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上 (15)
卷上 (15)
1. 傷暑條辨第十五
傷暑熱久,查不知飢,舌乾或赤或黑,而無苔膩,此鏡面舌也。以熱劫胃津,氣不化液。宜用西洋參、麥冬、藿山斛、知母、白芍、木瓜、建蓮肉、鮮穀芽、甘草等味,甘酸化陰也。
凡熱病之後,舌乾赤而光潔無苔者,此名鏡面舌,無論病樣如何,總宜滋陰為主。若黑而干赤無苔,此為無地之黑,乃陰傷液涸,急宜甘涼補陰。故用洋參、甘草、麥冬、穀芽,合白芍、木瓜,甘酸化陰,即甲己化土之義也。若見焦黑,熱勢尤甚,宜加生地知母,柔陰和陽。法雖如斯,而神機變化,則存乎其人焉。
白話文:
傷暑後持續發熱,患者沒有飢餓感,舌頭乾燥,可能是紅色或黑色,但舌苔不厚膩,這是「鏡面舌」。這是因為高熱耗傷了胃液,氣機不能化生津液。應該使用西洋參、麥冬、石斛、知母、白芍、木瓜、蓮子肉、鮮穀芽、甘草等藥物,以甘寒之品滋陰清熱。
各種熱病之後,如果舌頭乾燥、發紅且光滑無苔,都稱為「鏡面舌」,不論病症如何,都應該以滋陰為主要治療原則。如果舌頭是黑色乾燥發紅且無苔,這是「無地之黑」,表示陰液受損耗竭,應急用甘涼的藥物滋陰補液。因此,使用西洋參、甘草、麥冬、穀芽,配合白芍、木瓜,以甘寒之品滋陰清熱,這符合中醫「甲己化土」的理論。如果舌頭焦黑,表示熱勢更嚴重,應該增加生地黃和知母,以柔養陰氣,調和陰陽。雖然治療方法如此,但用藥的靈活變通,則取決於醫生的經驗和判斷。
2. 傷暑條辨第十六
傷暑日多,身無大熱,脈軟神疲,默默如寐,喚之略應,並不煩躁,此邪正混淆,濕濁矇蔽,清補兩難。惟用鮮藿香葉、鮮稻葉、鮮荷葉、鮮佩蘭葉、鮮菖蒲、白蔻仁、益元散等味,辛涼清解,以化餘邪也。
身不大熱,脈軟神疲,乃病退之象。但默默如寐,喚亦不蘇,與飲則飲,不與不索。此餘邪蒙繞三焦,清陽不得舒轉,清之則損其陽,補之則助其濕,最為兩難。惟宜藿香、葉稻葉、佩蘭葉、荷葉、菖蒲,俱用鮮者。取其質輕氣薄,芳香驅濁,更加白蔻仁、益元散,通陽宣氣,俾正不傷而濕可祛也。
白話文:
中暑的人很多,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脈搏虛弱乏力,昏昏欲睡,叫他反應遲鈍,並不煩躁。這是邪氣和正氣交戰混雜,濕濁之邪阻塞經絡,難以清補兼顧。只能用新鮮的藿香葉、稻葉、荷葉、佩蘭葉、菖蒲、白蔻仁、益元散等藥物,辛涼清解,以化解殘餘的邪氣。
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脈搏虛弱乏力,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但是昏昏欲睡,叫也不醒,給他喝水就喝,不給也不要。這是殘餘的邪氣纏繞三焦,陽氣不能舒暢運行,清熱則傷陽氣,補益則助長濕邪,非常難以處理。只能用新鮮的藿香葉、稻葉、佩蘭葉、荷葉、菖蒲,這些藥物質輕氣薄,芳香能驅除濕濁,再加入白蔻仁、益元散,以通暢陽氣,宣通氣血,使正氣不受損傷,濕邪得以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