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 (9)

1. 燈花散

治熱證心躁夜啼。

燈花(三兩顆)

上研細。用燈芯煎湯調塗口中,以乳汁送下,日三服。

2. 蒲黃散

治小兒重舌。

蒲黃(微炒,紙鋪地上出火氣)

上研細。每抄些小摻舌下,時時摻之自愈,更以溫水蘸熟帛裹指輕輕按掠之,按罷摻藥。

3. 牡蠣散

治小兒口瘡。

牡蠣(煅通紅,取出候冷研細,以紙裹了埋一尺土中七日出火氣,三錢),甘草(炙為末,一錢匕)

白話文:

牡蠣(烤至通紅,取出後冷卻並研磨成細粉,用紙包起來埋在土裡一尺深,七天後取出放掉火氣,三錢),生甘草(烤製成粉末,一錢)

上和勻。時時抄少許摻口中,或咽或吐皆無害。

4. 治客忤夜啼法

用本家廚下火柴頭一個火滅者,以朱書云:吾是天上五雷公,將來作神將,能收夜啼鬼,一縛永不放,急急如律令!柴頭以火燒焦頭為上,書了勿令兒知,立在床下,倚床前腳里,男左女右。

白話文:

用自家的廚房火柴頭,在一個火柴頭用紅色寫上:「我是天上的五雷公,將來要成為神將,能夠收服夜啼鬼,一縛便永不放回,立即生效!」火柴頭用火燒焦頭部為佳。寫完後不要讓孩子知道,將火柴頭立在牀下,靠在牀前腳後,男孩放在左側,女孩放在右側。

5. 黃土散

治小兒卒客忤。

灶中黃土,蚯蚓屎(各等分)

上研勻。和水塗兒頭上及五心良。

6. 積熱證治

小兒積熱者,表裡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乾,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子利動臟腑,熱則去。或既去而復熱者,內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紅綿散麻黃微發汗,表熱乃去。表熱去後,又發熱者,何也?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謂不可醫,誤致夭傷者甚多。

白話文:

小兒積熱的症狀:內外都發熱,全身都很熱,臉頰發紅、口乾,小便發紅,大便焦黃。

治療方法:

  1. **先服用四順清涼飲。**這種藥方可以清熱瀉火,幫助排出體內的熱毒,從而緩解發熱症狀。

  2. **如果服藥後發熱症狀有所好轉,但後面又復發了,**說明內熱已經解除,但表熱還未消除。此時應使用惺惺散或紅綿散,並加入麻黃,微微發汗,讓表熱散發出去。

  3. **表熱去除後,如果再次發熱,**是因為世醫在治療時沒有完全弄清楚病因。有的繼續使用涼藥,有的繼續解表,有的甚至認為無法醫治,導致很多孩子夭折傷亡。

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發熱,非熱證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氣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用銀白散

白話文:

這個人的表裡都虛弱,氣血不能回到原處,導致陽氣浮在體外,所以又發燒。這不是一般的發熱證,只要用六神散加入大米粥中服用,調理好胃氣。這樣就能把陽氣收斂到體內,身體就會涼下來。如果發熱嚴重,可以使用銀白散。

7. 四順飲子

治小兒頭昏頰赤,口內熱,小便赤,大便少,此裡熱也。

大黃當歸(洗),赤芍藥,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大黃、當歸(洗淨)、赤芍藥、甘草(份量相同)

上為末,三歲上小兒,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二服,食後服。一法,用芍藥,欲利小便,則用赤者;虛熱者,加甘草;下利者,減大黃;冒風邪,加麻黃去節;中風身體強戴眼者,加獨活,並於一兩中加減半錢。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三歲以上的小孩每次服用約 3 公克的粉,搭配一碗水煎煮,煎煮到水量只剩七分之一,分成兩次服用,飯後服用。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芍藥,如果想利尿則使用赤芍藥;虛熱的人可加入甘草;腹瀉的人減少大黃的用量;感冒的人可加入麻黃,並去除節狀物;中風、身體強健但視力不佳的人可加入獨活,以上各種藥材都可以在一兩的藥方中加入或減少半錢的用量。

8. 惺惺散

桔梗細辛人參甘草(炙),白茯苓,栝蔞根,白朮

白話文:

桔梗:止咳化痰 細辛:溫陽散寒、解表發汗 人參:補氣強身、益氣固脫 甘草(炙):補氣益脾、調和諸藥 白茯苓:化濕利水、寧心安神 栝蔞根:清熱化痰、利咽止咳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匕,水一小盞,薄荷三葉,同煎四分,溫服,不拘時候。

9. 紅綿散

殭蠶(炒),白朮(炒,直者),天麻(一兩,生用),天南星(二兩,薄片切,油浸黃),蘇木節(二兩半,別研)

白話文:

殭蠶(炒過) 白朮(炒過,用筆直的) 天麻(一兩,生用) 天南星(二兩,切成薄片,用油浸黃) 蘇木節(二兩半,另外研粉)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紅綿少許,同煎至六分,溫服。凡小兒風熱,頭目不清,並宜服之。若傷寒有表證發熱者,每服入去節麻黃末半錢以下;有裡熱心躁渴者,入滑石末半錢以下,同煎服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錢藥粉,加入一小碗水,再加入少量紅綿,一起煎煮至藥水剩六成。溫熱服用。對於小兒因風熱導致頭目不清的症狀,都適合服用此藥。若為傷寒感染,有發熱症狀者,每次服藥時加入少許麻黃末,不超過半錢。若有裡熱導致心煩口渴者,則加入少許滑石粉末,不超過半錢,一起煎服。

10. 六神散

人參,白茯苓,乾山藥白朮白扁豆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乾山藥、白朮、白扁豆、甘草(炙烤過的)(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個,生薑二片,同煎至五分,通口服。此藥用處甚多,治胃冷,加附子;治風證,加天麻;治利,加罌粟殼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 15 公克(一大錢)藥粉,加入一小杯水、一顆紅棗和兩片生薑,一起煮到剩五分之一。藥湯趁熱口服。此藥用途廣泛,治療胃寒時可加入附子;治療風證時可加入天麻;治療腹瀉時可加入罌粟殼。

11. 銀白散

山藥白朮,白茯苓(各半兩),人參白扁豆知母甘草(炙),升麻(各等分)

白話文:

乾山藥、白術、白茯苓(各 25 克),人參、白扁豆、知母、炙甘草、升麻(各等量)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棗一個,煎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12. 急慢驚風證治

小兒發癇,俗云驚風,有陰陽二證:身熱面赤而發搐搦,上視,牙關緊硬者,陽證也;因吐瀉,或只吐不瀉,日漸困,面色白,脾虛,或冷而發驚,不甚搐搦,微微目上視,手足微動者,陰證也。陽證用涼藥,陰證用溫藥,不可一概作驚風治也。又有一證,欲發瘡疹,先身熱驚跳,或發搐搦,此非驚風,當服發散藥。

白話文:

小兒抽搐,俗稱驚風,有陰陽兩種證狀:

  • **陽證:**身體發熱、面部發紅,發作時抽搐痙攣,眼睛向上翻,牙關緊閉。
  • **陰證:**因嘔吐、腹瀉(或僅嘔吐不瀉),身體逐漸衰弱,面色蒼白,脾虛,或因受寒而發驚,抽搐較輕微,眼睛微微向上看,手腳微動。

陽證需要用涼藥治療,陰證需要用溫藥治療,不能一律當作驚風來治療。

另外還有一種證狀,是將要發出痘疹,首先會出現身體發熱、驚跳,或抽搐痙攣,這不是驚風,需要服用發汗散熱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