七日不大便。借使大便不難,其敢輕下之乎?少陰病亦有發汗者,少陰本無熱,反發熱而表猶未解,故用溫藥微取其汗也。
白話文:
《傷寒論》說:傷寒六七天後,眼睛模糊不清,沒有表證,脈象雖然浮滑,但也有需要下泄的。少陰病兩三天後,沒有裡證,也有需要發汗的。陰證八肢厥逆,按照道理應該使用溫熱藥物,可是「四逆散」性質寒涼,怎能使用呢?有的人說,醫生在九流之中,不是圓滑機靈的人,不足以談論(醫術)。脈象雖然浮滑,但也可以下泄,如果沒有表證,指的是六七天沒有大便。假使大便不困難,怎麼敢輕易使用下泄藥呢?少陰病也有需要發汗的,少陰本無熱,但是如果發熱而表證還未解除,所以使用溫和的藥物稍微發汗。
借使身不發熱,其敢輕汗之乎?四逆湯用薑、附,四逆散用枳、柴,一寒一熱,病主四逆,固不侔矣。然傳經之邪,與陰經受邪,初病便厥者不同。四逆散用藥寒,主先陽後陰也。四逆湯用藥熱,主陽不足而陰有餘也。若張氏之論日數,多則曰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猶可發汗;日數雖少,若有里證而脈沉實者,即須下之。此日數之不可拘也。
至如陽極發厥,陰極發躁,陰證似陽,陽證似陰,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深思而熟慮也哉!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沒有發熱症狀,怎麼敢輕易讓他出汗呢?四逆湯使用薑、附子,四逆散使用枳實、柴胡,一熱一寒,治療的病症不同。然而,經絡傳經的邪氣,和陰經受邪而引起的病症不同。服藥後,先出現陽性的症狀,後出現陰性的症狀,應使用寒藥,如四逆散;先出現陰性的症狀,後出現陽性的症狀,應使用熱藥,如四逆湯。如果按照張氏的論述,如果病症持續很多天,即使有表證,但脈象浮起,仍然可以發汗;病症持續時間較短,但有裏證,且脈象沉實,就需要用下法。因此,病症持續的時間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
2. 陰陽虛實用藥寒溫辯
《傷寒》一書,所謂陰陽虛盛,則精微之義,不無辯析於其間。四十八難曰:病之虛實,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蓋表之真陽既虛,故陰邪以盛,出而乘陽,是以脈浮於外,其病在表,法當汗之。當其陰邪出表,脈浮於外之時,不可自惑以為陽脈盛也。里之真陰既虛,故陽邪以盛,入而乘陰,是以脈入於內,其病在裡,法當下之。
白話文:
在《傷寒》這本書中,提到了陰陽虛盛的說法,其中精微的道理,可以仔細探討。
《傷寒雜病論》中的「四十八難」說:疾病的虛實,氣血外出的表示虛,氣血內入的表示實。
當表面的陽氣虛弱時,陰邪就會乘虛而入,向外攻擊陽氣,所以脈會浮在外面,這種情況是表證,應該用發汗法治療。
當陰邪從表而出,脈浮於外的這段時間,不能誤認為是陽脈旺盛。
當裡面的陰氣虛弱時,陽邪就會乘虛而入,向內攻擊陰氣,所以脈會沉入裡面,這種情況是裡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當其陽邪入里,脈實於內之時,不可自惑以為陰脈盛也。是說非古人之立言也,蓋使人知如此之為陰盛,則抑陰而助陽;如彼之為陽盛,則抑陽而助陰。陰盛,則邪出於外者,發表之藥當性溫,以助陽氣,如桂枝之類是也。陽盛,則邪入於內者,攻裡之藥當性寒,以抑陽氣,如承氣湯之類是也。
白話文:
當身體因陽邪入侵而出現內部脈象強實的情況時,不要誤以為是陰脈旺盛。這並不是古人提出的說法,而是讓世人明白: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果是因為陰氣過盛,就應該抑制陰氣而幫助陽氣;如果是因為陽氣過盛,就應該抑制陽氣而幫助陰氣。在陰氣過盛的情況下,邪氣會外發,這時就應該服用溫性的發表藥物來幫助陽氣,例如桂枝等藥物。在陽氣過盛的情況下,邪氣會內陷,這時就應該服用寒性的攻裡藥物來抑制陽氣,例如承氣湯等藥物。
或曰:陰出而乘於外,是陽之不足也。陽病,則當有以發表而汗之,何哉?是大不然,陰邪傳於外,不汗之,則邪何由而去?桂枝之性溫,溫之,乃所以助陽,陽有所助而長,則陰邪之所由以消,辛甘發散為陽者,此也。張氏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者,正恐陰盛出外,而誤以承氣下之,安得而不亡。
白話文:
有人說:「陰邪外襲,是因為陽氣不足。」得了外感疾病,應該發汗來治療,為什麼呢?這完全不對。陰邪傳到體表外,如果不發汗把邪氣驅散,邪氣又從哪裡出去?桂枝的藥性溫和,溫通陽氣,陽氣得到扶助就能增長,陰邪自然就消散了。辛甘發散的藥物,能振奮陽氣,就是這個道理。張仲景說用承氣湯治療胃寒,是因為陰邪盛,把承氣湯誤用於治療陰邪外盛,怎麼能不讓人死呢?
或者有陽入而乘於內,是陰之不足也。陰病,則當有以溫養而下之,何哉?是又不然,陽邪入於內,不下之,則邪從何而出?承氣之性寒,寒之,乃所以抑陽,陽受其抑則微,而真陰之所由以長,酸苦湧泄為陰者,此也。張氏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正恐陽盛入內,而誤以桂枝汗之,又安得而不死。
觀古人發表之藥多溫,攻裡之藥多寒,則知陰陽虛實之意微,非只於汗下設矣,所以為用藥寒溫設也。
白話文:
如果陽氣入侵人體內部,是陰氣不足的表現。在治療陰性疾病時,應該採用溫養和瀉下的方法,為什麼呢?陽邪侵入內部後,如果不瀉下,邪氣將如何排出?承氣湯具有寒涼的性質,給予寒涼的治療,是用來抑制陽氣的。陽氣受到抑制就會減弱,這時人體真正的陰氣就會增長。張仲景所說的桂枝湯下嚥,陽氣過盛就會導致死亡,正是擔心陽氣過盛入侵內部,而錯誤地用桂枝發汗治療,這樣怎麼能不死亡呢?
3. 六經用藥格法
太陽屬膀胱寒水,非發汗不能愈,亦有桂枝、麻黃以助陽祛邪。此膀胱寒水之經,有標本之作。風寒初客,仍在表,宜用辛溫之劑以發散之。若無頭痛惡寒,或非冬時,皆不可用。
白話文:
太陽經屬性為膀胱,寒水性。若不發汗治療,無法痊癒。也可以使用桂枝、麻黃這類藥物,幫助陽氣驅邪。膀胱寒水之經,有標本兼治的功效。風寒剛入侵時,還在表層,宜用辛溫藥物發散。若沒有頭痛怕冷,或不是在冬天,都不可以使用。
陽明屬胃,非通泄不能痊,必用大黃、芒硝以疏利陽熱。此言表證已罷,頭痛惡寒已除,則熱歸陽明之本矣,宜承氣湯寒劑以泄熱。若惡寒未除,則為表,寒邪尚在,不可下也。冬時亦宜用,不可拘忌。
白話文:
陽明經屬胃,不通過泄瀉就不能痊癒,必須使用大黃、芒硝來疏通陽熱。這是說表症已經消失,頭痛惡寒已經解除,那麼熱氣就回到了陽明經的本位,應該使用承氣湯寒藥來瀉熱。如果惡寒沒有解除,就屬於表症,寒邪還在,不可下瀉。即使在冬天也適用,不必拘泥。
少陽屬膽,無出入之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消解血熱,黃芩佐之。
白話文:
少陽經屬膽經,沒有正常的宣發和收斂功能,使用柴胡和半夏可以疏利膽經並發散汗液,消除血熱,輔以黃芩治療。
太陰脾土,惟惡寒濕,非乾薑、白朮不能燥濕也。
少陰腎水,惟惡寒燥,非附子不能溫潤。
厥陰肝木,藏血榮筋,非芍藥、甘草不能滋養。此用藥經常之道也。
白話文:
在治療太陰脾土的問題時,因為脾最怕寒濕,因此非使用乾薑和白朮不能有效袪除濕氣。
至於少陰腎水方面,最忌諱寒燥,此時唯有附子能提供溫暖滋潤。
在調理厥陰肝木時,肝藏血以滋養筋脈,若要滋養調理,非芍藥和甘草莫屬。這些都是用藥的基本原則。
太陽經受風寒,如果症狀是自發性出汗且怕風,可選用桂枝來治療。如果是傷寒,表現為無汗且極度畏寒,則應使用麻黃來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