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中 (3)
卷中 (3)
1. 伏暑條辨第十一
伏暑但熱無寒,一日一發,口乾舌赤,汗多脈數,此名癉瘧。宜用玉女煎,加沙參、竹葉等味,甘涼養陰也。
此《內經》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無寒,是名癉瘧。喻嘉言主以甘涼養陰一法,深造仲景之堂矣。
白話文:
伏暑時只發熱不發冷,一天發作一次,口乾舌燥,出汗多,脈搏快,這叫做癉瘧(一種暑熱引起的瘧疾)。應該服用玉女煎,再加入沙參、竹葉等藥材,以甘涼的藥性滋養陰氣。
這符合《內經》中所說的陰氣先受損,陽氣獨盛而發病,只發熱不發冷,這就是癉瘧。喻嘉言用甘涼滋陰的方法治療,可謂是繼承和發展了張仲景的醫學理論。
2. 伏暑條辨第十二
伏暑微寒多熱,頭痛身疼,煩冤欲嘔,此名溫瘧。宜用桂枝白虎湯,加杏仁、厚朴等味,清肺透邪也。
此《內經》所謂寒少熱多,煩冤欲嘔,骨節疼痛,是名溫瘧。宜用石膏、知母清肺胃,甘草、粳米養胃津,加桂枝引肺邪以達皮毛。其本方下自注云:一劑知,二劑已。由此推之,仲景原有白虎加桂枝以止溫瘧,至景岳加葛根則名葛根白虎,加柴胡則名柴胡白虎,以治陽明少陽二經之瘧,亦深得仲景心法也。
白話文:
伏暑初期症狀輕微,偏寒但多熱象,伴隨頭痛、全身痠痛、煩躁想吐,這叫做溫瘧。應該使用桂枝白虎湯,再加入杏仁、厚朴等藥材,以清肺解表。
《內經》中所說的寒少熱多,煩躁想吐,關節疼痛,就是溫瘧。可用石膏、知母清熱肺胃,甘草、粳米滋養胃液,再加桂枝引導肺部的邪氣從皮膚排出。原方註解說:一劑見效,二劑痊癒。由此可推斷,張仲景原本就有用白虎湯加桂枝治療溫瘧的方子,到了張景岳則加入葛根稱為葛根白虎湯,加入柴胡稱為柴胡白虎湯,用於治療陽明、少陽經的瘧疾,都深得仲景的用藥精髓。
3. 伏暑條辨第十三
伏暑但寒無熱,一日一發,汗令舌白,脈虛溺赤,此名牝瘧。宜用桂枝湯合柴胡湯,扶陽止瘧也。
凡瘧來但寒無熱,汗冷舌白,陽虛之象昭然,故名牝瘧,牝者陰之謂也。其用桂枝湯以護陽,柴胡湯以止瘧,亦得仲景之妙義焉。
白話文:
伏暑期間,如果只有發冷沒有發熱,一天發作一次,出汗後舌頭發白,脈象虛弱,小便顏色赤紅,這叫做「牝瘧」。應該使用桂枝湯加柴胡湯治療,以扶助陽氣、止住瘧疾。
凡是瘧疾發作時只有發冷沒有發熱,出汗後感覺寒冷,舌頭發白,這些都是陽氣虛弱的明顯表現,所以稱為「牝瘧」。「牝」指的是陰,用桂枝湯來溫補陽氣,用柴胡湯來治療瘧疾,這也符合張仲景(指張仲景的醫學理論)的精髓。
4. 伏暑條辨第十四
伏暑先寒後熱,汗出則解,逾時再寒,舌白脈弦,此名陰瘧。宜用小柴胡湯,加草果、知母、烏梅、杏仁、蜀漆等味,兩清太陰少陽也。
凡瘧來先寒戰而後發熱者,因陰與陽爭,陰勝則寒,陽與陰爭,陽勝則熱。令逾時而再寒者,其陰邪未泄,陽氣未和,且舌白脈弦,乃陰盛之狀,亦名陰瘧。宜用柴胡、黃芩泄少陽,合半夏、甘草、草果、烏梅、知母、蜀漆溫太陰,俾少陽太陰之邪兩清,則瘧自止矣。
白話文:
伏暑初期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伴隨出汗症狀則會好轉。但如果時間久了,又再次感到寒冷,舌苔白膩,脈象弦細,這就是陰瘧。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再加入草果、知母、烏梅、杏仁、蜀漆等藥物,以同時清瀉太陰和少陽經的邪氣。
所有瘧疾都是先寒顫後發熱,這是陰陽爭奪的結果。陰氣盛則發冷,陽氣盛則發熱。如果時間久了又再次發冷,說明陰邪之氣未盡排出,陽氣尚未調和,加上舌苔白膩,脈象弦細,都是陰盛的表現,這也是陰瘧。應該用柴胡、黃芩來疏泄少陽經的邪氣,再配合半夏、甘草、草果、烏梅、知母、蜀漆溫補太陰經,使少陽和太陰經的邪氣都能清除,瘧疾自然就會痊癒了。
5. 伏暑條辨第十五
伏暑成瘧,每日一發,過一日,則遲一時,十二經絡循環無休,此名鬼瘧。宜用桂枝湯合柴胡湯,加龍骨、牡蠣扶正卻邪也。
此言瘧發,過一日,則遲一時,轉輾循環,無有休息,斯邪不在臟腑,而在經絡。故其發必由營衛循行,周流不息。而名鬼瘧者,以日遲一時,刻無參差,如有神附故也。宜用桂枝湯合柴胡湯,護陽泄邪,仍兼龍骨牡蠣,鎮神卻邪,毋使邪盛正虛,而遷延歲月也。
白話文:
伏暑引起瘧疾,每天發作一次,但每天發作時間都會比前一天晚一些,依次延遲,十二經絡循環往復,沒有停歇,這種瘧疾稱為「鬼瘧」。應該使用桂枝湯和柴胡湯的合方,再加入龍骨、牡蠣,以扶正祛邪。
瘧疾發作的時間,每天都比前一天晚一點,這樣延遲循環,沒有間歇,說明邪氣不在臟腑,而在經絡之中。所以發作必然是循著營衛經絡運行,周而復始。稱為「鬼瘧」的原因,是因為發作時間每天推遲一點,時間準確無誤,好像有鬼神附體一樣。因此,應該使用桂枝湯和柴胡湯,以溫補陽氣、疏泄邪氣,同時加入龍骨、牡蠣,鎮攝心神、祛除邪氣,避免邪氣盛、正氣虛,導致疾病久拖不愈。
6. 伏暑條辨第十六
伏暑瘧髮間日,或早或晚,脘脹脈弦,舌淡便溏,此太陰瘧也。宜用清脾飲,加鱉甲、青蒿、神麯等味,溫脾理邪也。
凡瘧邪之來,必由四末以擾中宮,發雖間日,脘脹脈弦,舌淡便溏。是脾陽大傷,木乘所勝,將延腫滿。故用白朮、厚朴、半夏、茯苓、陳皮、神麯、草果溫太陰,兼柴胡、青皮、鱉甲清厥陰也。
白話文:
伏暑期間瘧疾發作,間日發作,有時早上,有時晚上,胃脘脹滿,脈象弦細,舌淡苔薄,大便稀溏,這是脾胃虛寒導致的瘧疾。應該服用清脾飲,再加入鱉甲、青蒿、神麴等藥物,溫補脾陽,調理邪氣。
所有瘧疾的發生,都是從四肢末端入侵,擾亂中焦(脾胃),即使是間日瘧,也會有胃脘脹滿、脈象弦細、舌淡苔薄、大便稀溏的症狀。這是因為脾陽受損嚴重,肝木乘克脾土所致,將來可能發展成水腫腹脹。因此,要使用白朮、厚朴、半夏、茯苓、陳皮、神麴、草果溫補脾胃,同時用柴胡、青皮、鱉甲疏解肝氣。
7. 伏暑條辨第十七
伏暑三日一瘧,或臨夜分,面黃食減,腹膨便溏,脈弦,此厥陰瘧也。宜用吳又可三甲散合清脾飲,理脾疏肝也。
瘧已成三,更值暮夜,是邪伏三陰,最為深邃,雖屬肝邪,久必傷脾。若見面黃食減,腹脹便溏,乃脾受其所不勝,而正氣傷也。若不扶脾,必滋脹滿,故用清脾飲,理脾疏肝,合吳氏三甲散,以搜逐隱伏之邪,則脾元漸復,肝邪漸泄,瘧不攻自止矣。
白話文:
伏暑三天發一次瘧疾,或者在傍晚發作,臉色發黃,食慾減退,腹部膨脹,大便稀溏,脈象弦細,這是厥陰瘧疾。應該服用吳又可三甲散加清脾飲,調理脾胃,疏通肝氣。
瘧疾已經發作三次,而且都在傍晚發作,這是邪氣侵犯三陰經,病情非常深重,雖然屬於肝邪,但時間久了必然會傷及脾臟。如果出現臉色發黃、食慾減退、腹部脹滿、大便稀溏的情況,就是脾臟受到肝邪的侵犯,正氣受損。如果不扶助脾胃,病情會更加嚴重,所以要服用清脾飲,調理脾胃,疏通肝氣,再配合吳氏三甲散,來驅除隱伏的邪氣,這樣脾胃元氣就能逐漸恢復,肝邪也能逐漸消除,瘧疾自然就會停止。
8. 伏暑條辨第十八
伏暑瘧久纏綿,邪無出路,肋下結瘕,此名瘧母。宜用鱉甲飲子、鱉甲煎丸,消痞治瘧也。
此言瘧邪,深伏厥陰,結瘕肋下,是為瘧母,以肋乃少陽膽經所歷之處,瘧邪初犯,必由少陽漸傳厥陰,久必入絡,遂與痰氣交凝,凝聚成形。非用鱉甲、地鱉蟲、殭蠶、山甲之飛昇走降,貫竄經絡,則恐不能搜剔幽隱,升泄潛踞。又兼柴胡、川芎、歸鬚、射干、桃仁,為升降疏泄。
四法具備,則邪無可容,勢必越出耳。以上諸條,都因伏暑而成,故兼收之。學者當更以瘧症門,兼參之可也。
白話文:
伏暑之後瘧疾久治不癒,邪氣無處可出,肋下形成腫塊,這叫做「瘧母」。應該服用鱉甲飲子或鱉甲煎丸,來消除痞塊和治療瘧疾。
這是因為瘧疾邪氣深伏於厥陰經,在肋下形成腫塊,稱為瘧母。肋部是少陽膽經經過的地方,瘧疾一開始侵犯人體,必定從少陽經逐步傳到厥陰經,時間久了就會深入經絡,和痰氣凝結在一起,形成腫塊。如果不使用鱉甲、地鱉蟲、殭蠶、穿山甲這些具有升降、通行經絡作用的藥物,恐怕難以清除隱伏的邪氣。還要配合柴胡、川芎、當歸尾、射干、桃仁等藥物,以達到升降疏泄的效果。
這四種治療方法齊全,邪氣就無處藏身,必然會排出體外。以上這些治療方法,都是因為伏暑而引起的疾病,所以一起收錄在此。學習者應該參考瘧疾方面的書籍,進一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