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六因條辨》是清代醫家陸子賢先生所著的一部專門探討外感疾病的重要著作。此書撰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並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付梓行世,全書共分三卷,其核心特色在於以中醫傳統醫學理論中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為總綱,對各種外感疾病進行系統性的分類與辨證論治。作者採用「條辨」的形式,將複雜多變的外感病症候與治療方法條分縷析,旨在提供一套清晰、實用且具體可操作的診療體系。

作者陸子賢先生,如書序所載,是位「好古博學,上自靈素,下及百家,搜討有年」的醫家,同時也擁有數十年的臨床經驗。他融會貫通前人學說(特別推崇仲景之學),並參附其個人的臨證心得與獨到見解,寫成本書。這本書的編寫理念是「深入顯出,融會貫通」,其內容被讚譽為「簡而明,約而賅」,對於脈象、病原、用藥加減、病症先後傳變以及藥味寒熱溫涼等各方面,都能「斟酌盡善,因時制宜」。

書中將六因作為分析疾病的框架。例如,在卷一的「風因條辨」中,作者首先闡明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性,將其所致疾病歸納為傷風、風溫、風熱、風毒等四種主要類型。對於每一種類型,書中都詳述其定義、臨床證狀(如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等),辨析其病機,並提出相應的治療原則(如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清熱透表、清熱解暑、清熱解毒等),同時列舉具體的代表方劑,如辛夷散、葛根湯、羌活勝濕湯(儘管在風因條辨傷風部分提及,通常羌活勝濕湯多用於濕邪)、銀翹散、桑菊飲等。這種條辨式的寫法,使得讀者能夠針對特定的病因與症狀,迅速找到對應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同樣的結構也應用於其他病因的探討。雖然在提供的文本中,「寒因條辨」部分的具體病證描述和方藥與「風因條辨」部分有較多重複,可能存在文本上的問題,但其核心意圖顯然是針對寒邪引發的疾病(如傷寒、寒溫等)進行辨析。而「暑因條辨」則專門討論暑邪所致的病證,如中暑、暑溫等。儘管提供的文本僅涵蓋了部分內容,但已能看出作者是按照每一病因來展開其相關病證的論述。

特別值得深入分析的是書中對「春溫」的闡述,這是本書內容中提供較為詳細的一部分,也體現了作者對特定病證的獨到見解。陸子賢先生承襲了《黃帝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論述。然而,他對後世醫家將「冬傷於寒」字面理解為「寒毒伏藏體內至春而發」提出了質疑。他更傾向於錢天來的觀點,認為「冬傷於寒」實質上是「冬傷寒水之臟」,即「冬不藏精」的另一種說法。他認為,春溫的發生,根本原因在於腎精虧虛,導致坎中少陽之火失制化為壯火,與春季的溫升之氣相互交熾。外感微寒邪氣只是引發此潛在病機發作的誘因。因此,他強調腎精不藏是春溫發病的內在基礎。

基於這一認識,陸子賢先生在治療春溫上提出了明確的原則:總宜「辛涼清解,預顧陰液」,並且「大忌辛溫升散,鼓動風陽」。他詳細辨析了春溫初起「溫邪襲衛」與進一步發展「溫邪在氣」的證候特點與治法。例如,初起雖有類似傷寒的頭痛身痛、惡寒發熱,但結合目赤、口渴、舌白、脈浮數等症,便知其為溫邪,與仲景單憑口渴區分傷寒與溫病的見解相合。在用藥上,他強調辛涼解表與清裡並行,選用薄荷、大力、黃芩、杏仁、甘草、桑葉、連翹、葛根等,並解釋了為何在有表證時選擇葛根等陽明經藥而非羌活等太陽經藥,其用意在於「協力透表,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意在及早清解陽明之熱,防止邪氣傳變為疹斑等更複雜的病變。進入「溫邪在氣」階段,他則選用輕苦微辛、清氣分之藥,如杏仁、薄荷、連翹、葛根、大力、蔞皮、黑梔、桑葉、枇杷葉等,進一步體現了清氣分熱邪的思路。這種對病機的深層次理解以及治療上預見傳變、早期干預的策略,反映了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考。

整體而言,《六因條辨》儘管篇幅相對簡要,卻做到了「兼採眾家之長,而又頗有臨床心得」。其以六因為綱、條辨為體的結構,為當時和後世醫家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外感病診療框架。作者對某些特定病證(如春溫)的獨到見解與精細的治療策略,更是其臨證智慧的體現。本書因其系統性、實用性和臨床指導價值,在清代地方醫界頗受推崇,被廣泛傳抄,並被納入《珍本醫書集成》,對後世外感病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至今仍是研究清代外感病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之一。它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並重、旨在方便臨床應用的外感病專著。


六因條辨序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中 (1)

卷中 (2)

卷中 (3)

卷中 (4)

卷中 (5)

卷中 (6)

卷中 (7)

卷中 (8)

卷中 (9)

卷中 (10)

卷中 (11)

卷中 (12)

卷中 (13)

卷中 (14)

卷中 (15)

卷中 (16)

卷中 (17)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