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9)

1. 懊憹

懊憹者,鬱悶不舒之貌。蓋表證誤下,正氣內虛,陽邪內陷於心胸之間,重則為結胸也。邪在心胸,則宜吐。熱結胃腑,則宜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懊憹者,與夫短氣煩躁,心下渴,胸中懊憹者,用梔子豉湯。陽明病,下後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承氣湯下之。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懊憹者,必發黃,茵陳湯利之。

舌上白苔,飢不食,虛煩不眠,頭汗出,懊憹者,梔子豉湯也。

白話文:

懊憹

懊憹是指心中鬱悶不舒暢的狀態。這通常是因為外感表證誤用瀉下法,導致正氣虛弱,邪熱內陷到心胸之間所引起。嚴重時可能形成結胸證。

若邪熱停滯在心胸部位,適合用吐法來治療;若熱邪結聚在胃腸,則適合用瀉下法。

在發汗、催吐或瀉下後,若出現虛煩失眠、懊憹不適,或伴有呼吸短促、煩躁不安、心口灼熱、胸中鬱悶等症狀,可使用梔子豉湯治療。

若陽明病經瀉下後,仍感到懊憹煩躁,且胃中有燥屎停滯,則應以承氣湯瀉下。

若陽明病患者無汗、小便不暢,並伴有心中懊憹,可能預示將出現黃疸,此時可用茵陳湯利濕退黃。

若舌苔白、雖感飢餓卻不想進食,並有虛煩失眠、頭部出汗及懊憹症狀,同樣適用梔子豉湯治療。

2. 身體痛

身體痛者,雖曰太陽表邪未解,又有溫經發汗不同。如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脈浮緊者,表未解也,冬月麻黃湯,余月羌活沖和湯汗之。或下利脈沉,身痛如被杖者,為陰寒證,宜四逆湯溫之。發汗後身痛,脈沉遲,桂枝芍藥人參湯。下利煩滿,身疼痛,先溫其里,四逆湯,後攻其表,桂枝湯。

一身盡痛,發熱面黃,七八日,熱結在裡,有瘀血也,桃仁承氣湯下之。如身重痛者,屬陽明,有風也,葛根湯主治之。

白話文:

身體疼痛

身體疼痛雖然多因太陽經表邪未解,但治療方法有溫經和發汗的不同。例如:

  • 若發熱、怕冷、頭痛、身體疼痛,脈象浮緊,表示表邪未解。冬季可用麻黃湯發汗,其他季節則用羌活沖和湯發汗。
  • 若腹瀉、脈沈、身體疼痛如被杖打,屬於陰寒證,宜用四逆湯溫裡散寒。
  •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沈遲,可用桂枝芍藥人參湯調和營衛。
  • 若腹瀉、煩悶、身體疼痛,應先溫裡(用四逆湯),再解表(用桂枝湯)。

若全身疼痛、發熱、面色發黃,持續七八天,可能是熱邪內結形成瘀血,可用桃仁承氣湯瀉下瘀熱。

若身體沈重疼痛,屬於陽明經有風邪,可用葛根湯主治。

3. 拘急

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臥惡風之貌。四肢諸陽之本,因發汗亡陽,陽虛而有此證。自汗,脈浮,小便數,心煩惡寒,足攣拳急,芍藥甘草湯。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拘急者,桂枝加附子湯。吐利後汗出發熱,惡寒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溫之也。

白話文:

拘急

拘急是指手腳活動不靈活,屈伸不便,像是蜷縮著身體、怕風的樣子。四肢是陽氣的根本,如果因為發汗過度而耗損陽氣,導致陽氣虛弱,就會出現這種症狀。

症狀包括自汗、脈浮、小便頻繁、心煩、怕冷、腳部攣縮緊繃,此時可用芍藥甘草湯治療。

如果是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止、怕風、小便困難、四肢拘急,則適用桂枝加附子湯。

若是嘔吐腹瀉後出汗發熱、怕冷、四肢拘急、手腳冰冷,則需用四逆湯來溫補陽氣。

4. 咳嗽

咳者,俗呼為嗽,肺為邪氣逆不下,有肺寒而咳,有停飲而咳,有半表半裡而咳,各治不同。太陽病,身熱咳嗽,乾嘔,微喘而利,小青龍湯。身涼咳嗽,乾嘔而利,心下滿引脅痛,十棗湯。四肢重痛,腹疼下利,咳嗽,或嘔,真武湯。少陰病,咳嗽四逆,腹痛下利,或悸,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

少陽病,往來寒熱,胸滿痛,滿而咳,小柴胡湯。咳而嘔滿喘急,大半夏湯也。

白話文:

主題:咳嗽

咳嗽,俗稱嗽,是因肺受邪氣上逆無法下行所致。有因肺寒而咳,有因水飲停滯而咳,也有因半表半裡證而咳,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若屬太陽病,出現發熱、咳嗽、乾嘔、輕微氣喘且腹瀉,可用小青龍湯。若身體不發熱而咳嗽,伴隨乾嘔、腹瀉、心窩脹滿並牽引脅肋疼痛,則用十棗湯。若四肢沈重疼痛、腹痛腹瀉、咳嗽或嘔吐,適用真武湯。

少陰病若見咳嗽、四肢冰冷、腹痛腹瀉,或心悸,可用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

少陽病若寒熱交替、胸悶脹痛、胸滿而咳,適用小柴胡湯。若咳嗽伴隨嘔吐、胸悶、氣喘急促,則用大半夏湯。

5.

喘者,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而喘。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證無汗,法當汗之。在裡者,心腹脹滿,外證有汗,法當下之。水氣喘者,心下怔忡,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太陽陽明合病,脈促,有汗而喘者,葛根黃芩湯治之。經云:喘而汗出,宜利之。汗不出而喘,宜發之。其或直視譫語,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死證也。

白話文:

喘症的原因有多種:有的是因外邪侵襲體表而引發氣喘,有的是因邪氣在體內而導致氣喘,也有的是因水氣停滯而引起氣喘。

  1. 外邪在表而喘:患者心腹柔軟不堅硬,外表症狀為無汗,治療方法應以發汗為主。
  2. 邪氣在裡而喘:患者心腹脹滿,外表症狀有汗,治療方法應以瀉下為主。
  3. 水氣喘:患者感到心慌不安,可用「青龍湯」去除麻黃,加入杏仁來治療。

若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脈搏急促,有汗且氣喘,可用「葛根黃芩湯」治療。

醫書上說:氣喘且出汗的,宜用利水的方法治療;無汗而氣喘的,宜用發散的方法治療。

如果出現眼神呆直、胡言亂語、汗出如油、氣喘不止的情況,則屬於死證,難以救治。

6. 氣逆

氣逆者,氣自腹中時逆上衝也。因太陽病下之,表邪乘虛傳裡,里不受邪,則氣逆上行而邪在表也,當汗之,桂枝湯;不上衝者,勿與之。厥陰客熱上衝,此熱在裡而氣上也,大柴胡湯下之。病緩虛羸少氣,氣逆上衝欲吐者,竹葉石膏湯。有動氣,因發汗而氣上,李根湯。二者皆正氣虛而邪氣逆也。

白話文:

氣逆

氣逆是指氣從腹部時常向上衝逆的現象。

  1. 因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導致表邪乘虛傳入體內,但體內無法承受邪氣,於是氣逆上行,此時邪氣仍在體表,應當發汗治療,可用桂枝湯;若無氣上衝的症狀,則不宜使用。

  2. 厥陰經受外來熱邪上衝,這是熱邪在體內導致氣逆的表現,可用大柴胡湯瀉下治療。

  3. 若病情較緩,身體虛弱、氣短,且氣逆上衝想吐,可用竹葉石膏湯。

  4. 若有動氣(體內氣機不穩),因發汗而導致氣上衝,可用李根湯治療。

以上兩種情況(動氣與氣逆)都是正氣虛弱而邪氣上逆所致。

7. 短氣

短氣者,呼吸不相接續也。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宜下之,承氣湯。心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也,宜解之,桂枝湯。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短氣者,小半夏湯。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邪氣在表,甘草附子湯。太陽證,誤下之,短氣,懊憹煩躁,為結胸者,大陷胸湯治也。

白話文:

短氣

短氣是指呼吸無法連續順暢的症狀。

  1. 如果感到心腹脹滿並伴有短氣,這是體內有實邪,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例如「承氣湯」。
  2. 如果心腹柔軟無力而短氣,這是表邪未解且體虛,適合用解表的方法,例如「桂枝湯」。
  3. 如果食量少卻飲水過多,導致水停滯在心下而短氣,可用「小半夏湯」。
  4. 如果因風濕相搏,出現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怕風且不願脫衣的症狀,這是表邪未解,可用「甘草附子湯」。
  5. 如果是太陽證誤用瀉下法,導致短氣、煩躁不安,甚至形成結胸,則適用「大陷胸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