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下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6)

1. 陰症辨論

夫冷麻痧之名,我崇俗流傳已久。(予)自道光十八年始出臨症,雖有其名,卻未見其症。當時難以稽考,迫二十六年秋間,此症大行。但見一派陰寒,並無縱毫痧穢。其初病也,必先脘腹脹痛,繼而吐瀉大作,頻頻不已。遂致形肉頓癟,目陷肢厥,煩躁不安,甚至手足拘攣,轉筋麻木,六脈俱絕,魄汗淋漓,間有面目俱赤,大渴引飲,而手足必冷,外似陽症,實屬陰盛。從此細閱病狀,兼考方書。

自《靈》《素》以下,古聖先賢,並未有冷麻痧之名目。而今之遇是症者,竟以痧為治,方中大加發表透泄等味,請以病名思之。既稱冷麻,又謂之痧,世間豈有不發熱之痧乎。此三字名義,殊屬矛質。若再依樣葫蘆,妄投藥石,不察之甚也。其在俗口流傳之訛,固無足怪,而醫者亦以訛傳訛,不識此病為何病,將何所措手,而起死回生耶。因其四肢麻冷,而謂之冷麻痧,因其筋攣肢強,而謂之吊腳痧,眾口紛傳,全無實指。

爰稽仲景《傷寒例》,謂之直中陰經,《金匱》雜病篇,謂之陰症,方書所謂轉筋霍亂是也。夫霍亂者,揮霍變化,偶起一時,若吐瀉不已,而危變叢生,頓成莫救。其病必起於勞碌傷陽,色欲不節之人。夫勞碌者,脾陽必傷,色欲者,命陽必敗。天時陰寒濕晦之邪,自易乘隙侵入也。

至於用藥大略,遠寒用熱,驅陰復陽,庶可扶危扶顛。考仲景《傷寒》《金匱》雜病,雖有精義,而鮮推闡。惟喻昌先師獨造仲景之堂,而窺其美富闡發陰症,尤擅其長,惜後人習焉不察耳。竊見近時此症不少,每有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用藥或誤,何謂醫以濟世耶。

然有見其面赤目赤,而誤以為陽症,大渴引飲,而誤以為陽症,小便澀少,而誤以為陽症,六脈俱絕,而誤以為陽症,脈伏陰躁,擾亂不寧,而誤以為陽熱煩躁,斯時遂以辛熱藥味,不能奏功。而妄投寒涼,豈知投以寒涼,有必死無救者也。(予)是以不揣譾陋,弄斧班門,謹將喻氏陰症八難,略加詮註。

明知良工苦心,疇者諒之。然巨眼慧心,明察有真,互相發明。俾雜病之旨,人人共曉,不致貽誤於將來,詎非生民之厚幸也夫。

白話文:

陰症辨論

俗稱冷麻痧的疾病,流傳已久。我從道光十八年開始行醫,雖然聽聞過這個名稱,卻從未見過這種病症。當時難以考證,直到二十六年秋天,此症才大範圍流行。患者呈現一片陰寒之象,並沒有常見的痧疹。初期症狀是脘腹脹痛,接著嘔吐腹瀉不止,導致身體消瘦,眼窩深陷,四肢冰冷,煩躁不安,甚至手腳抽搐、麻木,脈搏全無,冷汗淋漓,偶爾會出現臉色發紅、口渴想喝水,但手腳一定冰冷,表面看似陽症,實則陰盛。從此我便仔細研讀病症,並參考醫書典籍。

從《靈樞》、《素問》等古籍開始,歷代醫家都未曾記載過「冷麻痧」這個名稱。如今遇到這種病症,卻用治療痧疹的方法,處方中大量使用發汗解表、瀉下的藥物,這實在值得深思。既然稱為「冷麻」,又說是「痧」,世上哪有不出汗的痧疹呢?這三個字的名稱,互相矛盾。如果仍然照搬以前的療法,胡亂投藥,實在是極其不明智的行為。民間訛傳,尚可理解,但醫生卻也以訛傳訛,不知此病為何病,不知該如何治療,才能起死回生。因為四肢麻冷,便稱為冷麻痧;因為筋攣肢體僵硬,便稱為吊腳痧,眾說紛紜,毫無根據。

我查閱了張仲景的《傷寒論》,認為此病直中陰經;參考《金匱要略》的雜病篇,認為此病屬於陰症,書中所說的「轉筋」、「霍亂」便是此症。霍亂變化迅速,突然發作,如果嘔吐腹瀉不止,病情危急,很快就會危及生命,無法搶救。此病多因勞累傷陽、房事過度所致。勞碌傷及脾陽,房事過度則耗損腎陽,遇上陰寒濕重的環境,邪氣便更容易乘虛而入。

治療此病的大致原則,是遠離寒邪,應用溫熱之藥,驅除陰邪,恢復陽氣,才能挽救危殆之命。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雖有精妙的論述,但缺乏詳細的闡發。只有喻昌先生獨具慧眼,深入研究仲景醫學,對陰症的闡釋尤為精湛,可惜後人很少深入研究。我近來發現這種病症不少,常有早晨發病晚上死亡,或晚上發病早晨死亡的情況,治療方法稍有差池,便會造成嚴重後果,何談醫者濟世救人呢?

有些人見到患者臉紅眼紅,便誤以為是陽症;口渴想喝水,也誤以為是陽症;小便不利,也誤以為是陽症;脈搏全無,也誤以為是陽症;脈象隱伏,煩躁不安,也誤以為是陽熱煩躁。於是便使用辛溫的藥物,結果無效。甚至有人妄投寒涼藥物,這更加危險,因為使用寒涼藥物,往往會導致患者死亡,無法挽回。所以我雖然才疏學淺,冒昧在此班門弄斧,謹將喻氏陰症八難略加詮釋。

希望各位醫者理解我一番苦心,並能明察秋毫,互相交流,共同探討,使雜病的治療方法人人皆知,避免將來再犯同樣的錯誤,這豈不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