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五臟所屬

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右關,外以候脾,內以候胃脘。

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心主,內以候腰。

釋曰:六臟,六腑,十二經絡,候之無逾三部。要之,前布六經,乃候淫邪外入,自經絡而及於臟;後說六臟,乃候情意內郁,自臟腑出而應於經。內外所因,穎然明白,學診之道,當自此始。外因雖自經絡而入,必及於臟,須識五臟部位;內因鬱滿於中,必應於經,亦須徇經說證,不可偏局。故《經》云:上竟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腰足中事也。

白話文:

解說:六臟、六腑、十二經絡,診察它們離不開這三個部分。總的來說,前面講的六經,是探察外邪入侵,從經絡傳到臟腑的病變;後面講的六臟,是探察內心情緒鬱結,從臟腑發出而影響到經絡的病變。內外成因,清楚明白,學習診斷的道路,應從這裡開始。外因雖然從經絡進入,但一定會影響臟腑,所以必須認識五臟的位置;內因鬱積在體內,一定會反映在經絡上,也必須根據經絡來說明病症,不能偏廢任何一部位。因此,《經典》上說:上焦的疾病,表現於胸喉;下焦的疾病,表現於腰足。

不可不通。

2. 五臟本脈體

人之脈者,乃血之隧道也,非氣使則不能行,故血為脈,氣為息,脈息之名,自是而分。呼吸者,氣之橐籥;動應者,血之波瀾。其經以身寸度之,計十六丈二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則六動。一動一寸,故一息脈行六寸,十息六尺,百息六丈,二百息十二丈,七十息四丈二尺,計二百七十息,漏水下二刻,盡十六丈二尺,營周一身。百刻之中,得五十營。

白話文:

脈是血液流動的通道,若沒有氣的推動,血液就不能流動;因此,血液稱為脈,氣稱為息,脈和息的稱呼由此而分。呼吸是氣的風箱;脈搏的跳動是血液的波浪。脈的長度以人體的身寸計算,約為十六丈二尺。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次吸氣,脈搏再跳動兩次;呼吸平穩時,脈搏跳動五次;如果加上一個深呼吸,則脈搏跳動六次。脈搏跳動一次,前進一寸,因此一次呼吸,脈搏前進六寸;十次呼吸前進六尺;一百次呼吸前進六丈;二百次呼吸前進十二丈;七十次呼吸前進四丈二尺;計算起來,二百七十次呼吸,漏水下落兩刻,脈搏就運行完畢十六丈二尺,巡迴全身一圈。在百刻(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脈搏運行五十週。

故曰,脈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也。息者以呼吸定之,一日計一萬三千五百息,呼吸進退,既遲於脈,故八息三分三毫三釐,方行一寸,八十三息三分三毫行一尺,八百三十三息三分行一丈,八千三百三十三息行十丈,餘六丈二尺,計五千一百六十七息,通計一萬三千五百息,方行盡十六丈二尺,經絡氣周於一身,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者是也。

白話文:

因此,脈搏沿著陽經運行二十五度,沿著陰經運行二十五度。呼吸以呼氣和吸氣來確定,一天大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由於呼吸比脈搏緩慢,所以八次呼吸三毫三釐,才能前進一寸。八十三次呼吸三毫三釐走一尺,八百三十三次呼吸三毫走一丈,八千三百三十三次呼吸走十丈。剩下的六丈二尺,計算需要五千一百六十七次呼吸,總計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才能走完十六丈二尺。經絡中的氣在全身運行,一天一夜就會在風府穴會合。

脈屬陰,陰行速,猶太陰一月一周天;息屬陽,陽行遲,猶太陽一歲一周天,如是則應天常度。故春肝脈弦細而長,夏心脈浮大而洪,長夏脾脈軟大而緩,秋肺脈浮澀而短,冬腎脈沉濡而滑。各以其時而候旺相休囚,脈息無不及太過之患,故曰平人。平人常氣稟於胃,必以胃氣為本,取其資成也。

白話文:

脈絡屬於陰,陰氣運行迅速,就如同月亮運行一個月繞地球一週;呼吸屬於陽,陽氣運行緩慢,就如同太陽運行一年繞地球一週。如此便是符合自然規律。

因此,春天肝經脈搏細長而緊繃,夏天心經脈搏浮而出、大而有力,夏末脾經脈搏柔軟、大而且緩慢,秋天肺經脈搏浮出、粗糙而且短,冬天腎經脈搏沉穩、潤澤而且滑溜。每個季節到來時,脈搏特性就會相應地旺盛、健全、衰弱或虛弱。脈搏和呼吸正常,不會出現太過或不足的情形,故稱之為健康人。

健康人的氣息常由胃部形成,必定以胃氣為根本,因為胃氣能滋養身體,讓身體健康。

合本臟氣三分,微似弦洪緩澀沉,則為平脈。若真臟脈見,則不佳矣。廣如後說。

3. 六經本脈體

六經所以分手足陰陽者,以足為本,手為標。如足厥陰風木肝,與足少陽相火膽為表裡,同在一處;足太陰濕土脾,與足陽明燥金胃;足少陰君火腎,與足太陽寒水膀胱,皆相附近。至於手三陰三陽,相去頗遠。蓋足陰陽本乎地,奠方有常;手陰陽法乎天,變化無定。足為常度,手為揆度,體常盡變,故為奇度,奇常揆度,其道一也。

白話文:

中醫將人體分為六經,每一經分為手足陰陽兩部分,原因是:

六經以腳為根基,手為標誌。比如腳太陰肝經是主風木的,與腳少陽膽經是表裡相合的,它們位於同一位置;腳太陰脾經是主濕土的,與腳陽明胃經;腳少陰腎經是主君火的,與腳太陽膀胱經,這些經絡都相距很近。至於手上的三陰三陽經,它們相距較遠。

這是因為腳部陰陽經脈是根據地面的特性形成的,位置比較固定;手部陰陽經脈是根據天體的特性形成的,變化不定。腳部經脈是常態,手部經脈是測量常態的工具,將常態全部變化後,得到的是非常態,非常態用來測量常態,這個規律是統一的。

足厥陰肝脈,在左關上,弦細而長;足少陰腎脈,在左尺中,沉濡而滑;足太陰脾脈,在右關上,沉軟而緩;足少陽膽脈,在左關上,弦大而浮;足陽明胃脈,在右關上,浮長而澀;足太陽膀胱脈,在左尺中,洪滑而長;手厥陰心主包絡,在右尺中,沉弦而數;手少陰心脈,在左寸口,洪而微實;手太陰肺脈,在右寸口,澀短而浮;手少陽三焦脈,在右尺中,洪散而急;手陽明大腸脈,在右寸口,浮短而滑;手太陽小腸脈,在左寸口,洪大而緊。此手足陰陽六經脈體。

白話文:

肝經: 在左手腕關脈的上方,脈象細長而緊。

腎經: 在左手腕尺脈的中間,脈象沉穩、濕潤而滑。

脾經: 在右手腕關脈的上方,脈象沉緩、軟弱。

膽經: 在左手腕關脈的上方,脈象粗大、浮起而緊。

胃經: 在右手腕關脈的上方,脈象浮長、粗糙。

膀胱經: 在左手腕尺脈的中間,脈象洪大、滑利而長。

心包經: 在右手腕尺脈的中間,脈象沉細、緊促而頻數。

心經: 在左手寸脈上,脈象洪大而稍實。

肺經: 在右手寸脈上,脈象粗糙、短小而浮。

三焦經: 在右手腕尺脈的中間,脈象洪大、鬆散而急促。

大腸經: 在右手寸脈上,脈象浮短、滑利。

小腸經: 在左手寸脈上,脈象洪大、緊促。

以上為手足陰陽六經脈體的脈象特徵。

及其消息盈虛,則化理不住;運動密移,與天地參同。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應者,乃氣候之至脈也。故要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一云沉短而數),少陰之至其脈鉤(一云緊細而微),太陰之至其脈沉(一云緊大而長),少陽之至大而浮(一云乍疏乍數乍短乍長),陽明之至短而澀(一雲浮大而短),太陽之至大而長。本脈至脈,雖識體狀,又須推尋六氣交變,南政北政,司天在泉,少陰之脈,應與不應。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及其消息盈虛,則化理不住;運動密移,與天地參同。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應者,乃氣候之至脈也。

當人體的氣血變化過於旺盛或不足時,身體的自然規律就會失去平衡;氣血的運行非常精微,與天地間的變化息息相關。春季的溫暖會轉化為夏季的酷熱;秋季的涼爽會轉化為冬季的嚴寒;四季交替的變化,人體的脈搏會相應發生改變,這些都是氣候對人體脈搏的影響。

中醫古文:

故要論雲:厥陰之至其脈弦(一雲沉短而數),少陰之至其脈鉤(一雲緊細而微),太陰之至其脈沉(一雲緊大而長),少陽之至大而浮(一雲乍疏乍數乍短乍長),陽明之至短而澀(一雲浮大而短),太陽之至大而長。

因此,《要論》中記載:厥陰脈到來時,脈象為弦脈(有人說為沉細而數);少陰脈到來時,脈象為鉤脈(有人說為緊細而微);太陰脈到來時,脈象為沉脈(有人說為緊大而長);少陽脈到來時,脈象為大而浮脈(有人說為時疏時數時短時長);陽明脈到來時,脈象為短而澀脈(有人說為浮大而短);太陽脈到來時,脈象為大而長脈。

本脈至脈,雖識體狀,又須推尋六氣交變,南政北政,司天在泉,少陰之脈,應與不應。

這些經脈相應的脈象,雖然可以通過辨識脈象的形狀來判斷,但還需要推測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的交替變化,南風和北風的影響,天司和泉司的權衡,以及少陰脈的相應與否。

如要論所詮,乙庚丙辛丁壬戊癸金水木火四運者,皆曰北政。少陰在泉,故寸不應。甲己土運,德流四政,譬如巡狩而居南面北,謂之南政。少陰在天,故寸亦不應。若北政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若南政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此乃常度。

白話文:

講到北方的脈象特徵,包括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等金水木火的四運,都統稱為「北政」。因為少陰脈位在泉下,所以寸部不會有脈象應答。

甲、己的土運,其德性影響著四運,就像君王巡視國土時面向南方,背對北方一樣,稱為「南政」。因為少陰脈位在天上,所以寸部也不會出現脈象反應。

如果北政時,厥陰脈位在泉下,則右邊脈部不會應答;太陰脈位在泉下,則左邊脈部不會應答。如果南政時,厥陰脈司職天空,則右邊脈部不會應答;太陰脈司職天空,則左邊脈部不會應答。所有的這些脈象反應異常,都可以透過相反相成的原則來診斷,這是常見的規律。

合不應而反應,是謂太過;應而不應,是謂不及,皆為外淫所因。所以欲知少陰應否者,以君火為萬物資始,不可不知。此且以一歲而論之,若細推尋,當以日論,精微之道,不可不知。若歲主臟害,自當揆度平治,不能反隅,則不復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反應卻出現反應,這叫做過度;如果應該反應卻沒有反應,這叫做不足,都是因為外來的疾病侵犯所導致的。因此,如果想要知道少陰是否有所反應,就必須瞭解君火是萬物生長的根本,不能不瞭解它。這裡只是從一年來討論,如果詳細探究,就應該從每天來討論,這些精微的道理,不能不知。如果歲運主宰的臟腑受到傷害,自然應該考慮調平治療,如果不能反覆推敲,那就無力迴天了。

4. 五臟傳變病脈

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者,以候臟氣鬱發,與胃氣兼併,過與不及,乘克傳變也。以內氣鬱發,食氣入胃,淫精於脈,自胃口出,故候於氣口。以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臟氣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胃氣而至。邪氣勝,胃氣衰,故病甚;胃氣絕,真臟獨見,則死。

白話文:

右手關脈前一分處的「氣口」,用來觀察臟腑之氣的鬱結或疏通,這與胃氣交互影響,過多或不足,都會影響臟腑之間的相剋相生關係。透過「氣口」可以觀察臟腑之氣的鬱結,食物之氣進入胃部,精華之氣透過經脈散發,從胃口排出,因此可以通過「氣口」來觀察臟腑之氣。因為五臟的氣血都由胃部供給,胃是五臟的根本,臟腑之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經,必須藉由胃氣的運轉才能到達。邪氣盛,胃氣衰,所以病勢嚴重;胃氣斷絕,臟腑之氣獨自出現,則代表死亡。

假如春肝脈,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氣,曰死;若其乘克,春雖有胃氣,而有澀脈見,則秋必病;澀甚,則今病。夏心脈,洪多胃少,曰心病,但洪,無胃氣,曰死;如乘克見微沉,則冬病;沉甚,則今病。秋肺脈,澀多胃少,曰肺病;但澀,無胃氣,曰死;秋見洪,為夏病;洪甚,為今病。

白話文:

春天肝脈如果弦脈多,胃氣少,代表肝病。如果只有弦脈,沒有胃氣,代表會死亡。如果肝氣太強剋制脾胃,就算春天有胃氣,但同時出現澀脈,代表秋天一定會生病,如果澀脈很明顯,則現在就會生病。

夏天心脈如果洪脈多,胃氣少,代表心臟生病。如果只有洪脈,沒有胃氣,代表會死亡。如果心氣太強剋制脾胃,會出現微沉脈,代表冬天會生病,如果沉脈很明顯,則現在就會生病。

秋天肺脈如果澀脈多,胃氣少,代表肺臟生病。如果只有澀脈,沒有胃氣,代表會死亡。如果秋天出現洪脈,代表夏天生病,如果洪脈很明顯,則現在就會生病。

冬腎脈,沉多胃少,曰腎病;但沉,無胃氣,曰死;冬見濡,為長夏病,濡甚,為今病。

長夏脾脈,濡多胃少,曰脾病;但濡,無胃氣,曰死;長夏見弦脈,為春病;弦甚,為今病。又如春肝脈,合弦細而長,太過則實強,令人善怒,忽忽眩冒癲疾;不及則微虛,令人胸痛引背,兩脅胠滿。夏心脈,合洪而微實,太過則來去皆盛,令人身熱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來不盛去反盛,令人煩心,上咳唾,下氣泄。

白話文:

夏季脾脈濡潤而強,胃脈弱而少見,表示脾病。若只有濡脈,沒有胃氣,表示死亡。夏季出現弦脈,是春季疾病的徵兆。弦脈明顯,表示當下正在發病。

此外,春季的肝脈,應該細長而合弦。若太強盛,就會導致肝鬱實熱,令人易怒,出現眩暈、抽搐、癲癇等症狀。若肝脈太弱,就會虛弱無力,導致胸痛、背痛,兩肋脹滿。

夏季的心脈,應該洪大而稍實。若太強盛,心火旺盛,令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發展為水腫。若心脈太弱,跳動不強勁,反而在脈搏末尾強勁,令人心煩意亂,出現咳嗽咳痰,下氣泄瀉。

秋肺脈,合浮而短澀,太過則中堅傍虛,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不及則毛而微,令人呼吸少氣,上咯血,下喘聲。冬腎脈,合沉而緊實,太過則如彈石,令人解㑊,脊脈痛,少氣,不欲言;不及則其去如數,令人心懸如飢,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長夏脾脈,當沉而濡長,太過則如水之流,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如烏之喙,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太過不及,脈之大要,迫近而微,不可失機。

白話文:

肺脈(秋季)

特點:脈象浮而發澀,短促有力。 過盛:脈搏中央堅硬,兩側空虛,令人氣逆、背痛,心情鬱悶。 不足:脈象細微,令人呼吸短促,上咳血,下氣喘。

腎脈(冬季)

特點:脈象沉穩而緊實。 過盛:脈搏如彈石般堅硬,令人關節鬆弛,脊脈疼痛,氣短,不想說話。 不足:脈搏跳動稀疏,令人心懸如飢,口渴舌燥,脊中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脾脈(仲夏)

特點:脈象應當沉穩而濕潤,綿延不斷。 過盛:脈搏如流水般流動,令人四肢乏力,不能舉起。 不足:脈象如鳥喙般細小,令人九竅不通,稱為「重強」。

脈象論治

脈搏過盛或不足,是脈象診斷的重點。脈搏有輕微變化,不可錯過時機。

又人之五臟,配木火土金水,以養魂神意魄志,生怒喜思憂恐。故因怒則魂門弛張,木氣奮激,肺金乘之,脈必弦澀;因喜則神廷融泄,火氣赫羲。腎水乘之,脈必沉散;因思則意舍不寧,土氣凝結,肝木乘之,脈必弦弱;因憂則魄戶不閉,金氣澀聚,心火乘之,脈必洪短;因恐則志室不遂,水氣旋卻,脾土乘之,脈必沉緩。此蓋五情動不以正,侮所不勝,既不慕德,反謂能勝而乘之,侮反受邪,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人的五臟對應著木、火、土、金、水,用來滋養魂魄、神意、魄志,產生憤怒、喜悅、憂思、憂慮、恐懼等情緒。

如果發怒,魂門會擴張,木氣會激動,肺金會乘機而入,脈搏就會又緊又澀;如果喜悅,神廷會融化,火氣會旺盛,腎水會乘機而入,脈搏就會沉緩;如果憂思,意舍會不安,土氣會凝結,肝木會乘機而入,脈搏就會又緊又弱;如果憂慮,魄戶會打不開,金氣會聚集,心火會乘機而入,脈搏就會又洪又短;如果恐懼,志室會受到阻礙,水氣會旋轉,脾土會乘機而入,脈搏就會沉緩。

這是因為五種情緒激動時沒有保持中正,反而欺負自己不能勝任,既不追求德行,又反過來說可以戰勝而乘機欺負它,結果反而受到邪氣的侵害。這就是所謂的「侮反受邪」。

其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若其能所傳授,勝克流變,又當詳而論之。故《經》曰:五臟受氣於其能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如肝受氣於心,傳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則知肝死於肺,候於秋,庚篤辛死,余皆仿此。

白話文:

這個疾病有五種變化,五乘五等於二十五種變化。如果能夠傳授它的變化,並且戰勝它的變化,就應該詳細地討論它。所以《黃帝內經》說:五臟從它能勝的臟腑接收能量,再傳給它能勝的臟腑;能量停留於它能生的臟腑,在它不能勝的臟腑死亡。比如肝臟從心臟接收能量,再傳給脾臟,能量停留於腎臟,到肺臟就死亡;心臟從脾臟接收能量,再傳給肺臟,能量停留於肝臟,到腎臟就死亡;脾臟從肺臟接收能量,再傳給腎臟,能量停留於心臟,到肝臟就死亡;肺臟從腎臟接收能量,再傳給肝臟,能量停留於脾臟,到心臟就死亡;腎臟從肝臟接收能量,再傳給心臟,能量停留於肺臟,到脾臟就死亡。所以就能知道肝臟在肺臟死亡,秋天發病,庚日加重辛日死亡,其他臟腑依此類推。

又如甲乙主寅卯,丙丁主巳午,庚辛主申酉,壬癸主亥子,戊己主辰戌丑未。一日一夜五分,則可以占死者之早暮,此病之次也;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怒喜思,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此五臟傳變之大要,學者幸留神焉。

白話文:

就像甲乙主導寅卯時辰,丙丁主導巳午時辰,庚辛主導申酉時辰,壬癸主導亥子時辰,戊己主導辰戌醜未時辰。一天一夜分為五個部分,可以推測死者死亡的時間早晚,以及疾病的順序。但是,突然發作的疾病不一定會遵循這個順序,或者它的轉化不按照順序,不按順序發作的疾病;憂慮、恐懼、憤怒、喜悅和思念,都會導致疾病不能按照順序發作,從而導致嚴重的疾病。這是五臟轉化的基本原理,學習的人應該仔細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