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下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5)

1. 白㾦條辨第十五

白㾦既見,隨汗出沒,舌赤少苔,脈數,不飢不食,經旬不退,此胃虛邪戀。宜用佩蘭葉、穀芽、杏仁、霍山斛、麥冬、川貝、豆卷、通草、枇杷葉、藿香葉等味,輕清宣氣也。

上條白㾦未見,理宜疏泄。此條白㾦既見,隨汗出沒,舌赤少苔,胃津消乏,正氣已虛矣。且不飢不食,胃氣未和,至經旬而熱不解,陰液亦枯矣。斯時補之則邪愈逗留,疏之則正氣消耗。惟宜杏仁、川貝、枇杷葉清肺氣,麥冬、霍斛、穀芽養胃氣,佩蘭、藿香化濁氣,豆卷、通草泄濕氣,合輕清之品,以宣餘邪。不可偏疏偏補,反致病去元傷也。

白話文:

白喉辨證第十五

白喉已經出現,症狀隨著出汗而時好時壞,舌頭紅而苔少,脈搏頻數,沒有飢餓感也不想吃東西,持續十多天都不見好轉,這是因為胃氣虛弱,邪氣停滯不去。應該使用佩蘭葉、穀芽、杏仁、霍山石斛、麥冬、川貝母、扁豆、通草、枇杷葉、藿香葉等藥物,以清輕宣泄肺氣。

上一條講的是白喉尚未出現時的治療,應該著重疏泄。這一條是白喉已經出現,症狀隨著出汗而時好時壞,舌頭紅而苔少,胃液消耗殆盡,正氣已經虛弱。而且沒有飢餓感也不想吃東西,胃氣失和,持續十多天熱症仍未消退,陰液也已經枯竭。此時如果補益,邪氣反而會更加停滯;如果單純疏泄,則會耗傷正氣。因此,應該選用杏仁、川貝母、枇杷葉清泄肺氣;麥冬、霍山石斛、穀芽養護胃氣;佩蘭、藿香化解濁氣;扁豆、通草泄除濕氣。將這些清輕宣泄的藥物合用,以宣散餘邪。不可偏重疏泄或偏重補益,以免反而損傷元氣。

2. 白㾦條辨第十六

白㾦已多,大熱不退,口渴不食,時作鄭聲,脈大無力,此氣虛液耗。宜用黃耆、黨參、甘草、麥冬、白芍、細生地、川石斛、地骨皮、佩蘭葉、左牡蠣、鮮荷葉等味,益氣養陰也。

㾦已見多,熱猶不退,口渴不食,乃陽津陰液俱傷。更兼語聲如重,脈大無力,此元神大傷。不克自持故用參、耆、甘草益氣液,牡蠣、地、芍固營液,麥冬、石斛祛虛熱,佩蘭、荷葉化餘邪,務得陰陽並固,不致延為虛脫。勿謂㾦猶未盡,禁用固補,而投疏泄,致誤人性命也。

白話文:

白痢症持續時間長,高燒不退,口渴不想吃東西,時而發出嘶啞的聲音,脈搏有力度卻虛弱,這是氣虛陰液耗損的表現。應該使用黃耆、黨參、甘草、麥冬、白芍、生地黃、石斛、地骨皮、佩蘭葉、牡蠣、鮮荷葉等藥材,來益氣養陰。

白痢症症狀明顯,但高燒依然不退,口渴不想吃東西,這是陰陽津液都受損傷的表現。再加上說話聲音沉重,脈搏有力度卻虛弱,這是元神受損嚴重,無法自行恢復的表現。因此需要用人參、黃耆、甘草益氣生津,牡蠣、生地黃、白芍固護營衛津液,麥冬、石斛清除虛熱,佩蘭、荷葉化解餘邪,務必使陰陽都得到鞏固,避免病情延誤導致虛脫。不要因為白痢症症狀還沒完全消失,就禁用補益的藥物,而使用疏泄的藥物,以免造成誤診,危及生命。

3. 白㾦條辨第十七

白㾦汗多,㾦密,脈虛肢冷,神情恍惚,此氣液外脫。宜用黃耆、白朮、附子、當歸、白芍、甘草、麥冬、五味、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等味,甘溫斂攝也。

㾦出已多,汗亦不少,脈虛無神,四肢逆冷,乃陽氣外脫之象。兼之神情恍惚,夢寐驚惕,心腎失交,神難守舍,此內外將脫,陰陽並越,《內經》所謂陰陽偏則病,離則死也。斯死生交關之候,急宜耆、朮、甘、附補氣,當歸、白芍養血,麥冬、五味斂液,龍骨、牡蠣、遠志、酸棗鎮神,使精氣神不致越脫,即挽回造化之機也。

白話文:

白痢患者出汗很多,痢疾發作頻繁,脈搏虛弱,四肢冰冷,精神恍惚,這是氣液外泄的表現。應該使用黃耆、白朮、附子、當歸、白芍、甘草、麥冬、五味子、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等藥物,這些藥物甘溫平和,具有收斂固攝的作用。

如果痢疾已經很嚴重,出汗也很多,脈搏虛弱無力,四肢冰冷,這是陽氣外泄的徵兆。再加上精神恍惚,睡眠不安,驚悸易醒,心腎功能失調,精神難以安定,這是內外俱虛,陰陽都失調的危急狀態,《內經》說:「陰陽偏盛則為病,偏衰則死。」這是生死攸關的時刻,必須緊急使用黃耆、白朮、甘草、附子補益元氣,當歸、白芍養血,麥冬、五味子收斂體液,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鎮靜安神,使精氣神不致於過度消耗,才能挽回危急的局面。

4. 痧脹擬似辨

夫我崇俗,所謂麻痧者,是果有諸。蓋東南方地卑氣濕,或嶺南氣暖,沿江瀕海,霧露颶潮,較別處尤甚。每交夏令,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騰。故山嵐海瘴陰霾晦蔽之邪,乘時竅發。人在此蒸淫熱逼之中,正氣有虧,則邪觸自口鼻直據膜原。夫膜原者胃絡也。前吳又可制達原飲一方,即此意也。

蓋邪既內伏,乘時發動,先覺胸腹脹悶,懊憹似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此暑濕穢濁,阻遏中脘,致陽明氣機壅塞,脈絡俱閉,四肢麻木,甚至筋攣拘急。此屬痧脹,實系閉症,即方書所謂絞腸痧乾霍亂是也。此與吐瀉後,轉筋麻木,冷汗陽脫之症,相去徑庭,用藥亦有霄壤之殊。

夫脫正宜溫宜補,閉症宜疏宜通,而其倉猝危險,大約相等。若痧脹不得吐瀉,而懊憹悶亂異常,以致脈伏肢冷,甚則麻木拘攣,此陽症似陰,閉症似脫。例宜宣通,但以梔豉湯服下,以指深吐。俾氣機得宣,邪能泄越,即可向愈。考方書有燒紅食鹽,童便調服,得吐而愈者,試之極驗。

或用白礬含化,覺味甜如冰糖者,痧脹無疑。即任意嚥下,澀口得吐亦愈。若已經吐瀉者,氣已宣通,不可再用,徒傷胃氣。如或胃中仍有不和,腹中煩滿,惡逆不食,猶恐餘邪未盡,更以藿香正氣散和之。亦可全愈,故近俗所謂麻痧者,即此是也。若云冷麻痧者,殊屬可笑。

並有莽鹵之醫,竟不顧名思義,妄認為痧。而以疏泄解表之藥,施於陽氣欲脫之候,定不為投井下石乎,草菅人命,莫此為甚,謹之戒之。

白話文:

痧脹擬似辨

民間所說的麻痧,確實存在。南方地勢低窪,氣候潮濕,尤其嶺南地區氣候溫暖,沿江靠海,霧氣、露水、颶風、潮濕之氣較其他地方更盛。每到夏季,天氣一熱,地下的濕濁之氣就上升。所以山嵐、海瘴、陰霾等邪氣,就乘機侵入人體。人在這種潮濕悶熱的環境中,正氣不足,邪氣就會從口鼻侵入,直達胃絡。前代吳又可所制的達原飲,就是針對這個病理而開的方子。

邪氣入侵後,乘機發作,初期會感到胸腹脹悶,隱隱作痛,想吐吐不出,想瀉瀉不出來。這是暑濕穢濁之氣阻礙中焦,導致陽明經氣機阻塞,脈絡不通,四肢麻木,甚至肌肉抽搐痙攣。這屬於痧脹,實際上是閉症,也就是古方書上說的絞腸痧、乾霍亂。這種病症與吐瀉之後,出現抽筋、麻木、冷汗、陽氣虛脫的症狀截然不同,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

虛脫的病症應該溫補,閉症則應該疏通,但它們的危急程度大致相當。如果痧脹患者沒有吐瀉,而胸腹脹悶疼痛異常,甚至脈象微弱,肢體冰冷,嚴重者出現麻木抽搐,這就是陽證似陰證,閉症似虛脫。此時應該宣通氣機,可以用梔子豉湯灌服,再用手指刺激嘔吐,使氣機疏通,邪氣排出,就能痊癒。古方書記載用燒紅的食鹽加童尿調服,能催吐而痊癒,效果很好。

或者用白礬含在口中,感覺味道像冰糖一樣甜,就肯定是痧脹了。可以把它吞下去,刺激口腔,引起嘔吐也能痊癒。如果已經吐瀉過了,氣機已經疏通,就不要再用這些方法了,以免損傷胃氣。如果胃中仍有不適,腹部脹滿,噁心嘔吐,吃不下東西,可能是餘邪未盡,可以用藿香正氣散調理。這樣也能痊癒。所以民間說的麻痧,就是這種病症。所謂「冷麻痧」,純屬無稽之談。

有些粗魯的醫生,不顧病名的含義,錯誤地把其他病症都認為是痧,用疏泄解表的方法治療陽氣將要虛脫的病人,豈不是在雪上加霜,草菅人命嗎?這實在是太危險了,一定要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