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八 (8)
卷之十八 (8)
1. 䘌瘡證治
凡婦人少陰脈數而滑者,陰中必生瘡,名曰䘌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淋露膿汁,陰蝕幾盡,皆由心神煩郁,胃氣虛弱,致氣血留滯。故《經》云:諸痛癢瘡皆屬心。又云:陽明主肌肉,痛癢皆屬心。治之當補心養胃,外以熏洗坐導藥治之乃可。
補心湯,方見心臟虛實門
白話文:
凡是女性如果她的少陰脈搏數且滑,這表示她的私處必定會長瘡,這種瘡被稱為䘌瘡。這種瘡可能引起疼痛或癢感,感覺就像是有蟲在爬,會流出膿液,嚴重時可能會導致私處組織損壞。這些症狀主要是因為心神煩躁鬱悶,加上胃氣虛弱,導致氣血在身體內積聚不散。因此古書上寫著:所有疼痛、癢和瘡都和心有關。又說:陽明脈管轄肌肉,所以痛癢都和心有關。治療這種病應該要補充心臟功能,調理胃部,並且用外部燻洗和坐浴的方式輔助治療。
補心湯的具體配方,可以參考心臟虛實門的相關介紹。
2. 狼牙湯
治婦人陰中蝕瘡爛潰,膿水淋漓臭穢。
狼牙一味,銼,濃煎汁,以綿纏箸頭,大如繭,浸濃汁瀝陰中,日數次。
雄黃兌散,方見狐惑門,凡蝕於肛者,單燒雄末熏之;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
養胃湯,方見五痿門
白話文:
【狼牙湯】
主治婦女私處發生瘡瘍,嚴重腐爛,滲出大量膿水,並伴有惡臭。
只用狼牙草一味藥,磨碎後濃煎成汁液,然後使用棉布包裹筷子頭,大小類似繭,沾取濃厚的藥汁插入私處,每天重複數次。
雄黃兌散,該方在「狐惑門」中可見,若病變在肛門處,僅需燒燬雄黃末來薰蒸;如果病變在下半身,則會有咽喉乾燥的情況,這時可用苦參湯來清洗。
養胃湯,該方可在「五痿門」中找到。
3. 小兒論
凡小兒病,與大人不殊,唯回氣、臍風、夜啼、重舌、變蒸、客忤、積熱、驚癇、解顱、魃病、疳病、不行數證,大人無之,其如傷風、傷寒、斑瘡、下痢,用藥則一,但多少異耳。諸方前已類編,可披而得,故不重引。然養小之書,隋唐間猶未甚該博,吾宋則有《錢氏要方》《張氏妙選》《胡王備錄》《幼幼新書》,及單行小集,方論證狀,動計千百,不勝備矣。今略取《保生要方》具前數證,以防緩急之需,博雅君子,不妨廣覽。
白話文:
【兒童疾病討論】
大體上,兒童的疾病和成年人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像轉氣(腸絞痛)、臍風(新生兒破傷風)、夜間啼哭、重舌(舌下腺囊腫)、發育階段的體溫波動、客忤(外來邪氣幹擾)、積熱(體內熱毒)、驚癇(兒童癲癇)、解顱(頭骨縫隙未合)、魃病(傳染性熱病)、疳疾(營養不良)以及消化不良等幾種疾病,是成年人比較少見的。然而,像感冒、流感、出疹、下痢這類疾病,兒童和成人使用的藥物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劑量有所不同。
先前已有對各種療方進行分類編輯,可以輕易查閱,因此這裡不再重複列舉。然而,關於養育兒童的書籍,在隋唐時期還不是很全面,到了宋代,出現瞭如《錢氏要方》、《張氏妙選》、《胡王備錄》、《幼幼新書》等,以及許多單獨的小冊子,裡面詳細記錄了數百上千種病症及其療法,內容非常豐富。
現在,我們從《保生要方》中選取了一些上述提到的兒童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以備不時之需。對於學識淵博的讀者來說,不妨擴大閱讀範圍,進一步深入學習。
4. 小兒初生回氣法
小兒初生,氣欲絕,不能啼者,必是難產,或冒寒所致。急以綿絮包裹抱懷中,未可斷臍帶,且將胞衣置炭火爐中燒之,仍捻大紙捻,蘸油點燈於臍帶上往來遍帶燎之。蓋臍帶連兒臍,得火氣由臍入腹,更以熱醋湯蕩洗臍帶,須臾氣回,啼哭如常,方可浴。洗了即斷臍帶。
白話文:
當新生兒剛出生,看起來像是呼吸微弱,無法啼哭,這通常是因為難產或是受寒所導致。應立即用棉被包裹嬰兒並緊緊抱在懷裡保溫,這時還不可以剪斷臍帶。同時,把胎盤放在炭火爐中燒掉,另外,取一大張紙搓成條,蘸上油點燃,在臍帶上來回移動燎燒。
這是因為臍帶與嬰兒的肚臍相連,通過火氣可以透過臍帶進入嬰兒的腹部。同時,使用熱醋水來清洗臍帶,過一會兒,嬰兒的氣息就會恢復,開始正常啼哭,這時纔可以給他洗澡。洗完澡後,就可以剪斷臍帶了。
5. 小兒初生所服藥法
小兒初生,急以綿裹指,拭盡口中惡血;若不急拭,啼聲一出,即入腹成百病矣。亦未須與乳,且先與拍破黃連浸湯,取濃汁調硃砂細末,抹兒口中,打盡腹中舊屎,方可與乳。兒若多睡,聽之,勿強與乳,則自然長而少病。
白話文:
當小寶寶剛出生時,應立即用棉布包裹手指,清理乾淨嬰兒口中的胎血;如果不趕快擦拭乾淨,一旦嬰兒哭出聲音,胎血就會進入腹部,可能引發各式各樣的疾病。此外,也不需要立刻餵奶,應先用搗碎的黃連泡水,取其濃稠的汁液,再調和硃砂的細粉末,塗抹在嬰兒的口腔內,讓嬰兒排出體內的胎糞,這樣才能開始餵奶。如果嬰兒睡眠時間較長,就讓他睡,不要強迫餵奶,這樣寶寶就能自然成長,而且會比較少生病。
6. 小兒初生通大小便法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者,急令婦人以溫水先漱口了,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一處,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紅赤為度,須臾自通,不爾無生意。有此證,遇此方,可謂再生。
白話文:
「當新生兒出生後,如果大小便無法順利排出,導致腹部嚴重脹痛,應立即請一名女性用溫水清潔口腔後,來吸吮嬰兒的胸前、背後、肚臍下方以及手掌和腳掌心,總共七個部位。每個部位需重複三到五次的清潔口腔與吸吮動作,直到皮膚呈現微紅或深紅色為止。通常經過這樣的處理後,嬰兒的大小便會很快地順利排出。若不這樣做,嬰兒可能就會失去生存機會。如果有遇到這種情況,能遇到這個方法,可說是嬰兒的第二次生命。」
7. 小兒臍風撮口證
小兒初生,一七日內,忽患臍風撮口,百無一活,坐視其斃者皆是,良可憫。有一法極驗,世罕有知者。凡患此,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以溫水蘸熟帛裹手指輕輕擦破,即口開便安,不用服藥,神效。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週內,突然發生臍風導致嘴巴緊閉的情況,這種情況往往非常危急,死亡率極高,旁觀者只能無力地看著寶寶離去,令人十分同情。其實有一種方法非常有效,但世人很少知道。只要寶寶牙齦上出現像小米粒一樣的小泡泡,就可以用溫水浸濕的棉布包裹手指,輕輕將泡泡擦破,這樣寶寶的嘴巴就會打開,情況隨即穩定,甚至不需要服用藥物,效果非常神奇。
8. 《千金》變蒸論
凡小兒有生三十二日一變,再變為一蒸,十變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畢,乃成人。小兒所以變蒸者,是榮其血脈,改其五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尻冷,上唇頭白泡起,如魚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哯,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變蒸畢,自明矣,此其證也。單變小微,兼蒸小劇。
凡蒸,平者五日而衰,遠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後之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耳。或違日數不除,切不可妄治及灸刺,但少與紫丸微下之,熱歇便止。若身熱耳熱,尻亦熱,此乃他病,可作別治。
白話文:
大意如下:
凡是新生兒出生後每32天會有一次變化,兩次變化後會有一次蒸發期,經過十次變化後會有五次小的蒸發期,再加上三次大的蒸發期,總共累積576天,所有的變化和蒸發期結束後,孩子就長成了成人。孩子之所以會經歷這些變化和蒸發期,是為了使血液脈絡更加豐富,並改變五臟的功能。變化時會出現上氣現象,蒸發期則會體溫升高。輕度的情況下,會有體溫略高、微微驚嚇、耳朵和臀部冰涼,上嘴脣會有白色的小泡泡,像魚眼珠一樣,可能會有輕微出汗;重度的情況下,體溫高且脈搏紊亂,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嘔吐,眼睛的白色部分微微泛紅,黑色部分微微泛白,等到變化和蒸發期結束,這些症狀自然會消失,這就是變蒸的特徵。單純的變化影響較小,同時有蒸發期的話影響會稍微嚴重些。
通常,一次蒸發期在第五天左右會開始減弱,最長不會超過十天。如果在預期的前五天或後五天,也就是十天內,熱度還沒有消退,千萬不要隨意治療或針灸,只需少量服用紫丸,促進排泄,熱度一降下來就可以停藥。如果孩子的身體熱度高,耳朵和臀部也熱,這可能是其他疾病,應該另尋治療方式。
9. 紫丸
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挾傷寒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進,乳則吐哯;食癇,先寒後熱者。
代赭石,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粒,去殼壓油),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上以上二味為末,別研巴豆、杏仁為膏,相和更搗一二千杵,當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杵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兒服如麻子大一粒,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日更與一粒。百日兒服如小豆一粒,以此準定增減。夏月多熱,喜令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紫丸無所不治,雖下不虛人。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紫丸」的製作方法和使用方式,用於治療兒童因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蒸」導致的持續發燒,包括因感冒或熱病導致的高燒,即使出汗後仍持續高燒的情況,以及腹部有痰積、消化不良,喝奶後易嘔吐,或是先冷後熱的食物不適症狀。
所需藥材有:代赭石和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粒(需去殼榨油),杏仁五十粒(需去皮尖)。首先將前兩種藥材研磨成粉,再分別研磨巴豆和杏仁成膏狀,然後將所有材料混合,再反覆搗上千次至材料完全融合。如果混合物太硬,可加入少量蜂蜜一同搗至合適硬度,最後密封保存三十天。
嬰兒服用時,每次一粒大小如麻籽,用少量母乳送服,一小時後再給予少量母乳但不要過量,中午時應會有輕微排便,熱度也會隨之消除。如果熱度未完全退去,第二天可再服用一粒。一百天大的嬰兒服用量應為一粒小豆大小,具體用量應根據年齡和體重酌情調整。夏季炎熱,容易引發疹子,每二三十天服用一次效果最佳。紫丸能廣泛治療各種疾病,且即使造成輕微腹瀉,也不會讓身體虛弱。
10. 夜啼四證
小兒夜啼有四證:一曰寒,二曰熱,三曰重舌口瘡,四曰客忤。寒則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氣,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證也。熱則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熱,腹暖,啼時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熱證也。若重舌口瘡,則要乳不得,口到乳上即啼,身額皆微熱,急取燈照口,若無瘡,舌必腫也。客忤者,見生人氣忤犯而啼也。
白話文:
小孩夜晚哭鬧的情況有四種狀況:第一是因為寒冷,第二是因為燥熱,第三是因為口腔內有傷口或是口腔炎,第四是因為受到驚嚇。
當小孩因為寒冷而哭鬧,會表現出腹部疼痛並哭泣,臉色呈現青白色,口鼻間散發出冰冷的氣息,腹部摸起來也是冷的,他們會蜷縮著身體哭泣,這就是因為寒冷所導致的症狀。
若是因為燥熱而哭鬧,小孩會顯得煩躁不安,臉色紅潤,小便顏色偏黃,口中感覺悶熱,腹部溫暖,哭鬧時可能還會出汗,他們會仰躺著哭泣,這是燥熱的徵兆。
如果小孩口腔內有傷口或口腔炎,他們在餵奶時會因為疼痛而哭鬧,一碰到奶瓶或乳房就會開始哭泣,額頭和身體可能輕微發熱,用燈光仔細檢查口腔,若沒有看到傷口,那麼舌頭很可能會腫脹。
所謂的受到驚嚇,是指小孩因遇到陌生人或受到驚嚇後,感到害怕而哭泣。
11. 蒜丸
治冷證腹痛夜啼。
大蒜(一顆,慢火煨香熟,取出細切,稍研,日中或火上焙半乾,研),乳香(半錢,別研)
上研勻,丸如芥子大。每服七粒,以乳汁送下。
白話文:
【蒜丸】
這藥方用於治療因體寒導致的腹部疼痛以及夜晚哭鬧的症狀。
所需材料為:大蒜一顆,先用慢火烘烤至香味四溢且熟透,然後取出切成細末,再稍微研磨,接著在太陽下或是火旁曬至半乾後再次研磨;乳香半錢,需單獨研磨。
將以上兩種材料混合研磨均勻,搓成像芥菜籽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粒,以母乳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