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六經中傷病脈

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者,以候寒暑燥濕風熱中傷於人,其邪咸自脈絡而入,以迎納之,故曰人迎。前哲方論,謂太陽為諸陽主氣,凡感外邪,例自太陽始,此考尋經意,似若不然。風喜傷肝,寒喜傷腎,暑喜傷心包,濕喜傷脾,熱傷心,燥傷肺,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故不別論。以類推之,風當自少陽入,濕當自陽明入,暑當自三焦入,寒卻自太陽入。

故《經》曰:陰為之主,陽與之正,別於陽者,知病從來,此之謂也。諸太陽傷寒,主左手尺中與人迎皆浮緊而盛。浮者,足太陽脈也;緊者,傷寒脈也;盛者,病進也。其證頭項強,腰脊痛,無汗惡寒,不惡風。陽明傷濕,右手關上與人迎皆澀細而長。澀者,足陽明脈也;細者,傷濕脈也;長者,病襲也。

其證關節疼痛,重痹而弱,小便澀秘,大便飧泄。少陽傷風,左手關上與人迎皆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陽脈也;浮者,傷風脈也;散者,病至也。其證身熱惡風,自汗項強,筋滿。手少陽傷暑,右手尺中與人迎皆洪虛而數。洪者,手少陽脈也;虛者,傷暑也;數者,病增也。

其證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煩渴。足太陰傷濕,右手關上與人迎皆濡細而沉。濡者,足太陰脈也;細者,濕脈也;沉者,病著也。其證身重腳弱,關節煩疼,冷痹脹滿。足少陰傷寒,左尺中與人迎皆沉緊而數。沉者,足少陰脈也;緊者,寒脈也;數者,病傳也。其證口燥舌乾而渴,背惡寒,反發熱倦怠。

足厥陰傷風,左關上與人迎皆弦弱而急。弦者,厥陰脈也;弱者,風脈也;急者,病變也。其證自汗惡風而倦,小腹急痛。手厥陰心包傷暑,在右尺中與人迎皆沉弱而緩。沉者,心包脈也;弱者,傷暑也;緩者,病倦也。其證往來寒熱,狀如痎瘧,煩渴眩暈,背寒面垢,此乃分布六經,感傷外邪,除燥熱外,敘此四氣,以為宗兆。若其傳變,自當依六經別論所傷,隨經說證,對證施治。

或燥熱傷心肺,亦當依經推明理例調治。如四氣兼併,六經交錯,亦當隨其脈證,審處別白,或先或後,或合或並,在絡在經,入表入里,四時之動,脈與之應,氣候以時,自與脈期。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陰陽生,此之謂也。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人體六大經絡中的外傷與疾病脈象]

內容翻譯爲:

左手腕橫紋前方一點稱爲“人迎”,用以感知外界的寒、熱、幹、溼、風、熱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這些傷害都從脈絡進入人體,被“人迎”所接收,因此稱爲人迎。古代醫家認爲太陽經是所有陽氣的主要通道,凡遭受外部病邪侵襲,通常是從太陽經開始,但探究經絡的意義,似乎並非如此。風邪喜歡傷害肝臟,寒邪喜歡傷害腎臟,暑熱喜歡傷害心包,溼邪喜歡傷害脾臟,熱邪傷害心臟,燥邪傷害肺臟,因爲暑和熱同屬一氣,燥和溼同出一源,所以不單獨論述。

依此類推,風邪應當從少陽經進入,溼邪應當從陽明經進入,暑熱應當從三焦經進入,而寒邪卻從太陽經進入。

因此,《黃帝內經》說:“陰主內,陽主外,區別於陽,就能知道疾病的來源。”對於太陽經受寒的情況,主要在左手寸關尺脈位與人迎處都會出現浮緊且盛的脈象。浮脈是足太陽經的脈象;緊脈是受寒的脈象;盛脈表示病情進展。症狀表現爲頭痛頸強,腰背疼痛,無汗畏寒,但不畏風。

對於陽明經受溼的情況,右手關脈與人迎處都會出現澀細且長的脈象。澀脈是足陽明經的脈象;細脈是受溼的脈象;長脈表示病情蔓延。

症狀表現爲關節疼痛,肢體沉重無力,小便澀滯,大便溏瀉。對於少陽經受風的情況,左手關脈與人迎處都會出現弦浮且散的脈象。弦脈是足少陽經的脈象;浮脈是受風的脈象;散脈表示病情到來。

症狀表現爲身體發熱畏風,自汗頸強,肌肉緊張。對於手少陽經受暑的情況,右手尺脈與人迎處都會出現洪虛且數的脈象。洪脈是手少陽經的脈象;虛脈是受暑的脈象;數脈表示病情加重。

症狀表現爲身體發熱畏寒,頭痛,像感冒一樣,口渴煩躁。對於足太陰經受溼的情況,右手關脈與人迎處都會出現濡細且沉的脈象。濡脈是足太陰經的脈象;細脈是溼邪的脈象;沉脈表示疾病深藏。

症狀表現爲身體沉重腳弱,關節疼痛,冷痹脹滿。對於足少陰經受寒的情況,左尺脈與人迎處都會出現沉緊且數的脈象。沉脈是足少陰經的脈象;緊脈是寒邪的脈象;數脈表示疾病傳變。

症狀表現爲口乾舌燥且渴,背部畏寒,反而發熱疲倦。對於足厥陰經受風的情況,左關脈與人迎處都會出現弦弱且急的脈象。弦脈是厥陰經的脈象;弱脈是風邪的脈象;急脈表示病情變化。

症狀表現爲自汗畏風且疲倦,小腹急痛。對於手厥陰心包受暑的情況,在右尺脈與人迎處都會出現沉弱且緩的脈象。沉脈是心包的脈象;弱脈是受暑的脈象;緩脈表示病情疲倦。

症狀表現爲寒熱交替,如同瘧疾,口渴煩躁,頭暈目眩,背部寒冷,面色污穢。這就是六大經絡對感受外界邪氣的分佈情況,除了燥熱之外,這裏敘述了這四種邪氣,作爲預示疾病徵兆的基礎。如果疾病有傳變,自然應該根據六大經絡的理論來討論所受的傷害,隨着經絡的運行解釋症狀,並針對症狀進行治療。

如果燥熱傷害了心肺,也應該根據經絡理論來調整治療方法。如果四種邪氣同時存在,六大經絡交織在一起,也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細緻的診斷,或者先治或者後治,或者合併或者分開,是在絡脈還是在經脈,是表症還是裏症,四季的變化,脈象也會相應變化,氣候與季節,自然與脈象相呼應。

微妙之處在於脈象,不可忽視;觀察脈象有規律可循,從陰陽開始;陰陽有經絡,從陰陽產生,這就是所謂的道理。

2. 五用乖違病脈

察脈必以人迎氣口分內外所因者,乃學診之要道也。所以《脈贊》云:關前一分,人命之主。然既有三因,固不可盡,詳而考之,於理自備。且如疲極筋力,盡神度量,飲食飢飽,叫呼走氣,房室勞逸,及金瘡踒折,虎狼毒蟲,鬼疰客忤,畏壓溺等,外非六淫,內非七情,內外不收,必屬不內不外。雖漢論曰: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

殊不知飲食入胃,能助發宿蘊,其所以應於氣口者,正由七情郁發,因食助見,本非宿食能應氣口。且如宿食脈,有浮大而微澀者,有數而滑實者。(在陰則澀,在陽則滑)宿食不化,脈則沉緊;宿食成瘕,脈則沉重。此等名證,皆曰傷胃,胃何關於氣口耶?其如疲極筋力,其脈弦數而實。

筋痛則動,皆傷肝也;凝思則滑,神耗則散,皆傷心也;弦誦耗氣,脈濡而弱,叫呼走氣,脈散而急,皆傷肺也;房勞失精,兩尺浮散,男子遺精,女子半產,弦大而革,皆傷腎也。

上件明文,氣口何與?況臟寒蛔厥,脈自微浮,及為緊滑;胃虛不食,其脈必緩,亦有微濡;五飲停伏,浮細而滑;久蓄沉積,沉細而軟;形虛自汗,脈皆微濡;揮霍變亂,脈自沉伏;僵仆墜下,脈則細滑;踒折傷損,瘀血在內,疝瘕癥癖,五內作痛,脈皆弦緊;中寒癥結,脈則遲澀;五積六聚,食飲痰氣,伏留不散,隧道節滯,脈皆促結;三消熱中,尺中洪大;癲狂神亂,關上洪疾;氣實脈沉,血實脈滑,氣血相搏,脈亦沉實。

婦人妊娠,脈則和滑;遁屍屍疰,脈沉而不至寸,或三部緊急;鬼祟附著,脈兩手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邪來見,脈則浮洪;陰邪來見,脈則沉緊。鬼疰客忤,三部皆滑,洪大嫋嫋,沉沉澤澤,但與證不相符者,皆五屍鬼邪遁疰之所為也。如診得此等脈證,雖與人迎氣口相應,亦當分數,推尋三因,交結四句,料簡所謂單內單外,不內不外,亦內亦外,亦不內外。脈理微妙,藝能難精,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此之謂也。

然形於朕兆,墮於數義,未有不學而能者,未有學而不成者,學者宜留心焉。又如忽見異像,驚惑眩亂,脈多失序;急虛卒中,五臟閉絕,脈不往來;譬如墮溺,脈不可察,與夫金瘡踒折,頓走血氣,脈亦無准。學者當看外證,不必拘脈。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診斷脈象中的五種錯誤理解]

內容翻譯爲: 檢查脈象時,必須從人迎(頸部動脈)與氣口(手腕處的橈動脈)區分內外病因,這是學習診斷的重要方法。因此,《脈贊》說:關前(腕橫紋上一寸處)是判斷生命狀況的關鍵部位。然而,病因有三大類,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細節,但是詳細研究後,理論自然會完備。例如,極度疲勞、過度使用體力、精神過度緊張、飲食過飢或過飽、大聲喊叫或奔跑導致氣喘、性生活過度勞累或休息不足、金屬創傷、跌打損傷、野獸毒蟲咬傷、鬼神詛咒、壓牀、溺水等,這些既不屬於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也不屬於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它們不屬於內外病因,但又確實存在。雖然漢代的醫論指出:人迎脈緊實表示受寒,氣口脈緊實表示飲食過量。

然而,我們並不瞭解,食物進入胃裏,能幫助消化舊有的積存,氣口反應出這種狀況,實際上是由於情緒鬱結,加上食物的幫助才顯現出來,這並非是因爲舊的食物能直接影響氣口。例如,消化不良的脈象可能表現爲浮大而微澀,或者快速而滑實。(在陰則澀,在陽則滑)消化不良,脈象則會呈現沉緊;如果食物積滯形成腫塊,脈象則會呈現沉重。這些症狀都被稱爲傷害了胃,但這與氣口有什麼關係呢?例如,當身體極度疲勞,脈象可能會出現弦數而堅實。

肌肉疼痛,脈象則會波動,這是因爲肝臟受傷;過度思考,脈象則會變得滑順,精神耗損,脈象則會變得散亂,這些都是心臟受損的表現;誦讀過度消耗元氣,脈象則會變得柔軟無力,大聲喊叫或奔跑導致氣喘,脈象則會變得散亂而急促,這些都是肺部受損的表現;性生活過度,脈象在兩尺處會變得浮散,男性遺精,女性流產,脈象則會變成弦大而革硬,這些都是腎臟受損的表現。

上述的明確文字,與氣口有何關聯?何況,臟腑寒涼、蛔蟲逆流,脈象自然會呈現微浮,有時也會緊滑;胃虛不食,脈象一定會變得緩慢,也可能變得微濡;體內水分停滯,脈象會變得細滑;長期積累的沉痾,脈象會變得沉細而軟弱;身體虛弱、自汗,脈象都會變得微濡;突然變化,脈象自然會沉伏;摔跤墜落,脈象會變得細滑;跌打損傷,內部有淤血,疝氣、腫塊、疼痛,脈象都會變得弦緊;受寒病症,脈象會變得遲緩而澀滯;五積六聚、飲食積滯、痰氣阻塞,停滯不散,脈象都會變得促結;三消熱中,尺脈會變得洪大;癲狂神亂,關脈會變得洪疾;氣實,脈象下沉;血實,脈象滑順;氣血相搏,脈象也會變得沉實。

婦女懷孕,脈象會變得平和滑順;遁屍、屍疰,脈象會變得深沉,不到寸關,或者三部脈緊急;鬼神附身,兩手脈象會時大時小,時短時長。陽邪入侵,脈象會變得浮洪;陰邪入侵,脈象會變得沉緊。鬼疰、客忤,三部脈象都會變得滑順,洪大嫋嫋,沉沉澤澤,只要脈象與症狀不相符合,都是五屍鬼邪遁疰所致。如果診斷到這樣的脈象和症狀,即使與人迎氣口相應,也應分析比例,探討三種病因,結合四句診法,所謂單一內因、單一外因、非內非外、亦內亦外、非內外,脈理微妙,技藝難以精通,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從跡象中看出規律,脫離於幾種定義,沒有不學就能做到的,也沒有學了卻做不成的,學者應該用心。另外,如突然見到異象,驚恐迷惑、頭暈目眩,脈象大多會失去秩序;急虛、卒中,五臟閉絕,脈象不會往來;例如溺水,脈象無法查探,還有金屬創傷、跌打損傷,突然流失血氣,脈象也沒有標準。學者應當觀察外部症狀,不必拘泥於脈象。

3. 脈偶名狀

浮者,按之不足,舉之有餘。與人迎相應,則風寒在經;與氣口相應,則榮血虛損。

沉者,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與人迎相應,則寒伏陰經;與氣口相應,則血凝腹臟。

遲者,應動極緩,按之盡牢。與人迎相應,則濕寒凝滯;與氣口相應,則虛冷沉積。

數者,去來促急,一息數至。與人迎相應,則風燥熱煩;與氣口相應,則陰虛陽盛。

虛者,遲大而軟,按之豁然。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暑;與氣口相應,則榮衛走本。

實者,按舉有力,不疾不遲。與人迎相應,則風寒貫經;與氣口相應,則氣血壅脈。

緩者,浮大而軟,去來微遲。與人迎相應,則風熱入臟;與氣口相應,則怒極傷筋。

緊者,動轉無常,如紉單線。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寒;與氣口相應,則臟腑作痛。

洪者,來之至大,去之且長。與人迎相應,則寒壅諸陽;與氣口相應,則氣攻百脈。

細者,指下尋之,來往如線。與人迎相應,則諸經中濕;與氣口相應,則五臟凝涎。

滑者,往來流利,有如貫珠。與人迎相應,則風痰潮溢;與氣口相應,則涎飲凝滯。

澀者,參伍不調,如雨沾沙。與人迎相應,則風濕寒痹;與氣口相應,則津汗血枯。

弦者,端緊徑急,如張弓弦。與人迎相應,則風走注痛;與氣口相應,則飲積溢疼。

弱者,按之欲絕,輕軟無力。與人迎相應,則風濕緩縱;與氣口相應,則筋絕痿弛。

結者,往來遲緩,時止更來。與人迎相應,則陰散陽生;與氣口相應,則積阻氣節。

促者,往來急數,時止復來。與人迎相應,則痰壅陽經;與氣口相應,則積留胃腑。

芤者,中空傍實,如按慈蔥。與人迎相應,則邪壅吐衄;與氣口相應,則榮虛妄行。

微者,極細而軟,似有若無。與人迎相應,則風暑自汗;與氣口相應,則微陽脫泄。

動者,在關如豆,厥厥不行。與人迎相應,則寒疼冷痛;與氣口相應,則心驚膽寒。

伏者,沉隱不出,著骨乃得。與人迎相應,則寒濕痼閉;與氣口相應,則凝思滯神。

長者,往來流利,出入三關。與人迎相應,則微邪自愈;與氣口相應,則臟氣平治。

短者,按舉似數,不及本部。與人迎相應,則邪閉經脈;與氣口相應,則積遏臟氣。

濡者,按之不見,輕手乃得。與人迎相應,則寒濕散漫;與氣口相應,則飧泄緩弱。

革者,沉伏實大,如按鼓皮。與人迎相應,則中風著濕;與氣口相應,則半產脫精。

散者,有陽無陰,按之滿指。與人迎相應,則淫邪脫泄;與氣口相應,則精血敗耗。

代者,臟絕中止,餘臟代動,無問內外所因,得此必死。

白話文:

[脈象描述]

浮脈:輕觸可感,深按卻減弱。如果和人迎脈相應,代表風寒影響經絡;若與氣口脈相應,表示營血虛弱。

沉脈:輕觸感覺不到,需深按才顯現。如果和人迎脈相應,顯示寒氣潛藏於陰經;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血液凝滯於腹部臟器。

遲脈:跳動緩慢,穩定持久。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有濕寒滯留;若與氣口脈相應,代表有虛寒堆積。

數脈:來去急速,心跳頻率高。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風燥熱煩;若與氣口脈相應,表示陰虛陽盛。

虛脈:跳動緩慢且大,但軟弱。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經絡受暑熱傷害;若與氣口脈相應,表示營衛功能失調。

實脈:強勁有力,既不快也不慢。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風寒影響經絡;若與氣口脈相應,表示氣血壅塞。

緩脈:浮大而軟,跳動稍微緩慢。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風熱侵入臟器;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極度憤怒導致筋骨受損。

緊脈:跳動不定,像繡花針般細長。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經絡受寒;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臟腑疼痛。

洪脈:來勢強大,去勢延長。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寒氣阻塞陽經;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氣攻百脈。

細脈:手指下感覺跳動細微,如絲線來回。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各經絡濕氣過重;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五臟有凝滯。

滑脈:來去流暢,如串連的珠子。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風痰泛濫;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口水、痰液凝滯。

澀脈:節奏不協調,如雨水滴落在沙上。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風濕寒痹;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津液、汗液、血液乾涸。

弦脈:尖銳緊繃,像拉緊的弓弦。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風走疼痛;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飲食積滯。

弱脈:深按幾乎消失,輕柔無力。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風濕緩解;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筋骨虛弱。

結脈:來去緩慢,時停時來。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陰氣散開,陽氣生成;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積滯阻礙氣流通。

促脈:來去急促,時停時來。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痰阻陽經;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積滯留在胃腑。

芤脈:中間空虛,兩邊實。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邪氣壅塞導致吐血;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營血虛弱。

微脈:極細且軟,若有若無。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風暑導致自汗;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微陽脫離。

動脈:在關部跳動如豆,持續不移。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寒涼疼痛;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心驚膽寒。

伏脈:深藏不出,貼骨才能摸到。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寒濕固閉;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思考凝滯,精神不振。

長脈:來去流暢,貫穿三關。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微邪自行康復;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臟器功能平衡。

短脈:輕按看似快速,但實際未達到正常範圍。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邪氣封閉經脈;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積滯阻礙臟器運作。

濡脈:深按感覺不到,需輕手才能摸到。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寒濕散漫;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餐後瀉瀉,身體虛弱。

革脈:深沉而實大,像按在鼓皮上。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中風或濕氣;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流產或精氣流失。

散脈:只有陽性反應,深按整個手指都感受到。如果和人迎脈相應,可能邪氣洩漏;若與氣口脈相應,可能精血耗損。

代脈:臟器停止運作,其他臟器代為工作。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原因,出現這種情況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