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8)

1. 煩熱

煩熱者,不經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有異也。經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實,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虛謂心中欲嘔、欲吐之貌。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湯。

發汗後解,半日許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汗後晝煩夜靜,不嘔渴,無表證,脈微沉,乾薑附子湯。大汗後六七日不大便,煩而不解,腹滿痛者,有燥屎也,大承氣湯下之。止汗,下後心下痞滿,氣上衝頭,身振搖而煩者,茯苓白朮湯為要也。

白話文:

煩熱是指沒有經過汗、吐、瀉等方法處理而持續的煩躁發熱,這與一般的發熱有所不同。古籍記載:病人煩熱,出汗就能緩解。如果沒有內臟實證,只要調和解表,緩解微熱就可以了。如果心下脹滿且煩躁,則需要考慮是否需要催吐或瀉下。先煩躁後心悸屬於實證;先心悸後煩躁屬於虛證。虛證表現為心裡想吐的樣子。陽明病,症狀為心煩想吐、發熱時冷時熱、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可用小柴胡加茯苓湯治療。

發汗後,過了半天脈象仍然浮數有力,可以再次發汗,用桂枝湯。發汗後白天煩躁晚上安靜,不嘔吐口渴,沒有表證,脈象微弱沉細,則可用乾薑附子湯。大汗之後六七天沒有大便,煩躁不適,腹部脹滿疼痛,這是由於大便秘結引起的,可用大承氣湯瀉下。止汗後,瀉下之後,心下痞滿,氣體上衝頭部,身體顫抖且煩躁,則以茯苓白朮湯為主。

2. 煩躁

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怒而躁,謂先煩漸生躁也。有陰陽虛寒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為熱重。所謂煩躁者,先發煩而漸至躁。所謂躁煩者,先發躁而復發煩也。太陽中風,不得汗,煩躁者,此邪在表而煩躁也,羌活沖和湯。大便不通,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而渴者,此為燥屎,乃邪氣在裡而煩躁也,大承氣湯。太陽不得汗,醫以火劫取汗,火熱入胃,此劫令煩躁也,小柴胡加牡蠣湯。

陽微發汗,躁不眠,與大下後復發汗,晝日不得眠,至夜安靜,身無熱,乾薑附子湯。汗下後病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俱謂陽虛煩躁也。又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陰盛拒陽也,欲於泥水井中臥,飲水不得入口者是也,四逆湯。其結胸煩躁悉具,及吐利四逆而煩躁,下利厥逆而煩躁,惡寒蜷臥,脈不出而煩躁,皆為不治也。

白話文:

煩躁是指心神不安、情緒紊亂的狀態。煩是心神被擾亂,躁是情緒憤怒。通常情況下,煩惱會逐漸演變成急躁。 煩躁的成因有陰陽虛實的區別:心火旺盛則煩,陽氣盛而陰氣虛則煩,腎火旺盛則躁,陰氣盛而陽氣虛則躁。煩是輕微的熱證,躁是嚴重的熱證。煩躁症狀的發展,是先出現煩惱,然後逐漸演變成急躁;而躁煩則先出現急躁,然後又出現煩惱。

若太陽經中風,出不了汗,伴隨煩躁,這是邪氣在體表引起的煩躁,治療用羌活沖和湯。如果大便不通六七天,肚臍周圍疼痛,煩躁發作,間歇性口渴,這是燥屎,邪氣在內引起的煩躁,治療用大承氣湯。如果太陽經中風,用火攻的方式逼汗,導致火熱之邪進入胃部,引起煩躁,則用小柴胡加牡蠣湯。

陽氣不足,出汗後依然急躁不安,睡不着覺,或者大便後再次出汗,白天睡不着,晚上卻能安睡,身體不發熱,這屬於陽虛導致的煩躁,治療用乾薑附子湯。出汗後病情沒有好轉,仍然煩躁,用茯苓四逆湯。這些都屬於陽虛引起的煩躁。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出現煩惱,直接出現急躁和胸悶,這是陰氣過盛,抑制陽氣所致,病人會想躺在泥水井裡,喝水都喝不下去,治療用四逆湯。

如果出現胸部阻塞、煩躁等症狀,以及嘔吐、腹瀉、四肢厥逆、煩躁,或者下利、厥逆、煩躁,惡寒蜷縮,脈搏摸不到,伴隨煩躁,這些情況都是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