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傷暑條辨第九

傷暑熱甚,舌焦神昏,譫語妄笑,尋衣摸床,撮空理線,此邪盛正虛。宜用人參固本湯,加牡蠣、白芍、元參、鮮石斛、鮮菖蒲、羚角、鉤藤等味,扶正透邪也。此言營血熱熾,故舌黑昏譫,熱極傷陰,真元失守,故尋衣摸床,撮空理線,乃將危之兆。近世以尋衣摸床,撮空理線,為心胞熱極。

不知此乃腎陰大傷,水不濟火,陽化內風,旋擾不息,有水火未濟之象。宜用人參、二地、二冬、甘草、牡蠣、白芍填陰濟陽,羚角、鉤藤清絡熄風,庶幾可保萬一焉。

白話文:

傷暑病情嚴重,患者發燒很厲害,舌頭乾燥焦黑,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狂笑不止,還不停地摸索衣物、摸床,或者在空中理線,這些都是邪氣盛而正氣虛的表現。應該服用人參固本湯,再加入牡蠣、白芍、元參、鮮石斛、鮮菖蒲、羚羊角、鉤藤等藥物,以增強正氣,驅除邪氣。

這種情況說明患者的營血熱盛,所以舌頭呈現黑色、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而高熱損傷陰液,元氣衰敗,才會出現摸索衣物、摸床、空中理線等行為,這是病情危重的徵兆。現代人常把摸索衣物、摸床、空中理線等症狀歸咎於心包經熱盛。

其實,這往往是腎陰嚴重受損,陰液不足以滋潤陽氣,陽氣化為內風,在體內亂竄不止,呈現水火失調的狀態。應該服用人參、生地黃、熟地黃、麥冬、元參、甘草、牡蠣、白芍等藥物以滋陰補陽,再加入羚羊角、鉤藤等藥物以清熱熄風,這樣才能保住性命。

2. 傷暑條辨第十

傷暑日多,舌黃焦黑,大便閉結,少腹硬痛,轉矢氣者,此有燥矢也。宜用小承氣湯,加元明粉、鮮石斛、元參心、鮮菖蒲、生首烏等味,化內結而保胃津也。

舌赤苔黃,而兼焦黑,一如沉香色者,斯為有地之黑,熱爍既多,津枯邪滯,既難汗解,又難涼世。且便閉腹硬,時轉矢氣。此仲景所云:轉矢氣者,有燥糞也,急以小承氣。合元明粉、生首烏,仿仲景急下存津,既不傷胃,又能化結,誠為至當。

白話文:

傷暑日久,舌頭呈現黃焦黑之色,大便秘結,下腹部硬痛,並且放屁聲音像箭矢穿過一樣,這是因為體內燥熱導致的糞便乾燥。應該服用小承氣湯,再加入元明粉、鮮石斛、元參心、鮮菖蒲、生首烏等藥材,以化解體內積聚的熱結,同時保護胃液。

舌頭紅赤,苔黃,並且伴隨焦黑,顏色如同沉香木一般,這是熱邪深入體內造成的黑色,由於體內熱邪過盛,津液枯竭,邪氣滯留,既難以通過出汗來解決,也難以用涼性的方法來治療。而且大便秘結,腹部堅硬,時常放出像箭矢一樣的屁。這正如張仲景所說:「放屁像箭矢一樣,是因為糞便乾燥。」因此需緊急服用小承氣湯,再加入元明粉、生首烏,效仿張仲景的急下存津法,既能快速通便而不傷胃,又能化解積結,確實是最恰當的治療方法。

3. 傷暑條辨第十一

傷暑曾經吐瀉,舌黃而膩,胸膈不爽,此陽邪內陷,將成痞結。宜用半夏瀉心湯,苦降辛通,毋使成結也。

按仲景《傷寒》例云:痞氣每因表邪未盡,遽行攻下,以致陽邪乘虛內陷,結於胸下。既不能下泄,又不能上散,上下欠通,陰陽互結,心下有形,按之不痛,名曰痞氣。今暑濕之邪,初起雖與傷寒不同,然其吐瀉邪陷而成痞則一也。故用芩連苦寒降熱,姜夏辛溫通陽,俾熱泄陽通,使痞不攻自散矣。

白話文:

傷暑後曾嘔吐腹瀉,舌頭黃厚膩,胸膈不舒服,這是陽邪入侵內臟,將要形成痞塊。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苦寒之味下降邪氣,辛溫之味疏通經絡,避免形成痞塊。

根據張仲景《傷寒論》的記載:痞氣往往是因為表邪未除,就急著攻下,導致陽邪趁虛而入,阻塞在胸下。既不能向下排出,又不能向上疏散,上下不通暢,陰陽互相阻滯,心下有形體,按壓不痛,稱為痞氣。現在暑濕之邪引起的初期症狀雖然與傷寒不同,但其嘔吐腹瀉,邪氣內陷而形成痞塊的機理是一樣的。所以用黃芩、黃連苦寒瀉熱,用生薑、半夏辛溫通陽,讓熱邪排出,陽氣通暢,使痞塊不需攻治就能自行消散。

4. 傷暑條辨第十二

傷暑胸間痹痛,氣逆如阻,此結胸也。宜用小陷胸湯,加枳殼、桔梗、甘遂、鬱金等味,滌痰開結也。

凡結胸之症,必因其人中氣素虛,濁痰復盛,又感暑濁,交相互結,胸間因而作痛。宜用甘遂、半夏、瓜蔞以滌濁痰,佐入黃連、枳桔,泄熱開胸也。

白話文:

中暑導致胸部疼痛、氣逆不通,像是胸口堵塞一樣,這是結胸症。應該服用小陷胸湯,再加入枳殼、桔梗、甘遂、鬱金等藥材,以清除痰濁,打開阻塞。

所有結胸症都是因為患者本身中氣不足,痰濁又盛,再加上暑濕之邪的侵犯,互相交結,因而導致胸痛。治療應該用甘遂、半夏、瓜蔞來清除痰濁,再配合黃連、枳殼、桔梗,以瀉熱開胸。

5. 傷暑條辨第十三

傷暑瘀熱不解,胸肋板痛,此血結胸也。宜用桂枝、紅花、瓜蔞、鬱金、桃仁、赤芍、海蛤等味,消而且散。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此蓄血也。宜用桃仁承氣湯祛瘀逐邪也。

前二條痞與結胸,皆言熱結在氣,此條結胸與蓄血,皆言熱結在血。其結在胸者,仿海藏桂枝紅花湯,加瓜蔞、桃仁、海蛤為表裡並消。若結在少腹者,用桃仁承氣湯,為上下分消。仲景謂蓄血者,必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若小便不利者,乃熱結膀胱,非血結也。以此辨諸,最為明驗,學者詳之。

白話文:

夏天傷暑導致瘀熱未解,胸肋疼痛,這是血瘀在胸腔引起的。應該使用桂枝、紅花、瓜蔞、鬱金、桃仁、赤芍、海蛤等藥材,既能消腫又能散瘀。如果下腹部硬痛,小便通暢,大便黑色,這是血瘀積聚。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來去除瘀血和邪氣。

前面兩條關於痞和結胸的論述,都說熱邪結聚在氣分;而這條關於結胸和蓄血的論述,都說熱邪結聚在血分。熱邪結聚在胸部的,效仿《金匱要略》中海藏桂枝紅花湯的方劑,再加入瓜蔞、桃仁、海蛤,以達到表裡同治,消散瘀血的目的。如果熱邪結聚在下腹部,則使用桃仁承氣湯,從上到下逐漸消除瘀血。張仲景認為,血瘀積聚的人,小便一定通暢,大便一定是黑色。如果小便不通暢,那就是熱邪結聚在膀胱,而不是血瘀。用這個方法來辨別,最為準確有效,學習者應仔細研讀。

6. 傷暑條辨第十四

傷暑熱久不解,神迷如寐,舌紅少津,飢不欲食,脈數無神,此熱傷胃陰,津不肯復。宜用復脈湯,去薑桂,加地骨皮、鮮石斛、鮮穀芽等味,養胃和陰,以待一陰來復也。

此言熱久傷陰,胃津大損,故舌乾紅,而神疲多寐,餘熱消爍,則易飢,胃陰被傷,則不欲食。用復脈湯養陰,石斛、穀芽養胃,俾熱去津還,而胃納自旺也。

白話文:

傷暑發熱很久都沒好,病人神志不清昏昏欲睡,舌頭紅且乾燥,不覺得餓也不想吃東西,脈搏頻數但無力,這是暑熱傷了胃的陰液,津液無法恢復。應該服用去掉了生薑和桂枝的復脈湯,再加入地骨皮、鮮石斛、鮮穀芽等藥物,滋養胃陰,等待陰液自然恢復。

這是因為暑熱持續時間長,傷了陰液,胃液大量損失,所以舌頭乾燥發紅,精神疲倦嗜睡,餘熱消耗津液,所以容易感到飢餓,但胃陰受損,就不想吃東西。用復脈湯滋養陰液,石斛、穀芽滋養胃陰,讓熱退津液恢復,胃口自然就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