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2)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2)
1. 陰陽虛盛用藥寒溫辯
夫傷寒發表攻裡之藥,寒熱殊途,用之一差,死生反掌。所以越人、仲景深致意於其間也。《難經》云:傷寒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且寒邪之傷人也,有淺深焉。淺者,汗之;深者,下之。此古今不易之定法也。方其風寒初客皮毛之間,陰氣乃盛,閉塞腠理,身中陽氣已虛,不能御衛,遂有惡風惡寒之證見焉。當此之時,只宜桂枝辛甘溫之藥,助陽抑陰而發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使用發汗和攻裡(瀉下)的藥物,由於寒熱的不同性質,使用有誤,生死立判。所以古代醫家越人、張仲景對此特別關注。《難經》中說:傷寒時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發汗治療可以痊癒,下瀉治療會死亡;而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發汗治療會死亡,下瀉治療可以痊癒。此外,寒邪侵襲人體有深淺之分。淺表寒邪,發汗治療;深層寒邪,下瀉治療。這是古今治療的既定原則。當風寒剛入侵到皮膚與肌肉之間時,陰氣旺盛,導致毛細孔閉塞,體內陽氣已經虛弱,無法抵禦病邪,於是出現惡寒畏風的症狀。此時,應該使用桂枝這種辛甘溫熱的藥物,幫助陽氣抑制陰氣,發散表邪。
陰邪既散,表氣衝和而愈。經云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不知用此而反以承氣湯苦寒之藥下之,表裡俱傷,不亡何待?表邪既罷,寒作為熱,陽陷入深而盛於裡,則津液消耗,腸胃燥澀,而臟腑之真陰虛矣。陰氣既虛,即譫妄狂躁,煩渴惡熱之病而作也。當此之時,宜用承氣湯苦寒之劑,扶陰抑陽而泄去熱氣,陽邪即退,胃中真陰來復,裡氣和平而愈。《內經》所謂酸苦湧泄為陰者是也。
白話文:
當人體的陰邪之氣散去後,陽氣就會運行順暢而恢復健康。經典中說:「辛甘味的藥物具有發散陽氣的作用。」然而,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反而使用苦寒的承氣湯來瀉下,結果是表裡兩傷,不死亡等什麼?當表面的邪氣消退後,寒氣就會轉化為熱氣,陽氣深入體內並旺盛於內部,導致津液消耗,腸胃乾燥,臟腑的真陰虧虛。陰氣虧虛後,就會出現譫妄、狂躁、煩渴、惡熱等症狀。此時,應使用苦寒的承氣湯,扶助陰氣、抑制陽氣,並瀉出熱氣,陽邪就會退去,胃中的真陰就會得到恢復,裡氣平和而痊癒。《內經》中說:「酸苦味的藥物具有湧泄陰邪的作用。」
不知用此,乃以桂枝辛熱之藥助邪伐正,安有不斃者乎?所以仲景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良以此夫。嗚呼,此論誠為傷寒汗下之樞機乎?俗醫不能達此為妙,昧於陰陽虛盛之道,悖逆此理而不殺人也,幾希。經云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豈虛語哉!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適時使用這個藥方,就用辛熱的桂枝藥物去幫助邪氣攻伐正氣,怎麼會不致於死亡?所以仲景說:桂枝吞服下去,如果陽氣盛就會致死;承氣湯灌入胃中,如果陰氣盛才會死亡。這是因為這個道理。唉,這個論述真的是傷寒汗下治療的關鍵啊!一般的醫生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它的奧妙在於分清楚陰陽虛盛的道理,違背這個道理而不殺人的情況很少。經文上說:發汗治療不應離熱邪太遠,攻下治療不應離寒邪太遠,難道是空話嗎!
2. 三陰三陽脈證
經云: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傷寒,則發熱惡寒。傷風,則鼻塞惡風。然傷風有汗,傷寒無汗。
白話文:
中醫經典記載:脈象寸口和尺口的部位都浮越向上,表明是太陽經受病。通常一兩天就會發病,因為脈絡向上連接風府穴,所以會出現頭痛、頸項疼痛、腰背僵硬。若是傷寒,則會發熱惡寒;若是傷風,則會鼻塞惡風。不過,傷風會出汗,而傷寒則不會出汗。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又曰不惡寒而作渴,皆為在經。不惡寒反惡熱,自汗出,大便難。
白話文:
身材高大的人,陽明經受了寒邪的侵襲。病情會在二、三天後發作,由於陽明經的經脈與鼻子和眼睛相連,所以會出現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等症狀,導致患者難以入睡。另外,患者不會感到怕冷,但會感到口渴,這都是因為寒邪在經絡中作祟所致。如果患者不怕冷反而怕熱,同時伴有自汗和排便困難等症狀,也屬於陽明經受寒邪侵襲的表現。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而嘔。此三經受病,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咽乾,或腹痛手足溫,自利不渴。
白話文:
脈象呈現六脈俱弦,表示少陽經受邪所侵犯。病情通常三四天後發作,由於少陽經絡循著脅部上行連接耳朵,因此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口苦口乾、頭暈、忽冷忽熱以及嘔吐等症狀。由於這三條經絡受病,邪氣尚未深入臟腑,所以只要發汗宣通就可以痊癒。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惡寒,口中和,默默欲寐,時時腹痛,又咽痛三證。
白話文:
當全身感覺沉重時,可能是少陰受病了。這種情況通常在五六天後發作,因為少陰脈絡貫通腎臟和肺部,連繫著舌根,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惡寒、口中黏膩、無力想睡覺、時常腹痛、咽喉痛等症狀。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唇青舌卷,筋急,或渴,不欲食,即吐蛔。此三經皆受病也,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此皆自陽經傳來者,故宜下而去之。非若陰經自中之寒,此則為真陰證矣,當用四逆湯輩溫之。
白話文:
如果脈象輕微而緩慢,表示厥陰經受病。經過六七天後會發病,因為厥陰經的脈絡環繞生殖器而連接到肝臟,因此會出現心煩氣滿、陰囊收縮、嘴脣發青、舌頭捲起的症狀,還有筋脈緊張、口渴、不想進食,甚至會嘔吐蛔蟲。這是因為少陽、陽明、厥陰三條經脈都受病了,病邪已經進入了腑臟,可以用瀉下法治療。這些病症都是從陽經傳來的,所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去除病邪。這和陰經中因寒邪產生的病症不同,這種情況是真陰不足的證候,應該用四逆湯等溫補的藥物治療。
3. 汗下溫正法
太陽傷風,自汗惡風,桂枝。傷寒,無汗惡寒,麻黃。
白話文:
當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出現自發性出汗且怕風的症狀,可使用桂枝來治療。如果是傷寒,特徵為無汗且極度畏寒,則應該用麻黃來治療。
陽明不惡寒反惡熱,自汗者,大便難,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汗不止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氣湯。無汗惡寒,升麻葛根湯。有汗脈遲,微惡寒,為表未解,桂枝湯。無汗脈浮而喘,麻黃湯。
少陽證,病屬小柴胡湯。
白話文:
陽明不惡寒,反惡熱,自汗: 陽明證出現不惡寒,反而怕熱,並自發出汗。
大便難: 大便困難。
方劑:大柴胡湯、小承氣湯。 選用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治療。
汗不止: 出汗不止。
胃汁幹: 胃液枯竭。
急下之: 立即瀉下。
方劑:大承氣湯。 選用大承氣湯治療。
無汗惡寒: 不出汗且惡寒。
方劑:升麻葛根湯 選用升麻葛根湯治療。
有汗脈遲,微惡寒: 出汗,脈搏遲緩,輕微惡寒。
為表未解: 表明邪氣尚未完全解除。
方劑:桂枝湯 選用桂枝湯治療。
無汗脈浮而喘: 不出汗,脈搏浮緩,有喘息。
方劑:麻黃湯 選用麻黃湯治療。
太陰自利不渴,為臟寒,理中湯、四逆湯。胸中脹滿,枳實理中丸。脹滿脈浮,桂枝湯。脹滿時痛,桂枝加芍藥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白話文:
太陰(脾胃)機能失常,不口渴,是因為臟腑寒涼,可以使用「理中湯」或「四逆湯」治療。
- 胸中脹滿:可以使用「枳實理中丸」治療。
- 脹滿且脈象浮大:可以使用「桂枝湯」治療。
- 脹滿伴隨疼痛: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疼痛嚴重時,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少陰脈沉,口不幹,舌不燥,背惡寒,小便清白,四逆湯。始得病,脈沉,反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口燥咽乾而渴,急下之,大承氣湯。六經中,惟此一經難治,大要以口燥而渴,知其熱,脈沉而遲,別其寒。
白話文:
- 少陰脈搏細弱,口不乾,舌不燥,背部惡寒,小便清白,使用四逆湯。
- 剛發病時,脈搏細弱,但體溫卻升高,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 口乾、咽喉乾燥、口渴,緊急使用瀉藥,大承氣湯。
- 在六經之中,只有少陰經最難治療,關鍵是根據口乾口渴判斷為熱,脈搏細弱且緩慢判斷為寒。
厥陰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小建中湯。脈浮緩,如瘧狀,桂枝麻黃各半湯。脈沉短者,囊必縮,為毒氣入臟,承氣湯下之;利不止者,四逆湯。
白話文:
- 厥陰脈搏微弱且浮起,表示即將痊癒;脈搏浮不起則表示尚未痊癒,可以服用小建中湯。
- 脈搏浮起緩慢,類似瘧疾症狀,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 脈搏沉細短促,表示囊腫必定縮小,這是毒氣侵入臟腑的徵兆,可以服用承氣湯瀉下;如果腹瀉不止,則服用四逆湯。
4. 傷風見寒傷寒見風脈證
熱盛而煩,手足自溫,脈浮而緊.此傷風見寒脈也。不煩少熱,四肢微厥,脈浮而緩,此傷寒見風脈也。二者為榮衛俱病,法用大青龍湯。然不可輕用,須風寒俱盛,又加煩躁,方可與之。一法以桂枝、麻黃湯尤穩,今改羌活湯。
白話文:
體溫升高伴隨煩躁,手腳自動發熱,脈搏浮起且緊繃。這是感染風邪受寒的脈象。
沒有煩躁,只有一些體溫升高,四肢微微冰涼,脈搏浮起且較緩和。這是感受風寒的脈象。
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營衛失調導致的疾病,治療方法可以使用大青龍湯。然而,不能輕易使用,必須在風寒極盛,且伴有煩躁不適時才能服用。
另外一種方法是使用桂枝麻黃湯,更加安全可靠。現在改用羌活湯。
5. 三陽合病
本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無津液,胃中燥,轉屬陽明,是為脾約。若惡寒,用升麻葛根。不惡寒反惡熱,大便難,白虎湯。譫語者,調胃承氣湯下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
太陽少陽,頭項強急,脅下硬滿,目眩,往來寒熱,小柴胡湯。
白話文:
現在的太陽病,如果出汗、腹瀉、小便量少,沒有津液,胃中乾燥,轉變為陽明病,這是因為脾熱約束導致。 如果怕冷,用升麻葛根湯。不怕冷反而怕熱,大便困難,用白虎湯。說胡話的,用調胃承氣湯下泄。氣喘而胸滿的,不能下泄,用麻黃湯。
少陽陽明,本少陽病,因為發汗,利小便後胃中燥,大便難,屬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少陽陽明病,原本是少陽病,但是因為發汗,加上利小便,導致胃中燥熱,大便困難,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正陽陽明,乃本經風盛氣實也,大柴胡湯、大小承氣湯選用之。
白話文:
陽氣旺盛的陽明經,是因為本經風氣太強、氣血太實所致,大柴胡湯和小承氣湯和大承氣湯就是針對這個情況而選用的。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口中不仁,屬白虎湯。口乾舌燥,不仁,背惡寒,同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正陽陽明無表證者,俱可下。惟惡寒者,為太陽陽明合病,未過經,為屬表,可發汗,桂枝麻黃各半湯。蓋在經則汗,過經則下也。
白話文:
當三陽經合病時,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胡言亂語、尿失禁、口舌麻木等症狀,此時適合使用白虎湯治療。
如果出現口乾舌燥、口舌麻木、背部怕冷,同時沒有明顯外感症狀的情況下,無論是太陽陽明合病、少陽陽明合病、正陽陽明合病,都可以使用下法治療。
但要注意,如果只有惡寒的症狀,說明是太陽陽明合病,還未進入身體內部,屬於表證,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發汗治療。因為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如果症狀在經脈表面,就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症狀已經深入身體內部,就需要使用下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