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下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8)

1. 陰症八難

此言陰陽平補之後,陽雖回覆,而陰已受傷。其人即素有熱痰,得陰寒之病,而已化為寒,其寒雖去,而痰仍在。即有咳逆煩渴,舌赤喜飲,慎勿遽投寒涼,亦勿再服姜附。宜用《金匱》麥門冬湯,加烏梅、白芍合甘酸化陰,和胃生津,協合陰陽之法。

前用平補後,已示鎖兵牧馬,偃武崇文之意。茲後縱有頑痰留積經絡,但宜甘寒助氣開導,不宜辛辣,助熱壅塞。蓋辛熱在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何喜功生事,徒令病去藥存,轉生他患,漫無寧宇。此八難也。

以上八則,喻昌先師所論陰症病形,並用藥次序,皆井井有條,頭頭是道,非深得仲聖心法之妙,烏能語至理哉。

(予)按陰症,六脈已絕,本為必死之候。若服四逆回陽等藥,而病機漸轉,脈漸轉續,斯為陰邪漸退,陽氣漸復,病雖未全,已成有望。若其脈忽見洪大,沉候無神,此名暴出,最屬不宜。更兼胸腹不爽,氣逆不平,或泄瀉未止,是乃必死之候。如欲用藥,勉以大劑參附,或景岳附子理陰煎,加茯苓、五味,俾命門所存一線之陽,不致奔越。服後倘得脈靜氣平,腹寬嗜寐,便有生機。

否則雖有神丹,莫可挽回。然此不惟陰症如是,即一切雜症,但見脈絕肢冷之後,而脈忽然暴出暑,切宜細審,勿以脈既續,而視為無事,醫者詳之。又有傷寒初起,亦脈先伏而後顯出者,其形反要洪大浮滑,方為合例。若細小短澀者,均非所宜也。何則伏而後顯,與絕而後暑出者不同。

蓋凡伏脈,必尺澤中實而有肉,以手按之,推筋著骨而乃得見。此因邪氣鬱遏,脈絡失宣,而致內伏,若是絕脈,必尺澤中空而無肉。輕手按之,即著筋骨,全無肉氣,此因氣脫血竭,脈不通流,而致斷絕。故辨脈之伏與絕,總以尺澤中有肉無肉分之。最為的當,亦勿錯誤。

凡人房欲之後,少腹作痛,俗謂之風,其實即陰症也。蓋男女交媾,恣情縱欲,此正精氣大泄,元海頓空。急宜屏息斂氣,把守關元,則龍窟雖空,相火尚強,寒猶可御。若仍心旌搖洋,情幟迷煽,不克自禁,致令身中陽氣百節弛張,則寒邪乘隙而入也。凡寒自下而受者,先犯厥陰,繼及少陰,又侵太陰。

自上而受者,先犯太陰,繼及少陰,又侵厥陰。失厥陰者肝也,其經循毛際,繞陰器入少腹,布脅貫膈,循喉絡舌,故寒邪入之,肝絡遂滯,氣結不行,以致少腹㽲痛,痛引陰中,攻及胸脘,口吐涎沫,四肢逆冷,指甲青晦,身如被杖,甚至舌出數寸而死,死後肢體皆青。不識者竟以風名之。

風本東方甲乙本,其色青,因之訛以傳訛,都謂之風。實系寒中厥陰為病也。蓋厥陰為三陰之裡,五臟中至深至極之處,每有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者。至於用藥大略,原有姜附之辛熱,大劑服下,可以祛寒復陽。然邪深入厥陰,又非一味辛熱所能霍然者也。務在苦以泄濁,辛以通陽,庶可驟效。

白話文:

這段文字在講述一種稱為「陰症」的病症,以及在治療上的注意事項。

一開始提到,如果病人在使用平和補養的方式後,陽氣雖然恢復,但陰氣已經受損。這種情況下,病人可能原本就有熱痰,又因為受寒而病情轉為寒症。即使寒氣消退,痰卻仍然存在。這時病人可能會出現咳嗽、煩躁口渴、舌頭紅、喜歡喝水的症狀。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馬上使用寒涼藥物,也不應該再服用薑、附子等溫熱藥物。比較合適的方法是使用《金匱》中的麥門冬湯,並加入烏梅、白芍等酸味藥材,來滋養陰氣、和胃生津,調和陰陽。

之前使用平和補養的方式,就像是已經讓軍隊休整,停止戰爭。之後,即使還有頑固的痰液留在經絡中,也應該用甘寒藥物來幫助氣機疏通,不應該用辛辣的藥物來助長熱邪,導致氣機壅塞。因為在剛開始發病時,因為不得已才使用辛熱藥物,現在不應該再為了追求快速見效而繼續使用,以免造成病好而藥害留存,反而產生新的問題,無法安寧。這就是所謂的「陰症八難」之一。

以上八條是喻昌先師對於陰症病形和用藥順序的論述,都很有條理,說明了要領,如果不是深刻領悟了張仲景醫學思想的精髓,是不可能說得如此精闢的。

(我)認為,陰症如果到了六脈俱絕的程度,本來是必死的徵兆。如果服用四逆湯之類的溫陽藥物後,病情逐漸好轉,脈象也逐漸恢復,這代表陰邪逐漸消退,陽氣逐漸恢復,雖然病情還沒完全好,但已經有希望了。但如果脈象突然出現洪大,按下去卻感覺沒有力氣,這種情況稱為「暴出」,是最不好的徵兆。如果還伴隨著胸腹不舒服、氣逆不平,或者腹瀉不止,那就是必死的徵兆。如果想用藥,可以勉強使用大劑量的參附湯,或者張景岳的附子理陰煎,並加入茯苓、五味子,以保護命門中殘存的一絲陽氣,不讓它消散。如果服藥後脈象平穩,呼吸順暢,腹部舒適,喜歡睡覺,就代表有生機了。

反之,就算有靈丹妙藥也無法挽回。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陰症中,其他雜病只要在脈絕肢冷後出現脈象突然變大、且無力,都要仔細觀察,不要因為脈象恢復就掉以輕心。另外,傷寒剛開始發病時,也可能出現脈象先伏後顯的現象,這時脈象應該是洪大浮滑的,才是正常的表現。如果脈象細小短澀,就不是好的徵兆。因為脈象的伏和絕,是截然不同的。

凡是伏脈,尺澤部位的肌肉應該是飽滿的,用手按下去,能感覺到肌肉與骨骼相連。這是因為邪氣鬱結,經絡不通暢,導致脈象內伏。如果是絕脈,尺澤部位的肌肉應該是空虛的,用手輕按下去,就能感覺到骨骼,完全沒有肌肉感,這是因為氣脫血竭,脈絡不通暢,導致脈象斷絕。所以,要辨別脈象的伏與絕,主要看尺澤部位是否有肌肉。這個方法最為準確,不要搞錯。

房事之後,如果出現小腹疼痛,一般人俗稱是受了風,其實這是陰症。因為男女交合的時候,如果縱慾過度,就會導致精氣大量流失,元氣空虛。這時應該馬上屏住呼吸,收斂心神,守住關元穴,這樣即使精氣虧虛,相火仍然強盛,還可以抵禦寒氣。如果還是心神不定,不能自制,就會導致體內陽氣鬆弛,寒邪就會趁虛而入。寒邪從下入侵,會先侵犯厥陰經,再到少陰經,最後到太陰經。寒邪從上入侵,會先侵犯太陰經,再到少陰經,最後到厥陰經。厥陰經所對應的是肝,它循行經過陰部,進入小腹,分布到脅肋,穿過橫膈膜,沿著喉嚨到舌頭。所以,寒邪侵入厥陰經後,肝絡就會阻塞,氣機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小腹脹痛,疼痛會牽引到陰部,並侵犯到胸脘,導致口吐涎沫、四肢冰冷、指甲青紫、全身像被打過一樣疼痛,嚴重時甚至會舌頭伸出來幾寸長而死亡,死後四肢都是青色的。不了解的人,會把這種情況當作是中風。

風,在五行中屬於東方,屬木,顏色是青色的,因此以訛傳訛,都認為是中風。其實這是寒邪侵犯厥陰經所導致的疾病。厥陰經是三陰經的最深層,也是五臟中最深的地方,所以經常會出現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或者晚上發病,早上就死亡的情況。至於用藥,一般可以用薑、附子的辛熱之性來祛除寒邪,恢復陽氣。但如果邪氣已經深入到厥陰經,就不是單純使用辛熱藥物就能解決的。必須同時使用苦味藥物來清理體內的濁氣,並用辛味藥物來疏通陽氣,才能迅速見效。