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白㾦條辨第十四

白㾦未見,發熱身痛,面色晦滯,舌苔點膩,胸脘不爽,嘔惡便溏,脈大而緩,此濕熱蘊蒸。宜用黃連溫膽湯,加杏仁、蔞皮、通草、豆卷等味,通泄三焦也。

㾦之初發,必由濕熱化蒸,氣分不清。蓋濕必阻氣,熱亦傷氣,濕既化熱,薰蒸肺胃。其邪自胃達肺,由肺出表,從汗而泄,則粒似細粟,色似水晶。故東南濕熱之地,最多白㾦,西北風燥之區,每盛斑疹。考古醫書,只有斑疹,而無白㾦。惟近世南醫輩出,始得論及,然亦略而不備。

殊不知大江以南,地卑氣濕,每至夏秋暑穢薰蒸之際,但覺身熱不已,面色晦滯,舌色膩濁此即濕熱之狀,有諸內則形諸外也。且濕乃重濁之邪,熱為薰蒸之氣,先傷氣分,最易化熱。故胸腹必悶,脈大必緩,矧嘔惡便溏,皆邪布三焦,氣化失清之證。故用半夏、茯苓流通中脘,加杏仁、蔞皮宣豁上焦,通草、豆卷滲利下焦,合黃連、枳實泄滿,竹茹、陳皮理氣,俾三焦氣機得宣,則濕熱之邪,藉以分消也。

白話文:

白癍條辨第十四

白癍尚未出現,卻發熱、全身疼痛,臉色暗滯,舌苔厚膩,胸脘不舒服,嘔吐腹瀉,脈搏有力但緩慢,這是濕熱內蘊導致的。應該服用黃連溫膽湯,再加入杏仁、萆薢皮、通草、扁豆等藥材,以通利三焦。

白癍剛開始發病,必定是由於濕熱化為蒸汽,導致氣機不暢。因為濕邪會阻礙氣機,熱邪也會損傷氣機,濕邪化熱後,薰蒸肺胃。邪氣從胃部到達肺部,再由肺部外達肌膚,從汗液排出,於是疹子像細小的粟米,顏色像水晶。所以東南濕熱地區白癍最多,西北乾燥地區則多見斑疹。考究古代醫書,只有斑疹的記載,沒有白癍的記載。只有近代南方醫家輩出後,才開始論述白癍,但記載也比較簡略。

其實長江以南地區地勢低窪、氣候潮濕,每到夏秋暑熱薰蒸的時候,就會感覺持續發熱,臉色暗滯,舌苔厚膩,這就是濕熱的症狀,內在的病理變化會表現在外。而且濕邪是沉重、濁滯的邪氣,熱邪是薰蒸之氣,先傷及氣機,最容易化為熱邪。所以胸腹部必定悶脹,脈搏有力但必定緩慢,尤其嘔吐、腹瀉,都是邪氣佈滿三焦,氣機失調的表現。所以要用半夏、茯苓通利中焦,再加杏仁、萆薢皮宣通上焦,通草、扁豆滲利下焦,配合黃連、枳實瀉除積滯,竹茹、陳皮理氣,使三焦氣機得以宣暢,那麼濕熱邪氣就能夠逐漸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