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8)

1. 煩熱

煩熱者,不經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有異也。經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實,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謂心中欲嘔、欲吐之貌。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湯。

發汗後解,半日許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汗後晝煩夜靜,不嘔渴,無表證,脈微沉,乾薑附子湯。大汗後六七日不大便,煩而不解,腹滿痛者,有燥屎也,大承氣湯下之。止汗,下後心下痞滿,氣上衝頭,身振搖而煩者,茯苓白朮湯為要也。

白話文:

煩熱

煩熱是指未經過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治療方法而產生的煩躁與發熱,與一般的發熱不同。醫書上說:病人感到煩熱,出汗後症狀就會緩解。如果尚未形成胸膈實熱,只需調和緩解輕微發熱即可。但若感到心窩脹滿且煩躁,則需根據情況選擇催吐或瀉下的治療方法。

先感到煩躁後出現心悸,屬於實證;先有心悸後出現煩躁,則屬於虛證。虛證表現為心中想嘔吐的狀態。陽明病(一種熱性疾病)出現心煩、容易嘔吐、高熱反覆發作、心窩悸動、小便不暢等症狀時,可用小柴胡湯加茯苓治療。

發汗後症狀緩解,但半天左右脈象又浮而快,可再次發汗,使用桂枝湯。若發汗後白天煩躁、夜間平靜,無嘔吐或口渴,無表證(外感症狀),脈象微弱而沈,則適用乾薑附子湯。

大量出汗後六七天未排便,煩躁未解,腹部脹滿疼痛,表示腸道有燥結(硬便),應使用大承氣湯瀉下。若在發汗或瀉下後出現心窩痞滿、氣往上衝至頭部、身體顫抖且煩躁,則茯苓白朮湯是主要治療方劑。

2. 煩躁

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怒而躁,謂先煩漸生躁也。有陰陽虛寒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為熱重。所謂煩躁者,先發煩而漸至躁。所謂躁煩者,先發躁而復發煩也。太陽中風,不得汗,煩躁者,此邪在表而煩躁也,羌活沖和湯。大便不通,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而渴者,此為燥屎,乃邪氣在裡而煩躁也,大承氣湯。太陽不得汗,醫以火劫取汗,火熱入胃,此劫令煩躁也,小柴胡加牡蠣湯。

陽微發汗,躁不眠,與大下後復發汗,晝日不得眠,至夜安靜,身無熱,乾薑附子湯。汗下後病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俱謂陽虛煩躁也。又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陰盛拒陽也,欲於泥水井中臥,飲水不得入口者是也,四逆湯。其結胸煩躁悉具,及吐利四逆而煩躁,下利厥逆而煩躁,惡寒蜷臥,脈不出而煩躁,皆為不治也。

白話文:

煩躁

煩是指心神被擾亂而感到煩悶,躁則是因憤怒而表現出躁動不安。通常先出現煩悶,逐漸發展為躁動。煩躁可分為陰陽虛寒的不同類型:

  • 心熱會導致煩悶,屬於陽實陰虛;
  • 腎熱則會引發躁動,屬於陰實陽虛。
  • 煩是熱證較輕的表現,躁則是熱證較重的表現。

所謂「煩躁」,是指先出現煩悶,再逐漸發展為躁動;而「躁煩」則是先有躁動,之後又出現煩悶。

  1. 邪氣在表的煩躁:太陽中風證,無法發汗而煩躁,可用羌活沖和湯治療。
  2. 邪氣在裡的煩躁:大便不通六七天,臍周疼痛,煩躁發作有時且口渴,這是燥屎內結所致,可用大承氣湯治療。
  3. 誤治導致的煩躁:太陽病未能發汗,醫生用火劫強迫發汗,導致火熱入胃,可用小柴胡加牡蠣湯治療。

陽虛煩躁

  • 陽氣微弱時發汗,導致躁動不眠;
  • 大瀉下後又發汗,白天無法入睡,夜晚較安靜,身體不發熱,可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 汗下後病情未解,仍煩躁者,可用茯苓四逆湯。

陰盛拒陽的煩躁

  • 不先煩悶就直接躁動鬱悶,這是陰寒過盛、排斥陽氣所致,患者可能想躺臥在泥水或井中,卻無法飲水,可用四逆湯治療。

不治之症的煩躁

  • 結胸證且煩躁嚴重;
  • 嘔吐腹瀉、四肢冰冷而煩躁;
  • 腹瀉、四肢厥冷而煩躁;
  • 怕寒蜷縮而臥,脈搏微弱不出且煩躁,這些情況皆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