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序

回本書目錄

1.

余紹興辛巳。為葉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敘陰陽病脈證。次及所因之說。集註脈經。類分八十一門。方若干道。題曰依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書欲托貴人刊行。未幾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復與友人湯致德遠。慶德夫。論及醫事之要。無出三因。辨因之初。無逾脈息。遂舉脈經曰。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蓋以人迎候外因。氣口候內因。其不應人迎氣口。皆不內外因。儻識三因。病無餘蘊。故曰醫事之要。無出此也。因編集應用諸方。類分一百八十門。得方一千五十餘道。題曰三因極一病源論粹。或曰現行醫方山積。便可指示。何用此為。

殊不知晉漢所集。不識時宜。或詮次混淆。或附會雜揉。古文簡脫。章旨不明。俗書無經。性理乖誤。庸輩妄用。無驗有傷。不削繁蕪。罔知樞要。乃辨論前人所不了義。庶幾開古賢之蹊徑。為進學之帡幪。使夫見月忘指可也。於是乎書。

青田鶴溪陳,言無擇序

白話文:

我在紹興辛巳年,為我的表弟葉桷伯材收集了六卷的藥方。首先討論了陰陽病的脈象和症狀,接著分析病因,將《脈經》中的內容集結起來,分為八十一個門類,收錄了許多藥方,並將這本書命名為《依源指治》。伯材在當時的朝廷中,得到這本書,想要託付貴人出版,但不久後他就去世了,這個願望就沒有實現。到了淳熙甲午年,我又和朋友湯致德遠、慶德夫討論醫學的重要事項,認為沒有超出「三因」的範疇。而對於病因的判斷,最不能超越的就是脈搏。因此引用了《脈經》中的一段話:

脈搏的關節前一分處,是判斷一個人健康狀況的主要依據。左手的脈象代表人迎,右手的脈象代表氣口。人迎可以診斷外因導致的疾病,氣口則可以診斷內因導致的疾病。那些不符合人迎和氣口特徵的脈象,往往不是由內外因素引起的。如果能認識到這「三因」,那麼疾病就沒有什麼隱藏的了。因此,我整理了各種適用的藥方,分為一百八十個門類,收錄了一千零五十多種藥方,將這本書命名為《三因極一病源論粹》。有人可能會問,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醫方,為什麼還要寫這樣一本書呢?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晉漢時期的醫方,很多都不適應當代的情況。有些解釋混亂,有些則是胡亂拼湊。古文簡略,章節的意思不清晰。一些通俗的書籍,對於藥物的性質和原理描述錯誤。一些普通人胡亂使用,不但無效,反而會造成傷害。如果不刪掉這些繁複無用的內容,就無法瞭解核心要點。所以我辨論了前人未能解決的問題,希望能為後人開闢一條新的道路,為學醫的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讓人們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而不再拘泥於表面的文字。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

青田鶴溪的陳言無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